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四章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问题探索:什么是道德?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引申为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德”即得,东汉时刘熙对德的解释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
”意思是说,“得”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
许慎对“德”的解释是:“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
”这也就是说,“德”就是一个人在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时,一方面能够“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这就是“内得于已”;另一方面,又能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于人”。
这说明,一方面“德”是一种行为活动,一种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种得益行为,使利益有所得为德,使利益有所损为非德或缺德。
德,为力,为得,为内而行于外。
把“道德”两字连在一起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可见,道德从它的原始规定和后来的使用来说,就包含着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活动等广泛内容。
它既是一种善恶评价,又是一种行为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这个概念的科学涵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的要求表现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为规范;二是个体的内在约束力——表现为内在个人品质(人格)规范;三是表现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手段——即肯定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们可以给道德以定义: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个人内心信念和价值观念来维持的,以善恶评价为标准的,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自然、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道德也是人们发展自己的一种特殊力量和方式。
(人生在世,谁都想拥有一个幸福、美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仅需要人们对人生有正确的观念、对价值有正确的评判,而且还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生存智慧。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求,同时又不得不受到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汇总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1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
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扩展资料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
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的起源及历史发展·2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
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第一节道德的起源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1.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⑴“神启论”:认为道德来自于神灵的启示和超自然力量的规定。
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摩西十诫。
⑵“天赋道德论”:道德起源于人类的天性或自然本性,即人先天就有道德意识。
代表人物:孟子,康德。
⑶“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所固有的情感之中或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之中。
代表人物:卢梭和亚当斯密。
⑷“动物本能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合群性”本能。
代表人物:达尔文。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2.马克思的观点(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结成社会关系。
孤立的个人是不存在什么道德问题的。
只有在形成了人与人、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社会关系的地方才有可能产生道德。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古希腊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完善的生活。
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未经意识到的道德不能称为真正的道德,因为道德毕竟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去调节这种关系时,作为自觉意识和人类精神自律的道德才能得以产生。
所以从这一方面说,道德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
【讨论】狼孩的故事,狼孩生活在狼群中,有没有道德关系?(本讨论是为上面(1)(2)这两个知识点服务的,学生是能回答出来的,答案很明显了,老师总结再强调一下即可)(3)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观统一的社会条件在人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生产关系,(哪些关系?可以请学生举例回答)如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产生需要调整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形成有关善与恶、祸与福、利与害等道德观念。
道德的发生同一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是一定社会分工的产物。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发展

——《资本论》
2、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资本主义私有制 (经济基础)
个人主义、利己主义 (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
3、拜金主义、金钱万能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规范
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 人与人之间变成了金钱关系。
4、“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道德 的外在表现形式
马克思揭示实质:
民主: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 自由:资本家购买和剥削工人劳动力的自由; 平等:货币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在交换市场上的形式平等,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封建等级制度。体现封建君主 的绝对权威。
2、道德要求:维护人身依附和宗法等级关系
• 奴隶社会:奴隶对奴隶主的无条件服从。 • 封建社会:等级秩序固定化、严重化。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将人分为三个等级:
材质 本性 职能 品德源自国王金 理性 管理国家 智慧
武士
银 意志 保卫国家 勇敢
• 道德规范: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 会公德
• 3、高度完善和普及阶段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习俗道德到奴隶社会的等级道德,再到封建社会的宗法道德,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等 道德观念,道德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同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观念也呈现出多样性。
道德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道德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另一方面,道德对社会 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能够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
道德诉求
现代社会对道德有着高度的诉求 ,要求人们遵守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规范,以 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道德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 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出现了一 些新的道德问题和挑战,如网络 道德、环境道德、科技道德等。
道德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秩序维护
道德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具有重要作 用,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 冲突和犯罪。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道德: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人 类的共同追求。未来道德发展需要关注生态伦理问题,推动建立生态友好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 个体道德品质提升与社会责任担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体道德品质 的提升和社会责任担当显得尤为重要。未来道德发展需要关注个体品德培养和 社会责任教育问题,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是社会的 主体和目的,追求个人自由、平等和权利。
竞争与效率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观念还强调竞争和效率,鼓 励人们通过竞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进步。
3
诚信与责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诚信和责任被视为重要的道 德品质,人们需要遵守契约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建构路径
道德的发展史

第四章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很多的国家,拜访了很多有学问的人。
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是饱学之士,真是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对学生说:"十年游历学,你们现在有了很多学问,长了不少见识。
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弟子们便围绕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我们坐在旷野里。
""这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弟子们感到很惊奇,他们都没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秘的老师,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一个弟子先开口了:”老师,只要有把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散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第四个弟子说:"斩草要除根,要把根挖出来才行。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办法,除去一片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一年后,弟子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经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子坐了下来,等待老师的到来。
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发现哲学家在书的最后补上了这样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美德占据心灵。
”康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在我之中的道德法则,代表了康德哲学的两大主题,这就是自然与自由、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它们都与我们的生存意识息息相关。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一)道德的起源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的产生受到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制约。
[实用参考]道德及其历史发展.ppt
![[实用参考]道德及其历史发展.ppt](https://img.taocdn.com/s3/m/6857be5c650e52ea5518985c.png)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 夫是谓道德之极”。
《管子·君辰下》“道德定于上,则百姓花于下”。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来源于拉 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 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 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4、诚信及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问题。
2013年11月13日合肥 百只放生白鸽被哄抢
2013年10月27日,一辆运送菠萝的大货车侧翻, 20吨菠萝被附近村民哄抢一空。经济损失价值 15万元以上
以上道德起源说是非科学的
它们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 人类的历史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 它们把道德看成是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 它们把道德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情感要素 和心理体验,把道德神秘化。
★科学的道德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说:
道德的产生有其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一)道德的起源 1.道德的语义分析: 中国古时候“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分别表 示不同的意思。“道”指道路、坦途。后引申为原则、 规范、规律、道理等。“德” 指字原义与“伐”相通 ,是指征伐的结果而言,由是“德”与“得”相通,指 得到或占有奴隶、财富之义。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来说,道德即从物之道引出人之得。 道”“德”并举,始于孔子,《论语·述而》云:
★道德的本质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 大街上投放了800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 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目的地就地摆放。 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 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和文明的进步,道德观念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开始,追溯人类道德的发展历程,并探讨道德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道德观念的起源人类道德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原始人类在面临各种生存挑战和争夺资源的竞争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这些规范和价值观念主要以互助、公平和合作为核心,旨在维护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利益。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逐渐深化和扩展。
宗教信仰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伦理学的兴起也为道德观念提供了更加系统和理性的思考框架。
二、道德发展的历史进程1. 古代道德观念的形成:古代文明的出现标志着道德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毕昂德十诫、古印度的吠陀经典等,都包含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
2. 古希腊的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们对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例如,苏格拉底注重的是个体的德性修养,柏拉图强调理想国家的道德规范,亚里士多德关注的是人的幸福和美德的实现。
3. 基督教的道德思想:基督教的出现对道德观念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强调爱和仁慈,提倡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带来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
4. 近代伦理学的兴起:近代伦理学的出现使道德观念更加理性化和系统化。
伦理学家们通过倡导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和价值观念,如功利主义、权利伦理学等。
三、道德的重要性道德在人类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首先,道德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正义、公平和互助是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条件。
其次,道德是个体自我实现和幸福的关键。
追求道德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心灵的净化。
最后,道德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权,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石。
四、道德发展的趋势与挑战当前,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呈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点
1. 道 德 知 识 转 变 为道德行为 2. 培 养 自 己 的 道 德品质
起源、本质和功能
知 识 方 面 : 道 德 的 五 种 历 史 类 型 及 其发 展规律
主要内容
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二、道德的功能
三、道德的历史发展
课程导入
假设你是一个火车司机,你开着 火车在轨道上飞驰前行,在轨道的尽
讨论一:一个人的世界道德有用吗? 认识:只有形成了 人与人、人与社会 之间的相互关系, 才会产生道德。 结论:道德起源于 社会关系的存在。 (客观)
印度狼孩
道德的起源
讨论二:智障人士有正确的 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发生吗? 认识:当人们意识到自己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到
自己与他人利益的不同,为 调解利益冲突避免社会崩溃 时,道德这种意识呼之欲出。 结论:道德起源于人类自 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主 观)
四、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
教我们如 何做人
规范功能
教我们如何 做一个好人
调节功能
教我们如何 调整人们之 间的关系
道德的认识功能(教我们如何做人)
• 道德往往借助道德观念、道德准则、 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认识: ——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自己对家庭、他人、社会的义务和 责任;
上述观点的理论误区:
把道德看成是神外在强加于人的规约。(神
启论)
离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生活、人类的历史
发展来思考道德的起源和基础。(天赋论)
把道德看成是所有动物的本能。(动物本能
论)
客观 条件
社会关系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主观 条件
道德的起源
狼孩生活在狼群中, 有没有道德关系 ?
来看,猴子似乎具有产生道德的条件,但是其实不然,
正像我们所知道的,动物界虽有“羊羔跪乳”、“乌 鸦反哺’的现象,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而 且也只能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去探索道 德的起源。。
三、道德的本质
讨论
1997年,广州一家公司进行公益活动,在全市的交通岗亭投 放了3 万把雨伞,供市民在遭遇大雨时无偿使用。条件只有一个: 市民用完之后将雨伞在方便的时候交还给市内的任何一个岗亭。
•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近百 家媒体的关注,甚至于有人将途径现场的 18个路人一一人肉搜索出来,据说有些路
人因此被解雇了,有些路人在邻居、同事面
前抬不起头,有些路人则愧疚不安,这种社
会舆论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
• (2)传统习俗 • 人类一开始是没有道德的,是依靠传统习 俗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但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 到,有些风俗习惯是伤风败俗,是伪道德、假 道德。对于这种伪道德,假道德,我们一定要 抵制。
◆ ◆
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 道德体系的性质。 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 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 要规范。
◆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 要表现为阶级关系,道德也必然 带有阶级属性。
◆
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 德的变化。
四、道德的功能(道德何为?)
问题:人为 什么需要—
?
• 换一种提法:人是否能过一种没有道德的生活? 或者说,人是否在没有道德的情况下能获得幸福 生活?
基督教:摩西十诫
我是你的上帝,不可信仰别的神; 不可亵渎上帝之名; 谨守圣安息日; 孝敬父母;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不可偷盗; 不可作伪证陷害他人; 不可贪恋别人的配偶; 不可贪恋别人的财物 。
• 天赋论
• 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这是主观唯
心主义者的观点。“天”指与生俱来、生 而固有、不待人为的某种渊源。 • 动物本能论 • 道德是动物的合群感或社会本能的简单延 续和复杂化。这是达尔文主义所持的观点。
伯尔尼市民与广州市民道德行为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
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城市 的经济水平差异,因为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
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 经济基础决定的”。正 如古人说的“仓廪实而 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
既然经济决定道德,为什么延安时期经济落后,人们的 道德水平反而高;今天经济发展了,人们的道德水平反 而下降了?
[趣谈]道德的起源
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头有一串香蕉实验人员装了一 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
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
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淋湿了。之后每只猴子在几 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于是猴子们达到一个共识:不
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
猴子打的特别用力。B猴子试了几次总是被打的很惨,只好
作罢。后来慢慢的一只一只的,所有的旧猴子都换成新猴 子了,大家都不敢去动那香蕉。但是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
只知道去动香蕉会被猴扁。这就是道德的起源。
【教师点评】实验中的这群猴子,慢慢的把对欲望的放 纵通过理性的选择变成了对欲望的制约,最后形成了 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乃至制度化、习俗化、神圣化。 这个过程形象的说明了人类社会中道德的起源。但是 大家要注意,猴子真正具有道德吗?虽然从以上现象
头,你发现六个小孩在玩耍。你尝试
刹车,但力不从心,刹车失灵了。你 感到绝望,因为你知道:如果你冲向
这五个人,他们必死无疑。直到你看
到,在轨道的右侧上,有一条废弃的 侧轨,并在该轨道的尽头,只有一个
小孩在玩。你的方向盘还能用,所以
你可以把车转向,如果你愿意,转到 岔道,撞死这个小朋友,但挽救了那
边五个人。你会怎么做?
一看,里面竟然是一大堆钱,有50元的,有10元的,整整4万元!
苏大友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钱,想想自己把所有家当卖了也不到1万 元,他突然感到很害怕。他把钱放到了朋友那里。 妻子毕天淑治病需要 一大笔钱,曾经几次住院,向亲戚朋友借钱都借遍了,她也没敢动用一分那 笔捡来的钱。 10年里,苏大友夫妇一直经受着道德良心的折磨。意外之财没带来任 何欢乐,相反使他俩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苏大友原来开朗活泼此后却变 得沉默了,毕天淑的病情也日益加重。 最后,他们决定通过警察将钱交给交给失主。
媒体的关注,甚至于有人将途径现场的18个路
人一一人肉搜索出来,据说有些路人因此被解
雇了,有些路人在邻居、同事面前抬不起头,
有些路人则愧疚不安,这种社会பைடு நூலகம்论所带来的
影响是深远的。
•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发现,如果一个国家的老百姓失
去了内在的道德感,将会是一个民族的灭顶之灾。这是道
德的沦丧,这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原 来,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
讨论三:什么使人与人类社会得以存在?
劳动
人与人的劳动关系、交往关系、 社会关系 道德 个人直立行走、思维、语言 、自我意识
结论:劳动创造了社会和改造了人自身,劳动是人类 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道德的起源 •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 观条件 •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 生的主观条件 •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是人 类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案例』道德良知的冷漠是社会之痛
•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年 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 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
柜车碾过。而在这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
过的十八个路人,对此不闻不问。 18个
冷漠路人走过,没人愿意伸出援手。
•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近百家
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二、道德的起源
神启论
天赋论
动物本能论
神启论
• 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 “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 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这是宗教唯心主义和 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
• 中世纪基督教认为,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 上帝不仅能鼓舞人行善,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智 慧,使人得到真理和美德。《旧约》中的摩西十 诫,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 宣讲的教规和戒律。
一个月以后,这家公司重新清点雨伞,发现全市岗亭回收的雨伞
仅有6把。
1996年,瑞士伯尔尼市政府为了方便市民,在大街上投放
了800辆自行车。这些自行车没有上锁,任何人都可以骑,骑到
目的地就地摆放。一年以后,市政府重新清点自行车,发现八百 辆自行车一辆不少,有的还被翻修一新。
•
•
可否从上面的例子说明伯尔尼市民的道德素质比广 州市民的道德素质要高?
论的良心谴责,因为他没有救照片中的这个孩子, 他只是驱赶了秃鹰,离开了女孩,未对女孩实施人道 主义救助......
道德的调节功能
是指道德通过评价 等方式,指导和纠正 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 动,协调人们之间关 系的功效与能力。
解决一个“行”的 问题
依靠手段: • (1)社会舆论
•
• “小悦悦”事 件
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这只猴子A看到香蕉,马上 想要去拿。结果,被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它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他们被水淋到,所以 制止他去拿香蕉。A尝试了几次,虽被打的满头包,依然没 有拿到香蕉。当然,这五只猴子就没有被水喷到。后来实 验人员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另外一只新猴子B。这猴 子B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当然,一如刚才所发 生的情形,其它四只猴子海K了B一顿。特别的是,那只A
• 凯文·卡特(Kevin Carter,1960.9.13 - 1994.7.27),
南非自由摄影师,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因直面 人性的罪恶和巨大的人性争议而引发舆论,并因该 作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美国新闻界 最高奖)。1994年7月27日,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
翰内斯堡他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原因是无法忍受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