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我们又知道些什么?
名人鲁迅的事迹素材10篇

名人鲁迅的事迹素材10篇名人鲁迅的事迹素材篇1每一个人的心中吧都有一颗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可能是伟人、专家、学者、明星……而我心中的那一颗最闪亮的“星星”并不是急速串红明星,更不是演技高超的演员,而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生长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中国,清政府的腐败,官僚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人民大众的痛苦挣扎,他都看在眼里。
但是使他最感痛心的是,当时的民众昏昏沉沉。
鲁迅用笔尖锐乃,但在这尖刻的笔调背后,又含有对国民和国事的悲悯。
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能常反躬自省,要榨出自己“皮毛下面的‘小’来”。
近日佛山发生的一起18路人漠视小悦悦被2车撞到碾压事件,仿佛又让我们看到鲁迅小说《药》里描摹的“看客”的形象:“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很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向上提着”。
毛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就像臧克家写的《有的人》里一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那些欺压百姓的恶人虽然活着,但是他在人民的心里已经不复存在了。
像鲁迅这样的人即使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灵魂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名人鲁迅的事迹素材篇2鲁迅?在我补偿看书的时候,看到的是这个名字,几乎到了该长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选取的都是他的作品。
我狂妄的称他为我的文学偶像。
他的作品太多的批判,像是法官又不是法官。
他的语言,比法官凶残比法官可怕,他穿透了,他眼珠里的现实。
是的,我看到,但我看不到,我永远也看不到他看到的什么。
他只是稍微写了下来,我也是稍微看了看!我羡慕他,嫉妒他,又可怜他,同情他。
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诗歌。

关于鲁迅的故事或诗歌。
一、的欢乐与好奇嘿,你知道鲁迅小时候的百草园吗?那可真是个充满奇幻的小天地呢。
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乐园,藏着无数的惊喜。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每一样东西对小鲁迅来说都像是亲密的小伙伴。
他在百草园里听蟋蟀弹琴,看云雀高飞,那是多么自由惬意的时光啊。
他在文中写道:“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你看,他把油蛉和蟋蟀都写活了,就像它们是百草园里的小音乐家。
这样的童年谁不羡慕呢?二、里的水乡温情读的时候,我仿佛跟着鲁迅走进了那个水乡。
在那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社戏。
双喜、阿发他们可都是热心肠的孩子。
你瞧,为了让鲁迅能看到社戏,双喜那机灵劲儿就上来了,又是打包票,又是划船的。
“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这是多么质朴的小伙伴啊,就像那水乡清澈的水,纯净而美好。
那种乡村孩子间纯真的情谊,真的是让人心里暖乎乎的。
三、的悲哀与同情孔乙己可真是个可怜的人。
他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他一心守着读书人的所谓“尊严”,可却被周围的人嘲笑。
那些短衣帮就像一群冷漠的看客,他们只知道取笑孔乙己的落魄。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就这么一句话,就把孔乙己的尴尬处境给写出来了。
我就想啊,要是当时有人能拉孔乙己一把,他会不会就不是那样的结局呢?他的迂腐是不是也是那个时代对他的一种伤害呢?四、中的物是人非里的闰土,从那个带着银项圈的勇敢少年,变成了一个麻木的中年农民。
这变化就像一阵寒风,吹走了曾经的温暖和希望。
鲁迅再见到闰土的时候,那声“老爷”是多么的刺耳啊。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厚障壁是什么呢?是岁月吗?是生活的苦难吗?还是那个吃人的社会呢?就像一朵曾经娇艳的花,被风雨摧残得不成样子,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

《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回忆鲁迅先生》读后感1鲁迅被毛泽东称为"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可以说是闻名中外的人物之一。
前几天,我们便学了一篇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回忆鲁迅先生》。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
其中一件事使我现在记忆犹新――"鲁迅先生不游公园,住在上海十年,兆丰公园没进过,虹口公园这么近也没有进过。
"当我读完这段时,我想:公园离鲁迅先生家那么近,他为什么不游公园呢?我在书本中找来找去,终于找到了,原来他把节约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那么这句话不正说明鲁迅先生热爱时间,珍惜时间吗?没错,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热爱时间人,他的这种热爱时间,珍惜时间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鲁迅先生爱时间可以说是如同爱自己的生命。
这时,我突然想到美国著名的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的一句话:"你热爱生命吗?那么请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的确,只有热爱时间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更充实,更有意义。
这难道不是吗?现在社会中浪费时间的人这么多,他们只知道现在享受,浪费时间,而不设想一下自己以后的生活,等到老了才后悔,那时已经晚了。
正所谓"百川东到海,何是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所以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之后,为父母争光,为祖国争光。
这篇文章使我收益非浅,当我反复读时,我对时间的理解越深了。
我觉得"时间就像一把弓箭,只要你用足劲拉起弓,这只箭就会射出,只须一眨眼的工夫,箭就会在你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
"作为一名学生,应该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自己的父母。
但要得到这优异的成绩,就必须珍惜时间,珍惜这分分、秒秒。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许多杰出人物像鲁迅先生一样珍惜时间,我国杰出的学者李大钊便是之一。
他从小就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才有所成就。
有一次,李大钊的爷爷不在家,只剩李大钊一个人在家。
本来可以乘爷爷不在家玩一会儿,可李大钊却抓紧时间,在书房认真做作业。
《祝福》资料,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要学什么?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读鲁迅的作品,我们要学什么?鲁迅作品无论是在观察、分析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表达观点的方式,还是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现代文学的巅峰,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极佳样本。
比如《祝福》,我们可以逐层深入地进行阅读,提升自我思考的深刻性和敏锐性。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是体会鲁迅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祥林嫂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但阅读时不能停留于感受底层妇女在旧社会的悲惨命运,而要剖析造成她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即当时的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
二是分析鲁迅对国民性弱点的观察和批判。
可以联系多部作品进行“互读”。
比如《祝福》中的“看客”,如同《孔乙己》《药》等作品中的看客一样,都是底层的普通贫苦民众,他们本性善良而又愚昧麻木,甚至其善良成为了杀人的利器。
当时民众的精神风貌和思想观念,揭示出的是民族的悲哀。
三是学习鲁迅对自我灵魂的审视和剖析。
鲁迅作品常用多重视角,作品中的“我”在观察,现实中的“我”又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
如《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
“我”痛苦却又无能为力,想改造社会,而又陷入困境而彷徨。
四是学习鲁迅在冷峻背后的真切和热诚。
鲁迅作品深沉、冷峻,却不令人感到沉重和绝望,反而迸发出生命的快意和热切的期望,用文字筑起“中国的脊梁”。
从艺术表现力上看,鲁迅对语言的驾驭也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比如,他为祥林嫂三次“画像”,鲁四老爷关于“谬种”的詈骂和口头语,柳妈的高论,祥林嫂“我真傻”的独白式呓语等等,都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揣摩。
鲁迅也是中国现代白话文写作的开创者之一,是一位语言大师,他“以口语为基础,有机融入了古语、外来语、方言的成分,把现代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钱理群语)。
鲁迅的语言固然不好模仿,但我们可以享受他那简洁洒脱、恣肆遒劲的语言的魅力,学习他对鲜活、灵动、自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鲁迅以他的丰富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
关于鲁迅的冷门资料

关于鲁迅的冷门资料鲁迅,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除了他的作品和思想,鲁迅的一些冷门资料也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索。
首先,我们可以从鲁迅的家庭背景入手。
鲁迅的父亲鲁兴祖是一位富有的地主,他在家族中拥有很高的地位。
然而,鲁迅的父亲并没有将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传承给他,而是选择了一个与家族传统不同的道路。
这种选择对于鲁迅的成长和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从小就接触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陋,这也成为了他后来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其次,鲁迅的学术背景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虽然他以文学家和思想家的身份为人所熟知,但他的学术背景却与文学无关。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医学,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攻读医学专业,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
这个冷门的事实让我们对鲁迅的多元才华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医学背景也使得他在描写人物的身体和心理状态时更加细腻和准确。
另外,鲁迅的翻译工作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还是一位出色的翻译家。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将它们引入中国文化圈,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经典之作。
通过翻译工作,鲁迅不仅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选择,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的启示。
此外,鲁迅的个人生活也有一些有趣的冷门资料。
他是一个非常勤奋和自律的人,每天都有固定的作息时间。
他早上会起床锻炼身体,然后专注于写作和研究工作。
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一张简陋的木桌和一把老式的木椅,这是他创作的地方。
他的生活简朴,几乎没有奢华的享受。
这种朴素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他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都源于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最后,我们还可以关注鲁迅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影响。
鲁迅是一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的人,他关注社会问题,呼吁改革和进步。
他参与了五四运动,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的暗功夫

大学52/孙郁鲁迅的暗功夫鲁迅是人们最熟悉的名字,又是最陌生的人。
我们几代人,都不太容易理解他,那原因是在不同的语境里。
现在研究鲁迅的,主要是中文专业的老师,鲁迅形象,也多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里面的话语塑造的。
这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呈现不出其知识结构,面目就不太清楚。
如果看鲁迅的藏书,就会发现,他的知识很驳杂,兴趣亦广。
除了文学之外,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著作都有,这构成他知识谱系的全面。
鲁迅的藏书被完整保留下来,有14000多册。
我们翻看这些遗著,内容丰富,好像一个学者的书单一般。
但我们读鲁迅的书,不太易发现这些书籍的影子,这些东西都是藏在文本的背后。
我的朋友刘思源说,鲁迅的伟大在于有暗功夫,确是不凡之论。
暗功夫是摸不到的,是虚的存在,但爆发起来,却有大的内力。
他同时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读过什么书,我们容易知道,比如胡适和周作人读的书非常多,从其学术随笔都能够看到。
鲁迅不是这样,他的文字很漂亮,表面似乎没有什么,但背后有一个东西支撑着。
这文本背后的东西是模糊的,几乎看不见,而且作者又不愿意表白。
但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文字是在深水里浸泡过的,藏有诸多的信息。
当代的小说家,语言过关的没有几个,因为语言文字的那种温润、古朴,拖着历史长影的句式基本上都消失了。
所谓暗功夫,即词语背后的存在,它不显现,但在无形里存在着,而且一定程度决定了词语厚度的有无。
鲁迅一辈子翻译了近百个作家的作品,他翻译的作品比他自己写的东西还多。
他翻译小说,又整理中国古代小说,自己又在写小说,在多个维度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就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力量。
这个跟陈师曾是一样的。
对照一下《中国绘画史》和《中国小说史略》,惊人地相似。
比如谈到六朝,他们对六朝的感悟连逻辑都是一样的,谈到唐代和宋代艺术,观点非常接近。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在研究域外艺术,懂得西学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些年来国学热,很多工作就是不懂西学的人在做的,局限显而易见。
鲁迅人物事迹200字左右珍惜粮食作文

鲁迅人物事迹200字左右珍惜粮食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说鲁迅先生的一些事迹吧。
鲁迅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他曾经写过很多有名的小说和文章。
你们知道吗?鲁迅先生小时候家里很穷,常常吃不饱饭。
有一次,他哥哥给他一个馒头,鲁迅先生把馒头藏起来,准备晚上慢慢吃。
可是,马上就有一只老鼠跑出来,把馒头咬了个洞。
鲁迅先生看到后,非常生气,他从那时起就非常珍惜粮食了。
长大后的鲁迅先生,经常劝诫别人要珍惜粮食。
他说:"要知道很多人还在挨饿,我们决不能浪费哪怕一粒谷粒。
"鲁迅先生平时吃饭从来不剩下什么,即使是一点点面包渣,他也会仔细地捡起来。
他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应当珍重粮食如同珍重人的生命。
"珍惜粮食,就是珍惜我们的劳动成果。
让我们像鲁迅先生一样,从小就养成这个良好的习惯吧!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节约粮食而努力,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自己,也关系到整个国家和世界。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像鲁迅先生那样珍惜粮食吗?篇2大家好啊!我是小明,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一个名人的作文。
我选择的人物是鲁迅先生。
你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吗?他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哦!鲁迅先生其实叫周树人,他是在1881年9月25日出生在江苏省绍兴县的。
小时候,他家里不是很有钱,但是父母都非常重视教育,所以鲁迅先生从小就很聪明,学习很好。
后来,他考上了最好的学校,成为一名学生。
长大后,鲁迅先生看到国家很穷,人民过得很苦,就决心要去帮助他们。
于是,他开始写一些文章,书籍,向人们讲述国家的困难处境,希望大家都努力奋斗,让国家变得更好。
鲁迅先生写的东西都非常有意义,影响了很多人。
大家读了他的作品后,都感到很震撼,更加热爱祖国了。
不过呢,鲁迅先生虽然影响了好多人,但是他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艰苦。
由于当时国家太穷了,经常发生战争和灾难,食物非常缺乏。
有一次,鲁迅先生甚至连一粒米都吃不上,非常非常难过。
铭记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回忆(精选5篇)

铭记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回忆(精选5篇)第一篇:铭记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回忆铭记鲁迅先生给我们的回忆——读《呐喊》有感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如是写道:“所谓回忆者,虽说是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是精神的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若雨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变成了《呐喊》的来由。
我思忖着,是怎样的回忆让他“偏若于不能全忘却”呢。
带着这样的好奇与疑惑,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正文。
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了。
写满了“要吃人”的日记,若是不明白写作背景的是不明白鲁迅在表达什么的。
狂人在日记的最后写道: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在那时的社会被当作了疯子,可所谓的“疯人疯语” 就是假话么?也许正是这样的“疯人疯语”才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与黑暗。
只有被看作是疯子的人和孩子是清醒,多么讽刺多么骇人!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们没有勇气站出来抵抗压迫和束缚。
鲁迅先生正是要揭露封建社会的本质。
第二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Q正传》。
打开书页,阿Q,一个鲜明人物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无所事事,一年就做那几件事:谈天、打架、赌博、做短工。
不思进取大概是他最好的形容词。
大好的时光在他手中悄然流逝。
在与人吵架时,他常常用的“精神胜利法”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嘲笑过后又有一股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他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极力满足自己,逃避现实,企图掩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怯懦无能,只是任人取乐的小丑的现实。
也就在这虚度的光阴中,荒废了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在生命最后的那一声枪声中结束了。
“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
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
阿Q就这样草草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鲁迅先生用他手中的手术刀一刀刀剜去中华民族的肿瘤,逾越了艰难险阻,挽救了一个濒临灭亡的民族。
使人民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会奋力前行。
密云二中高一(10)班李梦佳第二篇:回忆鲁迅先生《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篱笆中学宋波教学目标:1、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平易近人的个性品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鲁迅,我们又知道些什么?
丛治辰
小学时放学回家温书,背诵课文《少年闰土》,我妈听了说,这篇我也会背,然后一边择菜一边背给我听:“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净的图画,既逼真又梦幻。
我当时虽读不出好,但和无数学童一样,反复记诵,使其深入骨髓,甚至成为几代人可藉以沟通的温暖回忆。
《少年闰土》节选自小说《故乡》,作者是鲁迅。
此人还将在后来的课本中频繁出现,在我们成长中留下的回忆却绝不温暖,毋宁说是最大的梦魇。
鲁迅和毛泽东被认为是对当代大陆白话文成熟影响最为重大的两人,中小学课本选目也最多。
但毛的文字明白如水,鲁迅用词造句却带有浓重的早期白话文特点,诘屈聱牙,古奥难懂。
在读通文字都嫌困难的时候,审美的意义就微不足道了。
偏偏只要是鲁迅的课文,必要求大段背诵,不知多少学生在多年之后提到鲁迅仍然还要头疼。
更让人不喜的是讲授鲁迅的方式。
躺在课本里的鲁迅身后跟着三个头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与之伴随的是四个譬喻:鲁迅是骨头最硬的战士,是中国的脊梁,他的文字则是投
枪,是匕首。
因此每次讲解鲁迅的文章都不像是语文课,而更像历史课,或直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义正词严的老头子在小孩子心目中形象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我开始读书已是1990年,随着年龄增长,课堂外的大时代与课本里这个鲁迅要传达给我们的理念越走越远,渐渐长大的我们对这个鲁迅也越来越烦。
但个人的阅读体验让我不断对课本里那个鲁迅感到怀疑。
审美会自己蔓延生长,倔强地诉说其本质的声音。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
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在如此文字里听到一个孤独者内心深处的回响,让人怎么相信那个被塑造成战士的形象呢?而看到《故乡》开头苍黄的天空下几个萧索的荒村,听到一个永久离乡的中年人坐在夜船里的感喟,又让人怎么能够仅仅从阶级的意义上理解闰土,而不去体察物是人非世态炎凉里的永恒命题呢?
大一时听钱理群先生讲鲁迅,五百人的演讲大厅水泄不通,热情的听众见缝插针席地而坐,最近的离演讲台上的钱先生只两米不到。
关于鲁迅的讲座竟有如此市场,让我惊诧不已。
而正是这次演讲中,钱先生告诉我鲁迅绝非只有中小学课本一个版本。
“鲁迅本身即是一个充满着深刻矛盾的、多层次、多侧面的有机体”,不同时代不同人对于鲁迅的解读是“一个不断接近鲁迅本体,又不断丰富鲁迅本体的,永远也没有终结的运动过程”。
我因此能够放心地重新深入被
战士化的鲁迅内部,将之首先作为一个文学家,或至少作为一个人进行阅读,这一重读经验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专业阅读的丰盈与美好。
但常常在因一个旧细节而击节赞赏时,我会想到我边择菜边背诵旧文的母亲,在她那个时代的教师讲授之外,她在文字的褶皱处读出了什么?除了投枪与匕首的冷硬,她懂得多少《朝花夕拾》哀婉的温情,或《故事新编》狂欢的梦幻,又或是《野草》那如火的绝望呢?
余华说,他三十岁之后才认识鲁迅,在此之前,他嫌鲁迅太过沉闷,认为鲁迅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因为他被戴上了太多的头衔。
或许正如他所说,对于多数人而言,鲁迅是一个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
我另外一次听钱理群先生讲鲁迅是在课堂上,钱先生把《铸剑》讲得像是一部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武侠小说,但下面一个男生睡得呼噜声都听得到。
他来自上海,七十多年前鲁迅可能就在他家附近赁屋而居,运笔如椽。
而就在我听钱先生讲座的那年,五零年代出生的作家王朔写《我看鲁迅》,看上去对鲁迅很不以为然,实际上是挖苦那些拥鲁迅而自重的人们,倒是捍卫鲁迅的独特手段。
即便如此,王朔依然遭到闲人围剿。
而就在几年之后,有名气和没有名气的八零后作者纷纷表示对鲁迅的不逊,毫无羞涩和扭捏,虽然他们在指责时所开列的鲁迅文章题目,都是节选入中小学课本时编者所拟。
曾经别人强迫我们记住他,我们想要把他遗忘;而当我们记起他的时候,却也只记得那些人强迫我们记住的模样。
而无论强迫者,还是误解者,都恰恰与他曾经说过的相反。
钱先生从北大退休之后,满怀热情地到各地去给高中生讲鲁迅。
但后来听他不免有些落寞地说,高中生们觉得听鲁迅对高考语文成绩没什么帮助,来听的不多。
几年之后,在新版语文课本里,那些我和母亲共同记得的鲁迅的文章,大多被删掉,换上金庸先生的《雪山飞狐》选段。
学生们因此不必背诘屈聱牙的文字,也因此可以对鲁迅少些误解,可是也或许更加记不起来他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