《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张少松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是作者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他的个性极为复杂,往往呈现出两面性。

他有其英雄的一面,聪慧过人,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指挥若定,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才能;同时他又奸诈狡猾,善于玩弄权术,疑心太重,有犯必戮。

因此,我们称其为“一代奸雄”比较合适。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这样写道。

数读《三国演义》,掩卷沉思,一回有一回的滋味,不尽相同。

众多丰满的人物形象,历历如在眼前。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他们都是人中之杰。

刘备是仁德的化身,诸葛亮是“智绝”,“未出茅庐先知天下三分”,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①。

关羽则是“义绝”,他们都罩在五彩光环下,名垂青史。

但是曹操却未有此殊荣,历史上有很多人很多作品都用极其狠毒的字眼来攻击贬低曹操,曹操俨然一窃国弄权小人也。

有诗云:“丈夫不学曹孟德,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见人们对曹操颇有成见。

而我在细细品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却颇有同情,对人们对他的评价不敢苟同。

下面我对《三国演义》中这一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一点粗略看法,关公面前耍大刀,斗胆献丑,希求名家指点,还望见谅。

《三国演义》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开山祖。

它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共九十七年的历史,是魏、蜀、吴三方军阀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斗争的形象反映,极力宣言了刘、关、张的忠义,有意突出曹操在政治上的阴险狠毒和道德上的出尔反尔,以树立其乱臣贼子形象。

在思想倾向上呈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

但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公允。

在我看来,曹操虽阴险狡诈、残忍不仁、弄权作乱,但这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种需要,我们在看到曹操小人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曹操其实是一个实干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仇怀英内容提要曹操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反面人物出现,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三国演义》中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他身上成为一个统一体。

在曹操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典型特征: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其思想性格还有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一方面。

首先,写他的虚伪、奸诈、残忍和极端利已主义,是坏人与恶德的象征。

其次是写他的雄才大略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能从统一大业出发考虑和处理问题。

在军事上能发扬民主,广泛采纳意见,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有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雍容大度积极乐观的英雄情怀;而且还有任人唯才,奖惩分明、严正不苟的治法观念和体恤百姓保护农业的民本思想。

并具有敢做敢为、不畏人言,不怕风险的精神,豪放飘逸、洒脱大度的文学家气质,诗人风度和扶植文化的远大眼光。

在罗贯中笔下,曹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是一位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

本文就人们心目中的曹操的形象作了一些探讨,以一家之言对曹操的文学形象作了概括。

关键词:曹操奸雄政治家军事家正文:试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的塑造一、引言曹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但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把刘备与曹操进行对比,着力揭露了他的奸险机诈。

曹操本姓夏侯氏,因中常侍曹腾收曹父曹嵩为养子,故改姓曹。

操自幼具有奸诈机变的特点,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艺术典型。

作者着意刻画了曹操身上“奸与雄”的两个侧面,并使“奸”与“雄”在曹操身上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曹操被视为“乱世奸雄”。

其奸表现在他是一个雄才大略,精明干练的奸雄,是奸贼,是英雄,是“奸诈,伪善,阴谋家”的代名词。

与此相反的则是比较肯定“雄的”一面。

我们到底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

浅析曹操的多面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以错落有致的曲调笔锋,塑造了曹操这一有血有肉而又个性鲜明的多面人物形象。

首先,他被塑造为作品中最典型的反面形象:是一个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许邵曾称其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其次,还表现在他能从风云际会的政治局势中崭露头角,能在敌众我寡的军事斗争中大获全胜,能把三国鼎立的军阀割据合而为一;再者,他雍容大度,积极乐观,重视对人才的选用并能充分发掘其积极主动性;最后,拥有卓越的政治远见力,且非常懂得收买人心的重要性.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多面形象奸雄政治远见大度乐观Abstract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ith strewn at random have send to the tune of pen shaped the Cao Cao is the flesh and blood and many facets of the personality is distinct characters. First of all, he was cast as the opposite of the typical image of:is a collection of treacherous paranoid,cruel,and hypocrisy of the feudal rulers,Xu Shao had called it a “can of Zhen Guan,gone with the biography。

” Second, but also in the race he can learn from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in,can heavily out numbered in a military victory in the struggle, can put the three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of warlordism one;Furthermore, he magnanimou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pay attention to the selection of talents and fully tap its positive initiative; Finally, with outstanding political vision,and ver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outfits。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故事情节以及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 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 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 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 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 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 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 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 盖天高。
• 梦中杀人 • 曹操身居高位,怕被人暗害,便对手下说 自己梦中好杀人,睡觉时,旁人不要靠近。 一次睡觉时被子滑落,近侍替他盖上,他 跃起杀了近侍,又躺下睡觉。醒后故意惊 呼:“何人杀我近侍?”左右以实情相告, 才假装悲伤,命厚葬之。
• 曹操割须弃袍 曹操被马超击败溃逃,逃跑 中曹操听见有人叫:“穿红袍的是曹操!” 便脱下红袍。又听见大叫:“长胡子的是 曹操!”便惊慌地割了胡子。又听见:“短 胡子的是曹操!”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 跑。后来马超追上,曹操吓得绕树而走, 马超一枪刺去,却扎在树上,这时曹操乘 机逃走。马超又继续追赶,被曹洪拦住。 曹操这才逃脱。
• 下被刺几十枪,仍然死战。刀砍得都是缺口,典 韦扔下刀,双手提着两个人挥舞,又打死八九人。 敌兵不敢靠近,就远远地用箭射,箭如骤雨。典 韦仍死死守住曹操的寨门。可惜寨后的敌兵已经 拥进来,典韦背上又中一枪,乃大叫数声,血流 满地而死。死了很久,还没有人敢从前门进来。 靠着典韦挡住寨门,曹操得以从寨后上马逃奔。 后来又靠着于禁杀散投降又反叛的青州兵,终于 逃脱。后来重赏于禁,又哭着祭奠典韦,十分悲 痛,众人都感叹万分。
• 祢衡击鼓骂曹 祢衡,自幼饱读诗书,以能 言善辩闻名。孔融将他推荐给独揽朝政大 权的丞相曹操。曹操早就听说过祢衡这个 人,觉得他不过是个徒有虚名的舌辩之徒, 且知祢衡素有性情高傲的名声,因此就想 刁难他。祢衡见了曹操躬身施礼,曹操却 端起架子动也不动。接着就打算羞辱他一 番,便叫祢衡在宴会上充当鼓吏。祢衡十 分清楚曹操的用意,就决定在百官面前将 他痛骂一番。 第二天一早,文武百官纷纷 前来赴宴,祢衡故意身穿一件破蓝衫大摇 大摆地走进府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形象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他。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也不是纯粹的奸臣,也有他雄才伟略的一面。

全书第一回,许劭对曹操的评价:子治世之能匠,乱世之奸雄也。

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奸雄必然是既奸又雄两个方面,舍去哪一方面都是不正确的。

一、曹操奸的一面
曹操的奸主要表现为:凶狠、狡诈、诡谲。

由于《三国演义》中具有尊刘抑曹的倾向,描写曹操奸诈的地方很多但塑造的最为典型的还是吕伯奢之死和借王垕人头
1.曹操行刺董卓未成才潜逃到吕伯奢家的。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不图千金之赏和万户侯之封,冒着杀头的危险毅然收留了前来投宿的曹操对曹操以宾主之礼相待,毫无自尊傲幼之态。

他嫌杀猪作食还不够热情,还要亲自去邻村沽取好酒来为曹操压惊在那个世风口下,人心浅薄的时代,这个寻常小民吕伯奢待曹操义重如山,恩情何深!然而曹操不但不以恩德相报,反而杀光了他的全家,甚至连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孺也不放过如果说曹操连杀八人是由于误将磨刀杀猪当作要杀害自己属于误杀;那么,他杀吕伯奢本人则纯属故意杀人。

其杀人情状不仅十分歹毒,手段也极其狡猾。

行不数步,忽拔剑复回,叫伯奢曰:此来者何人?伯奢回头看时,曹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可见曹操多么凶残、狡诈。

与曹操一起杀人的还有原中牟县县令陈宫当发现误杀了吕伯奢的家属后,陈宫悔限莫及,曹操则毫无悔意,又在逃跑中杀害了吕伯奢本人!还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这一系列罪行终于使陈宫识透了他的真面目: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
2.借王垕人头更能表现曹操的诈术之深。

曹操征讨袁术时,当时十七万曹军围困了寿春城,长期攻打不下,日费粮食浩大,而附近诸郡又遭荒旱,接济不及;从孙策处借来的十万斛粮食,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摆在了曹操面前。

但曹操毕竟还是曹操,他又一次逢凶化吉,轻易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他先用诈术来
让王垕上钩,然后借王垕的头来平息众怨,维护自身的威信。

曹操这样做当然不只是靠小斛分粮的办法节省了几颗粮食,他明知这样会带来士兵的怨限,但他正需要这种怨限情绪。

因为只要杀了王垕,把责任往死鬼身上一推,不明真相的士兵们就会转限于王垕,而他这位曹丞相却赢得了为士兵平愤和关心士兵命运的美名。

这样,士兵们就会对他感恩不尽,甘心为他去拼命。

果然,第二天对曹操感恩不尽的士兵们不惜牺牲生命冒矢石前进,很快就攻下了寿春城。

可见曹操是多么残忍、诡诈。

正是由于曹操奸诈的个性,使许多文人志士宁死不为他效力,而最终限制了他成就一代英雄伟业,只能统一北方而不能统一全国。

二、曹操雄的一面
曹操除了奸的一面,也有他雄的一面。

不然他也不会在群雄当中取得擒吕布、灭袁术、除袁绍、败刘备和夺荆州等一系列巨大胜利。

他能够识人、用人,有谋略,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曹操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时就执法严明,不畏豪门权贵,宦官赛硕之叔,提刀夜行犯禁,他捉住后依法责之。

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后来董卓专权,满朝公卿一筹莫展,是他首先发矫诏驰极各道,招集义兵,讨伐董卓。

曹操在用人上,不计出身贵贱,职位高低,唯才是用。

第五回写讨董大军在祀水关被华雄连斩数将,公孙瓒属下马弓手关羽请战,袁绍大喝曰:汝欺合众诸侯无人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正是曹操他不仅支持关羽上阵,而且奉热酒一杯助威才有关羽温酒斩华雄的精彩故事
当关羽投降曹操后,他对关羽十分爱怜,想方设法要留住他。

当知道这己是不可能时,心中虽然不快,但还是要做出个样子来,赞叹关羽是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义士也下令各关隘放关羽通行。

特别是,在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后,他仍不改原旨。

这是因为他知道尽管失去一个关羽,但却会赢来更多的人对他的忠心。

而赐马赐袍的恩德,果真使关羽铭记在心,到了华容道上,到底赚回了性命。

其实他何尝只怜惜一个关羽!他手下的大将典韦死了,他亲自去哭奠,并对手下将领说:合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泣典韦也。

这是哭着死人,给活人看,一次兵败,退至襄城、清水,忽然,他在马上放声人哭,使人大吃一惊。

原来,他想起了失去的大将典韦。

这自然是触景生情。

在祭祀中,他连战死的典韦的坐骑也祭了。

由此可见,曹操手下之所以兵多将广,不是没有原因的。

曹操也是很有谋略的。

在官渡之战中,他获得大胜但从敌方图书中捡出许都及军中诸人战前私通袁绍的书信一封按照曹操的本性,是不会轻易饶过那些人的,然而却不,他竟认为那时袁绍强盛,连他自己都难自保,何况别人呢?于是把书信尽行烧毁,既住不究。

这一手可以看出他还有一个政治家的气度正是由于曹操的这种雄才大略才使他能够在乱世纷争中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领袖《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评价贬重于褒,因此,许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臣,只看到了他奸的一面,而忽略了他雄的一面,这是错误的。

曹操的奸与雄是相统一的,舍去哪一方面都不是奸雄曹操的形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