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

合集下载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下学期]-6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下学期]-6

2006年中考模拟语文试卷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

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一、抄写题(第1题3分;全卷书写3分,共6分)1、将下列这首诗(包括标点)抄写在答题卷相应的格子里,书写要正确、规范、工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二、语文知识积累及其运用(第2题15分,其余每题3分,共30分)2、用课文原句填空。

⑪,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病起书怀》)⑫富贵不能淫,▲,▲,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孟子》⑬▲,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⑭奇文共欣赏,▲。

(晋·陶潜《移居》)⑮人生得意须尽欢,▲。

(唐·李白《将进酒》)⑯众里寻他千百度,▲,▲。

(宋·辛弃疾《青玉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各领风骚数百年。

(清·赵翼《论诗》)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两鬓苍苍十指黑。

(唐·白居易《卖炭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高尔基《海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古人写诗善用修辞,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用了夸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了拟人。

请你从积累的古诗中选择一个运用比喻的完整语句,写在下面:▲,▲。

3、对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悚.然(sù)腼腆.(tiǎn)病人膏肓.(huāng)B.殉.(xùn)职胆怯.(qiâ)酿.(niàng)造C.揪.心(qiū)跌宕.(dàng)大腹便.便(pián)D.脑髓.(sǔi)截.获(jiã)憎恶.(wù)4、下面句子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英雄气概拈轻怕重荼毒生灵雍容典雅B.成群结队高官厚禄不辍劳作改斜归正C.振聋发聩鹦鹉学舌挑拔离间坦荡如砥D.风靡一时潜兹暗长幕天席地杳无消息5、下面四个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没有一个人不承认他们的成功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3-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3-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

2006年中考模拟试卷3-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2006年中考(人教版)语文综合模拟训练题一、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干涸(hé)溺爱(nì)B.龟裂(jūn)惬意(xiá)C.正月(zhènɡ)迸溅(bìnɡ)D.发酵(xiào)联袂(mèi)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A.提防(tí)憎恶(è)称心如意(chèn)B.玷污(zhān)干涸(ɡgù) 相形见绌(chù)C.淳朴(chún)婆娑(suō) 不辍劳作(chuò)D.琴弦(xuán)奖券(juàn) 惩前毖后(chěnɡ)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A.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B.万众一心的士气,人道主义的情怀,这是战胜灾难的精神资源。

C.疾病对医生来说,就像战士遇到了战争,好的士兵永远冲在最前面。

D.事实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4、依照句子,从“成功/失败、得意/失意、顺境/逆境”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也可自拟一组)仿写句子。

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辞手法基本相同;3语意通顺。

例:朋友是什么,朋友是快乐日子里的一把吉它,尽情地为你弹奏生活的愉悦;朋友是忧伤日子里的一股春风,轻轻地为你拂去心中的愁云。

仿:理解是什么,理解是。

理解是。

5、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填入括号里最恰当的一句是:()又一阵风。

风过去了,街上的幌子,小摊,行人,(C),全不见了,只剩下柳枝随着风狂舞。

A、风仿佛把他们都卷走了B、风仿佛都卷走了他们C、仿佛都被风卷走了D、风仿佛都卷走了6、在横线上分别填上与前句句式一致的句子,并能使之恰当。

生活中处处有等待,人人有等待。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3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3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2005年中考语文仿真测试卷二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8分)1、《水浒传》作者根据长期流传在民间的水浒故事加工而成。

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正面歌颂了敢于造反的农民起义英雄,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典型,如“景阳岗打虎”的;困屡遭高俅父子迫害,家破人亡,无处容身,被“逼上梁山”的。

2、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3、,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4、用学过的古诗词句子来表达下面提示的感情,并注明作者。

游子悲苦之情:(人名),。

多写一句如正确可加2分。

(人名)“,。

”二、文言文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

5、解释加点的词。

(2分)故不错意也虽千里不敢易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7、文段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请简要分析人物说话时的心理、状态,写出所表现出的性格特点。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猝然,突然。

)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选自《列子》)8、出自上文的一个成语是:,意思是:。

(2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10、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使你在对友谊的理解方面受到了什么启发?(2分)三、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浙教版)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浙教版)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浙教版)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第6小题10分,第8小题4分,其余,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栅.栏 (zhà) 造诣. (yì) 狭隘. (ài) 杳.无音信 (yǎo)B.秀颀. (qí) 机械.(jiè) 歼.灭 (qiān) 沽.名钓誉 (gū)C.压坍. (tā) 栖.身(xī) 跌宕. (dàng) 居心叵.测(pǒ)D.棱.角 (léng) 炽.热 (chì) 轶.事 (yì) 瞠.目结舌 (táng)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A.曲辱屈辱一生宛转婉转动听B.附合随声附和弥留弥足珍贵C.灌注全神贯注尝试如愿以偿D.辗转展转反侧接恰恰到好处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学历并不代表一切,千万不要妄自菲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对自己有信心。

B.提前确定主力阵容也有一定的弊端,一个最根本的表现就是替补队员容易自暴自弃....。

C.回收废电池的口号天天喊,可浙江桐乡的“电池墓地”建成已有十年,却无人问津....。

D.这个孩子,本来基础不太好,读书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成绩怎会提高?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下列句中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岳庙”在杭州西子湖畔栖霞岭,①。

墓周古柏苍翠,石栏环卫,庄严古朴。

②,即陷害岳飞的臭名昭著的奸佞秦桧夫妇等人;墓门正中是高大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墓。

A.①依山面湖②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B.①依山面湖②墓门两侧置四个铁铸人像C.①山浓水黛②墓门两侧置四个铁铸人像D.①山浓水黛②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国展览会上,杭州第九中学的展品:三角函数作图器、带镜子的安全帽、记事发卡、锄尖紧固器……等都引起了参观者的强烈兴趣。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2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2

2006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二00六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二)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第一部分:语文的实际运用(12分)1、阅卷老师相信,你一定写得一笔漂亮的字。

试试看,把下面一句话写在田字格内:“醉翁之意不在酒”。

(2分)2、阅读下面这幅对联,然后回答填空。

(3分)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幅对联所写的,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他的诗歌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过程,被誉为“___________”。

请写出一首我们学过的他的诗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的。

(3分)①变色龙:②《变色龙》:③“变色龙”:4、三峡大坝建成蓄水,百年梦想得以实现。

可是根据地质勘探表明,正是因为蓄水可能引发如“滑坡”、“地震”等灾害,根据这种情况,请用你所喜欢的形式(或广告词、或宣传标语、或口号)向世人作点告白。

(2分)5、巴东电视台要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记者”和“播音员”的要求上介绍自己的优势。

(每句不超过20个字)(2分)①应聘记者:②应聘播音员: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36分)(一)智者的四句箴言●陈晶一位16岁的少年去拜访年长的智者。

少年问:“我怎样才能变成自己愉快、也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人呢?”智者笑着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已经是很难得了。

很多比你年长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怎样跟他们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

我送给你四句话。

第一句是,把自己当成别人。

你能说说这句的含义吗?”少年回答说:“是不是说,在我感到痛苦忧伤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别人,这样痛苦自然就减轻了;当我欣喜若狂之时,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些狂喜也就会变得平和一些?”智者微微点头,接着说:“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1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初中语文试卷_1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中考语文试题、初中语文中考试卷、模拟题、复习资料-初中语文试卷-试卷下载2006年中考模拟试题设计/李传鹏题号卷面分一二三四附加题总分(一)(二)(三)得分说明:1.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含卷面分4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试卷上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4分)1、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0分)①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②;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③,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④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⑤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是:,。

⑥默写李贺《南园》。

2、下面是某同学作文中的一个片断,仔细阅读后,请选择4处加以修改。

(4分)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瑾慎、小心翼翼。

有时也许就是因为一个不留神的错误,造成无法挽回的一个遗憾。

朋友:珍重地走好每一步,不要对小事就吊以轻心,希望你稳健地走完自己的旅程。

①②③④二、文言文阅读(10分)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2分)①亦不详其姓字详:②既醉而退既:③亲旧知其如此旧:④以乐其志乐: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亦不详其姓字其言,兹若人之俦乎B.因以为号焉以乐其志C.或置酒而招之无怀氏之民欤D.或置酒而招之既醉而退5、请把“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两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2006无锡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06无锡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06无锡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06年无锡市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学校、姓名和准考证号写在密封线内规定的空格中。

2、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3、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

书写工整优美者酌加1—3分。

4、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3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2分)1.根据拼音完成词语。

(3分)①罪niè ②叱zhà 风云③jiǒng 乎不同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B.我反对将儿子送到贵族幼儿园去是希望儿子不毁在优裕的生活环境里,让他从小就具有刚毅、诚实、吃苦耐劳。

c.保障儿童权利是设置儿童节的初衷,这一要义在今天丝毫没有过时,所以仍需要成人时时反思。

D.虽然人生的幕布徐徐拉开,但在少年的眼里,世界和未来都是崭新的和充满吸引力的。

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

(3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废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日:“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①適②等③死4.根据课文默写。

(10分)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

③ ,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 ,只有香如故。

⑤江山代有才人出,。

⑥江山如此多娇,。

注意:⑦⑧⑨三题任选两题。

⑦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到过三峡的人都说,春冬时候的水依然像郦道元笔下所描写的那样“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⑧虽然社会还存在着贫富差距,但是许多人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这种现象,就像黔娄之妻所说的那样“ ,”,默默地为社会努力工作着。

⑨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道尽千载离人心愿的诗句是“ ,”。

5.仿写句子。

要求所写句子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所用修辞方法相同。

(2分)在生活的困境中,牵挂是温暖的春风,抚慰受伤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牵挂是, ;在家庭中,牵挂是美丽的玫瑰,创造幸福的人生。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200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08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命题:张海英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

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请先看清以下几点注意事项:1、本卷分三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本卷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考场、考号在试卷规定处填写清,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或签字笔答题。

3、请注意卷面整洁。

一、打开智慧之门(20分)1.根据课文内容和拼音填空。

(4分)我们党领导人民奋斗八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wěi yí()而又气势páng bó()、xióng hún()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他找到了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萌生春天的温床……②自然界转眼就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③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消化。

④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

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了乌云。

夏天来了。

A、钻出消亡品尝延长B、迸穿消逝咀嚼延续C、跳出消逝咀嚼延伸D、挤出消亡品尝延展3、下面是姜宇同学在电话中给朋友说的一段话,请按要求对加序号的句子进行修改。

(3分)小文,①你马上立即给我校文学社刊写篇稿子吧!同时请你在班上发动同学积极投稿。

来稿文体不限,提倡创新,②以不少于600字左右为宜。

③文章写好后务必交到校刊编辑部,也可直接交给我。

(1)第○1句有一处用语重复,应删去的词语是。

(2)第②句自相矛盾,应改为。

(3)第③句用语不得体的一个词语是,应改为。

①立即马上只用其一②以不少于600字为宜③将“务必”改为“请”4、(4分)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无锡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三)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密封线内规定的空格中。 2.本卷分试题和答题卷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试题序号不要搞错。 3.全卷答案书写要工整,不要随便涂改。书写工整优美者酌加l一3分。 4.本学科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3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6分) 1.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气蒸云梦泽, 。 ② ,禅房花木深。 ⑨浮云游子意, 。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⑨醉里挑灯看剑, 。 ⑨安得广厦千万间, ! (!)王维《使至塞上》有一对偶句,描绘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这句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⑥诗人李白在明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浪漫,《月下独酌》中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 , ”,都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托予明月。 2.根据拼音完成词语。(3分) ①狡xiá ②吹毛求cì ③坦荡如dǐ 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4分)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①持 ②圉 ③寇 ④虽 4.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A.“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形,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B.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厉的战地气氛,直接描写了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C.“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和爱国热情。 D.全诗并没有运用白描手法,而是借助想象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 5.对F列长句表达的主要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徐悲鸿生平和成就的大型电视片《徐悲鸿》,以翔实的史料、生动的画面和飞扬的文字,艺术地再现了这位真正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深沉爱国精神的无锡籍地方文化名人从一个乡村幼童成长为一代画坛宗师的人生轨迹。 A.史料、画面和文字再现名人人生。 B.徐悲鸿具有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 C.名人成长为宗师。 D.《徐悲鸿》再现人生轨迹。 6.阅读材料,请从“成功”的角度,代爱迪生拟写一句含蓄而又幽默的反驳的话。(2分) 爱迪生致力于制造白炽灯泡,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灯丝,他试了1200种不同的材料都不成。批评他的人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了。”“不,”爱迪生反驳道,“ 。 7.下面是一份对初三300名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表,请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回答后面问题。(3分) ①从语文学科来看: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数呈——„的趋势。联系实际,你认为这种变化的原 因是 。 ②看了这一统计表,你对同学的建议是 。

二、阅读分析(共37分) (一)(12分)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崎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垂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④,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选自张怀璀《书断·王羲之》)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七岁善书 ②待尔成人,吾授也 ③不盈期月 ④语太常王策曰 9.与“窃而读之”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辍耕之垄上。 10.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此子必蔽吾名!

11.从文中分析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4分) 原因: 认识:

(二)(12分) ①你只要站在海边,嘹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高达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 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浪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成因而言,在远洋形成并传递过来的波,称为“涌”;由风直接引起的波,称为“风浪”。习惯上统称波浪。 ③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地球上海洋总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其蕴藏的波浪能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海面上的波浪都能开发利用,据估算,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波浪能约为100亿千瓦。 ④100多年前,A.4r]就开始研究利用波浪发电。最早的实验是在1810年由法国人波拉舍切夫在波尔多市进行的,距今已有190年,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用的小型波浪发电装置才问世,主要用来给灯塔、航标灯等设施供电。80年代初期,各种波浪发电的设计方案纷纷应运而生。 ⑤ 。 ⑥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⑦岸波由于水浅而破碎,能量消失。此外,鉴于波浪有“涌”和“风浪”之分,所以,波浪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出现波动。 ⑧波浪能的这些特点,对于研制发电装置的专家、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设计师们主要在“上下运动”方面做文章。 ⑨1978年8月,一艘80米长的驳船驶向日本某海面,到达一个水浅浪高的预定地点后抛锚系留。随着波浪上下起伏,驳船上安装的11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力,并通过电缆将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岸上。这艘驳船叫“海明”号,正在那里进行波浪发电试验,发电量最大时可达到2000千瓦。据说,这是世界上利用波浪发电首次实用化。这次试验是日、 英、美联合进行的波浪发电试验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⑩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向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效率较高,还能削减波高一半以上,可取代部分造价昂贵的消波堤。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英、美等国就积极研制功率在5000千瓦以上,甚至高达5万千瓦级的大型波浪发电装置。 ⑾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 12.本文所说明的中心是 。(2分)其中①—③段主要说明了 。(2分) 13.试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入一句能衔接第④段和第⑥段的过渡句。(2分) 14.第⑧段“波浪能的这些特点”中的“这些特点”指代 。 (2分) 15.第⑨段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 。(2分) 16.第⑩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用是: (2分) 17.把第⑩段删去好不好?试说明理由。(2分) 答: 。

(三)(13分) ①母亲胳膊腿疼的毛病,是在生产队担沙的时候落下的。记得我都上小学五年级了,还拿母亲开玩笑。母亲在灶火堂一边烧火,一边说,今天的胳膊疼痛得厉害,该变天了哦。我便趁势学着电视里天气预报的口气,高声播报:胳膊疼,腿疼,下雨天阴。 ②那会儿,更多的事情不懂。有一次,母亲到大队里,为队部洗床褥被单。那些床褥被单,时间太久了,臭气难当。当我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当着母亲的面说,丢人,竟然去给大队洗被褥,顶梁的四茹他妈都不会干,你却去,胳膊腿疼,活该!父亲拿起笤帚就揍我,一边揍,一边骂,不多挣个义务工,你拿什么去上学?虽然母亲竭力地袒护着我,但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母亲的不屑和蔑视。 ⑧但什么也阻隔不了母亲对我的爱。有一年,母亲来县城的高中看我。换粮的车队临时有事,到马市口去了,母亲只好中途下车,离城里还有十五里的路呢。母亲背着个大包袱,硬是一步一步,拖着疼痛的双腿到了县城。看到我的时候,母亲哆嗦着站不住,就坐在学校大门口的水泥台上,一边和我说话,一边揉搓着有些肿了的双腿。母亲走的时候,我要送她一程,母亲说:“妈没事,妈没事,你回去吧。”说完后,头也不回地走了。结果,没走出几里路,母亲便疼得一步也走不动了。 ④大二的寒假,我用做家教的钱破天荒地给母亲买回几瓶治关节炎的药。母亲高兴极了,她把药放着,却舍不得吃。逢左邻右舍过去,才从柜里拿出来,说:“这是小子给买的。”言语中充满着喜悦和自豪。后来,我上了班,再给母亲买药回去,她便责怪起来:“贵巴巴的,买这个干啥?我的胳膊腿又没事,好好把钱攒下来,等着买房的时候用吧。”有一次,母亲悄悄地把我拉到柜边,把上面的米轻轻扒开,露出几张钞票来,说:“这不,妈也正给你攒着呢。” ⑤我不禁泪水朦胧。 ⑥好不容易,房买下了,账也还清了,母亲该享几天清福了,有一天,母亲打电话来说,她把村里的二十几亩稻田包下了,准备种几年。我一听,气不打一处来,一天到晚胳膊腿疼的,还包稻田,简直不要命了。我给姐姐打电话,劝妈妈把地退了。然而,母亲最终还是没有听我们的。我说: “你不把稻田退了,将来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可别想让我们管!’’说完后,我不管母亲反应如何,就气呼呼地把电话挂断了。 ⑦这两年,教重点高中,我一直顾不上回去。今年春节的时候,硬着头皮和学校请了个假。我和妻儿从平原回到了家。母亲似乎早已忘了我对她的“训斥”,忙着杀猪、压粉条、磨豆腐,乐呵呵地忙着准备过年的东西。二十九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电视,一边喝酒,说着说着,就说到了上学的事上了,姐夫说,他们村里的小旦,今年考上了大学,结果家里拿不出钱来,去不了。说到这里的时候,父亲端着酒杯,把杯凑到了我儿子唇边,说:“咱小宝不用发愁,你奶奶说了。再多包几年稻子地,一定把你上学的钱攒出来。”说完,父亲笑了,儿子笑了,一家人都笑了,而那一夜,我却喝醉了。 ⑧初四,我们张罗着回单位去上班。将走的时候,姐姐、姐夫、小外甥一家人出来相送,母亲腿脚不方便,我没让她出来。我们在车里坐定,朝着窗外的人挥手,就在这时,我看见不远处的土坡上,母亲不知什么时候,也出来了,风很大,母亲倚在墙角,也正向我们告别,她吃力地想抬起被病痛折磨的手臂,没起来,又试了一下,还是没起来,车已经启动了,当我向那坡上扫去最后一眼的时候,母亲的手臂已在空中划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 ⑨一条比疼痛更长的,爱的弧线。 18.第②段说“我内心里依旧充满着对母亲的不屑和蔑视。”原因是什么?(2分) 答: 19.从文中第④段看,同是儿子给母亲买药,但母亲前后的态度却完全相反:由“高兴极了,,到“责怪起来”,你如何理解?(2分) 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