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写作手法论文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论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作品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背景,描绘了三国时期的英雄豪杰、政治阴谋和战争风云。
在整个小说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被广泛应用,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和有趣。
首先,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在《三国演义》中体现为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表达现实社会的真实。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不同的命运轨迹。
例如,刘备被描绘为仁义之君,曹操则是权谋之计的代表,而关羽和张飞则是刘备的忠心战友。
这些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不完全依据历史记载,而是在作者的艺术创作中加以虚构。
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罗贯中成功地体现了每个人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性的理解。
其次,写实与虚构的结合也是《三国演义》的重要写作技法之一。
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真实历史事件,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这些历史事件被真实地还原在小说中,并通过作者的叙述形成了一种磅礴的史诗氛围。
然而,小说中也穿插了许多虚构的情节,例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庞统驱使曹操等。
这些情节的虚构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了艺术的张力。
同时,这种虚实相间的叙事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揭示角色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选择。
此外,小说中运用了对比与对照的艺术手法,进一步凸显了虚实相间的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众多,有英雄、有政治家、有谋士、有奸邪之辈,每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都形成强烈的对比。
例如,曹操与刘备、孙权与刘备之间的对比,无论是身世、家族背景还是为人处世之道都截然不同,这种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通过这些对比,作者将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小说中还采用了众多的象征和意象,进一步丰富了虚实相间的艺术表现。
例如,红脸武将关羽的刀剑、青脸武将张飞的矛戟,成为了他们形象的象征,代表了他们的个性和价值观。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而闻名。
虚实相间是指在小说中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真实事件相交融,通过虚构的手法来展现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这种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既具有历史真实性又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在《三国演义》中,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事件的虚构。
作者罗贯中在写作中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改编和虚构,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虽然历史上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一情节,但这个情节的虚构使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更加紧密,也更加生动有趣。
其次是历史人物形象的虚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有夸张和虚构之处,例如,刘备被描绘成了仁义宽厚的君子,曹操被描绘成了聪明机智但阴险狡诈的人物。
这种虚构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明。
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在《三国演义》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删减和改编,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虚构和夸张,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曲折离奇,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描写的技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立体。
例如,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话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通过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外貌和环境,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使得《三国演义》成为了一部极具艺术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还通过虚构和夸张的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想象力。
同时,虚实相间的写作技法也使得小说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对人性和历史的思考,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仅能够获得娱乐,还能够获得思考和启示。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其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成为了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
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它展现了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交融,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更具表现力。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Fra bibliotek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一(《三国演义》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是指在人物和时间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二(作者在对作品进行艺术虚构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技法: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作文写作指导】《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

【作文写作指导】《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即以小说为目的,人们对其的评论便应该从文学角度出发,
决然不会在历史问题上挑剔。
您说呢,朋友!虚虚实实已经无关紧要了。
那是什么写作手法呢?
1:以正史为骨架,民间流传的故事为血肉写成
2:《三国》叙述模式并非严格统一,,其大致有两种叙事方式:即类似于史传文本(受历史事实影响部分)的叙事和类似于话本文本(受民间艺术影响部分)的叙事,相对
应的主要手法分别第一人称全知叙事和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叙事时间上大致是按照历史事
件的发展的连贯叙述;叙事结构上也基本按照情节展开,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陈平原所
指出:“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连贯叙述,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视角,在叙事结构上基本以情节为结构中心。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小
说史论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256〕
《三国》(主要受民间艺术影响的蜀国部分)已经有了大量直接心理描写,经常使用
悬念(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以造成一种神秘和传奇色彩,也有了大量的虚构情节。
《三国》引入了三国时代人物的许多诗文,如孔明的《隆中对》、前后《出师表》、
曹操《短歌行》、曹植的《铜雀台赋》等;大量采用魏晋笔记小说中材料等穿插文中。
这
样的作用是一方面可以作为佐证或者说明观点,加深读者印象;另一方面是有利于文章篇
章布局的展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的人物写作手法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它以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主要内容。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罗贯中采用了一系列手法来塑造各个人物形象,使他们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人物写作手法:
1. 直接描写:作者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举止、性格特点等来展现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被描写为仁厚宽宏、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形象,曹操则被描写为机智狡诈、威严凛然的形象。
2. 隐喻描写: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情感。
例如,曹操被比喻为太阳,表示其权力和统治的辐射力;刘备被比喻为明月,表示其温和善良的品质。
3. 对比描写:作者通过对比人物的不同特点和行为,突出人物的个性特色。
例如,刘备和曹操是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刘备仁厚宽宏,重视民生,而曹操狡诈机智,善于权谋。
4. 对话描写:作者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思想观点。
例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智谋在与刘备、孔明等人的对话中得以展现。
5. 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情感来塑造人物形象。
例如,刘备在失去蜀地时的内心挣扎和痛苦,曹操对权力的渴望和对敌人的恶意等。
6. 动作描写: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来展现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
例如,赵云的勇猛善战,关羽的义薄云天等。
这些写作手法使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这也是《三国演义》成为中国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800字(优秀范文7篇)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800字(优秀范文7篇)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精选5篇优秀范文,字数为8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的主要介绍(优秀范文):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创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英雄人物。
其中,曹操被描述为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统治者。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曹操这位历史人物。
曹操,字孟德,出生于155年,是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文化人。
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天才,而且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
曹操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决策力,他非凡的一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
曹操热爱学问,勤奋好学。
年轻时,他广泛涉猎经史文学,并自号“曹孟德”。
他与一流学者交流讨论,与时下流行的文化人物交往,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曹操在东汉末年的中,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并以卓越的才能和智慧脱颖而出。
曹操的军事天赋也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
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战术洞察力。
他善于分析敌人的弱点,并在战术上灵活运用,取得了许多重大胜利。
曹操还创新了兵器、改进了军事装备,使自己的更加强大和有竞争力。
他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曹操并不仅仅是一个出色的将领。
他也是一个善于治理的家。
曹操创立了诸多政策和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农业生产,改革税收体制,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文化政策,提高了社会秩序和文化素质。
曹操对于国家建设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曹操不仅在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还鼓励文化发展。
他倡导文学创作,赏识文人墨客,以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他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写了很多诗歌和文章,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综上所述,曹操是一个才华出众、智勇双全的历史人物。
论文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浅淡《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三国演义》是我国产生较早,影响较大的一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
描写了东汉未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艺术创作上也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
开头有“话说……”,结尾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都是口头讲说的痕迹。
说书人讲故事一次一段,就成为后来小说的分回;一段有一标题,便是回目。
最早讲故事有说有唱,所以章回体小说中常常夹入一些诗词韵语。
这一形式,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三国演义》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它采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明白流畅,对读者掌握古代汉语有所帮助。
它的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见侧出,摇曳多姿,波澜曲折,在写作上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
它的结构宏伟,把百年左右中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照应,环环紧扣。
《三国演义》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其中以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最为突出。
《三国演义》充分汲取了《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记述战争的成功经验,而又有所推进发展。
这不仅在历史演义中是最杰出的,而且在全部古典小说中也是不多见的。
《三国演义》写了那么多战争,读者并不觉得枯燥乏味,原因就在于它写出了每次战争的特点,亦即写出了具体条件下不同的战略战术的运用,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的较量上。
在整个宏伟的长篇结构中,《三国演义》所写各次战争彼此关联照应,显得全部描写匀称和谐而又波澜起伏。
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华北;赤壁之战,决定天下三分;彝陵之战,鼎足的局面开始向统一转化;这些关键性的重大战役,都是《三国演义》的描写重点。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5(善于铺叙,如“三顾茅庐“在《三国志》中只有几个字,而《三国演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义中对此进行了精心构撰先是先声夺人进而又写刘备在三次寻访是一再误认既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又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
试述《三国演义》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和写作技法: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就是正确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的关系问题。
1(巧于构思,如“空城计”一段作者将其插在“失街亭”和“斩马谡”之间,使之成为两个一般性情节之间的点睛之笔。
2(采用传说,作者大胆采用民间传说,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含量,如“桃园三结义”、“借东风”、“孔明吊丧”等。
3(改变史实,如关羽“单刀赴会”既与拥刘反曹的倾向一致,又突出了关羽的勇武凛然气概。
4(张冠李戴,如“怒鞭督邮”本来是刘备所为,小说中改到张飞头上,以免有损于刘备的“仁君”形象,并突出张飞的爽直鲁莽性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写作手法分析摘要历史题材的小说向来都比较注重人物的刻画,通过虚实相间的故事,古今兼顾,批古判今等。
《三国演义》更是将这种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一段东汉末年战火纷飞的历史故事为我们展现一部豪杰辈出的演义画面。
本文主要从人物和战争两方面对《三国演义》的写作手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人物战争写作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全称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罗贯中根据三国这段历史而编写的一部章回体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魏、蜀、吴三个国家之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为我们描述了东汉末年广阔背景上的一幕幕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三个政治集团之间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政治场面。
作为一部以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要题材的历史演义小说,这本书在战争描写和人物描写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作手法对后世战争文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刻画人物的多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其中出现了四百多个人物,作者主要刻画了几十个主要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
譬如刘备仁德爱民,优柔寡断;张飞粗犷豪爽,嫉恶如仇;关羽勇猛无比,高傲自大;周瑜江南才子,心胸狭窄等。
罗贯中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有着很鲜明的特点。
首先,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借助人物的动作语言以及周围环境把人物的思想性格夸张渲染。
如“温酒斩华雄”中关羽的形象,采用的就是虚写、侧面烘托的手法。
整段文字没有一句从正面直接描写关羽如何英勇,战斗场面如何惊险紧张,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运用烘托、映衬等手法加以表现。
先是写华雄的高大、英勇,从侧面衬托关羽,接着写关羽不同寻常的出场,孙坚损兵折将后伤感不已,袁绍闻讯后一筹莫展,诸侯则是人心惶惶。
而此时刘关张三人却只是“冷笑”,笑诸侯的束手无策,也笑华雄的猖狂一时。
此时关羽一声大喊“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出场了,其沉稳自信与众将的慌乱无神形成了显明的对比。
但关羽只是一名弓马手,围绕是否让其出战,曹操和诸侯盟主袁氏兄弟发生了分歧,这就显示出袁绍重职位轻才干、目光短浅,曹操爱惜人才,富于心计的性格特征。
最后又以曹操暗使人赉酒抚慰刘、关、张来表现曹操过人才智,暗示曹操不久必将取袁绍而代之的趋向。
其次,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多个层面,使人物形象饱满。
如张飞鞭打督邮、怒叱吕布、大闹长坂桥表现了其嫉恶如仇、鲁莽急躁的性格特点,但张飞智取瓦口隘及用计破严颜两个细节则生动地表现了张飞莽中有智、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作者又在故事情节中穿插一些细节描写,以丰富其性格特征。
例如,诸葛亮在五丈原最后一次巡视军营的细节:“孔明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
乃长叹曰:‘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叹息良久。
”这个带病巡视军营的细节,虽着墨不多,却把孔明“鞠躬尽瘁”的赤诚忠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再次,作者很善于结合战争发展过程及人物在战争中地位的变化来塑造人物。
“赤壁之战”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一战,这一战为之后的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
围绕着赤壁之战,作者塑造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雄辩自信;周瑜的英俊潇洒、高傲及心胸狭隘;鲁肃的忠厚老实等不同形象。
赵子龙有勇有谋的形象是在长坂坡一战中深入人心的,他在长坂坡万人军中单骑救主还成功逃脱。
历史上的曹操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而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加工,已经变为一个象征着统治阶级的典型人物,“乱世之奸雄”。
奸诈成为曹操骨子里的特点,他的这个特征在兵败赤壁在华容道时用三次大笑稳定军心,之后在回到驻地时为郭嘉之死而埋头痛哭,把兵败的责任推卸给谋士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赤壁一战,曹操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在溃败途中,他连续三次大笑、三次受挫:第一次大笑是在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时,曹操走在“树木丛杂,山川险峻”的山路时,在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
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赵云的伏兵杀出,徐晃、张郃双敌赵云,曹操狼狈逃跑而去;第二次是曹操带军取道北彝陵山路走到葫芦口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
众将问他“如今为何又笑?”曹操回答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
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
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
”引来与张飞的一场混战;第三次是在人困马乏,当“号哭之声,于路不绝”的曹军到达华容道的天险处时,曹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
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又引出了关羽的伏兵,如若不是关羽仁义放走他,恐怕三国故事就要改写。
曹操三次大笑是一种苦涩的笑,但他面对失败时的大笑也表明了他的顽强坚韧、败而不馁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作者还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诸葛亮“舌战群儒”,生动地刻画了诸葛亮机智沉着、能言善辩的非凡才能。
在瑜亮交锋中,作者用对比手法展现了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一个才高量窄,一个以大局为重;一个弄巧成拙,一个稳操胜券。
在赤壁之战中,作者写曹操的聪明反被聪明误,阐泽的大胆机智,鲁肃的诚恳忠厚,黄盖的忠心耿耿等。
对于不同的斗争环境,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物的不同。
如描写战将的勇猛,周瑜勇而显傲,而赵子龙则有勇有谋。
再如,同样是写释放对方将领,张飞在巴郡“义释”了严颜,表现了张飞有大局观,粗中有细;关羽在长沙“义释”了黄汉生却表现了关羽的高傲自大,不把大哥、孔明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眼里,从中表现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一个个不同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描写战争的多种写作手法《三国演义》,战争描写非常突出,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先,全面描写,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整部小说涉及的战争多达几百次,但作者并非均匀用力,而是在全面描写的基础上重点写了七大战役:讨伐董卓之战、官渡之战、当阳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彝陵之战、六出祁山。
对这些战争,作者从战争目的、战前组织、参战人物、战争过程、战争结果等方面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写。
而在这七大战役中,作者又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用力最多。
官渡之战,是曹操荡平北方,统一中原的关键之战,三国鼎立将要形成;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始形成;彝陵之战,则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开始瓦解。
这些重点战役都是由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所以其它大小战争都是作为铺垫出现,这样就实现了战争描写上主次配合、张弛有度的效果。
例如,赤壁之战,因为它是决定魏、蜀、吴三足鼎立局面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作者就以长达八回的篇幅,对其发生、发展和结局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作者在描写赤壁之战时,既写斗智,又写斗勇,文武并用,扣人心弦。
不但详细描写了孙刘与曹操这一主要矛盾,同时也较好地展示了吴、蜀之间的次要矛盾。
通过对这些错综交织的矛盾的揭示,主次分明、有条有理地展现了这场关键性大战的全貌。
就一次具体战争而言,作者也贯彻了这一创作手法。
凡有刘蜀一方参战的自然成为矛盾冲突的重点,若是其他集团间的战争,则以掌握战争主动权的一方为矛盾冲突的重点来加以记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作者“批刘贬曹”的倾向。
官渡之战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只有一回篇幅,而在此期间,作者却写了“三顾茅庐”、“博望坡之战”等事件;而同样重要的赤壁之战因为有着刘蜀一方的参加则用了八回的篇幅。
其次,把军事斗争和政治、外交斗争相结合也是作者描写战争的一大特色。
《三国演义》以战争描写为主,但不是一味地描写战争,而是围绕战争写了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
注重描写战前整体形势的分析、各方力量的对比,各方之间及其内部的矛盾,战争过程中人为因素对于客观形势的影响和转化。
如赤壁之战前,不仅写了孙刘联合、结交的过程,还写了孙权内部战与和的矛盾,写了孙权的决策经过,这都充满了戏剧性。
当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沿江东下,向孙刘直逼而来之时,孙权集团的文臣武将乱作一团,主战派、主降两派各执己见,孙权一时也没有了主意。
诸葛亮亲赴东吴说服孙权,罗贯中有意安排了“舌战群儒”这一情节,让诸葛亮充分显示了一个外交家的雄辩才能,使得这些腐儒们一个个无话可说。
之后,诸葛亮智激周瑜,坚定了其抗曹的决心。
诸葛亮、周瑜、鲁肃、黄盖等人的态度,又使孙权树立了信心,孙刘联盟正式结成。
之后作者写了群英会蒋干中计的戏剧性场面,表现周瑜与曹操、蒋干的斗智。
在这场智斗中,周瑜一步步诱使蒋干中计,利用曹操生性多疑、骄横的性格,借刀杀人,除掉了蔡瑁、张允这两个悉知水军之法的水军都督。
随着战争态势的发展,不但明写了曹魏同孙刘联盟之间的矛盾,还暗写了吴蜀之间的矛盾,即诸葛亮与周瑜之间的矛盾。
这两条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方智慧的较量。
赤壁之战不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而变成了三方斗智斗勇的舞台。
火烧战船,这是赤壁之战中的中心谋略,曹操的最后失败就在于被孙刘联盟用火烧了他联结在一起的战船。
为了火攻计的实施,又引出了黄盖的苦肉计、阐泽的假投降等一系列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情节;最后是庞统妙献连环计:让曹操用铁链将他的战船联结在一起。
悬念一个接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再次,每一次战争都写出了其特点及战略战术运用。
《三国演义》描写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有同类型的战争,也有不同类型的战争。
在作者笔下,这些战争都写得千变万化,不呆板,不重复,且各具特点。
同类型战争因描写手法不同而毫无重复感,而对不同类型战争的描写就更显得精彩纷呈。
作者写得较多的是火攻,如吕布关门烧曹操,诸葛亮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周瑜火烧赤壁,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等,无一不写得生动逼真,且烧法各有特点,多种多样。
除了火攻外,作者还写了水攻、车战等多种战争样式,揭示出战争复杂多样的一面。
最后,张弛有度是作品描写战争的又一特色。
作者在激烈紧张的战斗过程中经常插入一些轻松的情节,把紧张的战争写得张驰有度、动静相宜。
如第四十八回写的“宴长江曹操赋诗”中,写在赤壁大战前夕的一个皎皎如同白日的晚上,曹操置酒设乐于大船之上,并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第九十五回写的“武侯弹琴退仲达”中,面对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只有二千五百兵士的诸葛亮却“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都是用闲适、轻松的情节描写,把紧张的战争场面表现得生动曲折,富于艺术感染力。
战争中英雄豪杰是主角,但女性也时常穿插其中。
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评论道:“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
”第八回写的“王司徒巧使连环计”中貂蝉就是巧使连环计的关键。
这些红裙粉黛的出现与穿插无疑起到了舒缓战争紧张气氛的作用,同时也给血腥的战争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