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周瑜诸葛亮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周瑜诸葛亮形象剖析

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周瑜诸葛亮形象剖析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周瑜和诸葛亮是三个备受瞩目的角色,他们各自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对三位角色的形象进行剖析,从个性特点、才智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孙权形象剖析在《三国演义》中,孙权作为东吴的创立者和君主,展现了他的果断和机智。

首先,孙权有着很高的统治能力,他在位期间成功巩固了东吴的势力,并与曹操、刘备等人保持平衡。

其次,孙权在政治决策上十分明智,能够正确地判断形势和利益,做出明智的决策。

例如,在关羽围攻合肥时,孙权明智地决定向曹操发出联盟请求,借助曹操之力阻止关羽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他还是一个极具魅力和领导力的君主,能够团结和带领手下将士,使东吴势力不断壮大。

二、周瑜形象剖析周瑜是《三国演义》中备受赞誉的武将之一,他聪明机智,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情况。

首先,周瑜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制订战略,灵活运用兵力。

他的火攻计在赤壁之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曹操大败而回。

其次,周瑜善于观察和洞察,擅长分析敌人的心理和行动,从而抓住敌人的弱点。

他善于运用权谋手段,为东吴赢得了宝贵的战争优势。

虽然周瑜是一个优秀的武将,但他在个人情感上也有所不足,他对于自己的爱情和友情并不够坚持,最终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三、诸葛亮形象剖析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备受称赞的谋士之一,他被誉为“千古奇才”。

首先,诸葛亮极具智慧和才能,他善于谋略、智谋出众,为刘备出谋划策,并为蜀国建立了坚实的基业。

其次,他具备高尚的品质和忠诚的心态,一心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不为个人私利。

他被赞誉为“仁爱之象”,因为他关心百姓,以民为重。

此外,诸葛亮也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角色,他的谦逊、善良和深思熟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喜爱。

总结起来,三国演义中的孙权、周瑜和诸葛亮都是备受尊敬和崇拜的英雄人物。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品质和能力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张力。

孙权展现了果断和领导力,周瑜展现了机智和智勇,而诸葛亮则展现了智慧和忠诚。

三国演义描写孙权的作文40字

三国演义描写孙权的作文40字

三国演义描写孙权的作文40字Sun Quan, also known as Emperor Da of Wu, was the founder and first emperor of the Eastern Wu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He was a clever and strategic leader wh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孙权,又称吴大帝,是中国古代东吴王朝的创始人和第一位皇帝。

他是一位聪明而有战略头脑的领袖,在三国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Sun Quan was known for his diplomatic skills, which allowed him to form alliances with other warlords and expand his territory. His ability to win the trust and support of influential figures such as Zhou Yu and Lu Su helped him solidify his power in the region.孙权以其外交手腕而闻名,这使他得以与其他诸侯结盟并扩大自己的领土。

他赢得了周瑜、陆逊等具有影响力的人物的信任和支持,帮助他巩固了在该地区的势力。

Although he faced many challenges and conflicts with rival warlords such as Cao Cao and Liu Bei, Sun Quan managed to hold his ground and eventually establish himself as a formidable force in the region.尽管他面临着与曹操、刘备等对手的许多挑战和冲突,孙权设法守住了自己的地盘,并最终确立了自己在该地区的强大力量。

三国演义孙权作文

三国演义孙权作文

三国演义孙权作文
《我眼中的孙权》
嘿,咱今儿来说说三国演义里的孙权。

孙权这家伙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
记得有一次,我在看电视剧里演到孙权的片段,那场面,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孙权坐在他那大殿之上,面对着下面一群臣子,那表情,那姿态,活脱脱就是一个霸气的君王。

他皱着眉头听着大臣们汇报各种事情,时不时插上几句,展现出他的果断和智慧。

你看孙权,年纪轻轻就接管了江东这么大的家业,要是没点本事能行吗?他和刘备、曹操三分天下,那可不是说着玩的。

他善于用人,手下有一堆厉害的角色,甘宁啊、吕蒙啊这些大将,哪个不是死心塌地跟着他干。

孙权知道怎么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让他们为自己的大业拼搏。

而且孙权这家伙还很有耐心和谋略。

他能沉得住气,面对曹操和刘备这样的强敌,不慌不乱,冷静应对。

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他就像是一个老练的棋手,每一步都走得稳稳当当。

虽然在三国演义里,孙权可能没有诸葛亮那么机智,没有关羽那么勇猛,但他有他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他就是那个在江东称雄的孙权,让人不得不佩服啊!
哎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孙权在我眼里就是一个很牛的人物,他在三国演义的舞台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这就是我对孙权的认识,你们觉得呢?是不是也觉得他挺厉害的呀!。

浅谈《三国演义》中孙权的艺术形象

浅谈《三国演义》中孙权的艺术形象

斗争 和各类 社会 矛 盾 的渗透 与转 化 , 时还 塑造 表 , 真 的性 格 , 人 的 胆 识 以及 卓 越 的政 治 和 同 率 过
操、 刘备 、 权 为首 的魏 、 、 三 个 政 治 、 事 集 在 局势 纷乱 的后 汉 三 国时期 拥有 一席 之地 。 孙 蜀 吴 军 团之 间的斗 争故 事 中 , 者 罗 贯 中在 孙 权 身 上 倾 作 注的笔 墨虽 然没 有 另 外两 位 多 , 依 然 给 我 们 勾 但 方 的政 治家 和军 事家 的形 象 。
201 年 6 月 0
太 原 大 学 学报
J un l fTay a iest o r a o iu nUnv riy Vo. l . u 11 No 2S mNo 4 .2
第 1 1 2 1 )2—0 4 —0 1 7 —5 7 ( 0 0 0 03 3
天、 康熙等。其实 , 中国古代是有一位“ 大帝 ” 寿 , 皆不及 也 。 ’ 华 夏 民族 里 , 拥 有 绿 色 眼 的, 众 ”在 能 他就是 吴 大帝孙 权 。 睛与紫 色鬓 须 的长 相 的确 属 罕见 , 之 能从 容 貌 加
吴 大 帝 孙 权 (8 12—22 字 仲谋 , 族 , 郡 上体 现 出 “ 贵 ” “ 寿 ” 5) 汉 吴 大 、高 的特 征 , 权 的外 表 足 孙
败曹 操 , 下 三分 局 面 初 步 形成 。2 9年 孙 权 自 天 1
表塑造吸收了很多“ 碧眼紫髯” 般独特甚 至是 略
刘备 手 中夺 得 荆 州 , 吴 国 的 领 土 面 积 大 大 增 带 “ 流 ” 的艺 术 风格 , 三 国这 一 历 史 题 材 注 使 潮 式 给
加 。2 2年 孙权称 吴 王 ,2 2 2 9年 称帝 , 式 建 立吴 入 了时 尚而新 鲜 的活 力 。 正

孙权劝学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劝学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劝学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因为为东吴王朝的的兴衰立下了汗马功劳。

为报答东吴政权为他所做的一切,孙权游刃有余地在政治上将政治经济都发展得极好,孙权秉承东吴的政治传统,以“团结友,讨伐敌”为当务之急,在维持内外和平时,他平息了三国时期大战的烽火,并乐观主义地把全民劝学视为一项推动东吴建设和制服黄巾农民起义的伟大政策。

孙权欼着大权,但十分重视内政,特别重视劝学文化。

他重用古有的布衣伦理,修缮书院,深入教育官吏,给郡县乡镇开办英才学校,把国学作为礼仪,以及官职、论文主题等指定的学科。

他还派人出巡,请学者来教授专业的知识,把传统的学术仪式带回家中,还鼓励家庭教师去餐饮店传授文化知识,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为有志于学习的人员拨付费用,并为他们提供帮助。

孙权的“劝学人物形象”让学者们对东吴的发展充满期待,学术建设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他不仅认可东吴习俗文化,通过完善吏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礼仪道德,使文明交融到这里,这使得东吴成为汉朝文化的传播中心,承载正统文化的影响,而且实现和汉朝的文化的文化大交融。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三国》当中,表面看来,孙权不似操百变形象、个性突出,其实,操、权、备三人相比,比操不及,比备有余。

孙权骨子里为人忠厚,凡事有主见,一心治国,善待仁人义士,无阴谋诡计害人之心,所以,江东民风淳朴,人民归附。

如,备耍无赖,不还荆州,东吴数次交涉,而不是动辄出兵讨伐。

孙权至少不似备之娘娘腔、做作、令人生恶(后有赘述)。

且有周瑜倾力相助,火烧赤壁使东吴扬眉吐气,操也不得不佩服“生子当如孙仲谋”。

正是孙权的敦厚性格,无操般雄野霸心,注定了他只能在江东偏安一隅,无心一统天下。

后来东吴衰落,实乃其子孙为争权夺势、自相残杀所致。

孙权继承祖业,统领江东一段时间,民富国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来看,孙权亦为一代英雄。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篇2]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刘备:“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曹操:“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诸葛亮:“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

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

”周瑜:“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鲁肃:“将军神武命世。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

”张辽:“向有紫髯将军,长上短下,便马善射。

”程昱:“权有谋。

”刘晔:“权有雄才。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孙权人物形象及特点作文

分析孙权人物形象及特点作文

分析孙权人物形象及特点作文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孙权,我狂喜极了!孙权,东吴的皇帝,是三国时期的大人物。

我总觉得他很厉害,和曹操、刘备并称为“三国鼎立”的英雄。

我翻着第一页课本,望着远处孙权的画像,他看起来很凝重,眼神锐利,仿佛随时打算着迎接挑战。

听说他从小到大就非常笨,却爱自学,学习态度比我郑重多了。

他还很坚强勇敢,夷陵之战的时候,他率领一万大军击败了曹操,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

我还听说,孙权爱才,他委以重任了很多厉害的将军和谋士,例如周瑜、鲁肃、陆逊,他们都帮助孙权打下了江山。

但,孙权也有缺点,他有时候胆怯懦弱,不像曹操那样果断干练。

蝴蝶祭事件他就错杀了周瑜,让人觉得很可惜。

他还会有所忌惮,据说他惧怕诸葛亮,就设下陷阱想除掉他,幸好诸葛亮比较聪明,才逃过一劫。

我从小就喜欢看三国演义,孙权的故事有时让我热血高亢。

我突然觉得孙权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他既有优点也有缺点,他的人生看起来像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让我不禁想一探究竟。

三国人物形象分析优秀4篇

三国人物形象分析优秀4篇

三国人物形象分析优秀4篇国演义人物赏析:孙权篇一如前所说,孙氏家族在当地属于地头蛇性质。

孙坚看上了当地的美女吴氏(即后来的吴夫人),但吴氏亲戚认为孙坚名声不好而反对,而吴氏担心惹祸上身而同意,所以马植杰先生在《三国史》中说多少带有逼婚性质。

孙权的功业,在于开创了孙吴政权和以陆、顾为首的吴地大姓之间同心协力的新局面,从而也就开创了孙吴政权独霸东南的新局面。

陆逊家族一共出了十多个、封侯者,陆逊和他的儿子陆抗相继成为孙吴国家的军事中流砥柱,陆逊本人还一身兼上大和丞相、孙吴的较高军职和文职于一身。

但孙权后期,对吴地大姓多有打击,陆逊就是被他逼问而死。

此外,孙权在三国外交中,手段较为灵活,这也是被后人指为不坚定的来由。

其实这也是不得己的孙权难处所在,他不能像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又不能像刘备那样号称皇叔,在一个以正统为至高无上的社会,他要独霸江东则不得不忍辱负重,时而在赤壁战中坚决抗曹,时而在刘备兵戈相向时称臣曹丕。

外无合适的名号以服众,内有江东土著势力的融合难题,这是孙权面临的两大困境,但他都解决得非常棒。

这也是生子当如孙仲谋的称赞所在。

其实,草船借箭是孙权的杰作,斩华雄是孙坚的军功,都被罗贯中先生移花接木了。

国演义人物赏析:周瑜篇二对周瑜评价较高的要数熟稔三国史事的宋代文豪苏东坡。

遥想公谨当年之句,确实是道出了周瑜的一生杰作,即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到底是一场大战,还是一场曹魏前锋和孙吴联盟之间的遭遇战,目前还有所争论。

但周瑜是此次战役的主要策划者、指挥者是毫无疑问的。

而且在当时连张昭重臣都心存畏惧的紧急情况下,周瑜能够力挽狂澜,打破曹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确实功莫大焉。

难怪东坡要如此抬高这位精通音律的美男子了。

不过,周瑜的短处在于大局感欠佳,没有看到孙刘联盟是当时两家能够生存的先进之道,一再主张杀死或软禁刘备。

赤壁战后,他在南郡前线一再和曹仁过不去,结果自己受箭伤,不但荆州被刘备抢得,连自己的年轻生命也搭上,真是可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作者】邵志强【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引言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

短短百年,人物毕集。

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

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

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

一、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

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

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

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

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

”(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

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

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

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

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

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

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

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

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

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

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

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论。

更何况由于孙吴偏在江东,不管是法统,还是血统,他都与正统沾不上边,因此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从小说角度看,东吴与孙吴政权的存在都是一种陪衬。

因此,毛宗岗把东吴视为僭国,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把东吴视为曹魏与蜀汉的陪衬。

然而吴主孙权确有过人之处,称之为一代雄主并不为过。

就连一向自负的曹操也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有诗曰: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

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

[1]其兄孙策就非常赏识他,临终前曾说:“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若举江东之众,决计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将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1]历史上很多人物都给予孙权很高的评价。

(宋)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称赞孙权,有言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金)元好问在《遗山诗集》中称赞孙权,有言曰: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盻叱咤生云风。

[3]毛泽东在《毛泽东读古书实录》中称赞孙权是个很能干的人,当今惜无孙权。

[4]对孙权的称赞历史上还还有很多,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小说的角度,孙权都堪称一代雄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战略眼光在《三国演义》中,由于描写孙权的文章篇幅有限,再加之受作者的创作观念和正统观念的影响,孙权不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形象完整的政治家的形象,但是不可否认,孙权的确具备一个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政治头脑。

特别大事当前,孙权头脑清晰,绝不糊涂。

孙权能准确的看待时局,能正确的给自己定位,这是他的一大过人之处。

就如何看待时局而言,孙权主要是深受鲁肃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自从孙权继承父兄基业的那时起,完全是按照鲁肃的设想来实现的。

刚刚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就迫不及待地向鲁肃请教立国方略。

鲁肃就当时的天下形势,以及东吴以后的发展道路,给孙权进行了分析。

鲁肃曰:“昔汉高祖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

今之曹操,可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

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

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

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谢。

[1] 鲁肃对时局的一番论断让孙权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孙权能在听了鲁肃的论断之后大喜,可见他本人对时局还是有一定的认识。

孙权也清醒的看到,当时曹操已经掌握北方的大片领土,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远胜于自己,东吴只有凭借长江之险,“竟长江之所极而据守之”,“鼎足江东”,“然后建号帝王”。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孙权能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中给自己准确定位,是他以后能立足江东的一个重要条件。

此后几十年孙权的立国方略就是照此办事,始终立足江东,始终活动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既不奢望北进中原,也不图谋兵取西川。

这是一条可行的立国之路。

在用兵上,他也完全听取鲁肃的设想,即“剿除黄祖,进伐刘表”。

在对外方略上,他也完全遵循鲁肃所提出的“西和刘备,共同抗曹”的方针。

在共同抗曹这一点上,孙权认识到只靠单方的力量无法与曹操抗争,只有两家联手才能对抗曹操。

因此当曹操大军南下,刘琮投降。

刘备败走,威胁江东之时,孙权即接受鲁肃的建议,由鲁肃以吊丧名义过江与刘备、诸葛亮共商破曹大计。

经过孙刘两家的共同努力,携手作战,终于在赤壁大败曹军,稳定了江南的局面,促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面对赤壁之战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

他清楚地知道,论实力不如曹操,论谋略不及诸葛亮辅佐的刘备,于是他务实地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凭借长江之险,利于发挥自己的水军优势,坚持在防御中反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孙权的务实作风的确是明智的,以吴国的实力对抗曹魏,只有与蜀汉联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即使彝陵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孙吴也不乘机入川,自伤手足;孙权也知道,江东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长江天堑,如果一旦长驱而入,就失去了长江这一天然屏障的保护,也失去了南人长于水战的优势,那就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了。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一点上,孙权比诸葛亮要高明的多。

诸葛亮想凭借个人智力,勉强行事,特别是在荆襄已失,彝陵大败,蜀汉元气大伤,东出之路已阻的情况之下,仍坚持北伐中原,期盼“还于旧都”,“复兴汉室”,实在是很不明智的。

可以说,以吴、蜀之弱,以曹魏之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能持续四十二年之久,不能不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诸葛亮、鲁肃提出的“吴蜀联合,共同抗曹”的方针,而孙权在坚持这一外交方略上显然比刘备做的更好。

孙权之所以能将父兄基业推向鼎盛,和他能准确看待时局、制定可行的立国方略是密不可分的。

(二) 用人之道人才问题历来是关乎一国兴亡的重要问题,曹操、刘备、孙权作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创者,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都在不遗余力的网络人才、招贤纳士,在重才、爱才、用才方面是各有心得。

然而,在成批地招揽人才、大胆中用青年才俊、扬长避短使用人才方面,孙权却是三人中的佼佼者。

孙权用人的最大特点是只论才华、能力,而不论资望,故一些年轻才俊能得到超拔重用,成为东吴的栋梁之才。

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都是不满四十即成为统兵大将,掌握东吴的军事大权,并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先后取得赤壁、荆州、彝陵之战的胜利,辅助孙权鼎足江东,成就帝业。

在用人之道上,孙权绝不亚于汉高祖刘邦。

刚刚接手父兄基业,孙权就急不可待地向周瑜讨教:“今承父兄基业,何策以守之,”周瑜也诚心进言:“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为今之计,需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1]继而向孙权举荐了鲁肃,鲁肃举荐了诸葛瑾,张紘也想他举荐了顾雍,这三位都得到了孙权的重用,成为他创立东吴帝业的股肱之臣。

在大胆重用青年才俊方面,孙权可称三国一绝。

曹操、刘备虽也用了青年才俊,但仅限于个别突出人才,曹操用了郭嘉,刘备用了诸葛亮,而且在他们的言谈中都流露出对年轻人轻视的倾向。

如曹操瞧不起孙策、诸葛亮,刘备瞧不起陆逊,结果都吃了大亏。

孙权则不同,他十八岁继承父兄基业,资历、经验、声望都无从谈起。

鉴于自身的情况,孙权对青年才俊,自然不会有小看轻视的先入之见,而是较能客观公正的看待青年才俊,在江东人才青黄不接的情况下,也就更能放心大胆地启用、重用青年才俊,于是也就形成了江东的青年才俊特别脱颖而出、特别容易得到重用的局面。

大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发现,孙权在大胆启用、青年才俊方面,特别是青年将领方面,表现出独到的胆识、眼光和度量。

特别是在在任用“江东四杰”方面,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胆识与气魄。

周瑜是其兄临终前嘱托重用的青年将领,他对兄长的遗言深信不疑。

尽管周瑜资历不深,东吴的元老重臣程普、黄盖等对周瑜也不大服气和信任,但孙权却义无反顾的任命周瑜为军事统帅;特别是关乎东吴的存亡决策艰难之时,他完全听命于周瑜,周瑜的意见成为他决策的依据,而事实证明他的信任、重用完全是正确的。

周瑜在赤壁之战中以弱击强,大败曹兵,不仅维护了孙吴集团的生存,而且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孙权重用周瑜是遵循其兄遗言,那么他器重、信任鲁肃完全取决于他本人的远见卓识,诚如东吴使臣赵咨那个曹丕所说的“吴侯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 [1鲁肃是周瑜推荐给孙权的,此前鲁肃只是一个声明未显的一芥草民,可孙权初次相见就特别敬重礼遇,“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1可正是这次同榻而卧的半夜,鲁肃向孙权进献了“立足江东,扼守长江,徐图霸业”的战略方针和政治蓝图,[1]这就成为孙权以后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后来又听取鲁肃的意见联刘抗曹,同刘备联手在赤壁大破曹军。

论谋略,论组织、指挥才能或许鲁肃不及周瑜,若论政治眼光,全局意识,鲁肃是其他三人所不及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