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zhengli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由于萨赫勒地区所处的位置可以断定,越往北气候越干旱,越不利于发展旱作农业.若在这些沙区边缘发展旱作农业,在缺少防护林的情况下,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形成流沙.
解析答案
答案 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P17活动
天山中部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
问题:降水量最多的出现在 坡,海拔约为 米。北坡降水与南坡降水有何差异?
2000米
北
北坡位于迎风坡,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和北冰洋。
北坡降水多
荒漠化
人为因素
人口激增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西北地区
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
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
沙化
(1)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2)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荒漠化的
危害与治理
全球性行动
防治方针
防治措施
荒漠化的危害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2.“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68页PPT

地丧失了生水资产源当利力用不。
10%
过度樵采
过度农垦
32%
27%
过度放牧 30%
人 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为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樵采天然植被
因 活动不当 过度放牧 超载、掘井,破坏草场,影响牧草
素
过度农垦 开垦草场,破坏植被,加快风蚀
水资源利用不当 生态用水缺乏、次生盐渍化
1 过度樵采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的概述
没有植被保护
土地缺少了 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 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 易遭受风沙侵 蚀和水土流失
土地生产力 荒漠化的过程
长期丧失,
形成如同荒 漠般的景观,
使土壤中水分和 养分进一步流失
即发生土地
退化
继续发展
两条原则: 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 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综合治理。
(二)具体措施
a.合理利用水资源
西 干旱内陆区
海陆 位置
牧区草原
东 改善灌溉技术
农作区
合理分配河 流水资源
少
减少水井数量
推广节水农业 降水量 多
地退化
最终连接
过 程
荒漠般景观
加 剧 加 速 发 展
人 类 活 动
件
三、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根本原因)
(1)请分析箭头表示出的人口增长与荒漠化的关系。 (2)由此得出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还能分析出荒漠化的什么原因?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土地退化,是②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⑤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特征。
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⑥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⑦亚欧大陆的腹地。
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⑧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⑨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气候:干旱为主的⑩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⑪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⑫减少。
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⑬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⑭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⑯沙漠。
植被⑰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⑱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⑲冬春干旱的季节。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⑳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21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22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2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考查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答案 C解析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
2.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现象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答案 D解析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2019年文综全国卷Ⅲ)根据图4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承载 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2)如果农业开发强度超过上述自然条件的 承载力,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环境问题。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 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 限,因气候干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 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3.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经河西走廊,最终流 入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下图为河西走廊弱水流域 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域地处我国 三大自然区的
西__北___干__旱___与__半干旱
①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 ②年降水量受夏季风影响,自东向西递减; 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植被稀少;受年降水量的影响, 自东向西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多内流河,地表水贫乏,河流短促,发育差
三、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
(1)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进入, 气候干旱(基本条件)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③范围(大致边界、省级行政区、气候分区)
2、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西部: 山脉盆地 相间分布
贺 兰
东部:
山 坦荡高原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远离海洋,深居内陆水汽难以进入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降水少、变率大,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3、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年降水量特点)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 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 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 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PPT课件(上课用)35(4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防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
治
化的退化
内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容
防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 经济效治水、治碱、 治沙相结合
合理利用水资源 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
控制人口增长
对 采取多种措施,多途径解 策 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草方格的作用
•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 活
1、快乐总和宽厚的人相伴,财富总与诚信的人相伴,聪明总与高尚的人相伴,魅力总与幽默的人相伴,健康总与阔达的人相伴。 2、人生就有许多这样的奇迹,看似比登天还难的事,有时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非凡的信念。
和
措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 施 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 土地的退化 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沙漠(荒漠) 过度带
农耕(牧)区
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 1.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 农耕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 牧区:减少水井; 干旱的内陆: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 5.控制人口增长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 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
西 北 地 区 荒 漠 化 治 理 的 成 功 典 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 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 。
思考: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 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 这是为什么?
点拨:
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 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紧 紧 相 邻 的 沙 漠 和 绿 洲
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 点拨: 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 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 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 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4.西北地区的经度差异
西
降水 海陆位置 载畜量
少
距海远 小
部
以下 200mm以上
荒漠化
1.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土地如果缺少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 长;而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裸露的地面极易 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 步流失。这一过程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土地生产力 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化的景观。
2.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 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在干旱区,土地的植物产出极为有限。而在缺 乏能源的地区,人们仍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 料问题的主要手段。
(2)过度放牧 短期的经 济利益 超载放牧 草场载畜 量降低 土地沙化 牧草生长 能力、土壤结 构被破坏 加速草原退化、 沙化进程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人为 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过度 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为解决燃料问 题: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 古东部的库仑旗等
②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 采挖药材、发菜等
过度
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超载放 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降低
加速草原退化和 土地沙化
过度 开垦
三、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干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干 河流欠发育 旱
物理风化和 风力作用强
形成大片戈壁、
沙漠 (基本条件)
脆 弱
的 自 植被稀少
然
特
土壤发育差
平地多疏松沙 的
质沉积物
生
(物质基础) 态
环
征
大风日数多 集中在冬春
风沙易于活动 境
干旱季节
(动力因素)
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
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过度开垦
农①牧这界里线降向水北稍推多进,,开标垦志荒着地人有类较生足产的方水式源的条改件变;。②以 牧过业渡活带动上为人主类时的,农对垦草活原动的规破模坏大程,度对较草小原;破以坏农程业度活大动; 为③主沙时区,边草缘原多被沙开质垦土为壤耕,地在,缺极少易植造被成保风护力的侵情蚀况,下形,成沙 沙质荒土地壤。极易遭受风蚀。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 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 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 展,还会出现另一 种土地荒漠化现 象——次生盐渍化
过度樵采 经调查,生产1公斤发菜,需要搂100 亩草场,相当于10个足球场面积。
过度放牧
思考:掘井为什么会造成荒漠化?
因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于是在水井周围 就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