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三国-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大学论文

本科生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儒家形象及现实意义学号: 2008542031姓名:边挞琪年级:大学本科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专业:汉语言文学指导教师:魏红艳完成日期: 2012年5月13日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设计)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前言 . (1)一、儒家思想内涵 (2)二、诸葛亮的儒家形象 (3)(一)仁者 (3)1.以德服人32.推行“仁政”3(二)忠臣 (4)1.忠臣世家52.忠于君主5(三)义士 (5)(四)智者 (5)1.博学多能52.巧用心术63.善于用兵7三、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 (8)(一)诸葛亮形象对当代人的影响 (8)(二)诸葛亮形象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意义 (8)1.仁爱的力量82.忠义的力量93.计划的力量94.学习的力量9结论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后记 (14)摘要《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这一形象是作者在历史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形象饱满丰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20年,国内研究诸葛亮形象的论文纷至沓来,有了更深的角度,更高的研究成果,不但角度新颖而且意义更加深远,但是还是不能更多地体现对21世纪当代人们的启示。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通过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对参考文献中所选取的的文献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通过逻辑思维的整合,整理出客观而又与本论文联系紧密的原始资料。
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一、绪论中国的白话小说经过宋、元两代的孕育,至明代发展到成熟的时期。
很多人不再以小说为“小道”而予以鄙视,而是充分认识到它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意识地抬高白话文体的地位,改编或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出现的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代表着古代长篇小说中“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两大流派的最高成就。
二、《三国演义》的简要介绍《三国演义》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贯穿,宾主照应,脉络分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三国演义》尤长于战争描写,全书共写了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景,写得各有声色。
《三国演义》善于在情节的展开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小说塑造的许多人物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暴烈、诸葛亮的谋略超人、周瑜的器量狭窄等等,都极富有艺术的生命力。
三、诸葛亮的形象特征(一)忠臣1.对刘备知遇之恩的忠贞不渝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其出山共同成就霸业,那么刘备是怎么打动诸葛亮请其出山的呢?据《出师表》中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里面记载诸葛亮介绍了刘备请他出山的过程:“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以草庐之中,资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从这段话中看出,诸葛亮对于刘备是充满感激的,在这之中有两个原因,一是诸葛亮所说刘备不因为诸葛亮地位低下卑微而看不起他;二是刘备三次拜访了他。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第一个,他们两个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在于地位,还包括年龄,诸葛亮当时是 27 岁,而刘备已经 47 岁,按照这样的年龄差距,刘备算是诸葛亮的长辈了,但是刘备不因为年龄的差距反而亲自三顾茅庐并且带上自己信任的兄弟关羽和张飞,这足以让人知道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同时两人还有资历的差距,诸葛亮隐居隆中,而刘备却是真正的左将军,两人的差距是很大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探析1. 引言1.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智谋高明、忠心耿耿的形象。
他被描述为一个谋略卓越、智慧超群的谋士,能够化解危机、提出高明的军事战略和治国方略。
诸葛亮的形象在小说中被赋予了神秘和超凡的色彩,被称为“卧龙”,象征着他的潜力和力量。
他以谦虚、勤恳、忠诚的品德,得到了刘备和身边人的尊重和信任。
诸葛亮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形象不仅在小说中展现了智慧和忠诚,更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传世。
他的形象不仅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角色,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代表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
1.2 智慧和忠诚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深入人心,他的智慧和忠诚更是令人无比敬佩。
智慧和忠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志,而在诸葛亮身上这两种品质的完美结合更是成为后人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智慧是指人们在认识、思维和判断上所具备的能力。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凭借着超群的智谋,多次化解危机,制定治国方略,为蜀汉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善于运用计谋,善于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战争谋略上,更体现在待人处事的智慧上。
忠诚则是表现出一个人对事业、对国家、对主公的赤诚和忠心。
诸葛亮对刘备忠心耿耿,无论刘备身处何种困境,诸葛亮总是竭尽全力为之效劳。
他始终不渝地站在刘备一边,对他的忠诚至死不渝,这样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智慧和忠诚的重要性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诸葛亮的形象不仅代表了智慧和忠诚的典范,更为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字数达成】2. 正文2.1 诸葛亮智谋超群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为一个智谋超群的谋士和政治家。
他深谙兵法,善于谋略,常常能够化解危机、破解难题,出奇制胜。
诸葛亮智谋超群的一个经典案例是他借东风之力火烧赤壁,以少胜多,粉碎曹操的强大舰队,为刘备建立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诸葛亮论文

诸葛亮论文第一篇:诸葛亮论文关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真实性提要:诸葛亮是许多人非常崇拜的人物,经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渲染传播,诸葛亮成了智慧与道德的化身,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真实可信的史书《三国志》能够帮助我们认识。
关键词:诸葛亮《三国演义》《三国志》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先生,琅邪郡阳都人。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
幼年时,其父母就去世了。
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
诸葛亮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襄阳的隆中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在刘备三顾茅庐时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之后出山助刘备占取荆、益两州,最终导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主管一切政务。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
五次出兵北伐,病死于五丈原。
即使是一些没有读过《三国演义》的老百姓,心目中也有个神机妙算诸葛亮的印象。
他身着八卦衣,头戴纶巾,手持羽扇,气定神闲,谋划出空城计或草船借箭这样脍炙人口的妙计。
但真正的诸葛亮并没有《三国演义》里的神机妙算,小说毕竟是小说。
《三国志》才是真正可信的史书,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后面加个跋,说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对人很忠实,对刘备的知遇之恩,他一生都愿意为刘备肝脑涂地,而且他一辈子对人很宽厚,法律严而公平,但加了一句话“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打仗并不是他的长处。
这就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不一样了。
罗贯中在小说中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事迹,但历史上的诸葛亮不是罗贯中所写的诸葛亮,更不是京戏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当年在刘备三顾茅庐做“隆中对”的时候,已预见了天下三分的局面,不过鲁肃也看出了这情势。
当时中原已经打了几十年的内战,而且刘备根本还没进四川,连荆州都还没拿到手,诸葛亮就可预见四川会属于刘备,所以也有人怀疑“隆中对”的真实性。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写得非常精彩。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

探析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和文化意蕴一、《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研究现状综述(一)国内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国外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研究二、诸葛亮人物形象特点分析(一)诸葛亮的生活真实人物形象1.历史上的诸葛亮形象2.后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形象(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1.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①忠心耿耿,规行矩步不敢僭越②谦虚不因身居高位而自傲③继承儒家之道,以准则要求自我④严谨仔细,以身作则2.以帝师作为切入点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精神修养①伟大的“忠”贞之士②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意义(一)创作完美的诸葛亮文学形象的原因1.诸葛亮在正史中才华洋溢2.正史内的关于诸葛亮形象的空白3.乱世时期的百姓希望社会安定和谐4.作者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强烈需求5.元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时代意义1.于社会中受到压抑,希望可以实现反弹2.对于强权担忧无比,希望能够获得世人尊重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所蕴含的文化意蕴(一)儒家道德的强烈价值观念(二)知识分子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心理(三)社会中所笼罩的浓郁道教色彩五、结论六、参考文献摘要: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极为经典的人物形象,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性人物。
诸葛亮优秀的军事才能以及政治才能帮助蜀汉成功地稳固政权,罗贯中曾经在《三国演义》中打造出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儒者特征,是“忠”与“信”的代表,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行政方式都被儒家思想所渲染。
诸葛亮在一片乱世内不再归隐,选择出山报国,拥有着仁德的君子品质。
在学术界曾经有众多学者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作深度的探究,本文以前人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探究作为基础,结合正史以及《三国演义》,论述笔者自身关于诸葛亮人物形象的看法,并分析诸葛亮人物形象背后的文化意蕴。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论文论文题目:《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及现实意义》摘要:《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诸葛亮乃是备受人们喜爱和钦佩的伟大智者。
本论文旨在分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和他所具备的现实意义,深入了解他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论文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高尚品质、深思熟虑和崇高目标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探讨他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与意义。
1.引言1.1背景介绍:《三国演义》的影响和价值1.2诸葛亮的重要性:历史地位和形象渗透2.诸葛亮的聪明才智2.1奇才之名:顶尖智者的代表2.2智谋的施展:创造性思维与多变策略2.3学识广博:文化底蕴的体现3.诸葛亮的高尚品质3.1人格魅力:诚实守信,不愿背叛3.2公德情操:为国家民族而奉献3.3仁心仁术:关怀百姓,智慧用于社会造福4.诸葛亮的深思熟虑4.1思考问题:细致入微与周详设计4.2一步到位:目光犀利与长远规划4.3智者风度:机智应对和处事考虑5.诸葛亮的崇高目标5.1国家理想:全心全意为天下人着想5.2和平愿景:推崇人文主义,主张和解5.3道义追求:以伟人之心助人有所成就6.诸葛亮形象的现实意义6.1个人及领袖力量:榜样的力量及领导者的影响6.2教育意义:推崇知识、智慧与修养的重要性6.3社会团结:智者的力量与合作的必要性7.结论7.1诸葛亮的形象及影响力的总结7.2现实意义的提炼和发现7.3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1.罗贯中.(2024).《三国演义》.2.孙千毅.(2004).诸葛亮传奇.3.鲁迅.(1976).《随感录》.以上为论文的大致框架和分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调整和扩展。
在论文中,可以通过引用小说中相关情节和对话,来具体分析诸葛亮形象的各个方面及对现实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借助相关学术著作和历史文献,对诸葛亮的形象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入探讨。
论文范文:儒、道、法思想的统一体——《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孔明的形象分析

论文范文:儒、道、法思想的统一体——《三国志通俗演义》里诸葛孔明的形象分析第一章内圣外王的君子之儒诸葛亮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体现着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最初隐居隆中,择主而事,出山之后以恢复汉家正统地位为终生的奋斗目标,先后辅助两代君主,创建蜀汉政权,六出祁山,兴兵伐魏,鞠躬尽瘁,最后死在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的一生忠实地实践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同时,罗贯中作为明代儒生的代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中融入了浓厚的儒家正统倾向,诸葛亮作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核心人物,罗贯中力图把其塑造成为儒家形象的标榜,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看到了这个君子之儒的诸葛亮。
第一节入世思想和“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时,“每常自比管仲、乐毅”①。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著名政治家,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并率领燕、赵、韩、楚、魏等五国的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 余座城池,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诸葛亮将这二人作为终生效仿的楷模,说明他是渴望建功立业、出将入相的。
亦可见他并非甘心做一辈子隐士,隐居只是一种为了读书“修身”,“以待天时”的权宜之举。
“修身”这一看似于功业无所用心的行为或者态度,其实带有明显的儒教色彩。
历代儒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修身”定位为建立不世之功的人生起点,这一点毋庸置疑。
其中最典型的当是《论语》中的论述,俗语有云:“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并非夸大之辞。
《荀子·修身篇》同样有言:“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②唐人元稹在《授杜元颖户部侍郎依前翰林学士制》一诗中也提到:“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
”似此都足以证明“修身”二字极为鲜明的儒学色彩。
诸葛亮躬耕南阳,虽不治“迂腐之学”,但其所为无疑同样是“儒学”传统的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讲,“卧龙”虽为“道号”,但这一体现其心性的称号也正昭示了其真实的心理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他成功地刻画出了诸葛亮的这一彪炳千古的文学形象《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但是一位具有卓越军事才能的治国奇才,还是一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之士,深得人们的喜爱。
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文学形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文学形象;治国奇才目录前言 (1)一、诸葛亮生平 (1)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 (2)(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 (2)(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 (3)(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 (3)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 (4)(一)史实与虚构 (4)(二)铺垫与衬托 (5)(二)夸张与渲染 (5)结论 (6)参考文献 (7)前言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让罗贯中竭尽心血和才华,采用大量笔墨进行刻画,使这一人物不但成为我国古典文学人物中一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典型,并因此形成了这一丰富复杂的文学形象,对我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性格都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这一成功的文学形象也被认为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三国演义》去掉诸葛亮这一形象,那么《三国演义》还有什么看头,还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吗?可见诸葛亮这一形象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一、诸葛亮生平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东汉末年北方发生大乱,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四姐弟从山东辗转到了襄阳,后诸葛玄被刘表上疏推荐为豫章太守,大约一年诸葛玄被杀,从此以后诸葛亮无依无靠,开始独立生活。
诸葛亮和其弟等以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来到隆中开始“躬耕陇亩”,当然诸葛亮到隆中并不是完全是为了“苟活性命”,偏偏“未有须臾忘天下事”,并勤奋读书,广结天下好友,自比管仲、乐毅,急切希望能够在未来大有一番事业。
随后在建安十二年,受到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受刘备三顾茅庐之请而出山。
但刘备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曾给他提出先占领荆州和益州,获取西南各民族的大力支持之后,再和孙吴联于对抗曹操,之后再想统一天下的大业的建议,这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隆中对”。
之后诸葛亮在跟随刘备期间,为刘备提出了许多策略以帮助刘备成就大业,如联合孙权进攻曹操,成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得到了荆州和益州两地,后又极力说服刘备称帝建立蜀国,诸葛亮任蜀国丞相。
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又受到刘备的遗托,全力辅佐刘后主,军国大事全部由他操劳。
在诸葛亮当政期间,赏罚分明、励精图治、任人唯贤、抑制豪强,并推行了屯田政策,对民族关系进行了有力的改善[1]。
在建兴十二年的时候,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渭南征战,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被葬在定军山,时年54岁,谥号为忠武。
二、《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分析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国进行精心塑造、全力歌颂的一个理想人物,那么诸葛亮既然作为以理想人物,那么他所扮演的角色也就不会过于单一。
其实,自从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被载入《三国志》之后,基本历史形象就已经被定性了,但是在个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却一直有所变化,直到之后的《三国演义》的出现,才把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完整呈现[2]。
关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清代毛纶、毛宗冈父子把他认为“比管、乐则过之,比伊、吕则兼之,是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3],鲁迅先生则认为他“多智而近妖”[4],现代人的看法也多为“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贤相”典型“贤人而兼智者”或者“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等等,无论是那一周公看法,都离不开智慧惊人、才能绝世、忠贞之士这儿点。
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描述诸葛亮的“可比兴周朝八百余年姜子牙,旺汉江山四百余载张子房”[5],还有“有经纶济世之才,补完天地之于”,更有“万古之人不及”的“天下第一人”之称等等,概括来说就是不但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具有卓越的治国之才,还有智慧忠贞、鞠躬尽瘁的美好品德。
其实,仔细观察《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
(一)诸葛亮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成功地塑造出了一位指挥若定,用兵如神的“军师”形象。
首先他能够根据刘备的实际情况,高瞻远瞩制定出适合刘备集团长期发展的军事战略。
诸葛亮给刘备所制定的军事战略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为刘备所做的长久发展战略,也就是“隆中对”。
对之后的三国局势进行观察不难发现,刘备集团自诸葛亮为之制定过军事战略之后,一切变化均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
刘备也从之前的被动挨打,占领荆州和益州,一步步的鼎足一方。
可以说是对诸葛亮军事眼光中的高瞻远瞩进行了充分的证明,足以称得上是杰出的军事家,另外,一个军事战略就是在刘备逝世之后,诸葛亮所制定的结好东吴,共同讨伐曹魏的战略,其实这一战略也可以看成是“隆中对”之中的一部分。
因为“隆中对”中曾有在刘备立足之后“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这样便可一步步的成就霸业,复兴汉室。
但是之中所期盼的“天下之变”这一大好时机并没有出现,反而曹魏的实力依然相当的强大,蜀国的关羽、张飞等大将军亡故,赵云年龄也大,刘备都已驾鹤西去,也不会再出秦川。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依然选择继续北伐,以弱攻强。
这一战略计划,现代人看来有些穷兵默武,自找灭亡,其实当时政治形式,任何一个集团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其他割据势力,统一国家,实现天下太平。
诸葛亮则就从蜀国的这一政治角度,并坚信统一大业必须有蜀国完成,所以说他数次北伐的战略构想,并不是在违背历史的发展规律,只是当时社会条件以及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就是完成统一大业,至于这一军事战略的实施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战略对错的标准,也仍然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以及高瞻远瞩进行了表现[6]。
(二)诸葛亮是一位善于周旋的外交高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是一位外交高于,他善于从全局的利益出发确定出外交方略,高瞻远瞩,机智聪慧,且巧舌如簧,往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把危机成功的化解。
最典型的例子,应该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出使吴国了吧。
当时的刘备兵败夏口,蜀国的政治形势也变得相当的被动,非常需要借助于孙权的力量,来对付曹操,但是当时曹操也非常的精明,在诸葛亮达到东吴之前,就发布檄文,声称要率领百万大军和孙权一起共同讨伐刘备,并永结盟好,而且孙权身边的重臣也纷纷主张投降曹操,孙权也是犹豫不决。
想要在这个时候说服孙权,困难相当的大。
诸葛亮先在大堂之上,采用相当高的舌战技巧以及机智灵活的外交计谋,舌战群儒,力挽狂澜,之后又成功的采用激将法和抚慰之术,让孙权清楚的看到了不战而降的后果以及必胜的希望,让孙权答应了出兵,展示了自己高超绝妙的外交才华。
另外他还用自己高超的外交才华,成功的说服过精通水战且机制狡猾的周瑜。
(三)诸葛亮是一位忠贞的爱国之士《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除了以上军事奇才之外,另一个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的忠贞,他的忠贞不仅仅只表现在诚恳提拔自己的刘备身上。
还包括那个懦弱不堪的刘后主,他仍然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出师表》之中的肺腑之言,可以说把诸葛亮对蜀汉王朝至死不渝的忠诚进行了集中折射,句句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并一心想要完成兴复汉室的伟业。
另外刘备在托孤之时,曾公开宣明:“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其后主治国无能、昏庸懦弱,但是诸葛亮却始终忠心耿耿,牢记先主遗托,辅佐后主,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他已经贵为“相父”,但是每当向刘后主进言、陈述己见之时,仍然是言辞恳切、用于严谨,严格遵循着君臣礼仪,在教导刘禅的时候,更是非分的注意礼节和分寸,实行以理服人,在表彰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倾轧之感,对后主表现出由衷的爱戴和敬重。
无论当时的蜀汉是多么的内外交困,诸葛亮始终坚持着当时给刘备所许下的承诺,唯恐辜负了先主的遗托,直到最后病逝。
真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三、《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原形已离开我们近二千年,直至今日他仍是世人传颂和敬仰的崇高典范,这不得不归功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成功刻画。
他在塑造诸葛亮时既遵从了历史原貌也借鉴了民间传说,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表现手法上又附着上浓重的浪漫情调和传奇色彩,并通过大量的艺术手法勾勒出一位十分成功的艺术典型,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是政治理想的完美化身,具有强大的历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一)史实与虚构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时,基本上与其历史原型一致,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等,他大致按照史实的基本框架和发展趋势对这些事件作了不同程度的描述,这样,就使作品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感。
在具体描写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他又继承了民间通俗文艺的传统,大胆发挥浪漫主义想象,运用大量的虚构等艺术手法,对诸葛亮的智慧、品质进行了充分的理想化。
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罗贯中本人“好奇”的审美倾向,也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尚奇”的艺术传统。
比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坛祭风”、“空城计”、“诸葛祈星”、“遗计斩魏延”等,全部出于虚构。
其中个别事件虽然史有记载,但与诸葛亮无关,如“博望用兵”是刘备之事,诸葛亮当时尚在隆中隐居;“火攻之计”是黄盖的建议,与诸葛亮和周瑜无关;“智取汉中”是法正的功劳,诸葛亮当时留守成都,根本无法去汉中。
在“六出祁山”的故事当中,更是加入了大量的虚构情节,一是《三国演义》中“六出祁山”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诸葛亮前后出师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第一次、第四次)。
二是在五次北伐中,前三次魏军的主帅曹真,后两次是司马懿。
而《三国演义》“六出祁山”中却虚构为魏军主帅都是司马懿;三是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小有收获外,其余四次都失败了。
而《三国演义》中却虚构很多诸葛亮获胜的战役;四是虚构了“骂死王朗”、“乘雪破羌兵”、“弹琴退仲达”、“陈仓取胜”、“诸葛亮祈星”等一系列故事突出他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并将他神化[7]。
(二)铺垫与衬托罗贯中在刻画诸葛亮人物时可谓是独具匠心。
先说诸葛亮的出场铺垫就令人击节赞赏,其中“水镜伏龙凤雏说”应该算是第一层铺垫,这段故事一波三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
同时作者在不经意间运用环境描写予以点缀铺垫,使故事前呼后应,浑然天成。
“单福用兵”为第二层铺垫,俗语说:真人不露像,露相非真人,单福拜军师即大显身手,计取樊城,大败曹军。
这就使得孔明尚未出山已显才高八斗,不同凡响。
“走马荐诸葛”为第三层铺垫,这段故事为三顾茅庐埋下了伏笔。
“司马徽再荐诸葛”为第四层铺垫,此时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再次出现,一方面与前文呼应,另一方面则是对孔明侧面烘托的又一次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