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论文

合集下载

关于三国1000字论文

关于三国1000字论文

关于三国1000字论文篇一:关于三国的作文1000字关于三国的作文1000字和罗贯中说《三国》您一定想不到,在600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一位小孩和您一起说《三国》。

在如今的太平盛世里,您的大名早已家喻户晓,众所周知了。

您的大作《三国演义》更是让我百看不厌,与三国有关的连环画、缩写本、电视剧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别看我才9岁,但我已经拜读了您的《三国演义》原著,我对这本通俗有趣、富有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越来越感兴趣了,它把我带进了一场场厮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战争中,“连环计”、“空城计”、“苦肉计”??使我废寝忘食,三国故事陪伴着我一天天长大。

在《三国演义》中,您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扣人心弦的情节层出不穷。

武艺高强但又自负傲慢的关云长、绝顶聪明似乎无所不能的诸葛孔明、阴险酷虐却又雄才大略的曹孟德、志向远大而又知人善任的孙仲谋,在您的笔下栩栩如生。

您的生花妙笔令我与他们同喜同忧。

您在《三国演义》书中说刘玄德乃汉室宗亲,初以编草鞋为生,后与刘、关、张“桃园结义”,手下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奋勇杀敌,文有诸葛亮、庞统、姜维等出谋划策,采用“联吴抗曹”的策略,使天下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

您认为曹孟德身为汉相,实为汉贼,说他拥兵篡权,先“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干脆废汉立魏,受到后人的辱骂。

在书中,您一直以大汉皇叔刘玄德为正统,曹孟德为邪恶。

我感觉您明显地偏爱刘备,而贬斥曹操,在我看来曹操也并不是那么狡诈,反倒有几分可敬、可爱。

他深知方今用英雄之时,决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人之心,他曾接纳走投无路的刘玄德,礼遇挂印封金的关云长,对来降的许攸“不及穿履,跣足出迎之”,这说明他爱才惜才。

他熟读兵书,智慧谋略不在孔明、公瑾之下。

官渡之战中他以少胜多,一战成名,我很佩服他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火烧赤壁,曹操大败之后,逃跑路上,他三次大笑,尽管分别引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但我感受到他面对危难的从容与自信,每每读到这里,我都被曹操逗得咯咯直笑,我觉得他真是可爱。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篇1相信大家都认识诸葛亮吧,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他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军师。

他料事如神,在每回故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现在,我们便可以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翻开这本历史悠远的书了。

刚翻开书,便看见开头那神圣的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也肯定了我看这本书的心态。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以自己机智的思想,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大家肯定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吧。

对,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秘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这一回我看了有好多次,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都记忆犹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感受深刻:周瑜是那样的小心眼,是那样嫉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那样的镇定自若,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刁难,他只是机智的面对,连鲁肃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和正直。

这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原因,了解了诸葛亮,也使我真正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在赤壁决战中,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主要书写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三国英雄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许多精彩的角色形象,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历史意义《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对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于历史的诠释和解读。

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虽然有时候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是却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状况。

由于小说的广泛流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往往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并认识中国古代历史。

同时,小说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内涵1.忠诚与智慧:《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英雄形象都表现出忠诚和智慧的双重品质。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忠诚的仁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智者。

而刘备、张飞、关羽等人则是忠诚勇敢的代表。

这些形象给了人们对于忠诚和智慧的正面价值观念。

2.义薄云天:小说中不乏英雄人物以身孤身立义的精神。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手对抗曹操,体现了义字当头的精神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传承,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3.智谋与策略:小说中的角色们经常使用智谋和策略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战争。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曹操的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智谋和策略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为后来的军事战略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对于艺术的贡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情节丰富多样、扣人心弦,并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小说充满着生动的艺术魅力。

1. 角色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例如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权谋等等,这些形象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情节布局: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曲折离奇,适合戏剧性的表现。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

(三国)曹丕《论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及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论文(三国)曹丕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

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属文:写文章。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三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财富,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800 字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巨著,每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得视其中的某个人物为自己所欣赏得人,我也不例外。

三国当中,我心中的英雄是诸葛亮。

为什么喜欢诸葛亮呢,原因有很多,简单得跟大家分享一些吧。

一,我欣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在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的每次战役当中,诸葛亮都是周密计划,没有瑕疵的。

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智、谨慎、灵巧。

可以说,诸葛亮这三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他没有胆怯去回避问题,每次大战来临都是尽心尽力思考、谋算,如此才为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二,我敬重诸葛亮的忠孝诚实。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有权谋实力,然而他受刘备知遇之恩,从来不忘。

受刘备托孤之重,即使知道单凭蜀国之力进军中原难度太大,也呕心沥血,拼命为了兑现诺言而竭力奉行。

并且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去做那种篡权逆上的行为。

三,欣赏诸葛亮的洒脱与安逸。

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心浮气躁的,好像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就屈才丢脸一样,就巴不得每一分钟都是忙碌的,可以挣钱的。

其实通过了解诸葛亮,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人一生当中未必需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干着急,瞎折腾。

诸葛亮尽管学富五车,然而学成以后也不过是安卧隆中,每天闲云野鹤,到了刘备登门求贤,真正有需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再出山。

而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能够闲得住、耐得住的人,这点就很值得欣赏。

当然,我知道人无完人,然而我总是希望看到诸葛亮的优点,学习优点是对我们有益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视诸葛亮为心中三国英雄的原因了。

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英雄,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位英雄,那就是三国英雄“曹操”。

曹操是一名军事家。

他军事才能突出,代表战争是“官渡之战” 。

他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听取了故友许攸的建议,把袁军的粮库——鸟巢烧毁。

曹操用了六万军消灭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在中华上下的历史长卷中,又创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战绩。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浅析《三国演义》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

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一、《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

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

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1.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作文三国议论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诗云:一吕二赵三颜丑,马张许典皆平手,五庞六黄寿亭侯,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因为我们之所以喜欢赵云是因为《三国演义》这本书,关张赵马黄也只有因为小说才会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中国古代乱世很多,为什么三国时期的武将我们最为熟悉,还不是因为一部《三国演义》。

所以不必深究正史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闲暇时看看三国,三国里有我们需要的东西。

赵云是三国武将里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智勇双全,个人认为,赵云是三国第一武将!当然,我的依据是《三国演义》。

如今有很多人,认为三国中武艺最高强的人是吕布,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完全是因为一种印象。

其实这些根本不能说明他们的武艺有多高强,一次战斗的结论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下面将对这些比试逐一分析,另外同赵云的.一些战役做比较,从而就可以得出赵云武艺三国第一的结论了。

这种分析方法称为“同类战斗典型列举比较法” ,中学生作文《三国演义人物作文》。

一、与著名武将交手战斗的分析大家常说,关羽能温酒斩华雄,能斩颜良诛文丑,好像杀死了许多名将,赵云似乎没有这么有名的战役,赵云杀的绝大多数是很一般的武将。

其实,一个武将能够战胜或者杀死其它著名的武将,除了同这个武将自身的武艺有关以外,还和他的机遇有关,如果他没有机会去和那些著名武将交手,他当然不可能杀死这些名将,从而使自己成名。

但是这决不能成为这个武将自己武艺不高的证据。

当然,赵云也有和成名武将交手的经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赵云刚出道时,演义上称“少年将军” ,曾和文丑战过五十余合,杀退文丑,而关羽也曾与文丑交战,只一刀就把文丑拿下了,有人据此说关羽的武艺比赵云高,其实非也,且听我慢慢道来。

演义中说有过这样的描写“操曰:‘今谁敢当之?’徐晃应声而出,与颜良战二十合,败归本阵。

诸将栗然。

”可见徐晃是打不过颜良的。

可是后来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时,演义中又有这样的记载,“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国演义》中的“义”
刘家馆子镇中心校刘冠华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间的战争动乱和历史风云。

以义为主线贯穿全书的始终,以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国演义。

》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的迈进了一部,它标志了了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对后世历史小说的产生了重大影响。

1.1忠与义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变化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肝胆相照、至死不渝的义气一直备后世所称道,“义”在三国演义中是一种最高的道德观念。

一提到“义”往往给你的第一感觉是和“忠’相对的,两者忠在前,义在后,忠和义相互映衬描写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或塑造一个充满忠义氛围的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一反常态,着重塑造和描写小说和人物中的“义”气,然而对“忠‘的描写已和以往的封建正统观念发生了冲突。

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也提到了“忠”,并对所有一心不二、不事二主的行为大家颂扬、但在天下分崩、群雄割据的动乱年代,中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三国演义中反复宣扬“良禽择木而栖,县城择主而事”“非但君则臣,臣亦则君”等观念已被当时人广为接受,像张辽投降曹操、赵云几易其主,最后效忠于刘备,黄忠降服于刘备,严颜降顺张飞,作者都对其大家赞赏,并称他们为“义士”在忠于义之间忠是相对的义士绝对的,他已经凌驾于“忠’之上。

亮与刘备的
君臣际遇一直为众多后来者所羡慕,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用“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后世都对这样的形容表示赞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诸葛亮,刘备不可能创立蜀国,三分天下有其一;诸葛亮如果没有刘备的赏识、重用,也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以布衣终老,因此,他们的君臣关系是最为融洽不过的。

1.2手足之义
三国演义开宗明义第一则《祭天地桃园结义》,就开始讲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并且特别提出他们的结义的誓言:“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就为扶困;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皇天后土,实鉴此心。

背义忘恩,天人共诛!这一段誓言正是作品中“义”的总纲。

《三国演义》之中有三绝,即关羽义绝,孔明智绝,曹操奸绝。

毛纶、毛宗岗曾品三国时说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长者,莫如云长。

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及其英灵。

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

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

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晴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

关羽之形象就是三国演义中“义”的典范。

《三国演义》的第一回就写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

从此开始,《三国演义》几乎全被这种手足义气所笼罩。

作者不但写了他们的结义,而且还反反复复地写了他们的守义,乃至最后的殉义。

他们之间的手足情义,在多次考验与折磨中成长,无论千难万险,他们都不违背义的准则。

下邳之役,刘备被曹操打得
落花流水,兄弟三人失散。

关羽被围困在一座小土山上,弹尽粮绝,无援可待,他正准备以死来殉义的时候,张辽前来劝降。

张辽说法关羽的手段不是教关羽背信桃园之义,恰恰是以“义”来说服他。

张辽说,你与刘备曾经誓同生死,今刘备生死未明,而你先死,假若刘备没死,将来知道此事,怎能独活?这岂不是要误了刘备?因此劝你不如留有用之身,等待刘备的消息。

张辽又指出,刘备的妻小现正寄托在关羽处,如果你关羽死了,那他们将靠谁来照顾,这不是有背于桃园之盟?关羽最终被折服了,提出降汉不降曹,有条件地投降了.降汉不降曹,显然连关羽本人也知道这是虚伪的,其实是要等待刘备,并保护刘备的妻小。

这时,为了守义,关羽可以说是隐忍而生了。

关羽投降以后,“义”受到了严重的考验.曹操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拉拢他,软化他。

拜爵封侯,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还有送美女,赐锦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关羽忘掉刘备,破坏刘关张而历久不忘的地方。

破坏刘关张兄弟之义。

可是关羽始终恪守桃园的盟誓,做到了“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

后来当他知道了刘备的消息后,立即挂印封金,过关斩将,千里走单骑,去与刘备古城相会。

我认为这可以说是书中最动人的情节,也是关羽这个艺术形象使人感受深刻震撼的所在。

关羽的这种“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行为,即使奸邪,狡诈的曹操也是钦佩不已,“事主而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关羽这种讲义气,重然诺、共患难、称兄弟的行为,不愧为义绝千古典型形象。

刘、关、张三人虽结义于艰难困苦之际,但他们之间名为君臣、情同兄弟的情谊确至死不渝。

关羽惨遭东吴杀害之后,刘备“刘备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不进水食”痛苦不已,泪湿衣襟,斑斑成血,张飞也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

每醉忘南切齿睁目,怒恨甚急”他们念念不忘桃园结义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的誓言,执意要为关羽报仇。

即使刘备称帝以后,也不改初衷,并且说:“朕不与弟报仇,虽有万里河山,何足为贵/?”关公与朕尤为一体,大义尚在,岂可忘耶?“他们以义始,以义终,从而实践了他们桃园结义时的誓言。


1.3天下大义
三国时期是一个龙腾虎跃的年代,风云变幻的时代,汉末,以黄巾起义为故事的出发点,之后群雄割据,诸侯纷争,人名罹难,以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繁复杂的斗争为主线,中间穿插着各种势力、人物,之间的斗争。

曹魏政权以曹操为代表,曹操行使的是霸道,曹操心怀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决心。

尽管曹操多奸诈,但他统一北方,征吕布伐张绣战袁绍,都是为了他心中统一天下结束战乱的大义,曹操在56岁的时候写下了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其中有言:“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在这份《述志令》中,曹操透露出希望结束天下动荡战乱的局面,希望百姓都能过上安宁的生活的愿望。

曹操集团的政治主张可以看做是
一种推崇严酷法家类的暴力管理手段,实行强权高压的“霸道”来施行统治。

在军队中,曹操甚至有“校事”这样的特务机构,“不畏曹公,但畏卢洪。

卢洪尚可,赵达杀我”。

在社会上,曹魏士族都在“清谈”,这和政治上的不开明乃至黑暗是很有关系的。

生命没有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只能清谈了。

我们看待曹操集团,不能只看到黑暗面,我们要承认他对结束乱世做出的贡献,这正是曹操心中的天下“大义”。

蜀汉政权以刘备为代表,他行使的是“仁义”,以匡扶汉室恢复正统为目标。

刘备政权的政治核心是:“汉室倾颓,奸人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刘备躬行以“仁义”,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为己任,是一位人君的典范。

他深知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所以“远得人心,近得名望”。

他宽厚仁德,、爱子如民,每到一处,都深为百姓爱戴。

尤其是当阳撤退时,十几万百姓跟谁他渡江,虽然情势万分紧急,他也不舍百姓,最终携民渡江。

他视仁义重与生命,“宁死,而不为不义之事,”因而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而不忍取。

“义”是刘备个人行动的准则,同时也是刘备最高的理想准则。

刘备和曹操在动乱纷争的年代,群雄涿鹿的时期,以自己各自的行为方式,和活动准则,努力的实现自己的“天下大义”在那个特定的历史年代展现一幅独特沧桑的历史画卷,向我们真实而生动的回放三国时期那段独特的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