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

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

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

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

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

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反思二: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地理学科特点构建的广州开发区中学“全效共振”高效课堂教学范式,它以资料、图表为导向,以学案为载体,通过个人独立、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多种形式展开相关内容的学习,立足教材,精编学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的落实相关知识,并使得学生的分析、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升。

本节课的不足是由于内容比较多,信息量比较大,课堂时间有限, 课堂上给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不利。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课堂实录】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通过巧分类——识土地、找差异——用土地、析国情——知土地、明现状——忧土地、定国策——护土地五个环节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课标解读土地资源作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之一,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一直是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所选择的重要教学内容。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情。

在原来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要理解“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

因此教学中以土地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资料了解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等特点,进一步认清我国国情,并进行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教育。

三、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地理的学习方法有所掌握,有了一定的读图和识图能力,能对一些地理事物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

初中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结合学生这些特点,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课本中图表等直观材料,并补充部分数据材料,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学目标根据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结果,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知识与技能:①使学生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特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理解其形成的主要原因;记住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等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地区差异的成因;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理解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土地资源》一课时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型,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

多给予学生感性知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本节课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1、要找准切入。

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

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尺度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杰克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

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一级合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存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

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习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中国的土地资源(二)知构成1.利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统计图,说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2.利用调查得出的“泰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统计”图,分析泰安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二、立足国情摸家底(三)知国情中国土地资源在世界位次表项目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耕地面积总量第3 位第4位第5位第4位人均占有量世界平均水平的1/3第138位第121位第126位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阅读表格,你发现了什么?能够得出什么结论?3.知国情立足国情摸家底美国地形图为什么中国耕地总面积少于美国和印度呢?中国干湿地区及地形分布简图规划一下耕地(旱地和水田)、林地、草地应该分布在哪?并说明理由。

4.知分布立足国情摸家底利用资料袋里的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地形图、季风区非季风区分布图以及干湿地区分布图,通过地图叠加的方式归纳各种土地类型的分布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4.知分布立足国情摸家底舌尖上可是有“土地”的哟!中国土地类型分布图400mm800mm烤全羊米饭馒头BCD 化工厂造纸厂蔬菜大棚木材加工厂荒地EA 坟地开展行动护国土开展行动护国土针对村庄在土地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提示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措施,推选出一名村长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

开展行动护国土温馨提示1、A处坟地占用大量耕地应该如何解决?2、B处村民的做法对吗?你有什么良策解决村长工作中的难题?请尝试对村庄的住宅进行重新规划,既要保障耕地不被乱占,还能改善村容村貌。

3、如何解决D处菜农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问题?4、E处木材加工厂厂长的做法还会引发什么生态问题?怎么做才能让他的工厂可持续发展?知识网络梳理中国的土地资源人多地少:总面积世界第三位,人均仅占世界的1/3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等构成特点:草地比重大,耕地、林地比重小分布耕地: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林地:东北、西南、东南草地:内蒙古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差异北方:旱地南方:水田西北:草地、荒漠青藏高原:草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存在问题:耕地减少,滥发森林,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措施:保护耕地,合理利用林地,划区轮牧四、课后作业我们家乡的土地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和采取什么措施?五、达标检测达标测试1.下列说法与我国土地资源不符合的是()A.人多地少B.类型齐全C.区域差异大D.人多地多2.我国平原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林地B.耕地 C.草地D.城市建设用地3.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A.东南林区B.东北林区C.西南林区D.西北林区4.读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回答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中比重最大的是________,有利于发展______业,耕地、林地_______,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______,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八年级地理上册《3.2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3.2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中的一个教学片断,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内容知识密度大,联系性强,对教材处理是一个难点。

通过整合教材,编写教案,讲课,我学到了很多专业方面和教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这节课使我受益匪浅。

一、根据教学需要,合理整合教材。

《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知识含量大,土地资源分布的特点包括东西分布和南北分布两个方面,同学们需要认识到东西分布特点和南北分布特点,分析出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并且能够理解土地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影响。

这么多的内容在二十分钟内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所认识和理解,是我备课时遇到的最大难题。

经过反复探索和更改,我将本节课内容进行了以下设计:第一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土地资源分布的东西差异,思考造成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的原因;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探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分东西组和南北组两大组进行讨论。

教材这样处理,保证了知识的完整性,增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性,而且把比较简单的内容——东西差异,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呈现,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又节省了时间。

二、深入挖掘教材,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但是我认为学生还要会评价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这一特点。

所以,在第二环节我组织学生讨论了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对我国的影响,包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这样使得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有了更完整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三、精心设计导入。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两天我们绵阳英才中学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

地区不同,老师们的口味也不一样。

假如你是一位大厨,你将会怎样为来自下面三个地区的老师制定食谱呢?(展示图片)通过联系饮食实际,以及角色扮演,讲课的开始就抓住了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为老师们制定食谱,使学生对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有了初步感知。

初中地理_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中国的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材料数据,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优缺点。

2.通过讨论研究能够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3.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学情分析】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而人均不足这一总体特征。

土地资源是书中介绍的第一种自然资源,对下一节水资源的学习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同时土地资源的分布和评价与中国的地形、气候等章节也有一定的联系。

【内容分析】本节课为初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教材71—78页的内容。

包括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分布、构成情况,以及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等内容。

【教学重、难点】1、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2、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教学过程】视频播放:播放动画《小鸟的家》。

提问:小鸟为什么失去了它的家?课堂导入:耕地是小鸟的家,土地确实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家园,中国拥有多少的土地?它们都分布在哪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土地资源。

(板书中国的土地资源)活动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预习课本71页到73页,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同桌相互交流答案。

一、土地资源的分类师:我们对土地资源并不陌生,请同学们从身边出发,说说土地有哪些用途?学生积极发言,联系生活实际。

老师在课件上展示不同的土地类型,请同学分类,让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了解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用途。

师总结: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草地、林地为农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属于建设用地,永久积雪和冰川以及荒漠是难以利用的土地。

承接:这么多的土地类型,体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呢?二、土地资源的特点1、类型齐全通过土地分类,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土地资源的第一个特点:类型齐全。

2、总量丰富师: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上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展示数据表格,提问从数据上能发现土地资源的什么特点?生观察土地资源量世界排名表得出结论。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3.2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初中地理3.2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从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图中,找出我国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名称。

2、能够运用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

3、能运用我国主要土地以利用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4、结合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过程与方法5、通过读图观察活动,探究发现并归纳总结出我国的土地资源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获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6、能够举例说明土地资源对我国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保护环境、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7、通过讨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能够运用数据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

2、能运用我国主要土地以利用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耕地、草地、林地和难利用的土地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结合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教学方法】教法: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情景感受法、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老师从乳山来,一路上在发现道路两旁很多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活,这个季节我们家乡都有哪些物产?(生交流)读图:展示威海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登记认证的农产品。

师问:这些物产都来自于哪里?板书:土地资源对于土地资源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说出自己的疑惑)请同学们看一下学习目标,这些问题有哪些在学习目标中出现?投影:学习目标二、讲授新课(一)土地资源的分类1、读图:读课本71-72页图3.6土地资源景观图,分析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怎样分类的?板书:分类2、展示三组图片,让学生通过交流说出每一种土地的名称,并进行归类:耕地、林地、草地属于农业用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矿用地属于建设用地冰川、戈壁、沙漠属于难利用的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放在历史过程中进行思考和梳理。

下面小编以为例,为大家介绍教学反思的写法!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

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习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习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习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

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

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

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

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贯穿其中,会让感情的抒发更加自然,更加流畅。

如何将读和理解巧妙结合,需要教师仔细揣摩。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

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
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

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习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

学生在自己的学习小组中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

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

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
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

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习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

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习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留有充足的小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

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习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

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
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当今,孩子们不论是吃的、穿的、玩的、用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与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呢?《倾斜的伞》这篇课文正恰到好处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时只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依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

因此,新课内容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
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

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

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重点字词的选择也费了些心思:记之(事),衔吞(景),得无异乎?这几个字的解释正好可以点拨文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句子的翻译则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预习效果又品味文章的意境。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平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
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本次活动进行的时间较长,如果将活动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学习各种纸包罐的方法,第二次给糖果爸爸装饰。

这样也许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重点全部放在用颜料装饰糖果的环节,估计效果会更好一些。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

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习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

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习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
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近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