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合集下载

3 先秦阶段特征

3 先秦阶段特征

经济:①铁犁牛耕出现并发展;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 步确立,小农经济兴起; ③ “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 民间手工业兴起,商业活跃
思想文化: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科技文化兴盛
经济:① 土地石国器有锄(耕井,田金制石)并,用集;体② 耕种; ③ “工商食官”,“青铜时
思想文代化”:①宗族、等级观念 ②文明奠基 (甲骨文、青铜 文化、天文历法等)
一、春秋战国时期
总特征: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
政治:①天子式微,诸侯混战; ②分封制 郡县制; ③分裂 统一 ④民族融合呈现高潮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一夏商西周二春秋战国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王国时代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宗族色彩制度日渐完备等级森严但未形成高度集权总特征中华文明勃发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石器锄耕金石并用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
一、夏西周时期
总特征:中华文明勃发
政治:①奴隶制“王国时代” ② 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 体”(宗族色彩) ③制度日渐完备,等级森严, 但未形成高度集权。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和训练题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公元前221年前)【阶段特征】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

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表现】一、远古时期1、政治:实行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2、经济: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神农氏教民耕作,刀耕火种。

人们已掌握冶铜技术。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

(如彩陶、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白陶等)已经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

3、文化: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文字多是象形字。

人们把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二、夏商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1、政治:(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1)农业:实行井田制;出现青铜农具,但仍以石器助耕为主,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2)手工业: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工商食官)。

商朝已有织机,出现妇工,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展示了青铜文明。

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铸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春秋晚期已有铁器。

陶向瓷过渡,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已经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可以看到流通骨币和铜币的情形。

3、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商代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夏朝历法《夏小正》等。

三、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221年)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

1、政治上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先秦2016

先秦2016

画面中的禹头戴斗笠,手执工具,正在带领着人们与他 一起 去治水。据传说,尧舜时期,水患非常严重,禹为了解除水患, 顶风冒雨,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服洪 水,惠泽百姓。。禹忘我治水的精神,一直被后代所传诵,成为 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大禹治水”的故事也为妇 孺所皆知。
北京人劳动生活想像图
狩猎归来的人和正在 采集食物的人,构成了 北京人劳动生活的生动 画面这时的北京人过着 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 动成果的二、三十人在 一起群居生活。
山 顶 洞 人
山顶洞人的化石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 八千年,他们已经进入 到氏族公社时期。这些 化石在抗日战争期间丢 失,至今下落不明。
1 夏代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 史 记 五 帝 本 纪 》
天 子 位 。
归 天舜 之行 舜尧 之 ,乃 于天 ,立 , 豫 天子 七 然 荐 。之 十 後 诸禹 政 令年 禹 侯于 , 舜得 践 荐摄
—— ·
……
……
……
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 侯皆去益而朝启……启遂即天子之位。 ——《史记· 夏本纪》 益干启位启杀之。
禅让制 ——尧舜禹时代,各部落首领推选 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远古(原始社会后期) 政治
①生产力水平低下 ②中华文明的起源
禅让制: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的制度 1.土地制度:公有(氏族公社所有)
2.农业: 神农传说(制耒耜,教民劳作)
经济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3.手工业:纺织业(葛、麻、丝织出现) 青铜制造技术 陶瓷业(陶器,如彩陶、白陶、黑陶) 4.商业: 以物易物
人;约80万年前的蓝田人;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以前的北京人;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

先秦文明

先秦文明

一、商鞅变法背景
客观: 经济: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 政治: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文化: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主观: (1)秦孝公支持 (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 (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 (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政治 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
制定秦律
文化 燔诗书而明法令 习俗 改革社会风尚习俗
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
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 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
(1)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
(2)商鞍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 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课标内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认识:商鞅变法是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考查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多以材料解 析题形式出现。
(3)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 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 主阶级的统治。 (4)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 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 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重农抑商” “ 统一度量衡 ” “ 郡县制”
四、商鞅变法的结果
1、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2、结果: 1)不但沉重打击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 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 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 定了基础。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中国:先秦时期含解析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一、夏、商、西周的“三代圣世”1.政治国家的政治设计:中央:中央官制机构相当完备,国家统一措施有诸多设计;政治中心和边缘的关系。

地方:分封制与君民体制。

选官:世官制(贵族政治)。

宗法制:宗法伦理,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家国同构特征,解决权力继承问题和政治亲疏关系问题。

总体特征:从原始社会到国家形态的过渡,体现为地方分权模式和贵族政治的设计。

2.经济(1)农业: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然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西周有了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商周实行井田制,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作。

(2)手工业:夏商周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西周晚期已有铁器;商朝已有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商朝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国家的文化设计:礼乐制:辅助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政治化的文化等级制度,具有重视教化和文化,为政治服务的自觉设计特征。

天命观:从重天命到重人事、德政。

雅文化与俗文化并存:《诗经》。

天下观与夷夏观。

文化区域性特征明显:面临文化多元统一命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政治(1)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2)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改革(商鞅变法);秦国发动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2.经济(1)农业: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自耕农在春秋时期出现,“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开始成为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手工业: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私营手工业勃兴。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6个阶段特征:1先秦时期(解析版)

先秦时期(远古时期~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阶段特征】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社会转型,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主要表现】1.政治上: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的确立、发展及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

从地方有较大独立性的分封制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的郡县制;从以血缘关系为选拔官员依据的“家天下”逐渐发展到按才干政绩选拔官员的“公天下”,贵族政治逐渐发展为官僚政治;从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到,到权力高度集中逐渐形成,为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千耦其耘的集体经济(如井田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以铁犁牛耕、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小农经济,并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由单一的官营手工业形态(如工商食官制度)逐渐发展到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型态,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成就了一个神奇的时代——青铜时代;商业发展中出现了以范蠡为代表的私商,一些新兴的封建城市如临淄、邯郸等发展为商业都会。

3、思想文化:生产力大发展,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建立在礼乐制度上的西周贵族文化逐渐崩溃瓦解;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战国出现司南;《墨子》记载的科技成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说明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的产生。

【重点识记】1.政治上:商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分封制;②宗法制2.经济上:(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①商周:集体耕作(刀耕火种;千耦其耘)。

②春秋战国:个体农耕(小农经济;铁器牛耕;直辕犁到曲辕犁;翻车和筒车)。

第一章 先秦时期

第一章  先秦时期
②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中庸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它要求执政者“执 其二端,用其中于民”(《中庸》),妥善协调各 方面的矛盾,实现和谐(“和为贵”)的价值目标。
应该说中庸思想倡导的崇尚 和平,讲究信义,注重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群体 的和谐,是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 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对调适、化 解、规范社会各方面利益的矛盾 与冲突,使社会不至于在无谓的 利益冲突中频繁动乱乃至消亡, 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法家:利益——法术——天下治——性恶论
先秦儒学
1.孔子的主要思想 创立 2.孟子的主要思想 继承发展 3.荀子的主要思想 丰富完善
仁、礼、德治 仁政、民贵君轻 “礼”天行有常、人道有为
孔子(圣人)——儒家学说创始人
1. 思想(核心)
仁:仁者爱人——体察民情、体贴他人
(途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文化:
私学兴起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时期
政治
经济 1.农业: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水利-大禹治水 2.手工业: 1)纺织技术已萌芽(麻葛丝) 2)冶铸业:已有小件铜器-生活 用具 3)陶瓷业:原始彩陶、黑陶 3.商业:已出现了早期的商业交换
文化
备注
远 古
必修二
夏 商 周 先 秦
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立国立身的 ②地位: 基础
③方法:
“克己复礼”(个人、社会)
⑵“仁”的思 想 ①含义: 爱人(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②地位: 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③方法:
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⑶中庸之道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远古时代 •1.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 •2.原始农业的耕作形式是刀
耕火种。 •3.已经学会养蚕缫丝织绸。
•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必修一P4) • (1)王位世袭制。 • ①夏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
为公变成天下为家,建立第一个国家政权 夏朝。 • ②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 (2)分封制(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 关系、作用、演变)。 • (3)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 • (4)礼乐制度(内容、作用)
国) • 河南:鸿沟(魏惠王始建,秦王嬴政疏通)
• ③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等)。
• (3)小农经济形成:
• 探究:如何认识小农经济模式的特点、地 位及其影响?
• 小农经济的特点:
•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 户个体经营,精耕细作。
•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 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3)土地兼并现象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这就促使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
• 如北魏至唐朝前期的均田制,以维护小农 经济,稳固封建统治为主要目的,但不能 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 (2)生产力提高
• ①出现先进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 ②水利工程 • 扬州:邗沟(吴国,沟通长江和淮河 ) • 四川:都江堰(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 • 陕西泾阳:郑国渠(秦国水工,大田令郑
• 探究: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 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 展的影响
• (1)在封建社会和王朝的初期,“重农抑商”对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 (2)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明清 时期,商品经济已相当活跃,“重农抑商”政策 就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工商业的发 展和强化了自然经济,而且造成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缓慢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 祸的脆弱性。
• 小农经济的地位:
•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 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 小农经济的影响:
• ①积极影响: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 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 ②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
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
现: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 商鞅变法。 •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封建国家土 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最主要 的)、农民土地所有制等几种形式。
• 探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产生了哪些 影响?
•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使小农经 济逐步形成,推动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生 产技术的发展。
• (2)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前提下,地主凭借 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 封建社会的流民问题和社会贫富分化。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②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
色彩。 • ③以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
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 行政管理制度。 •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夏商西周的经济
• (1)农业:(必修二P5)

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
——中华文明的起源
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
• 一、远古时代 远古时代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简单的劳
动工具,原始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开始形成。 • 二、夏商西周时期 • 夏商西周进入奴隶社会时期(第一个文明社会)。 • 经济上,使用青铜工具,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商朝出现专业商人,西周开始“工商食官”。 • 政治上,夏朝启以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天下为公

土地制度:井田制(性质?)。
• (2)手工业: (必修二P10)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商代出现原
始瓷器。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
理。
• (3)商业: (必修二P17)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周朝将
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三、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考点)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一)社会政治的变化(必修三P4) • 1、周王室衰微, 地方诸侯强大,宗法、分封
制度的原则遭到破坏。 2、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 步伐,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 3、 秦灭了六国(公元前221年)。 • 4、秦国商鞅变法(选修一P16) • (1)背景:(2)内容:(3)影响:(4)成功 原因?
变成天下为家;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等。 • 三、春秋战国时期 •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 了社会大变革。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始形成。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 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 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 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 3、商业的发展和重农抑商政策
• 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 繁荣。
• ②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 现。
• 第一单元 • 第二单元 • 第三单元 • 第四单元 • 第五单元 • 第六单元 • 第七单元 • 第八单元 • 第九单元 • 第十单元 • 十一单元 • 十二单元 • 十三单元 • 十四单元 • 十五单元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晚清 民国前期 民国后期 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古希腊、罗马文明 手工业时代的资本主义 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 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 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
•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 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趋势,合乎秦国国 情,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
• ②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 执行坚决,这也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
• ③商鞅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同旧势力坚决 斗争。
(二)社会经济变化:
• 1、农业生产的发展 • (1)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 • ①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