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论集》解读之五:分别心是苦难的根源
让一切处于苦难的人得以解脱的真相-庄圆法师《因果的真相》读书笔记

让一切处于苦难的人得以解脱的真相庄圆法师《因果的真相》学习笔记人人都想趋吉避凶,可决定命运的源头在哪里?源头就在于你的内心状态,心中的善恶就是祸福的起源。
人要警惕自己的起心动念。
这世界是心得一面镜子,对待他人邪曲得心会吸引他人对待我邪曲得果。
以慈悲、淳朴、宁静的心待人,会吸引他人或这个世界对待我宁静、慈悲的果。
你的心是祥和的、宁静的、慈悲的、柔软的,你的世界或你的因缘就会与慈悲、祥和、宁静的事情会合,你也会常常碰到祥和的人来善待你,你会碰到很宁静的事物来让你享受到更深入的宁静。
如果你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冲突、斗争、怨恨、不满、想要毁灭,你的内心累计了这么强大的负性情绪和负性能量在里边的时候,可以说,灾祸就会发生。
这就是因果镜原理。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纵使在同一个场景下,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命运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以,凡人害怕祸害损失,有智慧的人害怕不善的心念。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处的境遇、所处的世界负责,没有人需要为你负责,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去除内心的邪曲,也就是贪、嗔、痴。
贪是计较,嗔是愤怒生气,痴是不甘心和后悔,这些情绪是祸害的种子。
你身体的各种病变也是你内心不善的心念所产生的,然后投影到你的肉体。
即使没有破坏性的行为,邪曲的不善的心念也会招惹灾祸。
所以要慎独。
如何让祸害找不到你,有没有这样的方法?有!就是放大你的心量,将你的心量显露到跟宇宙的虚空一样的的时候,你就可以得到甜美的果实。
一个人的起心动念都与业力相联结,一定要警惕自己不善的心念。
世界是一面镜子,是你思维模式的镜子。
当你的心情保持喜乐纯真的状态时,你的世界显露出的样子,就是喜乐的事情源源不绝地发生。
纯真的人、纯真的现象会常常出现在你的周围,这是一个宇宙的真相。
让你内心的批判消失,让一切你看不顺眼的人事物、情境环境心境彻底消失。
真正的真诚就是表里如一,请大家扪心自问,你对待你的朋友跟对待你的家人一样吗?你在外面轻声细语,那请问你在家里是不是也这样呢?如果不能表里如一,则是自我造成的。
烦恼

2015-09-03 广超法师 如来家园
在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苦圣谛中,苦的生起因是我们过去所做的业及现前的烦恼。过去所做的业已造,现世要受报;而现前的烦恼决定于我们,可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圣者,证果的圣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烦恼,不让它生起;我们凡夫没办法,这其中有多个原因,一般认为这是我们业障深重,但是根据佛陀说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接触外境后,因为迷惑而生起的。
(7)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乐事,在静坐时一直回味,时不时想到它。当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会回忆初禅的境,称为掉举。
(8)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错解,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静坐时观察呼吸,对于出入息的进出、粗细不能明了。
《佛学基础知识》:烦恼——总结
(7)谄:以言行隐藏过关,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的心态。
(8)覆:覆并不是心的善、恶,而是后悔做错了事,但隐藏不愿让人知道,恐怕损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后,心想还好没人知道,这就是覆的烦恼。
谄与覆之不同:覆是隐藏自己的过失,不愿人知,他并没有对他人有特别的意图;谄是当你知道某人能给你利益,就隐藏自己的过失,以便对方相信你,希望能从那儿得到好处。
贪是对于顺境起贪爱之心;瞋是对于逆境起瞋恚之意,它们所对的境是绝然不同的。贪、瞋的心绝对不会同时生起,贪爱那个东西,绝对不会瞋它;瞋那样东西也绝对不会贪它。或许有人会这样认为:我爱某个人,我也恨他。这件事是应该如此理解:比如一对恋爱中的男女,结婚前觉得对方有许多优点与美德,结婚后却发现对方有一些缺点,结果有时贪爱他,有时又瞋恨他,但贪爱与瞋恨的部分是不一样的。两种心情混在一起时,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爱那个人呢?还是恨那个人?所以贪爱与瞋恨之心决不会同时生起,但贪爱与瞋恨之间,取舍不定时,则产生愚痴。
3第二章 苦难的诠释及应对(一)

第二章苦难的诠释及应对(一)——历代哲人与圣徒的苦难观一. 导论历代无数有识之士及信徒为苦难困惑异常,他们绞尽脑汁,试图解释苦难如何与神的义和谐,此举称“神义论”(Theodicy;由theos“神”及dike“义”组合而成),此词乃德国哲人莱布尼兹(Gottfried Leibniz,1646 - 1716)于一七一O年首创(笔者注:此人倡导宗教大同、殊途同归之说),其后历代学人皆喜采用此说来解释苦难与神共存的奥秘。
二. 理解痛苦与处理之学说下面各种学说是一般学者对苦难的解释,平心论之,一些理论有片段可取之处,但谬理亦甚多,需审慎明辨。
A. 幻觉论据此说,神没有位格,只是一个定律或法则(如斯多亚派、基督科学会)。
认为人的痛苦疾病并非实在,只是一种幻觉,是心理作用而已。
此说早在第一世纪之“幻影/幻觉论”出现。
幻影论本是一个异端,他们不相信耶稣的人性,认为耶稣的肉体非真正的肉体,人看祂的身体似是血肉之驱,实际不是真体。
他们以为一切物质都是有罪的,痛苦只是属物质方面,不是真实方面。
它不属人生具有价值的一面,是许多生活层面的最低层,故不需多加以理会。
固然此说是一种“否认论”(Denial),否认痛苦是人生很现实的问题,但竟然为甚多心理学派的人士所接受。
佛洛伊德(S. Freud)是其中一位,他认为人生的痛苦只是心理上的一种幻觉,是在思想上想到痛苦,所以人要在心思意念上不去想痛苦,才能克服痛苦,这些心理学家用许多美词代表痛苦,掩饰了痛苦的实在。
“基督科学会”的爱迪夫人(Mary Baker Eddy)说痛苦与受苦只是人间的幻觉,非真实存在的东西。
痛苦只是生活上一种被剥削的感觉,或心理上缺乏人生目标的感觉,或是一种达不到成功阶段时的失落感。
幻觉论与现实生活完全脱离关系,此派人士应住在荒山野岭,不应进入人间,因为一旦回到尘世,他们便要面对一个痛苦的世界。
此法也像中国佛教思想,认为人生苦难都是幻影,不要为苦难而烦恼,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种“遁世观”也是变相的“否认论”,是幻影说的延伸。
善恶的力量Word 文档

善恶的力量科学早已揭示出:宇宙间万物的本质是能量。
一切都靠能量的转变而运作。
这里要透露一个更大的秘密。
所有存在的一切都有一定的意识水平和能量水平。
之所以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去接触经典(文学著作、音乐、绘画名作等),是因为他们的能量水平和经典的能量水平根本不相应。
也就是他们无法与经典保持共振。
也就理所当然的不会去读经典了。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说明:物质就是能量。
物理学家业已证明,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组成的。
这些粒子有着不同的振动频率,粒子的振动使我们的世界表现成目前的样子。
我们的人身也是如此。
科学家测量人在不同的体格和精神状态下身体的振动频率,其结果让人大开眼界。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花了30多年,研究发现了存在于我们这个世界的隐藏的秘密——一个有关人类所有意识的能级水平等级。
相信看到心理学家大卫·R.霍金斯所著的《 Power vs. Force》,知道“善恶”的背后真有其科学根据!这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不论是书籍、食物、水、衣服、人、动物、建筑、汽车、电影、运动、音乐等等统统都有一个确定的能量级。
绝大多数流行歌曲的能量级都在200(20.000Hz)以下。
无怪乎,很多人都表现出低意识能级下的行为。
现代的流行文化大多数都是低意识低能级的。
大多数电影都把观众的能级降到200以下的水平。
世界上85%的人能级都处于200以下(1994年的测量结果)。
具体的说,现在(到2006年止)是78%的总人口。
全人类的平均意识能级为207(1994年测试的结果)。
每年还在变动,到2006年的测量结果是204;2007年的测试结果是205;人类集体意识能级停留在190达几百年之久;奇怪的是,在最近的10年里突然跃迁到了207;到2006年的测量结果又变成了204;2007年的测量结果为205。
因此预言家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就自动破产了。
(他们的预言是在人类意识水平低于200的时候做的。
中观利器之五大因、四大不共应成因

中观利器之五⼤因、四⼤不共应成因抉择⼆转般若空性见的教理依据是什么?答:教证:如佛在第⼆转*轮的《般若⼗万颂》中说:“须菩提,若对微如毫端的名相产⽣了执著,也不得究竟佛果。
”《般若⼆万五千颂》中说:“善来、善男⼦,修习般若,⼀切法不执,⼀切法不住。
因般若波罗蜜多⽆住,⽆能过于彼者。
”《般若⼀万⼋千颂》中须菩提⽩佛:“若对有为法产⽣执著,相似之法忍尚不可得,真实法忍,更不可得。
”佛说:“如是如是,汝对⽆为法产⽣执著,也不得法忍。
”《般若摄颂》云:“虽说证蕴空,菩萨勇⼠者,尚⾏相状故,未信⽆⽣处。
”理证:⾃续派与应成派共同使⽤的五⼤因:⾦刚屑因、破有⽆⽣因、破四句⽣因、离⼀多因、缘起因。
应成派不共四⼤因:汇集相违应成因、根据相同之应成因、能⽴、所⽴同样不成⽴之应成因、他称三相应成因。
《应成派是如何看待万法产⽣的呢?》同是⼤乘中观宗,为什么不问⾃续派如何看待万法产⽣,唯独问应成派?虽然五⼤胜义理论是应成派和⾃续派为遮破诸法在胜义中实有存在,共同使⽤的⼯具,但是应成派抉择的离戏空性最为究竟,⽽⾃续派分开世俗、胜义⼆谛,承认诸法在胜义是空性,在世俗中真实存在,显然是不合理的。
既然应成派不分⼆谛,也不作任何承认,他们如何看待世俗万法的产⽣呢?应成派认为,在世俗分别⼼⾯前只能承认是缘起⽣,缘起⽣因为是假⽴的,不成实有,故不落四边。
缘起⽣就是因缘所作,所作即是⽆常,⽆常就不是真实⽽是假⽴,假⽴的法没有真实性,从未真实产⽣过,对假⽴法⽽⾔,⾃⽣、他⽣、共⽣、⽆因⽣⽆从说起。
这缘起理论有两个前提:第⼀是从现法的⾓度,现法就是世俗显现法,也叫世俗诸法,简称显现、现法,这是观待空性⽽说的:即观待空性⽽说显现,观待显现⽽说空性。
缘起理论说的是显现,胜义理论抉择的是空性。
或者从现法⾓度说缘起,从空性⾓度说胜义。
应成派站在现法⾓度承认因缘所⽣法,并⾮像⼀些世⼈误解那样,说应成派唯⼀是随顺众⽣分别⼼⽽有所承认,他们⾃⼰什么都不承认。
贤劣无常与分别无常

(七)贤劣无常与分别无常首先明确这两段修心的路线。
先要发展贤劣无常方面的修心,接着更细地落实到分别无常的修心上,从而使我们的心从“日日进步”发展到“念念在法”,十分精密地把心完全纳入到法道中。
首先要得到“在获得圣者地以前,自己的心贤劣无常”的胜解,由此看到,在我心上有由贤到劣和由劣变贤两种走法。
又要明白怎样是由贤到劣的走法,看到自身的危险性。
再要思维,我要怎样调控好自心的缘起,让它保证由劣到贤呢?由此就精确地认定,在缘起上每天不可缺少外前行的修心。
这样得解后就要下决心:我一定要按这样做,效仿米拉日巴尊者。
要求是每天都不离开这些修心法,从而在微观上调控着心,一直不往变坏的方向走。
关键是外前行的修心法,要一直在求解脱的路上走,在对治我执、骄慢等烦恼的方向上走,要让膨胀我执的方面息减下来、让求取轮回的方面退减下来,这样才能保证一心向法。
接着又讲到,如果不这样严密地调控,人的分别是无常的,刹那间就可能随诸因缘变到非法的路上去。
这就要进一步认识到分别无常的状况,从而确认我必须分分秒秒依法修法,否则是不保证的。
在这样很深的胜解作用之下,才开始发猛利的心,要求更细地控制好内心,念念都住在法上,这样来度过昼夜。
这样通过无常的修法,进一步发展成一心向法修法的意乐。
下面逐段讲解贤劣无常和分别无常的修心发展路线。
1、由观察发起贤劣无常的胜解贤劣也是无常的,从世间方面来讲,有功名利禄、能言识广、为人信重、勇健机智的一些人也是到了衰败之时,先所积集的福德已尽,此时一切心思皆起颠倒、一切所作皆不顺遂,被人讥笑、自生懊丧、受人轻贱,唯成这样。
以前有的那些少分功德好像成了穷尽后什么也没有了。
有很多人是这样。
很多以前被称为无见识、无头脑或奸诈、妄语的人,后来反而得到受用及财富,如所说“欺诈老了成主翁”一样成为他心信托之处,算是有贤德、思虑的人也屡见不鲜。
世间方面要观察由贤到劣、由劣到贤两方面的事例。
首先由贤到劣。
有些人过去是人中的佼佼者,又有功名又有利养,做什么事都很顺利,被人们恭敬服侍,顺缘围绕在身边。
1、断分别心,立平等心

1、断分别心,立平等心=============================发布时间:2009-12-23 10:06人们由于不明白宇宙本性和真相,一切以自己的五官感知判断事物,由于五官受三维的局限,把一切能感触到的东西都判断为“实有”,由此而分别出有、无,继而分别出好坏、取舍等等。
人们站在自我利益的角度上,进行着更加细致和执着的分别。
一切习惯于以自我利益为判断事物好坏、是非、对错、善恶、取舍的标准。
今天对我有利则判定为好事、好人,明天对我不利则判定为坏事、坏人。
多生多劫以来,人们就是这样来判定事物。
人们就是这样,被你自己错误的认识反反复复地输入的程序控制着,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分别心。
但是,宇宙的本性中是没有分别的,万事万物中都包涵着宇宙本性。
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宇宙本性变现出来的一种表相和作用。
宇宙本性为什么没有分别呢?因为宇宙本性是空,空中怎会有分别?但是,人们对这个本性之空还是不好理解,因此,我们只能从本性中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上来分析和探讨。
宇宙本性是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证明:一是万事万物都没有自我,都是缘聚缘散,由缘而生,因缘而灭。
例如,我们的肉体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缘组合而成。
肉体化成灰后属于地;肉体里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分,属于水;体内有温度,属于火;呼吸属于风。
这四大都属于阳性物质。
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互根的,因此,除了这四大之缘以外,里面还有一个阴性物质的灵体(民间称灵魂,佛家称第八识),如无灵体的进入,仍不能产生肉体和生命,因此,灵体也是一个必要之缘。
另外,还要有父亲、母亲、时间、空间等缘,才能产生人体这个生命。
如果离开这些缘,就没有这个生命。
因此说这个生命没有自我,都是缘生缘聚的。
不信你可以类推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
二是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一直变化的东西只是一种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因此它是空。
例如:一粒树种--发芽--小树--大树--木材--桌子--旧桌子--灰土--又生出其它物种……以至无穷地变化下去,一切事物皆是如此。
中国佛教慈善理论体系刍论_林志刚

■ 学术专题 宗教慈善中国佛教慈善理论体系刍论*林志刚 ⊙内容提要:佛教教义中包含了丰富的慈善思想和理论。
缘起法、慈悲心、业报论、布施观和福田说共同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
缘起法是佛教慈善理念建立的理论基石,慈悲心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主导核心,业报论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规约,布施观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践行路径,福田说是佛教慈善理论体系的价值依归。
佛教慈善思想理论体系是佛教四众弟子创建济贫救世、积德行善、利乐有情的慈善组织的理论支柱,也是佛教徒及信众完善人格、成佛得道、涅槃寂静的精神依归,更是中华慈善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 键 词:佛教 慈善 理论体系作者简介:林志刚,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武汉工业学院副教授。
佛教本怀是慈善的,其劝世化俗的社会功能最终均指向了扶危济困、利益人群、服务社会。
虽然佛教历经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等几个阶段的演变发展,衍化出各种宗派与理论,但其义理内核均涵摄了慈善思想。
系统探讨佛教慈善的思想理论内涵,一方面可以揭示我国古代佛教创办慈善组织,从事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与动机,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世俗大众进行从善弃恶的教化,弘扬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
一、缘起法缘起法是佛教的理论基石。
有学者认为:“从佛教史上看,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以缘起理论洞察人生真相的原始佛教,以缘起性空思想去破除法我二执的般若理论,以‘三自性’去说‘外境非有、内识非无’的法相唯识学,再到以佛性、心性缘起去说众生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中国佛教的真常唯心理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其中,即缘起理论。
”(1)因而,可以说缘起法是佛教独特的宇宙观、人生观和存在论、法性论的基石,也是佛教慈善的哲学基础。
“云何为缘起?初谓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起愁叹苦忧恼,是名为纯大苦蕴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善论集》解读之五:分别心是苦难的根源
《至善论集》中论述了:“人的认知必然开始以分辨不同”,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以人的认知为开始的思想根源于分辨不同,以人的认知、思想为指导的行为也必须以分辨不同为必要前提。
有分辨,就有你我,就有善恶,就有空间的、时间的区别。
所分开的事物,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前几项我想很容易理解,我们来着重说说时间的问题。
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原因,可以从过去的事物变化出来,这中间是有规律的,也容易理解。
但是,事物之所以有变化的动力,是因为有变化的需求,而需求所推动的变化,其目的、结果却是在未来的满足。
现在是市场经济,我们知道产品是造出来的,但产品之所以会造出来,是因为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制造的动力。
再比如人,在受精卵开始就具备了今后生存的内在条件,他可以精确地在发展出手、脚、嘴巴、大脑等,而这些是要在将来派上用场的,小的时候他不需要嘴巴去吃饭,但嘴巴已经开始形成,并且他一生下来就本能地用嘴巴找东西吃。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未来需要的在发展,未来不需要的在消失,比如尾巴。
我们也可以说是因果规律的使然,也是,未来毕竟由过去发展而来的,但是,我们很难想象,未来只是由过去导致,没有一个东西在组织、引导。
这就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想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想
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则未来必然出现有的东西根本没用或者很多,而有的必需的东西却没有或者很少,人类社会就将无法持续。
因此,我们认识到:原因导致结果,结果引导原因。
现实根源于过去的原因,也起源于未来的需要。
过去和未来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圣经》中讲,人是有原罪的,具体是这样的。
“耶和华神吩咐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
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于是女人见那棵树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悦人的眼目,且是可喜爱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来吃了。
又给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圣经》。
人的原罪是因为可以分别善恶,有了智慧(当然也是不信神、离弃了神),人和蛇都因为罪而受到了惩罚,在以后的日子里,人可以分别善恶,可以行善、可以为恶。
从此,在人的世界里,神代表了善、代表了爱,给了人希望,也给了人天堂的道路,而蛇却代表了恶,代表了毁坏、伤害,并最终变成了撒旦。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神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蛇,蛇即代表了恶,神为什么不消灭它,还使它最终变成了撒旦。
因为人有了善恶之心,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蛇是神的工具,神让他迫使人重新认识神、与神同在。
也许,在神的世界里,人、天使、撒旦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区别仅仅存在于人的世界。
我们似乎也可以想一想,在原子甚至是更基本的物质的世界里,除了基于我们分别之心的、仅属于我们人的
世界的存在(这个在《至善论集》中有相当篇幅的论述),人和泥土又有什么区别。
佛教讲四谛,苦集灭道,首先就是苦。
佛教讲,佛的世界,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分别,没有过去未来,却是个极乐世界。
佛教教导人通过戒定慧去达到极乐世界,基督教教导人通过神的道、通过爱走进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