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桡尺骨双骨折 ss
桡尺骨干双骨折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直接暴力:
骨折类型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两骨折线在同一 平面。
2.传达暴力: 桡骨的骨折线在上,为横形骨折,尺骨的骨折线
在下,为斜形骨折,两骨折线不在同一平面。
3.扭转暴力: 桡尺骨均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线的方向一
致(从尺侧上方斜向桡侧下方),尺骨的骨折线在 上,桡骨的骨折线在下。
(4)固定时间:
成人6~8周,儿童3~4周。
(5)固定后注意:
●桡尺骨干双骨折为不稳定性骨折,固定后极易发生 再移位。在夹板固定后,应及时拍片检查,发现再移 位及时纠正。
●及时检查患肢血循环情况,对儿童骨折更应注意, 发现夹板过紧,及时处理,以免发生张力性水泡或缺 血性肌挛缩。
(二)闭合穿针内固定:
桡尺骨干中下1/3骨折,桡骨近端处于中立位, 桡骨远端旋前移位,将前臂置于中立位则会矫正旋转 移位。
③ 夹挤分骨: 矫正骨折端向对侧的侧方移位。
④ 端提挤按: 矫正掌、背侧侧方移位。
⑤ 摇摆触碰 : 使骨折端接触紧密。
(2)儿童青枝骨折 儿童桡尺骨干双骨折多为青枝骨折,以骨折端向背
侧成角畸形最多见。 ① 三点捺正法: ● 体位:将患肢前臂放于桌上,成角向上。 ● 拔伸:两助手分握肘部和腕部做轻度拔伸。 ● 整复:术者双手分握骨折远、近端,两手拇指在成
【诊断要点】
1.伤后前臂局部有疼痛、肿胀、前臂活动障碍。 2.骨折端若有移位前臂可出现成角、短缩等畸形。 3.检查时局部有明显压痛,可触及骨擦音和异常活动。 4.骨折后严重肿胀会出现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 5.X线检查:前臂正、侧位拍片可显示骨折的部位和移位情况。 注意:拍片范围应包括腕、肘关节,以便观察有无上下尺桡关 节脱位和骨折端旋转移位情况。 上尺桡关节脱位:孟氏骨折特殊型。 下尺桡关节脱位:盖氏骨折特殊型。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

•尺桡骨骨折护理常规【概述】前臂有尺骨桡骨组成,二者对前臂的旋转及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尺桡骨双骨骨折为前臂骨折中常见的一种,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
【术前护理】1、一般护理:生命体征的观察和记录,观察患肢活动、血运及感觉是否正常。
2、心理护理:骨折病人思想波动大,对手术成功缺乏自信,我们要耐心与病人交谈,鼓励安慰病人,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指导: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饮食,促进骨骼愈合。
4、术前的护理:术晨禁食水,术区备皮,【术后护理】1、患者返房,当班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规范交接,协助患者平卧妥善固定输液管病保持其通畅,告知注意事项。
2、嘱患者禁食水6小时,术后6小时后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如:鸡汤、排骨汤、蔬菜水果等。
3、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4、术后切口敷料保持清洁干燥,对石膏固定者,患肢摆放舒适,密切观察指端皮温、色者、泽、感觉及运动情况5、功能锻炼:(1)从患者复位固定开始2周内指导其上臂和前臂肌肉收缩功能,第1日用力握拳,充分屈伸手指的动作。
(2)第4日开始在健肢帮助下进行肩前上举、侧举及后伸动作。
(3).第7日增加患肢肩部屈、伸、内收、外展运动。
可以捏橡皮泥、拉橡皮筋和弹簧(4)第15日增强肱二头肌等长收缩,(5)第30日,增强肱三头肌等长收缩练习,使用手推墙的动作是两骨折之间产生纵轴向挤压力。
【出院健康指导】1、保持心情愉快,按时用药,合理饮食。
2、正确功能锻炼指导:注意加强腕关节屈伸、旋转和前臂旋转、锻炼。
3、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桡尺骨干双骨折

治疗
练功活动 初期作手指、腕关节屈伸活动及上肢肌
肉舒缩活动,中期开始作肩、肘关节活 动,解除固定后作前臂旋转活动。
合并症问题?
桡尺骨干双骨折
• 迟缓愈合或不愈合(多段、感染、固定不可靠) • 畸形愈合(成角、再移位,影响旋转) • 交叉愈合(骨间膜损伤严重,血肿机化,旋转功 能丧失) • 神经血管损伤(见于严重挤压伤) • 缺血性肌挛缩(三天内、整复固定后、切开减压)
桡尺骨干双骨折
成 角 畸 形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
桡尺骨干双骨折
治疗
整复方法 (1)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使伤员完全无痛,
使前臂肌肉放松
(2)患者仰卧位,肩关节外展90°前屈45°, 肘关节屈曲90°,在牵引和对抗牵引下,纠正 骨折端重迭,成角及旋转移位。
治疗
(3)如骨折在上1/3,则先整复尺骨;如骨折在 下1/3, 则先整复桡骨;骨折在中段时,应根 据两骨干骨折的相对稳定性来决定。
若斜形骨折或锯齿形骨折有背向侧方移位 者,应用回旋手法进行复位;
若尺桡骨骨折断端互相靠拢时,可用挤捏 分骨手法,木者用两手用力将尺、桡骨间隙分 到最大限度,使骨间膜恢复其紧张度,使向中 间靠拢的尺、桡骨断端向尺、桡侧各自分离。
桡尺双骨折手法整复(1)
拨伸手法
纠正重叠移位
桡尺双骨折手法整复(3)
旋转手法
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
节。
桡尺骨干双骨折
解剖
尺骨 属前臂内侧,分一体
任
两端,尺骨体上段粗,下段细,外 缘锐利,为骨间缘,与桡骨相对。
意
尺桡骨双骨折诊疗方案

尺桡骨双骨折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尺桡骨干双骨折较为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6%。
青少年占多数。
前臂中立位时,两骨干接近平行,骨间隙最大,骨干中部距离最宽,骨间膜较紧张,对尺桡骨起稳定作用;当前臂旋后时,骨间隙缩小,骨间膜上下松紧不一致,而两骨的稳定性降低;前臂旋前时,桡骨上段斜向交叉于尺骨上段,骨间隙最窄,骨间膜处于松弛状态,对两骨的稳定不利。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多有明确的外伤史,肢体遭受直接、间接或旋转暴力均可产生尺桡骨干双骨折。
2、临床表现:(1) 前臂肿胀,皮下瘀斑较严重,疼痛剧烈,尤其活动时疼痛加剧;【(2)疼痛及压痛明显,纵轴叩击痛阳性,旋转功能障碍;(3)完全骨折有移位者,前臂有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及异常活动;(4)若合并有前臂筋膜间隔区综合征者,可出现患肢剧烈疼痛、肿胀严重,手指麻木,皮肤发绀,被动活动手指时疼痛加重。
(5)其他:应注意有无桡神经深支损伤。
3、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尿、大便检查、生化全套、心电图及胸片,需手术病人查丙肝、乙肝表面抗原、凝血系统、梅毒血清、艾滋病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拍摄正侧位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移位方向。
注意拍片时应包括肘关节和腕关节,以免遗漏上下尺桡关节脱位。
(二)证候分类¥根据骨折部位可分为上1/3 骨折、中1/3骨折、下1/3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同时合并肱骨骨折,称为“漂浮肘”。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两种。
以三期辨证治疗为基础,将骨折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期,早期一般在骨折后1-2周,中期在骨折后3-4周,晚期在骨折1个月以后。
早期:前臂肿胀明显,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活动受限,局部散在瘀斑,舌红边有瘀斑,苔黄,脉弦数。
中期:前臂肿胀较前消退,压痛及叩击痛减轻,局部仍可见散在瘀斑,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
晚期:前臂骨折处无压痛,肿胀消退,肌肉萎缩,肢体乏力,舌淡苔少,脉细缓。
尺桡骨双骨折

尺桡骨双骨折尺桡骨双骨折多见于青少年。
直接、间接(传达或扭转)暴力均可造成尺挠骨干双骨折。
骨折后局部肿胀、疼痛,肢体畸形,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完全骨折者可们及骨擦音。
尺桡骨双骨折在前臂骨折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桡骨远端骨折,可发生侧方移位、重叠旋转、成角畸形,治疗较为复杂,不同形式的暴力所致骨折的类型亦不同。
尺桡骨干双骨折不论其部位、类型,均可采用手法闭合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骨折端虽能复位,但其位置不易维持者,可在麻醉下行闭合钢针贯穿内固定。
治疗中恢复尺桡骨的轴线及两骨之间的骨间隙十分重要,否则将影响前臂的旋转功能。
手术治疗尺桡骨骨折,只限于断端复位不良,骨间隙消失或骨折端疑有软组织嵌入者。
【病因病机】(一)尺桡骨双骨折1.直接暴力:多见打击或机器伤。
骨折为横型或粉碎型,骨折线在同一平面。
2.间接暴力:跌倒手掌触地,暴力向上传达桡骨中或上1/3骨折,残余暴力通过骨间膜转移到尺骨,造成尺骨骨折。
所以骨折线位置低。
桡骨为横型或锯齿状,尺骨为短斜型,骨折移位。
3.扭转暴力:受外力同时,前臂又受扭转外力造成骨折。
跌倒时身体同一侧倾斜,前臂过度旋前或旋后,发生双骨螺旋性骨折。
多数由尺骨内上斜向桡骨外下,骨折线方向一致,尺骨干骨折线在上,桡骨骨折线在下。
(二)桡骨干骨折幼儿多为青枝骨折。
成人桡骨干上1/3骨折时,附着在桡骨结节肱二头肌及附着于桡骨上1/3旋后肌,使骨折近段向后旋转移位。
桡骨干中1/3或下1/3骨折时,骨折线在旋前园肌抵止点以下,由于旋前及旋后肌力量相等,骨折近段处于中立位,而骨折远段受旋前方肌牵拉,旋前移位,单纯桡骨干骨折重迭移位不多。
(三)尺骨干骨折单纯尺骨干骨折极少见,多发生在尺骨下1/3,由直接暴力所致,骨折端移位较少。
【临床表现】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畸形及压痛,可有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前臂活动受限。
儿童常为青枝骨折,有成角畸,形而无骨端移位。
有时合并正中神经或尺神经、桡神经损伤,要注意检查。
桡骨和尺骨骨折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

桡骨和尺骨骨折急救处理方法和康复锻炼计划1.桡骨、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2.骨折现场急救正确方法3.小儿骨折的处理方法4.骨折急救的方法和注意事项5.桡骨、尺骨茎突骨折的患者怎么治疗?6.骨折的急救方法是什么?桡骨、尺骨茎突骨折的治疗本病的治疗主要分为两种情况:1.有移位桡骨茎突骨折,牵引尺偏腕关节,向尺侧推挤移位的骨折块,可以得到满意的复位。
可用短臂石膏固定3~4周。
如复位后不稳定或再移位,可用克氏针或螺丝钉固定。
2.尺骨茎突骨折,可用石膏托固定于前臂中立位、腕部尺偏位4周。
因尺骨茎突多不易愈合,如疼痛加重者,可行切除术。
骨折现场急救正确方法1.无移位的骨折用石膏四头带或小夹板固定腕关节于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伸直型骨折或屈曲型骨折多可手法复位成功。
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牵抖复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关节面者,常采用提按复位法。
复位后,保持腕关节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
屈曲型骨折纵向牵引后复位方向相反,复位后,腕关节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
固定后即拍X线片检查对位情况外,1周左右消肿后需拍片复查,如发生再移位应及时处理。
3.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或复位后不易维持者(如巴尔通骨折),常需手术复位,克氏针、螺丝钉或T型钢板内固定。
术后石膏固定6周。
4.合并症的处理骨折畸形连接凡导致功能障碍者,应手术纠正畸形及内固定。
下尺桡关节脱位影响前臂旋转者,可切除尺骨小头。
合并正中神经损伤,观察3个月不恢复者,应探查松解神经,并修平突出的骨端。
迟发性伸拇肌腱断裂者,应去除骨赘、修复肌腱。
骨质疏松者应给予相应治疗,以防止其他严重骨折(如股骨颈骨折)合并症的发生。
5.功能锻炼骨折固定期间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动锻炼。
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关节僵硬。
小儿骨折的处理方法发生骨折时及时进行合理有效的急救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你知道骨折现场急救正确方法是什么吗?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了骨折现场急救正确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桡尺骨双骨折

练功
握拳 小云手 大云手 反转手
药物治疗
三期辩证
手术治疗
髓内钉 钢板螺丝钉 外固定支架
固定方法
前臂四夹板
掌侧:肘横纹至腕横纹 背侧:鹰嘴至腕关节或掌指关节 桡侧:肱骨头至桡骨茎突 尺侧:肱骨内上髁至第五掌骨基底部
固定方法
分骨垫 包扎 1.先中间,后两边 2.前臂带柱托板 3.屈肘90度,三角巾悬吊 4.前臂中立位
固定后注意事项
照片复查 固定早期每三到五天复查一次 两周后,每两周复查一次
反折托顶
骨折后瘀肿及肌肉痉挛 前臂肌肉比较丰厚发达
回旋捺正
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端有背向侧方 移位者
扳提推按
适用于横断或斜形骨折有侧方移位者
摇晃捺正
适用于锯齿形或横断型骨折仍有轻微移 位者
触顶合骨
适用于骨折复位后的稳定型骨折
按摩理顺
调理仍有旋转曲折的软组织
小儿青枝骨折手法整复
复位后的前臂应尽量固定于中立位,以利旋转 功能恢复。
整复方法
拔伸牵引 夹挤分骨 反折托顶 回旋捺正
正骨八法
1、手摸心会 3、旋转屈伸 5、摇摆触碰 7、折顶回旋
扳提推按 摇晃捺正 触顶合骨 按摩理顺
2、拔伸牵引 4、提按端挤 6、夹挤分骨 8、按摩推拿
整复方法
下尺桡关节由尺骨小头、桡骨尺侧 切迹、三角软骨和掌背侧韧带组成。 下尺挠关节的活动主要是桡骨远端 围绕尺骨头旋转,前臂旋前时,下 尺桡背侧韧带紧张,以限制前臂过 度的旋转活动。
解剖特点
前臂的旋转运动
上:自转 下:公转
解剖特点
前臂的旋转肌
旋前:旋前圆肌 旋前方肌
尺桡骨骨折的分型

尺桡骨骨折即前臂骨折,可分为以下几型:
尺骨干单骨折:较为少见,多由直接外力作用所引起,最常发生于尺骨干的下1/3部位,多数患者无明显骨折移位。
尺骨干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Monteggia骨折):又称为孟氏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因间接外力作用所致。
骨折部位一般位于尺骨干上1/3部位,合并有桡骨头向前或外侧方移位。
临床上可分为伸展、屈曲、内收三种类型。
桡骨干单骨折:较少见,多由间接外力所引起,多发生于跌倒后手掌着地时。
桡骨干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Galeazzi骨折):又称盖氏骨折,该骨折类型并不多见,可由直接外力及间接外力引起。
Galeazzi骨折可分为三型:Ⅰ型、Ⅱ型、Ⅲ型。
尺桡骨干双骨折:为常见的前臂骨折,多发生于青少年,可由强大的直接外力、间接外力、扭转外力所引起。
骨折多为粉碎或多段骨折,常伴有广泛的软组织、神经、血管损伤。
桡骨远端骨折: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指距离桡骨远段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因间接暴力所引起。
按照骨折类型可分为:伸直型骨折(Colles骨折)、屈曲型骨折(Smith骨折)、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伴关节脱位(Barton骨折)。
以上是尺桡骨骨折的分型,如发生前臂骨折,请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根据病情进行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