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论文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小论文

三国演义小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三国演义》无疑是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中包罗万象,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学期,我研究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姓氏,得出了一些观点。

(仅限个人观点)一、三国鼎立,罗贯中巧布局众所周知,三国是三国鼎立。

那么罗贯中是如何写出三国鼎立的呢?从统计的姓氏来看,其中有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据我统计,在《三国演义》中,姓司马的有14个,姓诸葛的有14个,而姓周的也有14个。

司马懿,诸葛亮和周瑜都是三国时顶尖的政治家,而他们又在三个国,彼此互相争斗。

罗贯中为什么要安排相同数量的司马姓、诸葛姓和周姓出场?是巧合吗?我想是因为他想写出三国鼎立,三国的实力相同。

而魏蜀吴三国的总人数也相差无几,在《三国演义》中,我统计出一共写了1178人,其中群雄(包括吕布,貂蝉,于吉等)有179人,魏国有353人(包括晋国),蜀国298人,吴国324人,还有一些少数名族(孟获等)和仙人(南华老仙、紫虚上人)。

魏蜀吴三国人数竟只差50人,看来罗贯中在布局时非常细心。

二、古今对比,姓氏彰显玄机我们来看一张表格。

相比较不难发现,其中张、刘、王、李、陈、杨在两表中都出现,而曹、孙、韩、马就未出现。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孙是当时吴国王姓,曹是魏国王姓,韩遂和马超也是西凉的太守。

可见三国时期王姓比较吃香,皇室人数较多。

三、姓氏分布,突显三国价值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留给我们什么吗?那是当然的,我只研究了其中一个部分,姓氏分布。

刘姓是现在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为什么会导致刘姓如此之多?我们看刘姓的起源(以下摘自刘氏起源)“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以闽粤台地区最多,其次是浙江、江西、两湖、广西、海南、港澳、云贵川,另外在东南亚南洋的刘姓,也以源出中山的客家刘姓居多。

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并辐射到邻近的鄂、川、江浙、两广、云贵等省区;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另外还辐射到朝鲜、日本等国。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1000字《三国演义》是一部描写三国时代历史的长篇小说,在描绘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本文将从人性、道德、政治等方面对《三国演义》的思想进行分析。

一、人性观在《三国演义》中,人性被描绘为复杂多面的。

有些人本性善良,如刘备、关羽、张飞;而有些人则本性残忍,如吕布、孙策等。

但是,小说中还有很多角色在经历了困境、遭遇磨难后,个性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曹操开始是一个英俊、有理想的青年才俊,但在磨难中逐渐变得残忍暴戾,最终走上了独裁者的道路。

这说明《三国演义》中的人性观是承认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道德观在《三国演义》中,道德观被树立为一种精神追求。

例如,刘备就一直坚持高尚的道德标准,比如“以德服人”、“天下为公”等,这也是他争取民心的一大法宝。

相比之下,曹操则常常逆天而行,对待同室操戈、忘恩负义等行为视而不见。

因此,小说传达的道德观是认为道德是人类追求永恒、良善和正义的基石,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标准。

三、政治观在《三国演义》中,政治斗争是最为重要的争夺方式之一。

各种政治派别之间相互争斗,因此,政治观念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曹操和刘备的政治意识深入人心。

在政治观念上,曹操认为读书人应该起到领导作用,只有通过认真研究并遵守律法,才能维持政治稳定。

相对而言,刘备则认为,政治稳定是通过人民的支持、参与和共享,才能实现。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政治观念是重视权力的平衡和公正,而依靠民主的方式达成共识是最为理想的路径。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人性观、道德观和政治观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从各个角度出发,阐释了三国时代人性、道德、政治等众多方面的含义,也传达了一种人文的、和谐的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价值。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5篇)《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亦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古典文学三国演义博士议论文精选篇1相信大家都认识诸葛亮吧,他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他是为刘备出谋划策的军师。

他料事如神,在每回故事中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相信大家都迫不及待了吧。

现在,我们便可以怀着神圣而崇高的心情翻开这本历史悠远的书了。

刚翻开书,便看见开头那神圣的名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也肯定了我看这本书的心态。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的历史小说。

作者罗贯中以自己机智的思想,把每个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容许更多夸张、虚构、无中生有,化不可能为可能,几乎可以说是使作者得到解放,从必然王国走到自由王国。

大家肯定还记得《草船借箭》的故事吧。

对,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秘计黄盖受刑”。

周瑜欲害诸葛亮,故意让诸葛亮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算定三日后有大雾,乘草船带鲁肃前去曹营水寨,曹操下令放箭,十万支箭全部射在了草船上。

黄盖为了周瑜火攻之计成功,决定用苦肉计骗过曹营细作,然后前去诈降。

这一回我看了有好多次,可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都记忆犹新,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感受深刻:周瑜是那样的小心眼,是那样嫉妒诸葛亮;而诸葛亮却那样的镇定自若,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刁难,他只是机智的面对,连鲁肃也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干和正直。

这也正是我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以诸葛亮为榜样的原因,了解了诸葛亮,也使我真正体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深刻的含义。

在赤壁决战中,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

三国演义论文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小说以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为背景,主要书写了蜀、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战争以及三国英雄的故事。

小说塑造了许多精彩的角色形象,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三国演义》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一、历史意义《三国演义》作为文学作品,不仅提供了对于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于历史的诠释和解读。

小说中的角色和情节虽然有时候与历史有所出入,但是却能够展现出那个时代的政治、道德和社会状况。

由于小说的广泛流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他们往往通过《三国演义》了解并认识中国古代历史。

同时,小说的英雄形象也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化内涵1.忠诚与智慧:《三国演义》中的许多英雄形象都表现出忠诚和智慧的双重品质。

诸葛亮以其卓越的智谋和忠诚的仁心,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智者。

而刘备、张飞、关羽等人则是忠诚勇敢的代表。

这些形象给了人们对于忠诚和智慧的正面价值观念。

2.义薄云天:小说中不乏英雄人物以身孤身立义的精神。

例如在赤壁之战中,刘备、孙权联手对抗曹操,体现了义字当头的精神追求。

这种价值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一直被传承,成为一种普遍的道德标准。

3.智谋与策略:小说中的角色们经常使用智谋和策略来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战争。

诸葛亮的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曹操的火烧赤壁等等,这些智谋和策略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为后来的军事战略发展提供了借鉴。

三、对于艺术的贡献《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在艺术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小说的情节丰富多样、扣人心弦,并通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得小说充满着生动的艺术魅力。

1. 角色形象塑造:小说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个性鲜明。

例如刘备的仁义、诸葛亮的智慧、曹操的权谋等等,这些形象都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2. 情节布局:小说中的情节紧凑有趣,曲折离奇,适合戏剧性的表现。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毕业论文《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描绘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

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探讨,探讨了小说对历史、文化的贡献,以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三国演义》对历史的贡献1. 描绘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对于编年史传记之类的历史著作来说,更注重人物塑造和历史事件的生动描绘。

由于后人难以真实还原当时的局势和情况,所以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有时候会稍微夸张,但是依然是我们了解三国历史的主要途径。

在小说中,作者详细描写了蜀汉、东吴和魏国三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当时的历史局面。

2. 形成各种历史文化现象《三国演义》不仅提供了历史事件,同时还在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各种文化事件,如装饰艺术,生产技术,饮食习惯和娱乐活动等。

这些文化事件传承至今,对后世的文化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塑造历史眼光和价值观《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符合当时的道德价值观念的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板等等。

这些形象广为流传,成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三国演义》注重良心感化,通过展现人物命运和行为,呼吁人们重视道德和正义。

二、《三国演义》对现代社会的启示1.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三国演义》提到了许多有关成才成功的故事,如刘备一开始是一个孤独的青年,但是由于凭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和智慧,成就了一番大业。

这对于现代青年来说,就像是一个绝佳的榜样。

同时,小说中也通过人物塑造来告诉读者,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卑不亢,坚定前行,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关键。

2. 推崇正义《三国演义》中关羽和张飞的形象,就表现出了维护正义和捍卫信仰的精神。

这种精神通过当时的社会持续传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成为许多现代人心中的精神楷模。

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注重价值观的培养,推崇正义,维护道德,目睹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3. 相信人类的进步《三国演义》中不乏许多士人和治国名臣的形象,他们的出现反映了人类社会智慧的谦虚和创新精神。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五篇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1三国演义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历史巨著,每个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得视其中的某个人物为自己所欣赏得人,我也不例外。

一,我欣赏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在诸葛亮跟随刘备以后的每次战役当中,诸葛亮都是周密计划,没有瑕疵的。

突出的特点就是机智、谨慎、灵巧。

可以说,诸葛亮这三个特点是我非常欣赏的。

他没有胆怯去回避问题,每次大战来临都是尽心尽力思考、谋算,如此才为刘备集团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二,我敬重诸葛亮的忠孝诚实。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完全有权谋实力,然而他受刘备知遇之恩,从来不忘。

受刘备托孤之重,即使知道单凭蜀国之力进军中原难度太大,也呕心沥血,拼命为了兑现诺言而竭力奉行。

并且诸葛亮一直对刘备忠心耿耿,没有去做那种篡权逆上的行为。

三,欣赏诸葛亮的洒脱与安逸。

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都是心浮气躁的,好像没有成就一番事业就屈才丢脸一样,就巴不得每一分钟都是忙碌的,可以挣钱的。

其实通过了解诸葛亮,我们才会发现,原来人一生当中未必需要时时刻刻都这么干着急,瞎折腾。

诸葛亮尽管学富五车,然而学成以后也不过是安卧隆中,每天闲云野鹤,到了刘备登门求贤,真正有需要施展才华的.时候再出山。

而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能够闲得住、耐得住的人,这点就很值得欣赏。

当然,我知道人无完人,然而我总是希望看到诸葛亮的优点,学习优点是对我们有益的。

以上三点就是我视诸葛亮为心中三国英雄的原因了。

高三作文三国800字议论文2历史的长卷中,有许多英雄,但在我的心中,只有一位英雄,那就是三国英雄“曹操”。

曹操是一名军事家。

他军事才能突出,代表战争是“官渡之战”。

他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开动脑筋,听取了故友许攸的建议,把袁军的粮库——鸟巢烧毁。

曹操用了六万军消灭了袁绍七十万大军,在中华上下的历史长卷中,又创建了一个以少胜多的传奇战绩。

曹操的军队,军规军纪都很严格,各个将领更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曹操的马受到了惊吓,不小心踩了田间农田中的小麦,非常悲伤,要杀头谢罪。

三国议论文中小学生作文5篇

三国议论文中小学生作文5篇

三国议论文中小学生作文5篇三国议论文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一句是《三国演义》的开篇之词。

每当读到这里或是听到“临江仙”这首歌,我的脑海便飞向历史,飞向三国!《三国演义》的是明朝的罗贯中,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

它以陈寿的《三国志》为模板,经过罗贯中大胆的想象创作而成,使这一段历史,更能让人懂得。

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让它流传至今。

《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

比如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赵子龙单骑救主等。

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故事中得到一些启示,比如说从姜维自刎中我们可以懂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有生死,精神却无生死,人可死,但精神不能死。

苦肉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忠诚是要有智慧的,忠不等于愚;忠诚是要有代价的,忠不等于获。

大忠者往往大苦,大苦才能体现大忠。

三国中还有许多生动的人物,如忠诚不二的关羽,仁德爱人的刘皇叔,粗中有细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云,被世人称为“智绝”的诸葛亮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阴险毒辣的曹操。

说起我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个人物,那肯定非赵云莫属。

说起赵云,大家一定不陌生。

赵云一生之中最厉害的一战是发生在建安十三年秋(及公元208)的长坂桥一战,这一战中主要是曹军攻打荆州之后,追击刘备,而刘备的军队与民众走散,赵云在乱军之中寻主母,找幼主。

其中赵云在这一战中获得宝剑――“青?”剑,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到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其中赵云还怀抱阿斗。

后人有诗称赞赵云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而赵云在老年之时也为蜀国立下许多功劳:在武乡侯伐中原时他力斩魏国五将。

而这一代武将却是老年病死。

而赵云病之死后,刘禅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

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

三国演义论文2000字浅析《三国演义》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

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一、《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

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

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1.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三国演义》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

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一、《三国演义》的版本《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

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

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1.历史与虚构《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

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

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

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

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长于描述战争。

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

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

3.人物形象作者坚持写人,全书人物众多,事件繁杂,数百个人物,数十个典型人物,每个人的个性,心理,言谈举止,皆不相同。

例如,三顾茅芦,前二顾,刘备遇到的几个儒生,都各有特点,这些特点又和人物的人生信条息息相关。

袁绍和袁术,都是出身王公贵族,但性格,语言各不相同,最终命运也不同。

作者在写人物时,准确的把握人物的特质,主要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加之适度的外貌及动作描写塑造人物。

正是作者把握了人物的特质,从特质出发,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动作就顺理成章,呼之欲出。

实写人物,虚写事件,这是作者的-大特色。

作为长篇小说,人物众多,常常犯的错误是,同类型人物雷同,事件淹没人物。

作者既塑造了众多主要典型人物,而每个人物又各不相同,个性鲜明,显示出作者非凡的创作能力。

三、《三国演义》给人的启示1.以人为本的人才观以人为本,得人才者得天下,是作者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

刘备集团在得孔明之前,有目标,无谋略,无策略,无定位。

到处流窜,无根据地。

直到三顾茅芦,得孔明后,才有根本改变。

孔明分析天下大势,定下取荆州,占西川,成三分天下,然后北伐中原,统-中国的谋略,刘备集团才一步步走向发展壮大。

人才有了,谋略有了,就有生机与发展,小说中,刘备是个求贤若渴的明主。

真实的生活中,说不定刘备还要给孔明3个月,或者半年的试用期。

作者突出孔明的作用,是为了表现作者“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观。

曹操与袁绍开战前,作者曾通过谋士郭嘉,分析了袁绍+败,曹操+胜的对比;“。

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誊,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

公有此+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从表面看,袁绍兵多将广,曹操处于相对弱势,但是通过深入分析,曹操却具有+胜的潜在优势。

官渡之战,表面看是两军对阵,实际上是两个人,曹操与袁绍的博弈。

通过两个人的对比,胜败在战前己确定了。

通过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描写,体现了作者以人为本的观念。

2.丰富的决策思想领导者在各项工作中,处于决策地位。

决策是领导者的主要职责。

决策的正确与否将影响一支军队甚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因此,决策水平的高低,也是检验领导者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

人类的决策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就曾经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他们博学多才,高瞻远瞩,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首先是注重调查研究,切实了解情况,收集准确有用的信息与情报。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是“流”,情报是“源”。

没有情报这个“源”,就没有决策这个“流”。

没有情报或情报不准,对决策来说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官渡之战前,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本打算撤退。

曹操在得到从袁绍军营投奔过来的许攸的准确情报后,他才立即采取积极措施,火烧乌巢粮库,最后反败为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

同样是曹操,在蒋干拜访周瑜,误中周瑜设下的圈套,获取了假情报后,曹操不分析情报的真伪就动刀杀了水军将领蔡瑁、张允。

可见情报是基础,基础不实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让聪明过人的曹操也为此后悔不已。

其次,有了情报信息,决策者仍要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

如孙权在接到曹操的战书后,就召集各位将领和谋士就这一情况进行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细致地分析形势,最后得出正确的决策,就是联蜀抗曹。

我们上文说到了曹操与袁绍相比,有“度胜、谋胜、武胜、德胜”之优势。

在《资治通鉴》一书记载中,由四胜变为十胜。

这十胜十败是经过深入分析,反复比较得出的,这种冷静理性的分析对于正确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决策的最后阶段,将面临几种意见的决择,几种方案的挑选,往往领导人的水平就体现在这个阶段的某些方面。

如刘备在未遇诸葛亮之前,就面临多种选择,即依附曹操、或依附袁术、或自己开辟天地等。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面临“战”与“撤”的选择,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面临着“战”与“降”的选择。

孙权在派人浮海寻求亶洲问题上,遭到了陆逊的极力反对,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而这一决策在之后一千余年中被历史证明是非常正确且有远见的决策,这一点真不容易。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呼唤英雄产生并为英雄产生及为英雄们演出叱咤风云壮剧准备好广阔舞台的时代。

三国领袖们的无数决策故事让我们为之欣喜,为之肃然起敬,成为千古传颂不息的智慧故事。

首先是它的传奇性,如果是一般的决策,平淡无奇,也就不可能流传至今。

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创造了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观,成为军事指挥家高度智慧超常发挥的典范。

如果是以强打弱,以多击少,那就一点传奇也没有。

正如《孙子兵法》上说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因此,用兵的原则是,拥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它;拥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它;拥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它;势均力敌就要设法战胜它;少于敌人就要能摆脱它;不如敌人就要能回避它。

所以,弱小的军队如果一直坚持硬拼,就势必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孙子兵法》说的是一般的情况。

而官渡之战中的曹魏和赤壁之战中的东吴都处于弱小一方,不仅能与强敌抗衡,而且还能取胜,这的确不容易。

这不光是人数多少,武器好差,粮食丰足与缺少,更重要的是指挥战争的艺术,如何盘活各种资源,下活自己军队、国家这盘棋,真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其次是每个人的决策艺术与个性不一样。

曹操既有奸诈、自私、多疑的性格侧面,但同时又有目光远大,志向宏伟,谋略出群,知人善任的雄才大略一面。

在扫荡群雄,统一北方,进而为统一全国打下基础等方面的众多决策中能当机立断,确保正确无误,这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做到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一书中载陈寿的评语说:“太祖(曹操)远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美化成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能掐会算,呼风唤雨。

但历史上的诸葛亮却是个聪明,遇事非常小心谨慎的人,有道是:“孔明一生唯谨慎。

”每次决策他都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

虽然是圣人,但毕竟是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在马谡失去街亭之后,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诸葛亮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真让人为之捏一把汗。

在危机时刻,凭借超人的智慧,最后化险为夷。

在危机之时,他没有慌乱,没有逃跑,而是沉着应战,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人员,这种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而难能可贵的。

相比较来讲,孙权在决策中优柔寡断,较之前二位,则略逊一筹。

在“赤壁之战”前,他一直定不下是打是降的决心。

如果他能早些定下决心,在战争的准备上可以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