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改进与交流》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改进与交流》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改进与交流》
1.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科学原理?
答:太阳能热水器将光能依靠真空吸热管转换为热能的过程。

真空吸热管的黑色吸热层
将太阳光能的热量吸收,传给玻璃管里的水,利用热水上浮冷水下沉的原理,加热的水往上进入储水桶,桶内温度相对较低的水沿着玻璃管背光面进入玻璃管补充,使水不断产生微循环从而得到所需的热水。

2.有趣的太阳能加热产品。

人们可以利用太阳能做很多事情,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来加热,人们设计了很多有趣的产品。

3.在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过程中,还要考虑成本问题,直到在技术与工程重要控制成本,尽量制作出效果比较好,成本不太高,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知识点1、壶是怎样传热的1.家庭中经常要烧开水,水烧开后需要保温。

2.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3.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一样。

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4.传热的基本规律:金属>非金属,固体>液体,液体>气体。

导热性能比较为铁片>瓷片>玻璃片>木片>塑料片5.烧水时,火在壶底加热,过了一会,整个壶身就热了。

壶身是怎样传热的?答:壶身主要是由金属制成的,要研究壶身是怎样传热的,就是研究金属是怎样传热。

火在壶底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从而达到壶身的传热。

6.加热水平或倾斜的金属丝的一端,有什么现象发生?加热另一端,现象相同吗?答:①加热水平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②加热倾斜的金属丝时,从加热点开始由近及远火柴依次掉落,证明热由温度高的部分沿着金属丝向温度低的部分移动,而不受金属丝位置的影响。

(加热另一端时现象相同)7.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片上,加热铁皮的一边或中心位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答:①加热铁皮的一边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由边缘向周围扩散。

证明了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②加热铁皮的中心时,观察到金属片上的蜡油从被加热的温度高的部分开始融化,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证明了热从金属片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

8.做菜的锅,烧水的壶等,大多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锅铲和勺子的柄大多是用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等材料做成的,这是为什么?答: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比较好,做菜的锅和烧水的壶用金属材料制成,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菜,烧好水,更加节约资源。

锅铲和勺子的柄用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等材料做成的话,导热性能比铁的要差一些,是在做饭或吃饭的过程,不至于因过高的温度而对人体造成伤害。

鄂教版人教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

鄂教版人教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复习资料

1.金属丝传热实验:1.热是怎样传导的2.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小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现象:热水上升,冷水下降。

材料:铁架台、金属丝、火柴、酒精灯、蜡(凡士林膏)步骤:①把金属丝固定在铁架台上;②把涂有蜡(凡士林膏)的火柴粘在金属丝上;③用酒精灯给金属丝加热现象:距离火源最近的火柴最先掉落,然后中间的掉落,距离火源最远的最后掉落。

结论:热在金属中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2.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皮上,加热看到的现象:中心加热:蜡从中心向四周融化一段加热:蜡从一端向四周融化。

3.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4.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什么是热传导?)答:再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5.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比如:铁片、铁棒、铁丝、铜丝等金属物)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比如:木片、玻璃片、塑料片、瓷片、木棒、塑料棒等)6.锅、壶等用金属制成,原因:金属的导热性能强。

7.锅铲勺子柄大多用橡胶、塑料、木材、陶瓷制成,原因是:橡胶、塑料、木材、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性能差,不会烫手。

8.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原因是:金属制品导热性能强,当手触摸金属制品时,手上的热很容易被传递出去,所以感觉更凉。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水的传热实验:材料: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黑芝麻(木屑)步骤:①将半杯装有黑芝麻(木屑)的水放在石棉网上②点燃酒精灯,观察现象现象:烧杯中的水上下不停地循环流动。

结论:水是通过热对流的方式来传递热的。

3.将两杯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现象:①热水在上,冷水在下:没有明显变化②冷水在上,热水在下:热水上升冷水下降,最后两杯水混合在一起。

4.水是怎样传热的?(什么是热对流?)答: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我国春秋战时期有一个能工巧匠叫(鲁班),他受茅草的启示发明了第一把(锯子)。

李时珍——湖北(蕲春)人,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植物学家)。

他写了一部药物巨著是(《本草纲目》)。

2、人们受到动物的启示,发明了哪些物品?答:①鸟——→飞机②蝙蝠——→雷达③鸡蛋——→薄壳结构的建筑④鱼鳍——→船桨⑤苍耳——→狼牙棒和粘扣⑥荷叶——→雨伞⑦蒲公英——→降落伞⑧壁虎——→吸盘3、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在这个链条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做(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4、你能举例说出几条食物链吗?并指出其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①庄稼——→害虫——→青蛙——→蛇——→鹰②虾——→鱼——→鲨鱼③庄稼——→田鼠——→猫头鹰④粮食——→老鼠——→猫⑤树——→蝉——→黄雀⑥草——→羊——→狼——→人5、自然界中的生物,主要分哪五大物种?写出各自的代表物。

答①动物——②植物——③真菌——有:蘑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物④细菌——主要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⑤病毒——主要有:“非典”冠状病毒(SARS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等6、细菌和病毒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

直到(显微镜)发明后才能观察到细菌;(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才能观察到病毒。

7、下面的鸟翅,各有什么特点?鹰——翅膀长而宽,适于在空中翱翔。

鸽——长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啄木鸟——翅膀宽而圆,适于空中停留,短程快速飞翔。

燕——翅膀窄而尖,适于快速飞行。

8、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9、请标出显微镜各部分名称,请写出它的身体特征。

再写出如何使用的步骤。

10、什么叫叶绿体?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答:①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的颗粒,这些绿色的颗粒叫做叶绿体,叶绿体就是“养料生产车间”。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知识点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不同的是你的生长速度,发育情况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三至四年级,男女同学的变化差异不明显,而到了四至五年级,女生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男女同学的身高、体重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

2、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并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而是植物自己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

3、显微镜由目镜、准焦螺旋、载物台、物镜、反光镜组成,使用显微镜时,要将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然后调节反光镜和准焦螺旋,看清标本。

4、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的颗粒,这些绿色的颗粒叫做叶绿体。

叶绿体是“养料生产车间”。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释放出氧气。

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5、由于木质的疏密不同和颜色的深浅不同,就形成了清晰的圈层纹路,即年轮。

一般来说,树木朝南的一面接受的光照更充分,生长速度更快所以年轮也宽一些。

朝北的一面正好相反,因此同一个年轮向南的宽,向北的窄。

不同的年轮宽窄不一样说明该年份的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差异。

在温暖湿润的年份,树木生长快年轮宽度大。

在寒冷干旱的年份,树木生长慢年轮宽度小。

6、蘑菇生长环境:阴暗潮湿。

蘑菇有四部分构成:菌盖、菌褶、菌柄、菌丝。

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真菌生物还有很多如: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等等。

灵芝表面具有漆状的光泽,他除了能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

有的蘑菇能使用,有的蘑菇有毒,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自然界中除了动物植物和真菌之外还有病毒。

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

常见的病毒有:非典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

有的细菌有益,有的有害。

7、常见的鸟有:啄木鸟、猫头鹰、麻雀、喜鹊、乌鸦、斑鸠。

鹰的翅膀常而宽适合在空中翱翔。

鸽子的翅膀常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人教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1、壶是怎样传热的1、“研究壶的传热方式”实验(一)实验过程:加热水平或倾斜的金属丝的一端和另一端。

实验现象:火柴棍逐个掉下。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条形金属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

2、“研究壶的传热方式”实验(二)实验过程:将蜡均匀涂抹在铁皮上,加热铁皮的一边或中心位置。

实验现象:1、(加热一边)铁皮一边的蜡开始熔化;(加热中间)蜡从中间开始熔化。

实验结论:热传导不受上下左右方向的影响,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3、什么叫作热传导?答: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作热传导。

4、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

如:铁棒、钢丝等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如:木棒、竹筷、玻璃棒、塑料棒等5、做菜的锅、烧水的壶等,大多都是用金属材料制成的,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金属材料都是热的良导体。

)6、锅铲和勺子的柄大多是用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等材料做成的,这样有什么好处?(答:橡胶、塑料、木材和陶瓷都是热的不良导体)7、冬天,用手摸金属制品比摸木制品感觉更凉。

这是为什么?答:金属材料是热的良导体,能迅速将手的热传导出去;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热传导速度慢。

因此,用手摸这两种材料,感觉金属材料更凉。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1、“研究水的传热方式”实验(一)实验过程: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放一些黑芝麻、木屑或纸屑等,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实验现象:细小的物体在水中上下运动。

实验结论:烧杯中的水在上下循环流动。

2、“研究水的传热方式”实验(二)实验过程:将两个分别装有热水和冷水的塑料袋,同时放入室温水中。

实验现象:热的水上升,停在水里;较冷的水下降,停在水底。

3、“研究水的传热方式”实验(三)实验过程:将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在一起。

实验现象:热水位置在上时,热水和冷水可以相对保持稳定;热水位置在下时,冷水迅速下降,热水迅速上升。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

人教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单元梳理第一单元:烧水过程中的热传递1壶是怎样传热的:知识点1:物体由于温度差别,会发生热的传递。

在给金属加热时,热沿着金属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部分。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传导。

知识点2: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良导体;不容易传导热的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

2水是怎样热起来的:知识点1:当水的温度上下分布不均匀时,下面较热的水和上面较冷的水之间会发生循环流动,使水的温度逐渐均匀。

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对流。

知识点2:水和空气通过热传导传递的热很少,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炉火周围的热现象:知识点1:发出热量的物体是热源。

知识点2:热源可以不依靠任何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这种热传递的方式叫做热辐射。

而热传导、热对流是需要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进行热传递的。

4保温和散热:知识点1:怎样保温?(阻止热传递)知识点2:怎样散热?(加快热传递)第二单元:后代与亲代5孩子与父母:知识点1:性状(从父母处获得的稳定的相貌特征),相对性状(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

知识点2:动物的后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6植物的后代与亲代:知识点:植物的后代与亲代都非常相似,但是在性状上又有一些差异。

7灭绝的远古动物:知识点:科学研究发现,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当今存活的有些生物和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第三单元: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8水中的微小生物:知识点1:显微镜的主要结构(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知识点2: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切难以用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9显微镜下的细胞:知识点: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

10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知识点1:生活中的应用的微生物(酵母菌、乳酸菌、抗生素)。

知识点2:病毒和致病菌。

知识点3:大型微生物(蘑菇、木耳)11预防传染病:知识点1:传染病是一种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要点

鄂教版五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要点1、我国春秋战时期有一个能工巧匠叫(鲁班),他受茅草的启示发明了第一把(锯子)。

李时珍——湖北(蕲春)人,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植物学家)。

他写了一部药物巨著是(《本草纲目》)。

2、人们受到动物的启示,发明了哪些物品?答:①鸟——→飞机②蝙蝠——→雷达③鸡蛋——→薄壳结构的建筑④鱼鳍——→船桨⑤苍耳——→狼牙棒和粘扣⑥荷叶——→雨伞⑦蒲公英——→降落伞⑧壁虎——→吸盘3、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在这个链条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做(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4、你能举例说出几条食物链吗?并指出其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答:①庄稼——→害虫——→青蛙——→蛇——→鹰②虾——→鱼——→鲨鱼③庄稼——→田鼠——→猫头鹰④粮食——→老鼠——→猫⑤树——→蝉——→黄雀⑥草——→羊——→狼——→人5、自然界中的生物,主要分哪五大物种?写出各自的代表物。

答①动物——②植物——③真菌——有:蘑菇、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物④细菌——主要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⑤病毒——主要有:“非典”冠状病毒(SARS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等6、细菌和病毒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

直到(显微镜)发明后才能观察到细菌;(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才能观察到病毒。

7、下面的鸟翅,各有什么特点?鹰——翅膀长而宽,适于在空中翱翔。

鸽——长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啄木鸟——翅膀宽而圆,适于空中停留,短程快速飞翔。

燕——翅膀窄而尖,适于快速飞行。

8、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9、请标出显微镜各部分名称,请写出它的身体特征。

再写出如何使用的步骤。

10、什么叫叶绿体?光合作用是怎样进行的?答:①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的颗粒,这些绿色的颗粒叫做叶绿体,叶绿体就是“养料生产车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背诵要点第一课我们身体的变化1、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不同的人的生长速度,发育情况存在个体差异。

一般来说,三至四年级,男女同学的变化差异不明显,而到了四至五年级,女生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男女同学的身高、体重方面会出现较大差异。

2、定期测量、记录自己的身高、体重、胸围、鞋的尺码等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不断生长变化。

第二课林中的树1、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并不是从土壤中获得的,而是植物自己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的。

2、我们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植物叶的内部构造。

显微镜由目镜、准焦螺旋、载物台、物镜、反光镜组成,使用显微镜时,要将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然后调节反光镜和准焦螺旋,看清标本。

3、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叶的细胞中有许多绿色的颗粒,这些绿色的颗粒叫做叶绿体。

叶绿体是“养料生产车间”。

在阳光的照射下,绿叶中的叶绿体能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造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并且释放出氧气。

人们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为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4、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为自己制造营养物质,还为动物和人的生存提供了氧气和食物。

5、大树特点:生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比较高大、茎粗、比较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

第三课树木中的纹路1、在树皮和树干的木质部分之间有几层细胞,这几层细胞围成了一个圈层,这个圈层里的细胞能不断分裂出新的细胞来,年复一年,树木便会越长越粗壮。

2、春夏雨季,阳光明媚,雨水充足,树木便会迅速生长,分裂出的细胞很多,个儿较大,形成的一圈木质显得疏松,颜色较浅。

进入秋冬季,天气由暖变冷,雨水相应减少,树木这时分裂细胞的速度减慢,分裂出来的细胞个儿较小,形成的一圈木质颜色较深,质地细密。

3、由于木质的疏密不同和颜色的深浅不同,就形成了清晰的圈层纹路,即年轮。

年复一年,年轮不断增多,小树也渐渐长得高大粗壮了。

4、一般来说,树木朝南的一面接受的光照更充分,生长速度更快所以年轮也宽一些。

朝北的一面正好相反,因此同一个年轮向南的宽,向北的窄。

5、不同的年轮宽窄不一样说明该年份的雨量等气候条件的差异。

在温暖湿润的年份,树木生长快年轮宽度大。

在寒冷干旱的年份,树木生长慢年轮宽度小。

第四课蘑菇1、蘑菇生长环境:阴暗潮湿。

蘑菇有四部分构成:菌盖、菌褶、菌柄、菌丝。

2、蘑菇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它属于真菌。

真菌生物还有很多如:木耳、银耳、猴头菇、灵芝等等。

灵芝表面具有漆状的光泽,他除了能食用外还有药用价值。

有的蘑菇能使用,有的蘑菇有毒,误食了有毒的蘑菇就会中毒,甚至死亡。

3、自然界中除了动物植物和真菌之外还有细菌和病毒。

细菌和病毒都是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直到显微镜发明后,人们才观察到细菌。

电子显微镜发明后,人们才观察到病毒。

常见的细菌有链球菌、大肠杆菌、破伤风杆菌。

常见的病毒有:非典冠状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艾滋病病毒。

有的细菌有益,有的有害。

4、细菌和病毒与人的关系:对人有害的细菌、病毒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细菌与人无害,少数的细菌病毒对人有益。

细菌或病毒对人类有益的方面:(1)、利用细菌和病毒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

(2)、有些细菌可以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

(3)、制醋需要醋酸杆菌,制酱油、酿酒也要用到细菌的作用。

5、课本12页。

第五课林中的鸟1、常见的鸟有:啄木鸟、猫头鹰、麻雀、喜鹊、乌鸦、斑鸠。

鹰的翅膀长而宽适合在空中翱翔。

鸽子的翅膀长而窄适于长途滑翔。

啄木鸟的翅膀宽而圆,适于在空中停留,短程快速飞翔。

燕子的翅膀窄而尖适合快速飞行。

2、鸟类的外形特点是:用翅飞行,用喙摄食等。

树林中生活的鸟它们各有自己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点都是与树林的环境和自己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我们要爱鸟护鸟做鸟类的朋友,为鸟类提供和好的生活环境,制止任何伤害鸟的行为。

4、鸟的身体特点:身体分头、颈、躯干、尾、四肢五部分;身体表面有羽毛,前肢变为翅膀。

它们的繁殖方式是卵生。

鸟的羽毛有帮助飞翔、保温的作用。

5、怎样保护鸟:(1)、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2)、保护森林、水域等自然环境;(3)、杜绝捕杀鸟类的行为;(4)、减少人为笼养现象,让鸟类在自然界自由飞翔;(5)、宣传保护鸟类的知识。

第六课谁吃谁1、生物之间的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食物链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做生产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2、青蛙如果被大量捕杀,蛇就会缺少食物受到威胁,而害虫因为少了天敌而大量增加庄稼就会被害虫吃掉,我们要做到(1)不捕食青蛙,(2)不破坏他们的生活环境,(3)劝说他人不要伤害青蛙。

3、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所以就会存在很多食物链。

由于一种动植物可能与多种动植物具有食物联系,因此,很多条食物链就会彼此交错,成为网状。

人们把自然界中这种复杂的食物联系叫做食物网。

第七课茅草与锯子1、鲁班利用茅草获得启示发明了锯子,利用苍耳发明了粘扣,鸟的翅膀发明了飞机,鸡蛋发明了薄壳结构屋顶,鱼鳍发明了船桨,蝙蝠发明了雷达,变色龙发明了迷彩服,鸟发明了直升机,昆虫的触角发明了天线等。

2、李时珍(1518-1593),湖北蕲春人。

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植物学家。

第八课鱼1、常见的鱼有:鲫鱼、草鱼、团头鲂、鲢鱼。

2、鱼的外形是流线型的,两头小中间大,鱼的表面有鱼鳞或者粘液,鱼鳃是扇形的羽状暗红色。

鱼在游泳时靠躯干和尾的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尾鳍控制前进的方向,靠胸鳍、腹鳍、背鳍保持身体平衡。

鱼的嘴和鳃盖不停的张合时,水从鱼嘴进入,再从鳃盖后缘流出,这是鱼在靠腮进行呼吸。

鱼上浮时,鳔充气,鱼下沉时,鳔放气。

鱼鳔是鱼游泳时的“救生圈”。

3、鱼的共同特点: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游泳,身体表面长有鱼鳞或粘液。

、鳝鱼、泥鳅都是鱼类。

自然水域中生活着许多动物,有的名称中还有一个“鱼字”,如甲鱼、鲸鱼、鳄鱼、娃娃鱼等,可它们不是鱼类;有的名称中没有“鱼”字,可它们属于鱼类,如泥鳅,海马等。

鲸鱼是哺乳类(胎生)鲨鱼是鱼类(卵生)。

(鲨鱼,鳗鱼,鲤鱼,海马,泥鳅属于鱼类;章鱼,墨鱼,鲍鱼属于软体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

鲸鱼和海豚都是哺乳动物,宝宝是喝奶的鳄鱼是爬行动物和他同类的是乌龟。

娃娃鱼是两栖动物和他类似的是青蛙。

鲨鱼和海马都是鱼用鳃呼吸的卵生动物)以上了解即可。

第九课蛙1、青蛙又名田蛙、田鸡等。

青蛙的外形特点:头上有两只圆而突出的眼睛,一张又宽又大的嘴,舌头很长,身体的背上是绿色或深色的条纹,腹部是白色,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脚趾间有蹼,会发出呱呱的声音。

2、青蛙捕虫时弹出舌头,把飞虫粘住卷回嘴里。

青蛙在水中运动时蹼足增加阻力,使反推力加大,加速游泳速度。

3、蛙的一生要经历: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小时候生活在水里用腮呼吸,长大后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

4、蟾蜍身体表面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能分泌黏液吃昆虫、蜗牛等小动物对农作物有益。

5、蛙和蟾蜍都属于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的共同特点:身体表面裸露,用卵繁殖后代,发育经过变态,小时候生活在水里,长大后大都生活在陆地,大鲵(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

6、蟾蜍卵与青蛙卵的区别是,如果卵结成的卵块是一团一团的,这就是青蛙的卵;如果许多卵成一条连续的线状长带,带内的卵排成两行,像一串珠子似的,这就是蟾蜍的卵。

第十课龟和鳖1、龟和鳖的身体分为头和颈、躯干、四肢、尾巴五个部分。

2、龟的壳比较硬是椭圆形有骨片组成,鳖的壳比较软是卵形的,草质皮肤。

龟和鳖的四肢都是粗短强壮适合陆地爬行,趾上有蹼,适合在水中游泳,脚趾尖有利爪,主要用于挖掘冬眠。

3、爬行动物一般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巴,表面有鳞或甲善于爬行,用卵繁殖。

龟一般把卵产在陆地上潮湿的泥土或沙土里。

龟、鳖、蛇、壁虎、蜥蜴和鳄鱼都属于爬行动物。

蚂蚁、蚯蚓和蜈蚣都不是爬行动物。

第十一课池塘中的植物1、池塘里生长着丰富的植物,最常见的有鸭舌草、芦苇、凤眼莲、睡莲、香蒲、菹(zu)草。

2、池塘中的植物生长形式有:挺水植物(叶比水高,如芦苇和香蒲)浮水植物(叶浮在水面上,如鸭舌草、凤眼莲和睡莲)沉水植物(叶沉入水中,如菹草)。

浮萍的根少、小,茎细、短、软,叶大少。

3、水生植物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改变它的生活环境,它会生长不良或死亡。

凤眼莲俗称水葫芦,虽然是一种可作猪饲料或绿肥的水生植物,但由于生命力很强,繁殖迅速,往往弥漫整片整片的区域,危害了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因此是有极大危害的物种之一。

4、水生植物是指那些能够正常生活在水中的植物。

水生植物的叶片通常较薄,有发达的通气系统,根一般不发达或退化,水生植物都具有排水器。

第十二课池塘生物的相互联系1、水生植物给水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呼吸所需的氧气;而动物给植物提供了呼吸所需的二氧化碳,动物的排泄物或死后腐烂的尸体还给植物提供了生长所需的肥料。

2、池塘里的各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生活在池塘里的所有生物,组成了“池塘群落”。

池塘中的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使池塘群落保持着生态平衡。

3、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第十三课做个小生态瓶1、小生态瓶的要求:有水生动物和植物,并且它们的大小、数量要合适。

步骤:(1)准备合适的容器。

(2)装沙。

将沙洗净,放入瓶内。

(目的:为那些靠吃死烂植物和动物排泄物为生的细菌提供一个寄宿的场所)(3)加水。

最好加没有污染的河水或吃糖水。

(4)栽种适量的水生植物。

(5)放置动物,盖紧瓶盖。

2、我们可以根据池塘群落里的生态平衡关系,做一个小生态瓶。

做好的小生态瓶要摆放在便于观察、光照充足但又不被阳光直射的地方。

3、舀小鱼、小虾、小螺等小动物时,要轻舀轻放,避免伤害小动物。

第十四课水泥和沥青1、铺路架桥经常要用到水泥和沥青。

水泥的特点:灰色、白色粉末状。

沥青的特点:黑色、颗粒状。

水泥加水干燥后,变成了坚硬的块状,不能再变回原来那种粉末状的水泥,这是一种不可逆变化过程。

2、沥青加热后会由固态逐渐变成液态,冷却后,又变回原来的状态,这是一种可逆变化过程。

不可逆变化有:烧煤、铁生锈、炒菜、食物做熟颜色改变。

可逆变化:盐溶解、水结冰、雪融化、糖溶解。

第十五课盘山公路1、斜搭的木板是一种简单机械,人们把它叫做斜面。

2、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时,长度越长越省力;斜面的长度相同时,斜面越矮越省力。

利用斜面省力的有:盘山公路、大桥引桥、斧子、楼梯、螺丝钉、刀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