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精编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思修4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概念和本质道德是古老的,又是常新的社会现象。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行为的规范,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已产生,对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道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从社会来说,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提高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是精神文明的重要任务。
从个人角度,如何提高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是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年人的重大人生课题。
因此,需要对道德的一系列问题,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道德的概念和特征什么是道德?道,原指道路,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
德,即得,指人在实行道的过程中内心有所得。
人们认识“道”,遵循“道”,能“内得于天,外施于人”,便是德。
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以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评价为内容的、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等实施的、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一样,都是一种行为规范、规矩。
但是,道德与它们又有许多不同。
道德有自己的特点。
道德的特征是:第一、道德是自发形成并经过统治阶级强化推行的行为规范。
与法律、宗教、比赛规则、学生守则、组织章程等不同,道德不是人为制定的,而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发的、约定俗成的。
比法律等要早的多。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每一个个体都要生存,也都希望生活得好一些,因此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
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前提是不能损害他人利益,至少,你在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也应该顾及他人的利益。
西方劳动人民归结为一句俗话:“自己活,也让别人活。
”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规矩、规范,如孝敬老人、爱护幼小、不偷盗、保护环境等,不成文的道德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早在原始社会中,人们为了维护部落成员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就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调节各人行为的准则。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教案).doc

教学目标:了解道徳的起源与本质,正确把握道徳的功能与作川;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徳传统,辨析道徳建设中的错误思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明确社会主义道徳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基木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把握公民基本道徳规范和公民道徳建设的重点,提高进行道徳修养的H觉性。
教学重点:1、如何继承和弘扬屮华民族道徳传统?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坚持集体主义?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请看:1、1997年,广州。
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放了三力把南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
条件只有一个,即市民用完Z后将南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
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冋收的雨伞仅有六把。
2、“狗"满为患:咬人、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
第一节道德及克历史农農道徳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特点K道德的起源1)非马克思主义的道徳起源观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观: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徳起源的*观条件人类白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徳起源的主观条件3)人的劳动Z于道徳起源的意义:劳动创造了道徳主体(人和人类社会)劳动创造道徳需要劳动提供道徳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利益关系)再看:1996年,瑞士伯尔尼。
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了八百辆白行车。
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以麻,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问题:们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徳行为羌异的根木原因是什么?(二)道德的本质道徳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肴备种道徳体系的性质。
学习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学习道德及其历史发展1.道德的历史演变道德起源于实践,道德属于伦理学范畴,其题材是人的活动或实践,其目的是人的幸福。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
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
奴隶社会的道德,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形态.奴隶社会的道德也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一个阶级道德的类型。
封建社会的道德,在奴隶制崩溃的废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产生了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第二种阶级道德类型――封建社会的道德。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
这个过程也是资产阶级阶级道德战胜封建地主阶级道德的过程。
资产阶级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观点出发,直接诉诸利己主义的原则。
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表现在道德意识上,就是猎取财富,追求权力的无穷无尽的欲望。
扩展资料: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像射箭一样有一个标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样,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感觉来调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
因此,说道德的准则是感觉当不为谬误。
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
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
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
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
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
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
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
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
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体来说,不可以强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穷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发展中国家遵循发达国家的道德。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资本论》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封建君主 的绝对权威。
2、道德要求: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 奴隶社会:奴隶对奴隶主的无条件服从。 •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严重化。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材质 本性 职能 品德源自国王金 理性 管理国家 智慧
武士
银 意志 保卫国家 勇敢
• 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
• 3、高度完善和普及阶段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课后
小结
授课班级
日期、节次
三个课时
教学过程
二、弘扬中华传统道德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一)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作贡献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三)讲求谦逊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四)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五)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2、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
1)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六)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即强调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1)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2)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以开放的胸怀和视野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三、从中国革命道德到社会主义道德
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4、道德实践
为什么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思考与分析:大学生诚信培养的思考
1)全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法
入………………………………………………………………
…………….(3 分钟)
公众最反感的不文明行为
调查结果:乱扔垃圾,随地吐痰(57孕让座(%),不遵守
秩序、加塞、闯红灯(7%),在不合适场合接电话(%), 案例教
公共场合浪费水电()
学法
结论:社会发展呼吁良好的社会公德环境和道德风
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 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 要的精神力量; 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 发展的内在动力。
——道德的负面影响 结论:道德既有正面的作用,又有负面的作用。只有 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的利益的道德。才会 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推定作用,反之,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 (三)道德的历史发 展………………………………………………..(30 分 钟) 1.道德发展的历史类型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道 德和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部分先进分 子还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 2.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 大体一致。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可能有停滞或倒退现象,但 它的发展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3.正确认识个人利益 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3.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 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 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 尺度。 四、课堂小 结……………………………………………………………… ………..(3 分钟) 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
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
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
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具有阶级属
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2)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
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
活动。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案
班级: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 1701 班、1702 班;工业机器人技术 1701
班;健康管理 1701 班;医疗设备应用技术 1701 班
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二)道德的功能和作
用………………………………………………….(25 分
钟)
1.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
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和能力。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
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
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1)认识功能
概念: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
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 德,是对人类道德传统的批判传承,并必然随着社会的进 步和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五、布置作 业……………………………………………………………… ………(2 分钟)
调查校园中的不道德现象,写成调查报告 课后体会: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随着生
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道德逐渐从风
俗习惯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 2.道德的本质
讲授 法,案
(1)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 例教学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法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
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
动的总和。
1.道德的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产生的条件主要有:
(1)客观条件:社会关系的形成
(2)主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讲授
(3)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 法,
的。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任
课教师: 王亚飞
授课题 目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教学形 讲授√ 讨论√ 习题 实验 共 60 课时,总第 27—28
式
上机 现场
课时
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 1701
专业班 班、1702 班;工业机器人技术 级 1701 班;健康管理 1701 班;
教具
教材、多媒体
医疗设备应用技术 1701 班
授课日 期
授课地点 B2 教学楼 107
功效与能力。
借助形式: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
认识对象: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生的价值和
意义、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目标: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
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
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调节功能
概念: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
尚;良好的道德修养是现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必须具备
的基本素质;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是大学生成才必须完成
的基本任务之一。
三、教学内容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 质…………………………………………………(25 分 钟)
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和特殊的社会意识
讲授法 案例教 学法
形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维系的、
教 1. 了解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学 2. 理解功能与作用 目 2.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标
重 点
1.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难 点
德的起源、本质、功能、作用
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
方法手 段
一、复
讲授法
习………………………………………………………………
…………….(2 分钟)
1.对人生环境的理解
讲授法
2.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方法 二、导
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
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主要形式:道德评价
力量支撑: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
(3)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
概念: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
际效果。 “善德”的作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在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