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上绞丝纹的传承与消失!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品鉴赏1000字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品鉴赏1000字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件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的鉴赏和赏析。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首先,这件玉壶采用了纯净的白玉材质,质感细腻,通透感十足。
其次,玉壶的造型非常精致,整体呈现出优美的弧线和流畅的曲面,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审美理念。
再次,玉壶上绘有中华缠枝纹饰,纹路清晰、流畅,花样繁复而不失协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韵味。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精细。
首先,工匠们需要选择优质的白玉石材料,然后使用精密的工具将其打磨成壶的形状,整体镂空,壶身洁白如玉。
其次,艺术家们需要绞丝雕刻纹饰图案,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
最后,壶身经过的烧制过程,使得玉壶呈现出独特的通透感。
从艺术角度来看,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韵味。
中华缠枝纹是中国传统艺术中非常常见的纹样,代表着繁荣、吉祥和幸福。
而此玉壶通过精细的雕刻和绞丝工艺,将缠枝纹饰展现得更加生动和美丽。
整个作品给人以宏伟而又不失庄重的感觉,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白玉壶身洁白通透,材质稀有,是极具收藏价值的品种之一。
其次,玉壶采用了传统的工艺和纹饰图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再次,制作这件玉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工艺复杂,因此其稀缺性也大大增加了其收藏价值。
总结起来,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是一件具有很高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它以精湛细腻的工艺和独特韵味的设计,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件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术品,它不仅可以赏析,还可以成为艺术收藏家们的珍贵之作。
“丝路文化”上兼容并进生生不息的缠枝纹

“丝路文化”上兼容并进生生不息的缠枝纹作者:李晓翠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16期【提; 要】缠枝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装饰纹样,寓意连绵不绝,万代绵长。
自成形以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演变,生生不息。
不仅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变化多端,还随着丝绸之路上瓷器的远销而对外传播。
其强盛的生命力在这条悠久蜿蜒的丝绸之路上一路开花,婉转多姿,兼容并进。
【关键词】缠枝纹; 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一条东西方文化传播之路。
它承载着中原地区与边疆,中国与国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从这条道路上不断的传来了外来元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产生影响。
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之旅,也是玉石金帛之旅、植物之旅。
缠枝纹作为重要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其百年的发展史与这条道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东西方文化交流,缠枝纹的产生商周战国时期以前植物纹样极为少见,多为动物纹样和几何纹样。
受到近东、印度、西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下所出现的忍冬纹及缠枝纹类的植物纹样在魏晋南北朝后,受人们所崇仰和追慕,十分盛行。
缠枝纹起源于中国传统纹样云气纹,西汉以后,由于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开辟后,中原文化无异受到西域的影响。
当佛教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时,西方所盛行的卷草纹开始在中原地区出现。
卷草纹又称“忍冬纹”,忍冬纹作为佛教的典型纹样而传入我国,并盛行开来。
忍冬纹来自古罗马、希腊、印度一带,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
缠枝纹源自于云气纹的卷云纹,在西方植物纹样忍冬纹和卷草纹的基础上演变,与中国传统纹样卷云纹“S”型骨架及阴阳相扣的特征相交融,在唐代逐渐演化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卷草植物纹样,寓意生生不息、福寿无边。
《中国纹样史》也写到:“缠枝忍冬和缠枝莲花是中国缠枝纹的早期形态,缠枝纹样是在中国古代传统云气纹样的基础上糅合了外来纹样的特质形成的”。
二、东西方文化交流,缠枝纹的发展缠枝纹的纹样形式是在延续前代传统纹样结构表现的基础上,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演变而来。
南阳春秋玉琥纹饰分析及设计应用探究

南阳春秋玉琥纹饰分析及设计应用探究作者:郭苗雷保杰来源:《收藏与投资》2024年第06期摘要:虎形玉器称为琥,玉琥是六大瑞玉之末,分为虎形和虎纹两种基本形式,大多作为配饰使用。
文献记载琥以白虎身份祭祀西方。
本文以淅川县下寺楚墓和桐柏县月河一号墓出土的玉琥为研究对象,探讨南阳春秋玉琥纹饰特征与艺术价值,通过对纹饰元素的提取、变形等,使其在设计应用中焕发生机,将传统纹饰与现代设计有机结合,希望能够对传统纹饰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春秋时期;南阳玉琥;纹饰;设计应用在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在政治上保持独立,彼此之间存在军事冲突,导致局势纷乱动荡。
然而,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手工业领域取得了重大进步。
河南省南阳市是一个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盆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楚国正是在这块土地上崛起成为一个掌控全局的强国。
在丹江流域,楚人的活动频繁,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
河南南阳春秋墓中出土大量配饰类玉器,做工细腻精美,纹饰丰富,其中动物造型的玉佩所占比例最大,且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本文将以淅川县下寺楚墓和桐柏县月河一号墓出土的玉琥作为研究对象,对玉琥纹饰进行分析探究并进行再设计,为传统纹饰的传承与创新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一)虎形玉佩纹饰的起源虎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源比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
虎的形象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期,类虎的纹饰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中出现,抽象玉虎的形象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江淮流域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了一批玉虎或虎头装饰的玉器。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雕虎形态是两件虎首玉璜。
将虎符号与玉结合所形成的虎形玉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依照其总体属性及雕琢技术的差异,虎纹玉饰可被划归为虎面图案、单面雕琢的玉琥、圆雕玉琥及虎纹玉器等多个种类。
依据虎的姿态等特性,虎的图案可以被划分为步行虎、站立虎、躺卧虎以及雌雄虎。
在玉器装饰上,虎纹常与云纹、龙首纹等图案结合出现。
春秋战国玉器

云雷纹玉璧 13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主要特点表现在:1、礼仪用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礼器多见玉圭、玉璧 ,商代和西周以来的玉琮、玉戈、玉矛、玉斧、玉钺等礼器逐渐消失。祭祀、盟誓、丧葬用玉流行 ,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2020/12/8
14
2、佩玉成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主流。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种类繁多,用途不同,组合多变。 佩玉的种类,除玉璜、玉冲牙等外,还有玉璧、玉环、玉龙、玉凤、玉虎、玉珠、玉管、玉人等, 简单者仅一璧一璜,复杂者则有很多配件,讲究上下左右对称。
57
2020/12/8
58
2020/12/8
59
这种方形薄片状的玉片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是有纹饰的一面朝外,另一面向内为素面,四 角有穿孔,是缝缀在死者衣服上用于殓葬的,属丧葬用玉。它是汉代玉衣的雏形。
2020/12/8
60
2020/12/8
61
玉面具也称“瞑目”、“面幕”,雕成人面及五官形状,是专用于覆盖在死者面部的葬玉。它出现于 西周,流行于春秋战国及西汉时期。一般常见的玉面具是将雕成人面五官的一些小玉件(如眼、眉
11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装饰纹样比较丰富,主要有蟠虺纹、谷纹、涡纹、云纹、勾连纹、卧蚕纹、 云雷纹、兽面纹等,其中蟠虺纹、云雷纹是春秋时期的纹饰,源于西周时期的玉器纹饰。其他纹饰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谷纹、涡纹、云纹和勾连纹最为常见,多饰于玉璧、玉璜、玉龙、玉虎、 玉管上。
2020/12/8
12
2020/12/8
2020/12/8
2
楚国玉器最早见于春秋中、晚期,受到周围临近宗周国家玉器风格影响较大,器类和纹饰都很接 近,战国时期楚国玉器与中原地区玉器相似,战国晚期已经形成自身风格特点,且影响到汉代玉器 的风格。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

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历史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张千年的陶工,他生活在一个古老的村庄中。
张千年在村里是个很有名的陶工,他精通制作各种陶器,并且擅长在陶器上雕刻各种纹路和图案。
他最擅长的就是在陶器上刻制缠枝纹,他用极细的笔触和精湛的技艺,在陶器上刻出了一种被称为“中华缠枝纹”的图案,这样的图案至今仍被古今中外的人们所称颂。
有一天,张千年在采矿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块异常光亮的玉石,他惊讶地发现这块玉石竟然有着与他所刻制的陶器上的缠枝纹图案一样的纹路。
这让他非常震惊,他觉得这块玉石就像是上天赐予他的宝贝,他决定把它拿回家,好好研究一番。
回到家中,张千年决定利用这块玉石来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玉壶。
他花费了数月的时间,利用他那熟练的陶器制作技艺,终于制作出了一件精美绝伦的玉壶。
这个玉壶上刻满了他最拿手的缠枝纹图案,整个玉壶散发出一种神秘的魅力,使得它成为了村中无与伦比的珍宝。
在那之后,张千年的名声更是大噪,他所制作的玉壶因为那独特的缠枝纹图案而成为了许多王侯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
而这件玉壶也因为它的美丽和神秘而流传了下来,在后人口口相传的同时也成了一个传奇。
然而,这并不是这块玉石的故事的结束。
相传在数十年以后,有一个叫做纳克苏斯的王国的国王得知了这个神秘的玉壶。
听说这个玉壶上刻有神秘的图案,他渴望拥有这样一件珍宝,便命人前去寻找这个玉壶。
那个玉壶在扬子江边的一处宫廷里被找到,并被带到纳克苏斯的国王那里。
纳克苏斯的国王得手后,便把这件玉壶放在了他的宫殿里,供人观赏和供奉。
但是奇怪的是,自从这个玉壶被放在宫殿里之后,国王的王国却不断陷入了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之中,人们开始认为这个玉壶是个不祥之物。
国王听闻这些传言也感到非常焦急,他决定把这个玉壶交还给原主人,希望能够净化自己的王国。
张千年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前往纳克苏斯的国王处,接过了他的玉壶。
而之后,他便把这个玉壶埋在了村子的一处密林深处,希望这样能够让那些不祥的事情远离自己的村子。
关于古代玉器的钻孔内螺旋纹和孔内台阶

关于古代⽟器的钻孔内螺旋纹和孔内台阶我临摹的红⼭时期的⽟猪龙花了⼀周的时间才只有七分像,感叹5000年前的前辈技艺如此精湛下⾯是回答⽹友所提出的关于⽟器孔内螺旋纹和孔内台阶的问题:1. 关于孔内螺旋纹:以前书上说,孔内有螺旋纹是电动砣具的结果,是仿古的“证据”;现在知道未必是,因为仿古的⼯匠都是雕刻的⾼⼿,他们岂能不知这些,会留下破绽让我们识别吗?尤其是⾼仿古⼯艺品。
商周时期的孔钻也会有螺旋纹,关键是看螺旋纹的形状,电动⼯具做的螺旋纹⽐较密;⽽古代砣具钻做的⽐较浅、⽐较宽,复杂的问题是真正要做⾼仿古⼯艺品,把孔内的螺旋纹打平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我就能做到,问题是你的这个孔内螺旋是怎么形成的?需要认真判断,可能需要借助⼀些仪器才⾏。
2. 关于孔内台阶:古代的孔⼀般是“管钻”两头对打⽽成,对不齐就会有孔内台阶,⽽且由于古代⼯艺所限,还会使“孔”两头⼤、内部略⼩的⽽呈“喇叭⼝”形状,复杂的问题是,⽤现代的技术,什么孔内台阶、以及喇叭孔都可以轻易实现,对仿古⼯艺品的作者⽽⾔,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做仿古的⼯匠们同样知道这些,⽽且体会和经验⽐我们只多不少,这些⼯匠们有⼏个问题:1)他们为了效率,不会再使⽤过去的⽼式砣具2)他们精通古代砣具与现代电动⼯具之间⼯艺上的差别,更知道如何⽤现代⼯具去仿古,3)他们主要的精⼒除了雕刻,更多的是把精⼒花在如何做沁上,他们认为做沁可以掩盖电动⼯具的⼀些不⾜,当然更重要的是让你⼀看就是真的古董,4)除了模仿,他们中很少有⼈真正懂得古代各个时期⽟器的历史和⼈⽂,所以他们的仿古⼯艺品可以经常⿇倒⽟器⾼⼿,却很难⿇倒考古专家。
综合⽽⾔,判断⼀件器物是否为仿古作品,要有综合判断,记得共有5⼤⽅⾯,⽽你提到的做⼯仅是其中之⼀。
练习模仿古代的线切割⼯艺两个⼩时才锯断这个⽐和⽥⽟还要软的⽟⽯断⾯上留下明显的线切割痕迹,沿切割⽅⾯的抛物线补充:楼上⽼顾的回答简明扼要、⼀语中的,我在刚刚⼊⾏时,就像⽼顾说的那样,⼀看见这两样,就⽴马觉得“淘到”好东西了,⽽后证明全错了,于是开始看书,《中国古代治⽟⼯艺》⼀书很好的介绍了各个时代的琢⽟⼯艺,看了这书,就想试试古代的线切割到底怎么做?会留下什么痕迹?于是开始准备材料练习起来,再之后越发不可收拾,开始买⼿磨、台磨以及和⼀⼩堆和⽥⽟籽料,从7⽉末到现在⼀共才三个⽉的时间。
高古玉拉丝工特征

高古玉拉丝工特征我呀,对高古玉那可是着迷得很。
今天就想跟您唠唠高古玉拉丝工的特征。
这高古玉拉丝工啊,就像是古代玉匠留下的神秘密码,一旦破解,就能领略到古人制玉的高超智慧。
先来说说拉丝工的线条吧。
高古玉上拉丝工的线条那是相当纤细,就像头发丝儿一样细。
您想想看,在那个没有现代精密工具的年代,玉匠是怎么做到把线条刻得这么细的呢?这线条呀,可不是那种直愣愣的,而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韵律。
就好比山间的小溪流,弯弯曲曲地流淌,看似无序,实则有着一种自然的美感。
在微观下看这些拉丝工的线条,您会发现它的边缘不是那种整整齐齐的,有点像锯齿一样。
这可不是玉匠手艺不精哦,反而是一种时代的印记。
就像老房子的墙砖,虽然不那么光滑平整,但却有着岁月的韵味。
我有一次跟一个老藏友聊起这个,他就特别激动,跟我说:“你可别小瞧这锯齿状的边缘,这就是高古玉拉丝工的身份证明啊。
”高古玉拉丝工的钻孔也很有讲究。
钻孔的地方呀,那是圆润中带着粗糙。
打个比方,就像我们自己在家里用筷子在面团上戳个洞,洞口周围肯定不是那种完美无瑕的光滑。
可是高古玉的钻孔又有着它独特的规整性,这规整性和粗糙感混合在一起,就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我记得有个新手玩家看到高古玉的钻孔时,还特别疑惑地问我:“这钻孔怎么感觉这么奇怪呢?”我就笑着跟他解释:“这就是高古玉拉丝工的妙处啊,现代工艺可模仿不来的。
”还有啊,高古玉拉丝工的痕迹深度是深浅不一的。
这就像是我们写字的时候,用力不均导致笔画有粗有细一样。
有的地方深一点,就像是用力按下去写的一笔;有的地方浅一点,仿佛只是轻轻带过。
这种深浅不一的痕迹啊,给高古玉增添了一种灵动的感觉。
要是高古玉拉丝工的痕迹都是一样深一样浅,那得多呆板啊,就像工厂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一模一样的东西,一点都没有高古玉该有的韵味了。
从拉丝工的整体布局来看,那是错落有致的。
不会是那种规规矩矩的方格排列,而是充满了变化。
这就像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每一棵的生长位置都是随机的,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

春秋战国玉器常见纹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制作的繁盛时期,各种纹饰和图案在玉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些纹饰不仅仅是装饰玉器的元素,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玉器纹饰。
一、凤凰纹春秋战国时期,凤凰纹成为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吉祥和君主的权威。
在玉器上,凤凰纹多以雕刻的形式呈现,细致的线条勾勒出凤凰的姿态,栩栩如生。
凤凰纹饰经常出现在玉璧、玉琮等器物上,既为玉器增添了艺术价值,又表达了吉祥祝福的意义。
二、龙纹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和君主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龙纹饰十分常见。
龙纹饰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刻画出龙的蜿蜒身姿和威武形象。
龙纹饰常出现在玉器的中央位置,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也体现了古人对龙的崇拜和向往。
三、云纹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玉器上常见的纹饰之一。
云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祥瑞和吉祥,因此云纹常常被用来装饰玉器,带来吉祥和幸福之意。
云纹多以线刻或浮雕的形式出现,呈现出层次分明的云彩纹样。
云纹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玉器,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四、花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常见各种花纹,如莲花纹、牡丹花纹、菊花纹等。
花纹的出现让玉器更加生动、生气勃勃。
花纹多以浮雕或线刻的形式出现,形状逼真,栩栩如生。
花纹的选材经常与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关,如莲花纹象征着纯洁和高雅,菊花纹象征着富贵和寿命。
五、动物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动物纹饰,如虎纹、鸟纹、鱼纹等。
这些动物纹饰不仅仅是对古代动物的再现,更寓意着吉祥、福寿和权威。
动物纹以雕刻的形式出现,形象栩栩如生,给玉器增添了一份生命力和神秘感。
六、神话传说纹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上还常见一些神话传说的纹饰,如四神兽、神仙等。
这些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玉器上展现的是人们对神秘的追求和信仰。
神话传说纹多以浮雕的形式出现,栩栩如生,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上绞丝纹的传承与消失!
古玉纹饰中,有一种缠绵长久的纹饰贯穿着中国玉器
的发展历史---绞丝纹!绞丝纹又称绳纹、绦纹、扭丝纹,
因其纹线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最早实物见于
良渚文化绳纹玉镯。
良渚文化绳纹玉镯镯外围呈半圆,雕琢绳纹,上下边沿处
由弦纹隔断,内侧光直无纹。这样的绳纹为半绳纹,并不
绞圈。发展到西周时,见有双龙首绳纹体型璜。春秋战国
时是绳纹古玉的鼎盛时期,绳纹镯、环时有出土。王侯贵
族使用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的青玉较多,白玉极少。
此时的绳纹较细密,并360度斜向绞圈,考古学术界将这
样的绳纹称为绞丝纹或扭丝纹。
河南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的春秋晚期绞丝纹玉环东周
(公元前770前221年) 直径3.9厘米孔径2.5厘米,
2001年候马市西高村出土,两件大小、形制相同。青灰色
玉,圆形,断面呈椭圆形,体饰阴线刻扭丝纹。陕西宝鸡
绞丝纹玉环
有准确的考古资料记载河南固始县侯古堆1号墓出土的春
秋晚期绞丝纹玉环、候马市西高村出土两件绞丝纹环和从
江苏仪征市庙山村赵庄出土的西汉绞丝纹玉环,证明西汉
时期有所传承。汉时绞丝纹的运用范围有所扩大,常见于
螭纹尾部、龙纹局部、两层或三层纹玉璧纹饰之间的分界
线。两汉以后绞丝纹玉饰逐渐消失,宋时仿古,风行一
时,偶见绳纹玉镯的出现,之后再度消失,直至明清时方
见绞丝纹玉镯、玉环的再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