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是倾城也枉然——论《倾城之恋》里的女性意识启蒙

合集下载

女性主义视野下张爱玲小说_倾城之恋_探析_陈金花

女性主义视野下张爱玲小说_倾城之恋_探析_陈金花

大众文艺28摘要:张爱玲通过对《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这个艺术形象的刻画, 写出了女性生命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

通过描绘饮食男女的平凡琐屑的原生态生存状况,阐释人生说不尽的苍凉。

本文试图从无奈的生存状况、博弈般的婚姻爱情、女性自身之间的斗争三方面阐述《倾城之恋》的悲剧意蕴。

并试图阐述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关键词:悲剧性;生存状态;女性关怀“悲剧意识的本质就在于清醒地意识到自我而使主体得以确立,以独立的人格去坦然承受生活的煎熬。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对生命本体、人性的剖析,写尽人间苍凉。

《倾城之恋》围绕白流苏爱情进展情况,描绘了这个女性在封建大家庭所受到的沉重压抑和困境,展示了其不幸的命运,投射出作家的女性关怀。

(以下原文引摘皆出自张爱玲著:《倾城之恋》,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一、浮萍似的生存状态张爱玲在小说中设置了二条线索,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明写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进展情况;暗的是写白流苏自己无法把握的命运,犹似浮萍。

白流苏的命运在上海与香港,旧家庭与范柳原之间摇摆。

白流苏对婚姻是身不由己的。

流苏拒绝回去给刚去逝的前夫戴孝守寡后,兄嫂则终日冷嘲热讽。

无奈的流苏求助于母亲,母亲则避重就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

倒是回去是正经。

”母亲袖手旁观。

在这里我们看到为了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挤压,亲情在金钱的压力下荡然无存。

失败的婚姻使年近三十的流苏失去了生活的物质保障,亲人的冷漠与排斥则使其走入绝境。

青春即将消失,流苏的命运更似浮萍一般,漂泊不定。

还是徐太太指点迷津:“找事,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

”中国传统女性的悲哀力透纸背。

同样,在张爱玲《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中这一现象均有深刻表现。

小说的前奏即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无奈的生存处境,让我们看到一个受尽挤压排斥的绝望女人形象。

二、博弈般的婚姻爱情绝望的流苏急于抓住婚姻这根稻草来解救自己,然而这段恋爱则自始至终充满了博弈、讽刺、无奈的意味。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作者:肖晓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2期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最具创造力的女性作家之一,她成熟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中最大的闪光点。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论述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

关键词:张爱玲;创作特色;女性意识一、女性意识及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一)女性意识的内涵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批评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女性意识的基本内涵,是以性别为基础包含生命、自我、哲学、自审等多种内涵的意识觉醒。

(二)张爱玲女性意识产生的原由作品创作与作家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张爱玲小说中关于女性爱情、人生、命运的种种描述与她的人生经历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张爱玲出生地上海是当时世人眼中小资、海派的聚集地,也是她作品的根源地。

张爱玲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描写了大都市背景下的百态人生。

站在女性的立场认清了女性生存的空间,倾述着女性的需要,争取给女性自由恋爱、经济独立和自我救赎的能力。

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意识的独特展现(一)对女性命运和婚姻的关怀纵观张爱玲小说,张爱玲始终关注女性这一群体。

通过对自己笔下女性人物的命运和婚姻的关注,表达强烈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所处的社会背景纷繁复杂,但她只把关注点放在女性身上,关注在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的命运和婚姻。

张爱玲曾说过:“像恋爱结婚,生老病死,这一类颇为普遍的现象,都可从无数各个不同观点来写,一辈子也写不完……”正如张爱玲所言,她的小说中选取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女性典型,她的女性意识也表现在她对女性生存和婚姻的关注上。

1.极度物欲、极度缺失——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对物欲的极端迷失体现了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担忧。

葛薇龙是一名接受新思想、新教育的女性,她来上海的初衷是完成学业,却在姑母的圈套中一步步走向堕落,甘愿充当她姑母猎取情人的工具。

她意识到堕落也想过反抗,但她自身的极度物欲迫使她向金钱世界妥协,有意地挤向上流世界。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7篇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7篇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7篇《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篇1)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但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一场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

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书中最让我难忘的片段是范柳原半夜给白流苏打电话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

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别离开。

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这段话解释了一句《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两个"多么“加一个“!”,爆发了范柳原的情绪。

当他说出那句“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时候,他就输了,情感在高潮处爆发,却陡然压抑住,换做虚无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

命运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一篇传奇,它的传奇色彩就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

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

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张爱玲冷酷的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杀。

这跟她父母的婚姻阴影有,幼年时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她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

这部小说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觉沉重。

《倾城之恋》关于爱情观的看法(篇2)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名:***运城学院2015年5月毕业论文题目:《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系别:中文系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名:***指导教师:令狐兆鹏运城学院2015年5月《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意识比较分析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创作的《飘》与张爱玲创作的《倾城之恋》是女性文学创作的经典著作,对女性主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广泛且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各方面的异同点展开研究。

首先从中西方文化比较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异同点;其次对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对比;最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上寻找存在异同的原因。

旨在借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试图审视现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发展,强化现代女性在经济和思想上的独立意识。

同时,传达女性的愿望和请求,肯定女性的经验和价值,让人们重新看到女性的艰苦与不易,给予现代女性一个全新的启发意识。

关键字:郝思嘉;白流苏;女性主义思想;比较“Gone with the wind”and “Love in a Fallen City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Abstract:Margaret Mitchell created the "Gone with the Wind" and Zhang Ailing's "Love in the City" is female literary classics, to produce a wide range of feminist profound impact immeasurable.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these two works image of women in all aspects of a study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First and Western Cultures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Perspective of the analysis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heroines; followed the work embodied in th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feminist ideology; finally find the existence from the time of the author's background and life experience the reason fo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Intended by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ought, trying to examine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women, strengthen the modern female independence in the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At the same time, to convey the wishes and requests of women, certainly the experience and value of women, so that people see the new women's arduous and difficult, give modern women a new sense of inspiration.Keywords:Scarlett O'hara;Bai Liushu;Feminist thought;Compare引言 (1)一、《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 (2)(一)郝思嘉与白流苏的相似之处 (2)1、对待战争的态度 (2)2、多重变化的性格 (3)3、利用婚姻的手段 (4)(二)郝思嘉与白流苏的不同之处 (4)1、生活态度不同 (5)2、爱情婚姻态度不同 (6)二、《飘》与《倾城之恋》中女性主义思想的比较分析 (8)(一)《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8)(二)《倾城之恋》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9)三、《飘》与《倾城之恋》有所相似、有所区别的原因 (10)(一)作者生长环境的不同 (11)(二)中美文化环境的不同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米切尔的《飘》开辟了新的视野,为今后的社会和政治思想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为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解放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男女关系、婚姻关系和社会关系。

《倾城之恋》中的无权女性与掌权女性——镜花水月,浮华苍凉

《倾城之恋》中的无权女性与掌权女性——镜花水月,浮华苍凉

《倾城之恋》中的无权女性和掌权女性——镜花水月,浮华苍凉朦胧虚飘、胡琴咿呀的白公扪里,随着三爷三奶奶四奶奶吵吵嚷嚷地上楼,这个腐朽旧家庭的故事便开始了……得知白流苏前夫的死讯,白家人齐上阵劝服警告已离婚七八年的白流苏前去奔丧守节。

白三爷以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威逼;白四奶奶以“扫帚星气运”的借口嫌弃讥讽;白四爷又以“不毁一桩婚”的软刀子劝服。

离婚后的白流苏仿佛一个人人都嫌的重包袱。

而前夫的死亡给白家人带来了机会,于是将“守祠堂”美名其曰为“堂堂正正”、“饿不死”,实际上,丰厚的遗嘱让白家人原形毕露,张开可怖的獠牙扑向仍有可用之处的白流苏。

这样一个唯利是图,心怀鬼胎的大家庭便訇然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值得注意的是,白三爷提到“你虽然没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个,过继过来。

”一个女子孤零零的守祠堂是不被允许的,似乎唯有“留下后代”才有资格追随祭奠死去的丈夫,过继也只能是侄子而非侄女,甚至我们习以为常的成语“一男半女”也在此刻刺眼得令人辛酸无奈。

在这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近乎作为生育机器来传宗接代,而母凭子贵,女性的权利地位只能通过儿子确立。

这样的人情伦理在当时西方平等思想的冲击下纹丝不动,“法律今天改明天改,我这天理人情,三纲五常可改不了!”这一句话细思极恐,白流苏这个望族小姐尚且如此,出身普通的妇女又当如何呢?或许如《祝福》里的祥林嫂一般直接被掳走吧。

“离婚”的存在分明为女性提供了一条求生、脱离苦海的道路,但希望也最终在伦理纲常的闲言碎语面前泯灭。

在五万字的小说之中,一些人物或许很少出场,但在留下的蛛丝马迹中仍能窥见那个乌烟瘴气的时代,窥见人们真实的丑腔恶态。

在这里,我想将小说中的女性分类成“无权”与“掌权”,拨开那层无形的云雾。

一、无权女性1、白四奶奶——尖酸刻薄掩悲苦。

白四奶奶出场便用辛辣难忍的讽刺语对着白流苏直插一刀,“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哪,没的沾上了晦气!”在四奶奶口中,白流苏就如祥林嫂般“沾了祖宗的东西,不干不净”,她卸磨杀驴,在花费光白流苏带来的钱财后便毫不留情地讽刺批驳,因为在她眼中,只要自己拉着胡琴的丈夫还在喘气,只要自己的儿子安然无恙,便能睥睨得志地讥讽这个败兵之将。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张爱玲倾城之恋》课件
女性的自我救赎
尽管面临种种困境,小说中的女性仍然努力寻求自我救赎和自由。这反映了张爱 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和自由的呼吁。
CHAPTER 04
艺术特色
叙事风格
叙事结构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采用了 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倒叙、闪 回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
凑和引人入胜。
叙事视角
张爱玲善于运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 称叙述视角,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 ,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叙事节奏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中巧妙地控 制叙事节奏,通过快慢、详略的处 理,使得故事更加有张力。
语言特色
01
02
03
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语言风格独特, 语言简练、质朴,同时又 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 受。
比喻手法
张爱玲善于运用比喻手法 ,通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 人物心理和景物,使得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
方言运用
CHAPTER 06
相关研究
研究现状
研究数量
近年来,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研究数量呈 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研究领域
研究领域涵盖了文学、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学研究占据主导地位。
研究深度
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从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到 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深入探讨。
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究《张爱玲倾城之恋》的文学 价值和社会意义。
语言风格
研究成果指出,《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语言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文 学性和艺术性,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推广具有一定的贡献。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爱情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爱情并非简单的浪漫,而是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主人公们的爱情 交织着欲望、权力、金钱和社会地位等因素,展现了爱情的复杂面貌。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

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

毕信、卞齐欣郝英慧和蔡翠平张爱玲与简·奥斯丁作品中女性意识之比较——以《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为例【摘要】:张爱玲和简·奥斯丁是东西方文学史上各具特色的女性作家,她们在创作中体现了鲜明的女性意识。

本文主要通过具体分析《倾城之恋》与《傲慢与偏见》这两本书,得出两人追求独立与平等的女性共识,对爱情的不同的追求以及对所处时代顺从态度的差异。

同时本文从人性角度分析两位作家女性意识异同的原因,和家庭环境、时代背景、爱情经历对她们人性追求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意识比较爱情AbstractEileen Chang and Jane Austen is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literature history of distinctive female writers, they reflected the distinctive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e creation.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whole city of love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these two books, it is concluded that two people pursuing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of women consensus, the pursuit of love is different as well as to the time differences submissive attitude.At the same time,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writers'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love experience on their human nature.Keywords: Female consciousness comparison love引言(女性意识的内涵)所谓女性意识就是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体验和觉醒。

论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

论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

论女性主义视角下《倾城之恋》的爱情悲剧作者:刘成宝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05期摘要: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

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

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

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

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

《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

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关键词:女性主义倾城之恋爱情悲剧成因《倾城之恋》这部爱情传奇于流苏而言是“一次没有爱情的爱情,它是无数古老的谎言、虚构与话语之下的女人的辛酸的命运。

”以白流苏为代表的女性,经济不能独立,饱受封建大家庭的摧残,依附男权而生存。

对于女性的这份无奈与凄苦的不断体味与深刻发掘,清晰地投射出张爱玲对女性生存境遇的自我体察与情感认同,折射出作家深层的女性关怀。

一、男权社会中对女性独立的限制《倾城之恋》完成于1943年9月。

当时正值日本侵华,国土沦陷,上海也早已成为沦陷区。

小说中虽未正面描写这一史实,但我们却能从小说所营造的氛围中感受到这种亡国的压抑和沉痛。

小说中首尾呼应的咿呀胡琴声,何尝不是拉出了这片乱世中的辛酸呢?白流苏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乱世中,当时的白公馆也是世道中落,“先两年,东拼西凑的,卖一次田,还够两年吃的。

现在可不行了。

”一大家子人,为了各自利益,心怀鬼胎,勾心斗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是倾城也枉然——看《倾城之恋》里的女性意识启蒙
初读《倾城之恋》是被其中漂亮的对话吸引,仅就对话而言,平和中透着浪漫,浪漫中
又不显矫情。就其内在而言,作者通过这篇曲折而深沉地回应了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其中“五
四”新旧时代交替中女性的生存境遇就是之一。
这是一个看似轻松,实则沉重,看似圆满,实则苍凉的故事。上海旧式大家族里的离婚
女儿白流苏,在娘家被兄嫂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遇纨绔子弟范柳原,流苏为取得一
个有保障的婚姻地位而与其周旋,正要陷在泥淖里时,一场倾城的战火让她如愿得到了一个
平凡的归宿。
当时,在高扬“个性解放”的五四新思潮影响下,很多作家笔下出现了叛逆者的女性新
形象,而张爱玲却对这种浪潮始终保持冷眼旁观的态度,她认为“五四”小说中那些叛逆的
女性形象大多是被时代激进浪潮孕育而生的不真实的理想主义者形象。所以她笔下的流苏给
人感觉很真实,流苏不彻底的反抗更让我们感觉到女性自我意识启蒙的渐进性与艰难性。
一开始,流苏挑战封建婚姻观念,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摆脱一段糟糕的婚姻,这是书中她
第一次对传统女性形象发起的挑战。之后她回到白家,人生正无望时,又恰巧遇到范柳原这
样一个“标准夫婿”似是倾心于她,流苏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婚姻,不顾周遭的嘲讽与压力,
两次去香港追求自己人生的转折,这是整部小说描写的重点,也是流苏第二次追求人生的勇
敢、惊人之举。如果赢了,“她可以得到家人虎视眈耽的目的物范柳原,出净她胸中这一口
气”;如果输了,她就声名扫地,她就这样冒险去追求了个人生存的权利。
范白二人在香港相遇,一次次语言上的交锋仿佛是他们人性碰撞的“战争”, 于是我们
看到,他们自私、聪明、犹豫以及对彼此的洞察态度,流苏戒备森严,而柳原则欲擒故纵。
就在流苏似要认输,柳原即将离港时,一场突如其来的轰炸,牵绊住了柳原,生死交关之际,
柳原折回救了流苏。“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
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她身边的这个人。„„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
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流苏如愿了,
一个城市的倾覆成全了她。
但可惜,这二人共患难的果实,只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只是“活个十年八年”
的念头。流苏重新开始了依附于丈夫的生活,他的丈夫范柳原虽因战争影响转向平实的生活,
但结婚并不使他应变为圣人,他仍旧保持着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也许流苏会获得世俗生
活的几年或几十年的安宁,但谁知道呢?这世上本就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或许那时还有其他千万个的流苏们被时代变革的潮流裹挟着前进,在觉醒、挣扎、无奈
中又都归于沉默,即使一世安稳,其背后又是多少高墙大院的无尽“囚禁”。而那个时代本
身也不容一个女子轻易大彻大悟,没有自身创建的经济地位,也没有政治给予的保障,纵是
倾城之力也难彻底改变女性们飘零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