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影视”的盛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策划案

《舌尖上的中国》精彩故事《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
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
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
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
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
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
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
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
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
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
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征研究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征研究佳作点击 I栏目主持:东方媒对“高帅富”和“成功人士”连篇累牍的报道,以及整个社会关于“成功梦”的塑造与追寻,无不是以追求财富和优裕轻松的生活有关,与所谓时尚舒适的生活有关。
在这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中,“劳动”是一种低贱的、惩罚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从事的行为。
在某种程度上,“劳动”所具有的正面伦理意义也正在消逝。
在此意义上,舌《尖上的中国》通过镜头和解说词的叙述而重新赋予了“劳动’却“劳动者”以尊严,“劳动”不再是一种低贱的行为,而是一种“德性之美”,在伦理上是一种被赞美的行为。
因此,在镜头的运用上,我们看此而成为人的美德德性。
到舌《尖上的中国》大部分镜头都花在劳动者如何通过2.关于“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劳动来寻找原料、加工食材上,而并非传统的美食节目在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的著作《想象的共同体――那样将主要镜头放在厨房里的制作和品尝上。
在具体镜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中,安德森将民族视为“想象头的表现上,则通过特写镜头的运用、同期声和解说词的共同体”。
他说:“遵循着人类的精神,我主张对民而重新赋予“劳动”以光辉和美好,重构了“劳动”的正族作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面伦理意义。
比如,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讲述挖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藕的叶茂荣和叶圣武兄弟俩时,除了拍摄f电1门挖藕的镜共同体。
”③也就是说,民族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的,头,还特意突出了他们的同期声:“我们在那个市场上看语言/大众传媒在民族被建构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到藕,我们心里就有一种感觉,这个藕是不是我们挖出的意义,民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人造物”,这一观来的,这是不是出自我们的手,……有一种亲密感。
”在点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
这里,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异化”的关系,而《舌尖上的中国》在受到观众热烈追捧之际,有人是人作为“劳动”的主体而显示出的精神上的满足与自认为该片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_从_舌尖上的中国_看民俗纪录片的中..

电视纪录片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及意象展现——从《舌尖上的中国》看民俗纪录片的中国文化传播肖珉[ 摘要]《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是一部以食物为主线,讲述中国人生活状态和饮食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展现的中国化叙事风格和意象为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可靠的借鉴意见。
本文通过分析《舌尖》的中国化叙事背景及意象,重点阐述了在跨文化传播中纪录片的中国元素展现,并对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发展提出了参考意见。
[ 关键词 ]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意象;跨文化纪录片是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反映生活的原生态艺术形式。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从早期以政治宣传为根本要务的《英雄的信阳人民》到现在多元价值交织下的《故宫》,正在探索中向前进步。
在 21 世纪的今天,中国以一个华丽的转型融入到世界一体化进程当中,在多元化的经济和文化格局中,如何展现一个拥有 5000 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风范,弘扬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习俗,是中国纪录片在探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课题。
在这个问题上,2012 年第一季,2014 年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国化叙事手法为中国纪录片尤其是民俗类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参考。
面前,根据喜好夹菜、敬酒、劝菜,借此体现出人们之间相互尊敬、礼让以及和睦、团圆的气氛。
所以以美食作为宣传中国文化的切入口,对于爱吃的中国人来说本身就是“讨巧”的做法。
《舌尖》镜头切换和入画方式普遍采用了中国水墨画创作的典型手法——“泼墨”,节目中涉及的人物、食材、食物、自然景观运用“重叠”和“变色”的方式紧密地拼接起来,第一季片头“用筷子夹住的腊肉山水水墨画”,第二季在筷子上流转的面条,用中国化的美食串联起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难怪不少观众在深夜看完节目后表示“忍住口水,留下泪水”。
3.“乡情”体现为文化传播内核中国人讲求“饮水思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
“吃饭”对于中国人来讲,不仅仅意味着补充生命延续所必须的各类元素,可以说,这其中连接和维系的是各类感情,也是中国人关于故乡和家庭的集体回忆,是中国人丢不掉的“乡愁”。
别样的风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点细读

别样的风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特点细读
金明明
【期刊名称】《新闻传播》
【年(卷),期】2014(000)007
【摘要】七集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经过2012年的热播得到了国内业界如潮的好评,这在近些年的国内电视界实属少见。
作为一档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能在中国乃至世界电视界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除了有市场、受众等外部因素的贡献之外,它在节目制作环节中的选题策划、叙事方法以及影像风格等方面的精心设计与大胆突破,才是它实至名归的真正原因。
本文试图从该纪录片叙事策略与风格特点的层面,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总页数】2页(P98-99)
【作者】金明明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大连116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32.1
【相关文献】
1.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r美食题材纪录片的新探索 [J],
2.从美食题材纪录片看网络纪录片相对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
——以《舌尖上的中国》与《人生一串》为例 [J], 肖雅
3.国产饮食纪录片发展透析及其对中国饮食文化海外传播的反拨——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风味人间》 [J], 田学军;金学童;夏依丹·帕拉哈提;许茹欣
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 [J], 郭媛
5.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叙事特点分析 [J], 郭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I. 概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视听媒介,其叙事手法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尝试将故事化手法融入其中,以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传播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纪录片,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手法,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尺度进行研究,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当今社会,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则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纪录片的观赏价值和传播力。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通过运用丰富的故事化手法,成功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给全球观众,成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首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能够使纪录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观众的代入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讲述各地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观众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和探索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性,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各种美食的细腻描绘和生动叙述,使得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美食带来的愉悦。
这种手法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兼具教育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视听盛宴。
此外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还能够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视角的呈现,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充分说明了故事化手法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
论电视纪录片的文化展示功能及其叙事策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V0 1 . 2 9 No . 2
廊 坊 师 范 学 院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L a n g f a n g T 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电视纪 录片 《 舌尖 上的 中国》 ( 共 7集 ,分别 为
趋 势。同质而平庸 的消费文化充斥 于大众传媒 , 严重
挤压 了精英文化与原 生态文 化的生存空 间。消费文 化 事实 上是反智 主义 的( A n t i — i n t e l l e c t u l a i s m o法 国 社 会学 家 波德里 亚 ( B a u d r i l l a r d ) 在《 消费 社会 》 一书 中说 : “ 大众传播将文 化和知识排斥 在外 。 ” …无论在
・
1 0 2・
色 与 口味等 的介绍辅 助 了受众对 制作 方法 的理 解 。 而《 舌 尖上的 中国》 更 为重视 中国饮 食所代 表的生活
经成 为文化展示 的重要方式 之一 。《 舌尖上 的 中国》
( A B i t e o f C h i n a ) 等经典作 品就充分地证 明了 电视纪
收稿 日期 : 2 0 1 3 一 O 1 — 0 2
是 以美食 的制作方法 为核心 的 , 对各 大菜系历 史 、 特
作者简介 : 李勇( 1 9 8 0 一) , 男, 陕西蒲城人 , 文学博士 , 咸 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讲师 , 主要研究影视艺术。
中 图分类 号 : G 1 2 2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4 — 3 2 1 0 ( 2 0 1 3 ) 0 2 — 0 1 0 2 — 0 5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
李林容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2(000)035
【摘要】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自2012年5月14日播出以来,其风头超过同时段的热播电视剧。
费尔巴哈说:"你是由你吃的东西构成的。
"《舌》就是要告诉你:我们是怎样变成了我们;或者说,中国人是怎样吃成了中国人的。
回归自然与真实的生活今天,不少电视剧在谍战。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李林容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策略与话语分析 [J], 黄一川
2.《舌尖上的中国2》“透明性”叙事策略 [J], 赵忠诚
3.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趋势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J], 尹瑞卿
4.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与趋势分析--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J], 高雯龙
5.中外美食纪录片叙事策略对比研究
——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和《食物远征·用火篇》为例 [J], 赵一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饮食文化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来 对 电 视新 闻制作 进 行有 效 创新 , 要做 到 以下两 点 : 是 电视 新 闻采 写 的直播 模 式 ,直 播模 式 能 够 生 动 形 象 地反 映新 闻事 件 的真 实 性 和不 可 预测 性 ,能够
一
让 观 众第 一 时 间获 知 新 闻事 实 的进 展 。能 够 对 观 众 产 生 一定 的感染 力 和 影 响力 ;二是 实 现 电视 新 闻 信 息 播 出 的滚 动 式 , 从 不 同角 度 、 不同视角 、 不 同层 面
有创 新 就 没有 活 力 。电视新 闻要追 求 更 高 的新 闻价 值, 赢得最大化的效益 , 实现快速发展 , 就需 要 不 断 创新 , 只有 创 新 , 电视新 闻才能 满 足观 众 不断 增加 的 精神需 求 。因此 , 电视 新 闻的创新 是 新世纪 电视 新 闻 传播 发 展 壮 大 的必 由之 路 ,也 符合 广 大 观众 对 于社
然后转到浙江的冬笋广西柳州的酸笋云南大理的诺邓盐与诺邓火腿湖北的莲藕吉林查干湖上的冬季捕鱼如果在中国地图上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地域上存在极大的跳跃但细细一想节目的叙述是存在内在关联的虽然讲述的是不同地方的独特食材以及对于食材的制作方法但不同地方的中国人在从自然界获取食材时的观念是一致的那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竭泽而渔即猎杀不绝
《 舌 尖 上 的 中 国》 是 由中央 电视 台纪 录 片频 道 制 就 有 了“ 魂” . 片子 在 思 想 境 界 上 就 提 升 到 一 个 较 高 作, 在央视一套《 魅 力 中 国》 栏 目首 播 的一 部 大 型 饮 层 面 , 而不 再 仅 仅 是 技 巧 、 形 式 层 面 内容 的展 示 。 也 食文 化类 纪 录片 。这部 纪 录片 的播 出 , 在 国内观众 中 不 仅仅 局 限于简 单 的记 录。 引发 了收 视热 潮 , 同时也 受 到 专业 人 士 的关 注 , 并 在 《 舌 尖上 的 中国》 是一 部关 于饮食 文化 的纪录 片 , 定 时 间段 内设 置 了公众 议 题 .产 生 了较为 广 泛 的 但 与 以往 的饮食 节 目不 同 , 该部 纪 录片不 是具 体教 观 社会 影 响 。 众 如何 做 菜 的 . 而是 主要 以食 材 为基 点 , 表 现 中 国人 为 什么 一部 与 中 国饮 食 文化 相 关 的 纪 录片 会 产 如 何从 自己的生 存 环境 中获取 食 材并 与 周 围环 境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 Vl ;r
“饮食”与“影视”的盛宴
——
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叙事簧略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今年继《故宫100》和《春晚》
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原创大片,它不仅是一类美食纪录片,更多层次上是一种
文化价值的传播和认同。其叙事策略上的成功,具有归纳、总结分析、比较到
指导实践运用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纪录片叙事文本视听表达文化叙述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O1.033
我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步履维艰,
历经建国后30年风雨沉淀,改革开 放30年激流勇进,以及近十年与世 界相融的脚步,当今正处于一个繁 荣发展的时期,并逐步走向国际市 场。201 2年5月1 4日,央视一套 《魅力记录》栏目播出的纪录片《舌 尖上的中国》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肖然面世,受到国人高度的称赞和 热烈的讨论。《舌尖上的中国》在 叙事价值意义的建构上,突破了简 单模式化的操作,在叙事视角、叙 事方式、叙事结构和叙事态度等策 略上取得收获,受到了观众的赞同 和喜爱。本文从从叙事文本、叙事 语言和文化叙事三个方面,浅析其 具有借鉴和指导应用的叙事策略。 一、《舌尖上的中国》文本叙 事分析 叙事的概念最开始兴起于小说 领域,后经亨利・詹姆斯(Hen ry James)福斯特(E.M.Forster)等 人的拓展归纳,以及结构主义、俄 国形式主义和经典叙事学的影响, 叙事学在批评讨论中日臻完善。 二十世纪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 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 午餐》等纪录片开创了人类又一视 听结合的影像叙事载体。然而,这 些简单意义的片段仅局限在记录的 层面上,直到弗拉哈迪的《北方的 纳努克》开始,纪录片开始获得独 立的地位,并在叙事意义上形成了 自己独有的价值机制。区别于小说、 戏剧和影视剧叙事特征,纪录片叙
事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主观与客
观统一的表达方式,其主观创作部 分,属于纪录片叙事表达的一种策 略。叙事本文是纪录片主观创作策 略的主要部分,下面主要从叙事视 点、情节和时空三个方面,分析《舌 尖上的中国》的文本叙事策略。 (一)叙事视点:关注人 叙事视点即叙事者所观察和关 注的角度、方式和观点,叙事视点 在叙事意涵中起着主控作用,是叙 事架构的主要方式。叙事者可以是 创作者、旁观者和主人公,创作者 往往是纪录片叙事中的参与者,包 括现场参与与引领,体验或推动事 件的进程,尽量保持不干涉事件发 展的客观态度;旁观者处于全能全 知的视点,摄影机充当着偷窥者的 角色而尽量不影响事件或事物的原 貌;主人公视点是内部视角的一种 内部视点,主人公以故事内的角色 身份来讲述故事。《舌尖上的中国》 保持一种旁观者的视点的同时,还 充当主人公的视点,这种双重视点 使得整个故事在创作者的主控下, 更加真实的展现饮食背后的人物生 活的原貌,以及他们的情感、理解 和认知等生存状态。从第一集“自 然的馈赠”到第七集“我们的田野”, 整个故事文本介绍了近四十种美食 的同时,讲述了香格里拉的卓玛、 1 塑望!l 圣武和茂荣兄弟、呼兰;.-7边朝鲜族 金顺姬等三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 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情感,表现 出他们幸福、乐观、・晤静的生活状
态和勤劳、智慧、朴实、善良的品质。
这些自然原始的状态和优秀的品质,
却往往在无意识中和美食独特的味
道联系在一起。此外,整片还采用
了与观众对视交流的人物描写镜头,
让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直接出现在观
众前,感受他们自然、淳朴的劳动
者形象。
关注人,着重于人的叙事策略,
使得导演避开直接对美食的表赞,
而是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及其朴实
的品格作为有力的佐证,摆脱单一
的饮食概念性关注,以人的视角,
更加贴近真实的去描述饮食文化的
特质。总导演陈晓卿在接受采访时
说: “每次拍摄问到最多的不是拍
摄到什么东西,更多的是人,我们
要展现的是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整片叙事视点从饮食文
化回归到人的主题价值意义当中,
带有强烈的平民关怀情感色彩,使
得美食之外的“人”成为创作者忠
实的表达。
(二)叙事情节:故事化表达
叙事“情节”与“故事”在纪
录片领域颇受争议分歧后,开始呈
现出容纳并广泛应用的态势。纪录
片故事化的叙事表达也不再局限于
因果关系、二元对立结构和大组合
的探讨,开始变得复杂而细致。故
事化的叙事情节愈发成为建立在真 实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细节化、情感 化和趣味化的表现手法。《舌尖上 的中国》叙事情节区别于纯故事型、 历史认识型和主题叙事型的一种内 涵故事型叙事类型。整个故事文本 以人物和美食为叙事中心,单个与 整体故事点面结合,共有近四十个 小故事穿插其中,形成一个由一系 列生活故事组成的一个整体民族饮 食生活文化。较纯故事型叙事而言, 这种叙事更注重故事真实、氛囤和 情绪的特征。如卓玛和妈妈从采摘 松茸到卖松茸、海南人林红旗远洋 捕捞队曲折的捕鱼过程等,这些故 事的叙事过程并无过分强化故事的 戏剧性、营造悬念,也没刻意突出 主题表现的目的或者强化认知的赞 同,创作者更加注重对这些美食背 后的“躬耕者”的艰难不易,以及 他们收获后一种情绪的表达,展现 这些勤劳的人真实生活氛围。故事 化的叙事摆脱传统模式,增强趣味 性和吸引力,丰富情感表达,让观 众感受异乡美食的同时,聆听这些 朴实的人群最真实的生活,是一种 颇具魅力的叙事手法。美国学者霍 尔(Stuart Hal1)就认为: “现实事 件在变为可传播的事件之前,必须 要变成一个故事”,如今故事性的 叙事越发被纪录片所接受和认可。 (三)叙事时空:选择性组合 纪录片在时间和空间的组合方 式上,不再简单遵循线性单一的顺 序,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导演开始挖 掘新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方式。 时间和空间在影视中的多层多维的 表现力,符合人的思维转变和需要。 于是,愈发活跃的纪录片时空表现 方式,催生出了情景再现、三维数 字模拟闪回和倒叙等多种表现手法。 人文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 叙事时空上,采用了时空选择组合 的方式,摒弃单线顺序性叙事和时 空限制,借助复调结构故事的相互 独立和圆形结构的围绕中心进行讲 述的特点,把共性的内容组合在一
起,形成“自然的馈赠”、 “主食
的故事”、“转化的灵感”等七个 主题故事,并分七集讲述饮食文化 这个中心主题。在叙事时间上,遵 循故事本身的“底本时间”的同时, 运用概述、压缩和省略等叙事手法, 不限制于美食的烹饪、熏烤和腌制 等过程和季节顺序,重新组合叙事 时间;在叙事空间上,采用了大胆 的跨越式组合对比,形成一种博大、 丰硕的中国特色美食文化。从东南 沿海浙江老包的冬笋到陕北老黄的 馍馍;从乌珠穆沁草原到香港阿添 和家人的腊味店,这些食物经过编 导的选择性组合,形成对比,引起 共性,展现我国博大的饮食文化。 二、叙事元素:视觉和听觉盛 宴 罗兰巴・尔特说: “叙事本身 没有行为和目的之分,叙述可以说 包括人类言语的一切”。《舌尖上 的中国》视听语言无疑是一个视觉、 听觉和味觉的盛宴。 (一)视觉表达 爱森斯坦说“画面将我们引向 感情,又从感情引向思想”。画面 是影像语言中重要的造型因素,寄 托着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表达。依 靠高端的摄制设备和精湛的摄影技 术,《舌尖上的中国》整片所呈现 的精致细腻的画面,具备了国际高 端水准。整片画面构图呈现出独具 风格的运用技法。如在影调上,整 片大部分以低调为主,明暗对比鲜 明,营造一种光影质感,以突出美 食的色觉效果;在画面线条上,力 求简单明了,主体明确,强调画面 线条的原始有序,并无刻意的纷乱 和主观分割:在色彩上,常采用及 鲜、亮、纯的色调,并利用小景别 避免色彩的混乱,以突出食物的自 然、美味和营养,如金顺姬家泡菜 里鲜红的辣椒,宁波人雪白的年糕, 金黄透明的湘西腊肉等:在景别 I!塑.堡!f 上,导演大部分采用了特写、小景 深镜头,从而配合鲜明的色彩和柔 和的光影,来表现美食的色觉、质 感和细节,引起受众强烈的饮食兴
趣,让人在了解美食文化的同时,
享受视觉和味觉的盛宴。大景别大
景深镜头,较小景别小景深镜头而
言,占据较少的部分,但在表现原
生态的大环境时,编导毫不吝啬大
远景别的运用,如俯拍陕北人最古
老的黄土高原窑洞、空拍黑龙江辽
阔的麦地等等,这些大景别和大景
深镜头在表现美丽、真实、原始自
然田野的同时,给人阔达、清澈明
亮和地大物博的视觉感受。不仅在
构图上,《舌尖上的中国》在摄影
角度上多采用平视的视角去关注朴
实的人民,用正仰拍的水下拍摄、
正俯空拍表现美食的手法和大自然
的博大。摄影手法上,摒弃浮躁的
推拉摇移,多采静态的凝视镜头关
注细节。此外,剧组采用高清摄像
机SONY HDW一790、SONY F3、
fs1 00、5D2和一系列可换镜头拍摄
大量浅景深和大景别镜头,同时运
用了航拍、水下拍摄、高速或延时
拍摄等技法,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
觉和味觉“盛宴”的美食纪录片。
(二)原生态的听觉真实与节
奏
影像的表意系统除了画面的直
抒胸臆,还离不开声音补充、衬托。
声音是影视视听语言中与画面同等
重要的语言元素,声音包括人声、
音响和音乐。《舌尖上的中国》选
用了传媒大学表演系副教授李立宏
娓娓道来的男声,不高昂,也不低
沉,朴实、细腻、磁性的的声音充
满浓郁的人文关怀,让人听上去轻
松、贴近,像母亲的歌谣般,随清
水缓缓涓流。在背景音乐上,选用
了我国著名青年音乐作曲家阿鲲的
“劳作的春夏秋”、“夕下”“冬藏”
等1 9首配音,围绕着原始的人、环
境、美食的主题制作了细腻、温婉、
充满情感的配乐。如阿鲲创作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