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特征描述、分析与评价
基于SDG11.3.1的中国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分析与评价

基于SDG11.3.1的中国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分析与评价朱秀林1,蒋会平2,孙中昶2,赵相伟1(1.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2.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摘 要:结合1990—2015年中国不透水面产品和联合国发布的城市人口统计数据,首次利用联合国在“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的SDG11.3.1指标评价方法,对中国1990—2015年的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对中国433个城市从整体、省份、城市群和城市规模进行分析,总体来说,城市应该从粗放利用向集约利用转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避免土地的低水平扩张。
关键词:城镇化 不透水面 城市扩张 人口增长 SDG11.3.1城镇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并由此推动城镇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1-2],主要表现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两方面。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城市快速发展阶段,截止2018年底,城市数量已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城镇化率已经从1978年的20%增长到2000年的35%、2018年的59%,城镇化问题将是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第一大挑战[3-4]。
伴随着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城市扩张迅猛,占用了城市周边大量的耕地等土地资源,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包括住房短缺导致贫民窟居民人数不断增加、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污水增加、淡水供应不足、废物处理、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5]。
因此,城镇化问题既关系到中国城镇本身的建设与发展,又关系到耕地保护、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6],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2015年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提出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缩写SDGs )和169 项具体目标。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作者:陈秀山, 王洋, CHEN Xiu-shan, WANG Yang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72刊名: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10,31(1)被引用次数:5次1.国家统计局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本节内容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3.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城市蓝皮书 20094.刘海云征地补偿制度与失地农民边缘化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9)5.冯邦彦;马星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及省际差异[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5(01)6."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社会科学 2002(02)7.景普秋;张复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期刊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3(03)8.覃成林论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战略 20019.张乃剑挤掉城市化发展中的水分 200210.顾朝林城市化的国际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3(06)11.薛艳峰;任虎中国城市化现状及其问题[期刊论文]-经济论坛 2007(06)12.周于峙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之路[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 2009(z1)1.范建刚.FAN Jian-gang论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根本因素[期刊论文]-云南社会科学2005(5)1.王雪莲.张翠玲论城市化进程中政府社会管理的特点[期刊论文]-商业时代 2012(15)2.王霞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芙蓉社区为例[期刊论文]-皖西学院学报 2011(3)3.周笑非中国城市化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唐山学院学报 2011(4)4.周建芳.陈友华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人口计生工作研究——以苏州相城区为例[期刊论文]-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2)5.赵莎莎.陈小龙.杨婷城郊农民市民化对兰州市城关区农村环保规划编制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5)6.赵莎莎.陈小龙.杨婷城郊农民市民化对兰州市城关区农村环保规划编制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2010(35)本文链接:/Periodical_jgsdxxb-s201001009.aspx。
本期聚焦:中国城镇化评价——中国城市化水平统计数据的问题分析

文章 编号 :0 9 6 0 ( 1)7 0 0 — 5 10 — 0 02 20— 0 4 0 0 中图分类号 F9 21 文献标识码 : A 基金项 目: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1 1 9 资助完成 。 国家 41 1 ) 72
作者简介: 陈彦光 ( 6 一 . 1 5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9 理学博士. 从事城市与交叉 科学研究 。
I h sc s ,h p t l c p f i n e ct u b r far go a n t e s in i c l u n i e , n t i a e t es ai o e o ct a d t i n m e e i nc n o c e tf a l q a tf d a s a y h y o b i y i a d t u elv l fu b n z t n c n o ep e i l g r d o t T es a ig i v r n eo ur a y tm s n st e o r a ia i a n t r cs y f u e u . h c l a i c f b n s se h h e o b e i n n a al w sp o l e wa n d fn n i n o p tn r n z to e e . n Ch n . a y 0 fc r f l o e p e le y i e i i g c t a d c m u i g u ba i a in lv 1 I i a m n f ie s o y lc l o e n e t r ae e e fu b n z t n a n i d x o c iv m e ti h i p ss Ur a r a i o a v r m n ste td lv lo r a ia i sa n e fa h e e n n t e r o t. b n a e s g o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

新型城镇化中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及评价方法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全国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而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和评价,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有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并探讨如何综合各种模型来评价城市化水平。
一、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模型这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它将城镇人口和城市化率作为主要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其中,城市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这种模型简单易操作,可以方便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整体情况。
但是它忽略了城市规模的大小和不同城市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差异,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发展水平。
2. 飞地城市模型飞地城市模型是指在一个省份或地区中,一个或多个城市在该地区形成的以城市为中心,外围包围着一定面积的区域,这些城市就像“飞地”一样独立存在的现象。
这种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城市规模和分布情况。
3. 市场规模模型市场规模模型是将城市的市场规模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可以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但是这种模型同样没有考虑城市之间在文化、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差异。
以上三种传统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虽然在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是发展到今天,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传统模型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出来。
那么,是否有更加精准和科学的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式呢?下面,我们将介绍相关领域所涉及到的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
二、新型城市化水平测度模型1. 智能城市测度模型智能城市是基于先进信息技术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将城市各种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城市。
在智能城市测度模型中,主要考虑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程度,并以数字化城市设施、人民生活水平、社区关系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2. 网络活力测度模型网络活力测度模型从城市网络化发展的角度,考虑城市在经济、文化及城市空间方面发展的速度和竞争力,以及互联网、数字经济和社交网络等作为主要评判指标。
城市化水平

3).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 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 多准则决策方法。这种方法也往往用于评价体 系权重的决定上。
首先,确定递阶层次结构:城市化率为目标层,即解决问题 需要达到的目标;人口城市化水平、地域景观城市化水 平、经济城市化水平、生活方式城市化水平、社会文化 城市化等为准则层,是为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而 人口城市化率等具体指标为最底层(措施层或方案层), 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与方案等。 其次,采用Satty1-9标度法,互相比较各准则对目标的权重, 各方案对每一个准则的权重。这里采用德尔斐法,对来自 十位专家的打分进行了处理,使得定性的因素量化。
2).熵值法
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指 标的有效性和价值。 在应用多个指标对事物进行综合评价时,对于某 个指标,若各个体的值没有太大的区别,则该指 标在综合分析中所起的作用不大;反之,若对某 个指标而言,各个个体的值有很大波动,即该指 标的离散程度很大,则这个指标在评价中影响力 就高。 利用信息熵值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应用于多指 标综合评价,可以保证结果的客观性、真实性和 科学性。
三种方法下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评价结 果
4.其他主要指标法的研究
鉴于人口城市化指标中的城镇人口的范围难以准确地测 量,并且由于不同时期镇的建制标准与城镇人口统计口 径的多变,使得这一指标失去了进行国内外横向对比及不 同时期纵向对比的可比性,因而有的学者试图从城市化含 义的其它角度出发寻找解决的途径。 如根据城市化含义中“城市化过程是变农村地域为城镇地 域的过程”,采用土地利用的指标,从土地性质和地域范围 上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基本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

4 8
井卷 1
农 村开放的政策 , 积极 吸收农 民进入城市和工厂 矿 区就业 , 而 出现 了一批 新 的工矿城市 , 从 推动 了我 国的城镇化进程 。 9 7 到15 年末 , 国城市发展到 16 我 7
、
中国城 市 化 发 展 现状 及 特 征
中 国城市化 进程 经历 了 以下几个 阶段④ : ( ) 市化起 步 阶段 ( 9 9 1 5 年 ) 1城 1 4 年一 9 7 。
建 国以来 , 经过 几十 年 的发展 , 国的城 市社 我 会经 济建设 发 生 了翻天覆 地 的变化 ,呈 现 出城市
城市 工业 发展项 目的确立 以及 当时 推行 的城市 对
基金 项 目 :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 大 项 目“ 国 区域 协 调 发 展 的 目标 选 择 、 实现 路 径 与 动 态评 价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
O &ZD0 1 。 7 1 )
作者简介 : 陈秀山(94 )男, 京人 , 国经 济地 理 研 究会 会 长 , 国 区域 科 学学 会 常 务理 事 兼 区域 经 济 学教 学 1 一, 北 5 全 中 专 业委 员会 主任 , 教授 , 经济 学博 士 , 士生导师 , 博 主要从 事区域经济理论及 其应 用、 区域 经济发展与规 划等研 究。
发 展 不协 调 , 民 的 利益 没有 得 到 根 本 保 障 , 地 城 市化 大于 人 口城 市化 等 问题 。最 后提 出中 国 未 来城 市 化 发 农 土
展 的政 策选 择 。 关 键 词 :城 市 化 ; 业化 ; 元 结 构 ; 府 主 导 工 二 政
中国大陆各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统计分析

经济与管理
Ec n o omy a nd M a ag me n e nt
Ma .2 0 y , 01 己2 4 l5 D .
●经 管论 坛
中 国大陆各地 区城 市化 发展水平 的统计分析
任 国炜
( 河北大学 经济学院 , 河北 保定 0 10 ) 7 0 0
会发 展战 略 的一 项重 要 目标选 择 。当前 中国大 陆 已
类 分 析 的江 苏省 1 城市社 会发 展水平 研究 》 3个 中 ,更多地利用社会人文关怀 因素进行了分析闼 。 本文认为 : 第一 ,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 的问题 , 很难用 某一个指标概括其发展水平 ; 第二 , 当前利用城市
发挥优势地 区的带动作用 , 促进城 市化水平协调发展。
关键词 : 市化水平; 城 因子分析 ;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 17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39 (0 O 0 — 0 5 0 1 0 — 8 o 2 1 )5 0 1 -4
一
、
引 言
化综合水平测度初探》 中主要强调的是经济 因素t ;
市化水平 , 东北师范大学 的刘艳军 、 李诚固在 《 城市
收 稿 日期 :0 0 0 — 8 2 1— 3 0 基金项 目: 保定市社科 规划重点课题“ 市化加速期 河北省 民生问题的 突出矛盾与对策选择”  ̄ 城 (
作者简介 : 国炜(9 5 )男 , 任 18 一 , 河北保定人 , 北大学经济 学院统计学专业硕 士研 究生, 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 河 研
基 础 建 设 因素对 城 市 化 水 平 影 响 的研 究 较 少 。 因 此 本 文 将 通 过 构 建 一 个 指标 体 系 来 全 面 衡 量 、 评
城市地理学课后思考题汇总

《城市地理学》(第二版)课后思考题最全汇总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3、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4、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发生过什么变化?了解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5、如何评价市带县的体制?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如何理解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3、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4、试举例分析不同类型的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5、如何评价信息革命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影响?6、以你家乡所在的城市(或者是你所了解的城市)为例,简述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动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1、如何完整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2、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3、如何用资本三次循环来解释城市化的过程?4、如何用乡—城人口的“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5、举例说明不同类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6、试评价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
7、举例分析城市化近域推进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8、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1、简述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简述1949年以前中国各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
4、评述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5、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6、对比分析中国东、中、西三个地带城市化的差异及其主要对策。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1、简述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与非基本理论来解释城市发展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