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合集下载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

目录一、曹操生平简介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2.能屈能伸,忍辱负重3.唯才是举,随能任事4.博采众长,从谏如流(二)雄才伟略的军事家1.军事统帅,领导核心2.富有韬略,运筹帷幄3.战术灵活,善于用兵4.赏罚分明,治军有道5.身先士卒,亲力亲为三、曹操反面形象——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一)滥杀无辜,惨无人道(二)猜疑多变、自私残忍(三)心胸狭隘,嫉贤妒能(四)虚假伪善,玩弄权术(五)奸诈狡猾,阴险狠毒四、综合评价(一)集“奸”与“雄”于一身(二)乱世中的悲剧英雄(三)“拥刘反曹”思想的反面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物分析摘要: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抱负远大、胆识过人,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唯才是举、随能任事,博采众长、从谏如流;其次,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伟略的军事家,他是军事统帅、领导核心,富有韬略、运筹帷幄,战术灵活、善于用兵,赏罚分明、治军有道,身先士卒、亲力亲为。

同时,曹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他滥杀无辜、惨无人道,猜疑多变、自私残忍,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虚假伪善、玩弄权术,奸诈狡猾、阴险狠毒。

所以,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当综合多方面考虑,不应用“非白即黑”的态度,要全方位去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政治家;军事家;伪君子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人物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即魏武帝,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是三国时期势力最大的霸主。

二、性格特点之一广纳贤才,礼贤下士。

具体事例:1、曹操是个颇负盛名的爱才之君。

在官渡一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的局面一直僵持不下。

袁绍手下,有几位谋臣,其中就有才高八斗的许攸。

在袁绍的.旗下,许攸是最受宠的谋士。

一次偶然的机遇,郭图趁许攸探查曹军虚实。

在袁绍帐前大肆指控许攸私通曹操,一脸茫然的许攸被伦为囚犯。

他明白,如果自己仍旧辅佐袁绍的话免不了杀身之祸,还是赶紧弃袁绍而去为妙。

眼下只有曹操离自己最近,何不投奔曹操为快。

消息传到了曹营,曹操早已耳闻许攸的才华,兴奋不已。

鞋子还没穿好就跑来迎接许攸。

最终,许攸帮助曹操找到了袁绍的粮库,放火将其烧毁,袁绍大军不战而忘,袁绍不久后也因被曹操数次打败吐血而死。

2、刘备本是一个微乎其微的百姓,可后因与祖辈与皇室有关,天子口喻将其提拔为皇叔,这也让心疑的曹操对他有了一丝警惕。

刘备是个正人君子,他为人忠义,心胸宽广,平凡却素有大志。

从而桃李满天下,变为妇孺皆知的好口碑。

所以,投靠刘备的英雄豪杰特别多,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都是千古英才,出力拔萃。

徐庶就是其中的一位。

徐庶是个才华横溢的谋士,后被刘备所用。

因为刘备势力单薄,一直吃败仗,惨烈的局面僵持不下。

来因为偶然的机遇,经部下介绍而得了徐庶,徐庶刚进蜀营,刘备便打了一个打胜仗。

曹操听见了,便从徐庶的老家把徐庶的老母架过来,同时命令手下写好文书,说徐庶的母亲饱受苦难,被囚于牢狱之中。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

曹操性格特点及主要情节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建立者。

他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性格特点1. 聪明机敏: 曹操聪明过人,善于观察和分析。

他能够准确地看清形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 勇猛果断: 曹操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勇猛果断、敢于冒险。

在战场上,他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正确的行动,使自己的军队战无不胜。

3. 谋略高超: 曹操善于谋略,精于心计。

他经常运用计谋和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智慧和巧妙的布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4. 坚定果断: 曹操有着坚定果断的性格。

无论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决心,从容应对。

5. 独断专行: 曹操在处理事务时常常独断专行,追求自己的利益和目标。

这一点使他在政治上获得了很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主要情节1. 扬威官渡: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了一场决定胜负的重要战役。

曹操依靠自己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2. 讨伐吕布: 曹操发现吕布的野心和威胁,决定讨伐他并最终将其击败。

这次军事行动表明了曹操的决心和勇气。

3.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抓住了袁绍和刘备的弱点,以挟持皇帝为借口,使各方势力臣服于他的统治。

这一行为显示了曹操的智慧和政治手腕。

4. 谋害孙权: 曹操一直试图消灭孙权这个南方的势力,他多次谋划并暗中安排陷害孙权的计划。

尽管未能成功,但显示了曹操对敌对势力的尽力消除。

5. 临终遗诏: 曹操在临终时留下了《曹瞒挟天子降诸侯表》,表达了他对子嗣和曹魏政权的重要指示。

曹操的性格特点和主要情节展示了他作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统治者的能力。

他的军事才能、智慧和坚定意志使他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完整版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复杂和多面化。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战略、个人品质以及形象转变等方面对其形象进行全面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位极具政治才能的人物。

在领导曹魏建立的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卓越的管理才能。

他建立了完善的行政机构,并对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

他注重民众的生活和福利,为了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实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政策和减税措施。

曹操还善于借助外交手段解决国际问题,与外族稳定关系。

这些政治才能使得曹魏得以稳定发展,并且成为了整个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势力之一其次,曹操在军事战略上也有着卓越的才能。

他重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通过和创新,使得曹魏的军队成为当时最为精锐和强大的部队之一、曹操善于制定作战计划,善于运用兵法的原则和战术,通常能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他善于运用奇兵和伏兵,善于诱敌深入陷阱并夺取战机。

他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一系列的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使得曹魏的势力得以巩固和扩大。

然而,曹操的形象也不仅仅是正面的。

曹操在权力面前常常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酷和无情。

他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以至于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述为“奸雄”和“寇贼”。

他对待敌人和叛逆者都采取了极其严厉和残忍的手段,保持了高度的威严和统治力。

曹操还表现出一些狡诈的一面,在内部斗争和政治策划中常常使用阴谋手段和政治手腕。

这些行为使得曹操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恨恶的形象。

最后,在《三国演义》的结尾,曹操的形象发生了转变。

他在临终前大放厥词,表达了自己对才华横溢而未能光大事业的遗憾和悔意。

他将自己的家族托付给了司马懿,表示自己对司马氏的信任。

这种转变显示出曹操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也使得人们对他的看法不再一致。

总的来说,曹操是一位具有卓越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

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

《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

《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

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

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

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

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

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

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

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

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

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

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

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太祖大笑。

”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

”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

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

《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

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

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

④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

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

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

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自汉末鼎沸五六十年,吴、魏犯顺而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晋)配天而为帝,方驾于三代,岂肯俯首于曹氏,侧足于不正?……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又何为虚尊不正之魏而亏我道于大通哉!(《晋书·习凿齿传》)显然,习凿齿是欲让晋承汉祧,拥刘反曹。

其他如朱熹等反对曹操者,其目的也不是反对曹操本人,而是反对以魏为正统。

说透了,这是一种社会需要、政治需求。

但到了《三国演义》,尤其是毛宗岗的评点,情况则大不相同。

毛宗岗在评点中,对曹操大加挞伐,称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并把他与诸葛亮“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关羽“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相对照,其目的显而易见。

就小说美学来说,毛宗岗无论对关羽、诸葛亮,还是对曹操的评点,在人物的美学方面的成就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但问题在于,就曹操本人来说,他却使曹操的形象大为改观。

评点中,毛宗岗不断以各种语言攻击曹操。

如在小说中曹操听了刘邵的话,不怒而喜之后,毛评道:“喜得恶,喜得险,喜得无礼,喜得不平常,喜得不怀好意。

只此一言,便是奸雄本色。

”曹操马踏麦田,割发代首,毛评道:曹操一生,无所不用其借:借天子以命诸侯,又借诸侯以攻诸侯。

至于欲安军心,则他人之头亦可借,欲申军令,则自己之发亦可借。

借之谋愈奇,借之术愈幻,是千古第一奸雄。

(毛宗岗之语均引自毛宗岗评点本《三国演义》,下同。

)赤壁大战之后,曹操痛哭郭嘉,认为“若奉孝(郭嘉字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

”毛评道: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土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

前之哭胜似赏,后之哭胜似罚。

不谓奸雄眼泪既可作钱帛用,又可作挺杖用。

奸雄之奸,真是奸得可爱。

毛宗岗的这些点评,是使曹操成为“奸雄”的重要原因,之后的戏曲舞台竞相把曹操固定为“白脸”而使之脸谱化,渐渐由正面历史人物演变为舞台反面角色,这已离开了历史真实。

曹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众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形象中最为成功的一个。

罗贯中对前代源于史书、杂传、诗歌、平话、三国戏中的有关曹操的各种文献记载、传说故事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

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能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来服务,便皆取而用之。

兼收并蓄的同时势必造成史实的失真,同时,这些民连流产的轶事经过技工作用于曹操这一人物身上。

(同样的意思能改成自己的话吧)不仅形成多元的统一,而且明确地表现为不同于任何一个的艺术典型。

这一艺术典型的性格结构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同时也是统一的。

[4] 与罗贯中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比较来看,毛本《三国演义》有很多与其情节、文字相异之处,这些相异之处必然会影响人物形象的表现。

就曹操人物形象来说,在情节文字的变化中,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结构逐渐向集中表现其道德丑的方向发展了。

试举数例说明:例如前文所述曹操义释关羽一事,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数次下令沿途关卡不得阻挡关羽;而毛本《三国演义》中,关羽却因为缺少曹操的一纸文凭而遭遇重重困难。

这一情节的细微改动使曹操全关羽之义的大度成了阳奉阴违的阻挠。

再以曹操对待刘备为例:曹操引刘备见献帝后,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的部将都认为这件事于曹操不利。

罗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写曹操的态度是:“玄德与吾结为昆仲,安肯外向耶?”而毛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则换了另一副嘴脸:“彼既为皇叔,吾以天子之诏令之,彼愈不敢不服矣。

况吾留彼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吾掌握之内,吾何惧哉!”言语上的些许变化使一个心胸宽广,有王者之风的曹操变成了一个老谋深算、阴险虚伪的小人。

还有曹操在书中的出场,毛本也与罗氏原本大异其趣。

罗氏原本写曹操出场是“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而毛本中则是“为首闪出一将”。

在毛本《三国演义》中,用“英雄”来指代曹操当然太不合适了。

无论是在正文还是回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指代曹操的称呼,有很多都是诸如“曹瞒”“老瞒”“奸贼”一类极富贬斥性的语辞。

例如罗本中的“曹操勒死董贵妃”,到毛本中是“国贼行凶杀贵妃”;而“祢衡裸衣骂曹操”则成了“祢正平裸衣骂贼”等等。

可见,称呼的变化可以使赋予人物的情感取向发生很大的变化,而曹操的国贼形象在毛本当中基调之深,足以见之。

毛本《三国演义》最显著的特征即是毛氏父子的评点。

他们以回前批语、文中夹评的形式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符合其道德及审美倾向的评点,极力地深化曹操奸狠虚伪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对曹操的贬抑之情。

例如,在曹操残忍杀害吕伯奢灭口的正文之后,毛氏有一段激愤的评点:“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毛氏先激烈地控诉曹操“既杀其家,复杀其身”的无情无义之举,又将此举与刘、关、张的结义之情作出比较,以更加突显曹操的奸诈凶残。

而在陈宫患曹操之奸狠,拔剑欲杀曹操之文后,毛氏又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立场:“该杀!”这两个字虽然简单,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文中本写曹操之奸之残的情节之后贯人这样的评点,更加能引起读者对曹操的反感和对其无义行为的痛恨,并同时在对比中进一步牢固尊刘贬曹的审美倾向。

就是在毛氏父子如此的修改、评点之下,曹操的形象失去了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多层次性、复杂性,而就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国贼奸雄的典型。

“奸绝”正是这一艺术典型的典型性所在,这一典型性形象经过再塑造之后,人物性格重点突出了,但丰富性相对弱化了。

他因为性格中的一绝——“奸”而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艺术印象,但在性格的绝对化中又显得不够真实。

然而毛本《三国演义》毕竟是今天离普通大众最近的一个阅读版本,因此,毛本《三国演义》中的这个“奸绝”曹操也是时至今日影响最为深远的。

历史中的曹操也许会对这个被艺术化的自己不甚满意,但是,从塑造典型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这种定型化的工作还是值得肯定的,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你能使用这些材料但是你不能一点不变的用人家的表达方式啊“因为它终究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绝版的精彩人物,”这种表达都不改别人会认为是引用?)《三国演义》(及毛评)则是在历史真实(或者说是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另起炉灶,另立楼阁,完全是一套新的人物概念,人物形象已远远抛开了史实,形成了纯文学化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历史事件的话,从作者思想来说,这些事件主要是用来为作者的思想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反映人物的历史面貌。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说它非常成功,就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立体化的人物形象,当然也包括曹操。

本来在《三国志》(及裴注)中,曹操的形象已呈现出了个性特征的复杂化,但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复杂化尤其突出,作者罗贯中把《三国志》中曹操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地放大,并运用自己的观点来演绎、深化曹操。

这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不仅是能文能武、屡建奇功、智勇双全的英雄(这是作者依据历史事实而表现出来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成了阴险狡诈、凶恶残忍、卑鄙无信的奸臣,这也正是毛宗岗动辄斥之为“奸雄”的真正内涵。

作为奸雄的曹操与作为英雄的曹操同样都是成功的。

《三国演义》通过对曹操的立体塑造,成功地展示了动乱的社会现实中曹操的典型形象。

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取得最后的胜利,他竭尽全力,思贤若渴;为了战胜对手,他博采众议,择善而从;为了巩固实力,他积极号召发展生产,造福一方,即便是在晚年,他也仍然纵横沙场,征战不休。

一生孜孜以求,斗志永不削减。

我们看到的曹操是一个胸怀壮志、鞠躬尽瘁的政治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