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机械双休日作业(借鉴相关)
最新 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word)1

最新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word)1一、简单机械选择题1.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200N的物体在5s内匀速上升了1m.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120N,如果不计绳重及摩擦,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A.绳子自由端被拉下3m B.拉力F做的功为200J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3.3% D.拉力F的功率是40W【答案】C【解析】【详解】A、物重由两段绳子承担,因此,当物体提升1m时,绳子的自由端应被拉下2m,故A错误;B、拉力为120N,绳子的自由端应被拉下2m,则拉力做功为:,故B错误;C、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故C正确;D、拉力F的功率,故D错误.故选C.【点睛】涉及机械效率的问题时,关键是要清楚总功、有用功、额外功都在哪,特别要清楚额外功是对谁做的功,弄清楚这些功后,求效率和功率就显得简单了。
2.如图所示,小丽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1;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A.W1 = W2η1 = η2B.W1 = W2η1< η2C.W1 < W2η1> η2D.W1 > W2η1< η2【解析】 【分析】由图可知甲是定滑轮,乙是动滑轮,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多,由“小明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可知两种情况的有用功,再根据总功等于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可以比较出两种情况的总功大小.然后利用100%W W 有总η=⨯即可比较出二者机械效率的大小. 【详解】因为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所以两种情况的有用功相同;根据W W η=有总可知:当有用功一定时,利用机械时做的额外功越少,则总功越少,机械效率越高.而乙滑轮是动滑轮,所以利用乙滑轮做的额外功多,则总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即1212W W ηη<,>. 【点睛】本题考查功的计算和机械效率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学生明确哪些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然后才能正确比较出两种情况下机械效率的大小.3.如图所示,定滑轮重4N ,动滑轮重0.5N ,在拉力F 的作用下,1s 内将重为4N 的物体A 沿竖直方向匀速提高了10cm .如果不计绳重和摩擦.则以下计算结果正确的是A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3m/sB .拉力F 的大小为4NC .拉力F 的功率为0.45WD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5%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知道,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有效股数是:n =2, A .绳端移动的距离是: s =2h =2×0.1m=0.2m ,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是:0.2m 0.2m/s 1ss v t === ,B .不计绳重和摩擦,则拉力()()11=4N 0.5N 2.25N 2F G G n =+⨯+=动, 故B 错误;C .拉力做的总功:W 总 =Fs =2.25N×0.2m=0.45J ,拉力F 的功率:0.45J0.45W 1s W P t ===总 , 故C 正确; D .拉力做的有用功W 有 =Gh =4N×0.1m=0.4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0.4J100%100%0.45JW W η=⨯=⨯有总≈88.9%, 故D 错误。
八年级下物理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完整word)八年级下物理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word)八年级下物理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word)八年级下物理简单机械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7—2018学年度下学第十二单元简单机械跟踪测试一、选择题1.在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A。
羊角锤 B. 食品夹子 C。
核桃夹 D. 撬棒2.下列实验中,采用多次测量,其目的相同的是哪几组()①研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②伏安法测定值电阻的阻值③研究杠杆平衡条件④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④3.如图赛艇比赛的场景,赛艇的桨可看成一个杠杆.若把杠杆按省力杠杆、等臂杠杆和费力杠杆进行分类,赛艇的桨属于()A。
省力杠杆 B. 费力杠杆 C. 等臂杠杆 D. 无法确定4.如图所示,一个重G = 20N的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被匀速提升了20 cm.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则拉力F及其向上移动的距离s分别为()A. F = 10 N,s = 0.2mB. F = 10N,s =0.4mC。
F = 20 N,s =0.2mD。
F = 20 N,s = 0.4m5.如图所示的工具中,使用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A.天平B. 瓶盖起子C. 食品夹D. 钳子6.如图是一个两面光滑的斜面,∠β大于∠α,同一个物体分别在AC和BC斜面受拉力从底端匀速运动到C点,所需拉力分别为F A、F B,拉力所做功分别为W A、W B,则A. F A=F B,W A=W BB. F A>F B,W A>W BC。
双休作业(二)

B
10.(苏州中考)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4.2×107 J/m3,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 (1)完全燃烧0.04 m3天然气可放出热量为___1_.6_8_×_1_0_6_______J。 (2)某天然气灶烧水的效率为50%,完全燃烧0.04 m3天然气可使常温下5 kg的水温度升高____℃。
8.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如图所示,在软木塞被冲出试管 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增大 B.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 C.能量的转化形式与热机压缩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D.软木塞的机械能守恒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3分)
9.(9分)如图所示,图A、B、C、D是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示意图 ,图E、F是演示实验的示意图。C图是____做__功_冲程,与它原理相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气的燃烧过程是内能转化为化学能 B.煤气燃烧越充分,它的热值越大 C.水的温度越高,水分子运动越剧烈 D.烧水的过程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
4.如图所示是某老师的自制教具。他在矿泉水瓶的侧壁上钻一个孔 ,把电火花发生器紧紧塞进孔中,实验时从瓶口喷入酒精并盖上锥 形纸筒,按动电火花发生器的按钮,点燃瓶内酒精后,纸筒即刻飞 出。关于此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C) A.酒精不完全燃烧时热值不变 B.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C.燃气推动纸筒飞出的过程相当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 D.纸筒飞出后瓶内气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
5.一杯酒精用掉一半,剩下一半酒精的质量、密度、比热容和 D
热值的情况是( ) A.质量、密度、比热容和热值不变 B.质量和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比热容和热值不变 C.质量和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和比热容不变 D.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比热容和热值不变
(完整版)六年级科学《简单机械》练习卷(一)

科学《简单机械》练习卷(一)姓名:成绩:一、填空: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等简单的机械。
2、在力的作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
3、杠杆的要素有两力:和;三点:、、;两臂:和。
4、杠杆的支点越靠近动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杠杆的支点越靠近阻力作用点,搬运重物就。
5、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了,使用滑轮组既能又能。
6、齿轮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机器都离不开它,使用齿轮可以,可以,还可以。
7、自行车的动力传递过程:。
8、杠杆有、、三个点,利用杠杆工作时,在杠杆上用力的点叫,承受主物的点叫,起支撑作用的点叫。
9、杠杆左边的位置格数与钩码的乘积右边的位置格数与钩码的乘积,这就是,人们正是利用了,制造了天平。
10、在转速均衡的情况下,大齿轮的转速,小齿轮的转速。
11、斜面的作用是省力,斜面的坡度。
常见的斜面应用有、、等。
12、支点在杠杆的中央时,既也。
13、自行车发明于,它是靠而运转的交通工具,不但、而且、。
14、的滑轮称为,它的特点是,而。
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
它特点是而。
为了让两者的优缺点互补,由和组成了“滑轮组”,它特点是又。
滑轮常用于。
15、一些门锁的把手,把手可以带动转轴旋转,起到了大轮子带动小轮子转动的作用,这些轮子就称为。
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螺丝刀起到。
16、人们常在低处和高处之间设一斜坡,以便把重物从低处移到高处,这个斜坡叫,也是斜面的变形。
17、生活中利用轮轴作用的有:、、等。
18、年发明了木头自行车。
19、利用斜面抬高物体,斜面应选择较的。
20、把一个物体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利用斜面比不利用斜面更。
21、在拧螺丝钉时,螺纹的螺丝钉比螺丝的更费力。
22、轮轴有的作用,在轴粗细相同时,轮子越越。
23、钟表的表针的转动就应用了传动的作用。
24、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通过观察,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很多的应用。
二、判断题。
1、公园里的跷跷板是省力杠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本文档旨在介绍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科学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旨在通过研究和实践,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机械原理和应用。
通过设计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科学观察能力。
科学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将课堂研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简单机械的理解;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档将提供一些简单机械单元作业设计的示例,以供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背景知识概述学生在五年级下册已经研究过的与科学简单机械相关的知识本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简单机械,并通过思考问题、实验和观察等活动内容来加深对该主题的理解。
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简单机械是什么?能举出几个例子?简单机械有哪些常见的特点?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简单机械?举出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以探究某种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写出实验步骤,并进行实际操作。
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走出教室,到周围环境中寻找至少三个使用了简单机械的例子。
对这些例子进行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这些简单机械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有什么作用?你能否发现一些设计上的特点或改进的空间?通过完成上述活动,学生将对科学简单机械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会思考问题来激发对该主题的研究兴趣,还通过实验和观察加深了对机械原理的理解。
这将有助于他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并发现潜在的机械设计改进。
请学生根据作业设计内容完成相应的活动,并及时交回作业。
作业要求本作业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巩固和应用简单机械单元的知识。
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需要遵守以下要求和注意事项:题目:每个作业题目应该清晰明了,能够准确表达要求。
简单机械双休日作业

简单机械作业(一)2011年9月16日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2.林雨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回桌面,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02J B.O.2J C.2J D.20J3.按图2所示方法使用的四种工具,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B C D 4.在下图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5.如图所示是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他用80N的力,在10s把重为120N的物体提升5m,则此过程中()A. 他做的总功是1200JB.他做的有用功是800JC. 他对滑轮组做功的功率是60WD.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6.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在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2:3 B.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C.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D.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7.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图4所示的甲、乙两装置,分别用力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若用η甲、η乙表示甲、乙两装置的机械效率,W甲、W乙表示拉力所做的功。
( )A、η甲=η乙,W甲=W乙B、η甲>η乙,W甲>W乙C、η甲<η乙,W甲<W乙D、η甲>η乙,W甲<W乙8.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关于机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也可以省功B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C .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高D .机械做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9.如图5所示的滑轮组,在拉力F 的作用下使物体升高了2m ,拉力F 所做的功为80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则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A .280NB .28NC .160ND .16N10.下列实例中可看作省力杠杠的是( )A .做“仰卧起坐”运动B .用扫帚扫地C .用镊子取砝码D .用扳手拧紧螺母 11.如图4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 和力F 1的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初三周末物理简单机械

1移动2、在H 3. 则此人对物体做功的机械效率为多少?4. 某人站在岸上利用滑轮组使停泊在水中的船匀速靠岸,已知滑轮组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重不计),如图所示,船重1.02N 510 ,船移动时受到水的阻力是船重的0.01倍,人水平拉绳的力为240N ,船靠岸的速度为0.72km/h 。
求F(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人拉绳子的功率及人对船做的有用功率。
1移动答案:因为Gh=η,所以N G F 2501000===2H RF 2=3. 如图所示,在杠杆的中点挂一质量为20kg 的物体,某人在端点用125N 向上的力将该物体匀速提高了0.5m.,则此人对物体做功的机械效率为多少?分析:被提升物体的重力 G =mg =196N物体升高的距离h 1=0.5m ,动力F =125N ,但动力作用点升高的距离h 2未知。
由图知,物体升高的距离h 1=AB. 又,∽''OB A AOB ∆故AB :A ’B ’=AO :A ’O =1:2, A ’B ’=2AB =2,15.0m m =⨯则η=%100%10021⨯=⨯Fh Gh W W 总有=%10011255.0196⨯⨯⨯mN mN =78.4%4. 某人站在岸上利用滑轮组使停泊在水中的船匀速靠岸,已知滑轮组由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滑轮重不计),如图所示,船重1.02N 510⨯,船移动时受到水的阻力是船重的0.01倍,人水平拉绳的力为240N ,船靠岸的速度为0.72km/h 。
求F(1)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人拉绳子的功率及人对船做的有用功率。
分析:滑轮组上拉船靠岸的绳子段数n =5 (1)船受到的阻力f =0.01G =0.01N 51002.1⨯⨯=1.02N 310⨯,人拉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船移动距离的5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总有8524051020100s 5fs 100NNF W W ⨯⨯∙⨯=η (2)船靠岸的速度,==船s /m 2.0h /km 75.0v绳子自由端移动的速度,===船s /m 1s /m 2.055⨯v v则人拉绳子的功率为,====总总W N Fv W P 240s /m 1240t⨯人对船做功的有用功率为W N v W P 204s /m 2.01020f t====船有有。
初三物理双休日作业

O v vm 1 m 2 初三物理双休日作业11、下图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开啤酒瓶盖的开瓶器B .剥核桃壳的核桃钳C .钩鱼者手中的鱼杆D .撬钉子的钉锤2、瓶盖起子有图6(a)(b)两种用法,A 、B 是开盖时起子和瓶盖接触的两点.在瓶盖和瓶口的接触点中,D 和E 分别是离手最远和最近的两点.开盖时手对起子施加的力F 作用在G 点,瓶口对瓶盖的阻力可以认为作用于瓶盖的中心C 点(图中没有标出).如果瓶盖在打开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弯折.则 ( )A .(a)图支点是A ,(b)图支点是B ,(b)种用法省力B .(a)图支点是A ,(b)图支点是B ,(a)种用法省力C .(a)(b)两图支点都是B ,(b)种用法省力D .(a)(b)两图支点都是A ,(a)种用法省力3、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杠杆上放着质量不相等(m 1>m 2)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若两球以相同速度同时向远离支点的方向运动相等的时间,则杠杆( )A .仍能平衡B .不能平衡,大球那端下沉C .不能平衡,小球那端下沉D .无法确定 4、如图甲所示,长1m 的粗细均匀的光滑金属杆可绕O 点转动,杆上有一光滑滑环,用竖直向上的测力计拉着滑环缓慢向右移动,使杆保持水平状态,测力计示数F 与滑环离开O 点的距离S 的关系如图所示,则杆重( )A B C D甲 乙A .500NB .50NC .100ND .10N5、如图,一块厚度、密度均匀的长方形水泥板放在水平地面上,用一竖直向上的力,欲使其一端抬离地面。
则A .F 甲>F 乙,因为甲方法的动力臂长B .F 甲<F 乙,因为乙方法的阻力臂长C .F 甲>F 乙,因为乙方法时阻力臂短D .F 甲=F 乙,因为动力臂都是阻力臂的2倍1.如图所示,—根铁棒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以O 点为转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向水平位置的过程中,动力F 与动力臂L 的大小变化是( )A .F 增大,L 增大B .F 减小,L 减小C .F 增大,L 减小D .F 减小,L 增大6、如图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虑轮重和摩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机械作业(一)2011年9月16日
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2.林雨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回桌面,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
A.0.02J B.O.2J C.2J D.20J
3.按图2所示方法使用的四种工具,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A B C D 4.在下图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5.如图所示是李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他用80N的力,在
10s内把重为120N的物体提升5m,则此过程中()
A. 他做的总功是1200J
B.他做的有用功是800J
C. 他对滑轮组做功的功率是60W
D. 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75%
6.平直公路上的甲、乙两辆汽车,在相同牵引力作用下匀速行驶,如果
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则甲与乙 ( )
A.牵引力做功之比为2:3 B.牵引力做功之比为3:2
C.牵引力的功率之比为1:1 D.汽车所受的阻力之比为3:2
7.在不计绳重和摩擦的情况下,利用图4所示的甲、乙两装置,分别用
力把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
若用η甲、η乙表示甲、乙两装置
的机械效率,W甲、W乙表示拉力所做的功。
( )
A 、η甲=η乙,W 甲=W 乙
B 、η甲>η乙,W 甲>W 乙
C 、η甲<η乙,W 甲<W 乙
D 、η甲>η乙,W 甲<W 乙
8.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关于机械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省距离,也可以省功
B .使用机械可以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C .机械做功越快,机械效率越高
D .机械做功越多,机械效率越高
9.如图5所示的滑轮组,在拉力F 的作用下使物体升高了2m ,拉力F 所做
的功为800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70%,则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
A .280N
B .28N
C .160N
D .16N
10.下列实例中可看作省力杠杠的是( )
A .做“仰卧起坐”运动
B .用扫帚扫地
C .用镊子取砝码
D .用扳手拧紧螺母 11.如图4所示,O 为杠杆的支点,第一次杠杆在重物G 和力F 1的
作用下处于水平位置平衡。
如果第二次杠杆在重物G 和力F 2的作用下仍在图中位置保持平衡,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F 1>F 2
B .F 1=F 2
C .F 1<F 2
D .F 2>F 1>G 二.填空题
1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7所示的(a )、(b )两种方法挑着同一个物
体行走,(a )图中肩受到的压力_______(b )图中受到的压力;(a )
图中手施加的动力________(b )图中手施加的动力(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
13.体能竞赛中,小强在20s 内就完成了10个引体向上动作,已
知小强的体重为500N ,每个动作身体向上移动的距离约为50cm ,则小强在整个过程中做功的功率约为 W 。
14.如图9所示,物体A 重840N,动滑轮重160N,用力F 将物体以
1m/s 的速度匀速竖直提升,若不计绳重和摩擦,拉力F 的大小是
______N ,此装置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拉力F 的功率是
_________W.
15.如图10所示,小明用滑轮组匀速提起一个重为600N 的物体A ,
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 /s ,人拉绳的力为250N ,不计绳重和摩
擦,人拉绳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___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动滑轮重_____N .
16.小明同学积极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帮助邻居张奶奶将一袋15kg 的米匀速背上15m 高的六楼,上楼共用时3min .在此过程中,小明对这袋米做了_____J 的功,对米做功F 1 O
F 2
G 图4
图10
的功率为_____W .(g 取10N /kg ) 17.甲同学重600N ,乙同学重500N ,他们进行登楼比赛,从一楼跑上六楼甲用了60s ,乙用了40s ,则 同学做功较多, 同学功率较大.
18.请你设计一个测量两位同学从一楼上到三楼做功快慢的实验。
(1)已提供的器材是秒表和皮尺,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_____;(2)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请写出比较两位同学做功快慢的方法。
三.作图题
16.用撬棍撬动石头,如下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最小的动力示意图,并标出动力臂。
17.如图所示,杠杆在力F 1、F 2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L 1为F 1的力臂。
请在图中作出F 2的力臂L 2及力F 1。
18.如图13所示,人的手臂相当于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O 点。
请画出图中铅球对手的作用力F 的力臂L 。
四.实验题
19.右图所示是某校初三(1)班物理实验小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
(1) 你认为杠杆两端螺母的作用是什么? ;
若发现杠杆在使用前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
应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也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
螺母向 调节。
此后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是否还要再旋动两
侧的平衡螺母? 。
(2)实验小组得到的两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动力F 1/N 动力臂l 1/cm 阻力F 2/N 阻力臂l 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这两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 的一组肯定有错误。
经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大还是小? 。
(3)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 。
(4)另一实验小组的同学获得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动力F 1/N 动力臂l 1/cm 阻力F 1/N 阻力臂l 1/cm
4 5 5 4
F 2
L 1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