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龙形玉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河南省信阳固始候古堆1 号墓出土的卷龙纹龙形玉佩 ,已经具有楚国玉佩的典型 特征。此玉佩扁平体,龙回 首躬身,卷尾上翘。龙体外 缘有轮廓线,通体雕琢卷云 纹和卧蚕纹(见图5)。
-17-
肆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战国时期儒家文化中“君子 必佩玉”的风潮,席卷当时长江 中游的楚国。
春秋战国时期 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壹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基本以饰玉为主, 但也有少量的礼玉。从目前出土的资料显示 ,雕刻有龙纹的玉器除了龙形佩还有璧、块 、珑、磺、琦、冲牙等。战国初期,玉器雕 刻龙纹成为流行题材,龙纹作为佩玉纹样的 使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12-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1 夔纹 2 钩云纹 3 涡纹
其中,蟠璃纹、蟠毯纹以及
龙——楚人 崇拜的神兽
楚地先民以龙为崇拜对象,就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
屈原在《离骚》中的“驾八龙之婉 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玉《九辨》中描写苍龙与鸾鸟在 暴风雨到来之前的情景:“左朱雀 之苃苃兮,右苍龙之躣躣。”
-9-
贰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11-
二、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纹饰
龙形玉器在纹饰上主要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PPT课件

目录
楚人与龙 楚国龙形玉器的分期特征 奇诡纹样——春秋时期的玉龙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结语
壹
楚人与龙
◎中国龙文化 ◎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中国龙文化
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 们认为应当有一个力大无穷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 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
-31-
多变形制——战国时期的玉龙 河南省淮阳县平粮台16号墓出土的谷纹龙形玉佩(见图23)和涡 纹龙形玉佩(见图24 ),表现战国时期玉龙的标准“S”形造型。龙 体翻转扭曲,蜿蜒曲折,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32-
伍 结语
总结
崇龙和尚玉,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基本特点,龙神造 型和龙纹装饰成为中华古玉创作的一个永恒不变的题材。春 秋之际,列国纷争,多国并存,由此出现了多个玉器发展中 心,但龙纹题材,却在各地通行无阻,始终盛行。春秋战国 时期,楚国出土的各式龙形玉佩以及数不胜举的龙纹玉器, 是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文化一脉承传的崇龙礼俗的具体体现 ,也是中国玉器文化与中国龙文化的交融发展的体现。
崇龙
尚玉
-34-
参考文献及资料
[1]王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龙形玉器纹样造型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 2015(3):106-114. [2]周政.春秋玉器研究[MA].2015. [3]曾剑华.【荆州地理】龙:楚人崇拜的神兽 [EB/OL]./viewnews-43656.html,2011,2011-03-23.
从湖北省荆州熊家家墓地出土的玉璧上可 见鲜明逼真的谷纹,可以感受到楚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敬重(见图8)。
唐代玉器龙纹特征

唐代玉器龙纹特征
唐代玉器的龙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龙形象:唐代玉器中的龙纹通常以神龙为主题,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姿势。
这些龙通常是长身蜿蜒,略带弯曲,头部呈现出细长的形状,有时还会有角和鳞片的装饰。
2. 精细的雕刻技艺:唐代玉器的龙纹雕刻工艺非常精湛,细节处理细致入微。
龙的鳞片、爪子、眼睛等部位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艺术家高超的技巧和创造力。
3. 寓意丰富的设计:唐代玉器的龙纹设计常常带有吉祥的寓意,如龙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神兽,代表着权力、财富和权威等象征意义。
龙纹图案通常与其他图案结合在一起,如云纹、波浪纹和缠枝纹等,给人以美好的寓意和视觉享受。
4. 多样化的使用场景:唐代玉器的龙纹图案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玉器上,如玉佩、玉璧、玉杯、玉饰等。
无论是作为礼物赠送还是作为装饰品使用,都能展现出高贵典雅的气质。
总之,唐代玉器的龙纹特征集合了独特的形象、精湛的工艺、寓意丰富的设计和多样化的使用场景,成为了当时玉器艺术中的一大亮点。
龙中国图腾---龙

总之,龙作为一种图腾是从抽象到具体,从概念到形象被神化的一个 漫长的过程。龙在自然界本身是不存在的,而只是人们一种精神寄托 而创造出的一种神化的动物,是许多动物的集合体,尤其从最初简单 形态到 清代玉龙饰 最后完美造型,都能看出它在现实世界中动物的形象在它身上得到体 现。中国玉器中的龙在汉代以前变化较大,而且富有创意,龙的形态 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在秦汉时期,龙形随着封建社会的统一而逐渐 趋于成熟。自汉代以后,历代造型和雕工,均没有太多的创意,多承 袭前代的风格,只是在局部进行修改,整个龙体形态变化不大,已经 基本上趋于程式的雕刻,已经很少有汉代以前龙的那种气势磅礴的神 韵。在具体纹饰方面,最初新石器时期龙身光素无纹,到汉以后的纹 饰逐渐变得繁缛臃肿起来;在龙的各个具体部分变化较大,开始的龙 无足无爪,后来出现足,再有爪,爪的数再各个时代还不仅相同;头 从无角到又角,角的形状也变化角到;嘴和唇也是一个最要的变化地 方。纵观各个时期玉器中龙的变化,期间反映了人们对其的崇拜也在 不断变化,对其也越来越进行神化,总想集最完美的东西于其身,导 致在后代龙的身形的臃肿,缺乏创意,神韵逐渐减弱。
八、明代玉器中的龙
明代的龙,粗壮有力,凝重威严,嘴巴或启 动或闭,圆眼外凸,须、发和肘毛突出装饰 性,头、身、腿、爪体态匀称,各部分既符 合生长规律有装饰适度,动态端庄,优美而 又充满神灵,气度超凡而又有王者之风。中 华民族最后完成了龙的造型。明代最具代表 性的是玉带板上的龙纹,通过“辗”的手法 雕琢,玲珑剔透,有鬼斧神工之妙 。
七、元代玉器中的龙
元代朝廷对龙的形象使用严格限制,强调天 子龙生的观念。朝廷禁止民间织造五爪缠身 龙纹。自此,龙由三爪、四爪变为五爪。 “五爪金龙”纹样为皇帝御用。总的来讲, 元代龙纹较流动、灵活,头小颈细;毛发长 而疏,两条阴线角;丹凤眼,粗眉;腿瘦爪 利。整个龙体气势磅礴,似有云中穿梭之势。 元代最具代表性之作是北京海团城“渎山大 玉海”,其上的海龙雕刻表现出极高的工艺 水平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

明清玉器龙纹特征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明清玉器上的龙纹特征,这可超级有趣呢。
咱先说说明代的玉器龙纹。
明代玉器上的龙啊,那可是很有自己的风格。
明代早期的玉龙,它的龙头比较大,就像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在统领千军万马一样。
眼睛呢,大多是凸出的,那感觉就像两颗明亮的宝石镶嵌在头上,炯炯有神地注视着前方。
龙须呀,飘动着,就好像在风中摇曳的丝线。
龙角粗壮有力,向后伸展,这龙角就像是龙的皇冠,彰显着它的尊贵地位。
龙身呢,一般比较粗壮,四肢刚劲有力,爪子尖锐得很,仿佛一抓就能把什么东西牢牢抓住。
你想啊,这明代的玉龙就像是一个初露锋芒的勇士,充满了力量感。
我有个朋友,他特迷明代玉器,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明代玉龙纹玉佩,那眼睛都放光了,一个劲儿地跟我说:“你看这龙,多有劲儿,就像随时要从这玉佩里飞出来似的。
”再看看明代中期的玉龙纹。
这个时候的龙啊,身体开始变得修长一些了,不再像早期那么粗壮。
龙头呢,虽然还是大,但是比例上稍微协调了一点。
龙鳞的刻画更加细致了,一片一片的,就像精心排列的小瓦片。
这时候的龙纹就像是一个成长中的青年,开始有了一些细致和内敛。
我记得我和一位老师傅讨论明代中期玉龙纹的时候,老师傅说:“这中期的龙啊,就像是一个经历了一些事儿的人,有了更多的内涵,不再是只靠蛮力的愣头青了。
”到了明代晚期,玉龙纹又有了新变化。
龙的毛发上扬,就像燃烧的火焰一样,超级酷炫。
龙嘴也张得更大了,像是在怒吼,又像是在展示它的威严。
龙尾呢,有的像鱼尾一样分叉,这多独特啊。
感觉这个时候的龙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将,虽然可能没有早期那么朝气蓬勃,但是那股子威严劲儿可是一点都不减。
说完明代,咱再聊聊清代的玉器龙纹。
清代的龙纹那可又是一番新天地了。
清代早期的玉龙,给人一种特别规整的感觉。
龙的五官啊,都像是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眼睛不像明代那么凸出了,而是变得比较圆润,就像两颗温润的珠子。
龙角呢,更加精致了,就像精心打磨的美玉。
龙身蜿蜒曲折,身上的龙鳞那叫一个细腻,就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而且每一片都刻画得十分清晰。
龙形器物的历史演变与风格特征

龙形器物的历史演变与风格特征龙形器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征。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风格特征两个方面来探讨龙形器物的发展。
一、历史演变1. 古代龙形器物的起源龙形器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崇拜自然力量,将龙视为神圣的象征。
因此,他们开始创造龙形器物,用以祭祀和崇拜。
这些器物多为陶器或玉器,形态简单,线条流畅。
2. 周代的龙形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龙形器物逐渐进入了青铜时代。
在周代,龙形器物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青铜器上的龙形图案开始出现,线条更加细腻,形态更加立体。
这些器物多用于宗庙祭祀和贵族墓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权力和地位。
3. 秦汉时期的龙形器物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龙形器物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在这个时期,龙形器物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陶瓷器、玉器、金器等各种材质的龙形器物相继出现。
这些器物的线条更加精细,形态更加生动,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裕。
4. 唐宋时期的龙形器物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也是龙形器物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龙形器物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形态更加多样化。
瓷器成为主要的制作材料,龙形器物的线条更加细腻,色彩更加丰富。
这些器物多用于宫廷和贵族的生活用品,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5. 现代龙形器物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龙形器物的制作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代龙形器物不仅在材质和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还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
龙形器物的形态更加多样化,风格更加个性化。
同时,龙形器物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风格特征1. 线条流畅龙形器物的线条流畅是其最显著的风格特征之一。
无论是古代的陶器还是现代的瓷器,龙形器物的线条都非常流畅,富有动感。
这种线条的流畅性不仅展现了龙的神秘和力量,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和谐和平衡的追求。
2. 神秘而威严龙形器物的神秘和威严是其独特的风格特征之一。
龙纹玉璧古代玉器中的神秘龙纹

龙纹玉璧古代玉器中的神秘龙纹龙纹玉璧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龙纹图案而闻名于世。
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被视为神秘、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在古代,龙纹玉璧被广泛用于宫廷、贵族和寺庙,被视为珍贵的宝物。
本文将探讨龙纹玉璧的起源、特点和象征意义。
一、龙纹玉璧的起源龙纹玉璧最早出现在中国商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玉器制作技术的发展阶段。
在商代晚期,玉璧作为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贵族和统治者的象征。
龙纹图案的出现,使得龙纹玉璧更加神秘和神圣。
二、龙纹玉璧的特点龙纹玉璧通常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呈圆盘状,中间凹陷,边缘略微凸起。
整个玉璧表面都覆盖着精细的龙纹图案,龙纹纹理清晰、流畅,栩栩如生。
龙纹玉璧的大小和重量各不相同,有的只有几厘米,有的则有数十厘米。
龙纹玉璧的制作工艺非常精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成。
三、龙纹玉璧的象征意义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被视为吉祥、权力和神圣的象征。
龙纹玉璧作为一种特殊的玉器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首先,龙纹玉璧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相信拥有龙纹玉璧可以带来好运和幸福。
其次,龙纹玉璧也被视为权力和统治的象征,它常常被用于宫廷和贵族的仪式和礼仪中。
最后,龙纹玉璧还被视为神圣的象征,人们相信它具有神奇的力量和保护作用。
四、龙纹玉璧的研究和保护龙纹玉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重要形式,一直受到学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许多学者致力于对龙纹玉璧的研究和鉴定,以揭示其制作工艺和历史背景。
同时,为了保护龙纹玉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保护意识、加强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
总结:龙纹玉璧作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以其独特的龙纹图案而闻名于世。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代晚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
龙纹玉璧的特点是由玉石雕刻而成,形状呈圆盘状,表面覆盖着精细的龙纹图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器鉴赏院系勘查与测绘工程学院班级宝石1241 姓名吴嘉麒学号 1201451134历代龙形玉的演变龙角龙耳的演变由龙型玉器演变的历史可以发现,商前C形龙,发展到战国和两汉时期的几形龙,再发展到以后的爬形龙,不论形体怎么变,龙角、龙耳基本特征大体是存在的。
从龙的角、耳的特征来分析,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龙角龙耳区别分明,以商代青铜器和玉器上的龙为代表;第二个阶段是西周到战国,龙角和龙耳的造型趋于混淆。
这些我们可以从大量的玉龙佩饰中深刻的认识;第三个阶段是秦到宋代,宋代是龙纹发展的一个定型期,它继承战国时期的蛇状条形,头部增添了附加物。
龙的造型集鳄嘴、鹿角、牛鼻、马耳、蛇身、鱼鳞、鹰爪等于一身的奇特复合体。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朝代的更迭,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在封建时代,龙的角和耳朵终于又分开,似乎成了帝王的威严和睿智兼听的象征。
商王的昏庸无道,周王举方国反之。
周王即位后,恐商龙有耳不辨清浊之声,不明事理,所以将商代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给淡化了,给后代留下了龙无耳的猜想。
以此推测虽属荒诞,但纵观西周后到战国晚期西汉初的玉龙,玉龙头上的耳和角没有能够分得清楚。
以此佐证龙耳的蜕变和当时造字时的权贵政治色彩,存在着政治文化避讳的关联。
凌家滩玉龙除了两个向上的犄角,还有两只牛耳朵样的东西,在龙角下方。
即使到了商代,取自青铜纹样的玉龙蘑菇状耳角的下面,我们还是可以分辨出龙耳的纹饰特征。
那么西周到战国晚期至西汉初,玉龙的耳朵又跑到了哪里去了,玉龙的耳朵又是在何时恢复出现了?我们不妨先对历代玉龙的造型特征研究一下。
历代龙型玉器的特征和艺术表现形式历代龙型古玉器的雕琢纹饰,或朴实无华,或精雕细琢;或简单几刀的简练勾划,或繁缛到无以复加。
其雕刻技、构图、表现的主题常常为鉴赏家们所重视。
龙型纹饰的种类和演变过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古玉器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石器时代简约的龙玉器玉龙的雕刻历史源远流长,龙型玉器,最早出现在中原和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据考证,最早是在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为距今八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的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玉质为岫岩玉。
该玉龙呈绿色,高21厘米,整体形态细长,身体为环形,形似玉玦;龙身无纹饰,只是把头部刻画出来,头部有简单纹饰,为玉器中的珍品。
龙首长,似马头;口似猪、长吻前伸、略上翘,额及额下阴刻着细密的方格网纹,网纹为规正的小菱形,菱形眼,颈脊长鬣上扬,无角、无耳、无腿、无足、无爪。
素身向前蜷曲成“C”状;断面呈椭圆形,边缘有刃;头部较大,眼睛隐约凸起,触角边棱处不明显;颈背部向后飘动一宽带式龙发,厚实古朴,背部正中有一穿孔,用于配挂,属于装饰玉器类。
玉龙、玉兽饰的细阴刻直线网,用坚硬的石头刻出,线条极细、极浅。
这个时代的玉器制造,表现出一定的几何知识,动物造型侧重于形状而忽视动作,重视对称型体的表现,具有一定的静态感、稳重感。
这一时期扁平器物的数量很多,远远超过立体器物。
十余年考古中发现的20多条玉龙器,据其形象,或猪首,或牛首,或蛇体,皆似后世的龙,但又是原始状态的非龙形象。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墓中出土的玉镯上的龙首纹,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
龙首正面,咧嘴露齿,眼和牙近似牛,两眼上方有一对短角,后方为方形双耳。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c”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在l6号墓中出土的环形玉龙:蛇形,首尾相连,头生两角,两耳屏后。
这种南北龙耳、龙角的有无差异,存在着南有牛首、北有猪首、蛇身共有的形象构图特征。
在新石器时代,龙角和龙耳尚未形成商代时期的图案化形式。
这种氏族的动物图腾,属于原始动物的崇拜范畴。
新石器时代晚期,玉器的加工制作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手工业。
在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遗址中,均有精美的龙型玉器出土。
当时的玉环、玉璜、玉块一类是装饰用玉,为人所共知;而玉龙、玉鸟等则成为图腾神物。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玉器,礼玉渐少,而佩玉增多。
这段时期是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高峰时期,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
当时,由玉璧、玉环、玉龙等带有政治、道德和迷信色彩的组玉佩玉器非常盛行。
商朝时期种类繁多的龙玉器商代玉龙器,多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以“妇好墓”墓中出土的玉龙最为典型。
商代玉龙形体常呈片状,也有少数为筒状,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特点是:前足着地,长尾盘卷。
“妇好墓”出土的玉龙就是圆身。
这一时期的玉龙,龙身短小,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单一的云雷纹、谷纹、皿纹、重环纹、菱形纹等装饰,有的背部长出嵴齿;龙头近似方形、较大;龙角呈柱形,或脑后有紧贴颈部倒伏状的蘑菇形独角;玉龙器的眼部,商早期多为双阴线刻方形“臣”眼或菱形眼,中期以后只有“臣”字形眼;圆雕龙口微张,露齿,有足、无爪,龙尾似刃,薄而锋利,神态凶猛威武。
商代玉龙以侧身形态居多;一腿一足,阴刻线将身与腿分开;玉龙的穿孔多在尾部或阔口部,便于系绳携带,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商代玉雕龙器中形状多样,即使在同一时期、同一墓中出土的玉龙形状,纹理也各不相同。
这些玉龙或有足,或无足;或有角,或无角;或蛇身,或兽身,形状各异。
第一类为玦形龙(玦,用以赠人表示决断)。
尾端较细,首尾相对但不相接。
无足,有些龙背出齿,身饰重环纹或折线纹。
第二类为璜形龙(璜,礼器,半璧为璜)。
即在弧状扇面形玉上雕出龙纹。
这类龙多带有背鳍,身饰双阳线重环纹,“臣”字眼或方形眼,多数仅一只前足。
第三类为兽形龙。
这类龙为侧面剪影式,独角,角似蘑菇;顶端有圆形槌,仅一只后足,有些龙身有很复杂的饰纹,尾部卷曲变化也很多。
虽然玉龙在史前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特殊而神奇的功能价值,但在造型和制作工艺上却显得较为简单。
玉工仅从总体上把握对象的形式,少见装饰纹,龙的头部和五官部位,也只是用少量阴线加以表示,体现出原始朴拙的风貌。
在玉器史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简称“夔纹”,始于商、周,为独脚龙的侧面图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要柔和一些,并且纹饰大都与人面结合在一起。
商代玉器的龙纹虽变化多端,但基本上仍保持着怪异神兽的体态。
有的龙纹根据“混合式组合”的需要而进行了较大变形:夸大头部、简化躯干,有的躯干甚至简化为没有任何特点的头部延长物,增加了神秘的色彩,显示出“龙”具有超越世间的权威性。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的河南安阳出土商代晚期黄玉龙纹饰,玉龙头部的角,形似磨菇头,向上竖立,磨菇角内有勾连纹,用以表示耳,与“臣”字眼形成一组装饰图案。
这样的磨菇角由早期的竖立逐渐向晚期的倾斜发展,直至逐步贴到后颈之上。
这个时期的龙角和龙耳刻画的是非常明确的。
但到了西周,1984年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村157号墓出土的西周玉透雕龙凤人物饰,此器透雕三龙一凤二人,龙角开始发生了变化。
龙角虽然保持着商代勾连纹形态,但龙角基本都为脑后倾斜式的单耳形,此时的玉龙的耳和角的造型,出现了结构混淆的趋势。
周朝玉龙特征和表现形式西周王朝前后四百年,社会生产力有了巨大进步,手工业发展更为繁荣,“玉府”是当时专门设立的玉器制作工场。
周王朝非常崇尚礼仪,在封官拜爵时都要给受封官员一件玉器,作为官爵证明,在《周礼》中称此种器物为“瑞”。
《周礼》是周朝的重要法规,它赋予玉以德的思想和内涵,开辟了玉器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时代,使得玉器的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西周时期的龙型玉器的时代特征:玉龙的龙身较商代瘦长,一般呈环状或半圆璜形;额上突出一个像大括号状的小尖头,后面有一绺向上飘扬的鬃毛,也可以作为角或耳。
眼多为“臣”字形,另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出现;龙口上唇呈钺形,上唇上卷,下唇向内翻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龙背部出现锯齿状的脊;龙尾比商代厚且无刃;大多数玉龙不雕琢腿和足。
采用大斜刀或者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一面斜入刀,另一面阴刻线,从产生阴纹凸起的效果,俗称"一面坡"法)的技法表现纹饰,龙体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
周代玉龙的装饰较商代复杂,出现简单的组合形纹饰,阴阳线并用,多采用弯曲形线。
直线雕琢纹较少。
传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只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圭落在周人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祥瑞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对凤的刻画形象非常突出。
西周早期不仅大兴凤纹,龙纹也多带有凤形,龙角多仿凤冠,颈部弯曲上扬,头部多见回顾式,龙口不再大张而改作平张,上下唇常有卷曲,尾部亦多旋卷。
周朝龙纹主要分为:爬行龙纹、双体龙纹、卷龙纹和夔纹,不再像前代商朝那样狂热地表现狰狞神秘的内涵,简化了前代龙体复杂的形态,转而使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并添加了凤冠和尾部,出现了地依从美学规律朝着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
春秋时期的龙型玉佩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奴隶社会在走向没落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玉雕业随即有了专业性的变化,因为铁器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磨具的改革,加之“解玉砂”(即水砂)的应用,促进了琢玉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这时,儒家思想将君子之德与玉之特性相比较,即所谓的“君子比德如玉”,使佩玉之风一时盛行风靡。
春秋时期的玉龙大多为佩饰,虽然继承了西周玉龙器的装饰意味,但也创出了特有的时代风格。
在造型上以璜形器为主,两端作对称龙首,中间雕琢成曲折盘绕的蟠螭纹。
纹饰繁简相结合。
雕琢时并用阴阳线但以阴刻线为主。
此时的玉龙,边角处理圆润,特别重视玉器表面的质地抛光,选料比商、周时期更为精良,极少使用劣质玉材,常见的玉质为白王和青玉。
1957年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662号墓出土的玉龙饰,C状,龙首宽大,眼额突、大耳向后上方竖立。
它与殷虚妇好墓的玉龙在器形上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龙耳和龙角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龙头上的磨菇角彻底地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平立带状,或者弯曲呈云形飘带状似耳非耳、似角非角的装饰纹样。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进一步强化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同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如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玉虎,造型为扁平体的虎形,低首拱背,曲肢卷尾。
虽说此虎神态有些呆板,没有太强的动感,但虎身上的装饰却格外引人注目。
它除了在腹部、腮部、双肢列有少许几何纹外,通体满饰变形的龙纹,上下交错,左右呼应。
这种独特的“形中有形”的手法,在春秋早期玉器装饰中极为流行。
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大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
至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少,取代而之的是隐起的浅浮雕的盛行。
比如山西太原金胜村晋卿赵氏墓出土的玉龙、玉佩等,不但工艺精细,琢磨光润,而且由于采用浅浮雕的工艺技法和更加抽象简化的龙纹图案,使繁密的画面通过高低起伏和有序的布局,别具一种寓意深远的立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