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部落“轩辕氏”图腾初探文档

合集下载

轩辕家族简介

轩辕家族简介

轩辕家族简介轩辕家族简介2017-05-24 百家姓总公会百家姓总公会微信号bjx113 功能介绍传播家族文化,凝聚中国力量轩辕姓,中国古老姓氏,始源说法有五: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轩辕姓源于芈姓,出自战国后期楚国王族后裔轩丘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轩辕姓源于姬姓,出自轩辕黄帝后裔军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轩辕姓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喜,属于以通义字讹为氏;源于姬姓,出自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熊氏,属于以先祖尊号为氏。

轩辕氏族人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轩氏、辕氏者,皆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号称“中华第一姓”。

姓氏渊源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

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

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

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

《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

《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

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中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

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近代史学家则提出黄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识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根据《风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献,把应该写作黄帝的地方多写成皇帝,如《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风俗通》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且,从音韵学上讲,黄、皇同音同声,故黄帝即皇帝。

黄帝的传说课件(共36张PPT)

黄帝的传说课件(共36张PPT)

“这件事”给了黄帝什么样的启发?划 出文中的句子,然后读一读。
有一年夏天,黄帝正在干活,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把他 头上的帽子吹掉了。草帽是圆的,掉到地上后向前滚出了很 远。这件事给了黄帝启发,他想,如果做个圆架子,再装上 像草帽一样能滚动的东西,就可以用来搬运物品了。于是, 他号召部落民众,按照设想找来需要的材料,试了一次又一 次,终于把车造了出来,样子就像现在的独轮手推车。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结果怎么样 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水陆交通发展 改善人们生活
我会写
帝传忽启
黄帝 上帝
传说 传统
忽然 忽视
启发 启动
由理段通
理由 由于
道理 真理
段落 分段
通过 交通
谢谢聆听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 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 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 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 学等。
初读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课文写了黄帝的什么事情? 2、分别是受到什么启示?他是怎么想? 然后又是怎么做的呢?
(要求:先组内互讲,再全班交流。)
看到什么
结果怎么样
想到什么 怎样做的
互动课堂
黄帝造船又是受到什么启示的?
一个秋天的傍晚,黄帝干完了活,同大伙坐 在河边休息。他看水面上漂着许多树叶,其 中一个叶片上有一只蚂蚁,虽然河水很深, 蚂蚁却安安稳稳地在上面爬着。
词语积累 AABB式词

安稳 高兴 开心
我会认
黄帝 创造 推举 尊称 启发
cái
号召 按照 设想 材料 改进 代替 待在 自由 一段 供给
推tuī
推举 推车

黄帝名号与图腾新考

黄帝名号与图腾新考

作者: 王燕均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图书馆
出版物刊名: 学术界
页码: 31-33页
主题词: 黄帝名号;黄帝族;中原地区;古部族;新考;氏族社会;族名;左传;图腾崇拜;摩尔根
摘要: <正> 目前,有关黄帝名号与图峰问题的考释,诸家之说尚有很大分歧。

这里,笔者试从上古部族名号与图腾崇拜的关系入手,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新的考释。

一、黄帝名号源于图腾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

氏的概念在上古即是氏族、部落的意思。

因此,黄帝不必只是人名,它更主要的是一个族名,一个曾经在上古中原地区的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强大部族的族名。

【上古历史】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上古历史】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上古历史】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轩辕氏的称号,相传他有25个儿子,分别得12个姓,后来的唐、虞、夏、商、周、秦都是这12姓的后代。

不仅中原的汉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南方的苗、戎、狄、毛等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英雄人物代表,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源头,因而被奉为人文始祖。

在中国的历史年表中,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只能从4000年前的夏朝算起,而夏前的“三帝五帝时代”由于没有地下文物的考古资料,只能依靠传说。

在这些传说中,黄帝的传说是最受关注的。

后来,经过文人学者的记载和加工,散见于先秦的一些文献中。

直到西汉司马迁写下这部伟大的著作《史记》,这些文献才被整理出来,以便今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我们祖先的事迹。

据史学家研究,在中国古史五帝传说的记载中,五帝时代可分为两大阶段,五帝前期以黄帝为代表,其主要活动地域多在北方。

黄帝时代是“龙战于野”的时代,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在今河北省北部桑干河流域,黄帝族“迁徙往来无常处”,黄帝率兵与炎帝作战的“熊、罴、貔、貅、(豸旁加区)、虎”,一般认为是黄帝部族内以野兽为图腾的诸部落的名称,故有黄帝“号曰有熊氏”、“黄帝为有熊”(《史记·五帝本纪》)等记载。

这些记载,都颇具北方游牧和狩猎民族色彩。

然而,这些传说多年来一直缺乏考古证据。

近年来,考古学家们在辽河流域发现了20多块像雄龙一样的玉石?,这种玉熊龙是红山文化中最大的玉石品种之一。

它也是红山文化四大玉器类型(马蹄形玉环、云形玉佩、方圆形玉璧和以玉龙为主的兽形玉器)中最生动的一种。

这类玉雕熊龙除在辽宁省牛河梁及附近建平县出土较多以外,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和西拉木伦河以北的巴林右旗、巴林左旗以及河北省的围场县都有出土,其分布面覆盖了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大部分。

黄帝轩辕氏简介

黄帝轩辕氏简介

黄帝轩辕氏简介黄帝轩辕氏简介黄帝,有熊国君少典的次子,姓公孙,名轩辕。

也有人说姓姬。

生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轩辕丘,在今河南以新郑为中心,新密、荥阳、登封、禹州等地建立了有熊国。

也有一说,生于天水、《史记》说生于寿丘。

现在专家研究表明,寿丘要首先排除掉,《史记》原书没有明确的注释,而孔安国强加上去,汉代人孔安国[山东人]是孔子的17代世孙,在当时的社会,大家都对孔子十分崇拜,孔安国也就是给《史记》加注释冒充原书之手笔!当然有不少正确的,但把“黄帝居于轩辕之丘。

”注释指出“生于寿丘”,且在鲁东门外(今山东曲阜县东北约六里)是个不小的错误!一直让后人疑惑了好一阵子,后来在一些出土文物中,也验证了这个注释是所加错误!因当时的寿丘根本没有很早的文明出现,而其他的书籍《帝王世纪》、《水经注》、《国语》、《括地志》...都注名了轩辕之丘即新郑也!立宫建殿于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新郑与禹州之间的始祖山[又叫具茨山]也是其经常活动的地方,葬身一说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一说河南省灵宝市。

其母亲为有姣氏之女,名附宝。

相传,她闭着眼睛看见巨大的闪电围绕着北斗七星中的天枢星,照亮了郊野。

附宝因此怀孕,后生黄帝。

黄帝 37岁而登天子位,寿年110岁。

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载,黄帝正妻为西陵氏的女儿,名嫘祖,生下昌意和玄嚣。

二夫人是方雷氏的女儿,名叫女节,生下青阳。

三夫人是彤鱼氏的女儿,生下挥和夷鼓。

四夫人嫫母,生下苍林和禺阳。

黄帝共有25个儿子,3 个女儿得到姓的只有14人。

黄帝未让他的儿子继承帝位,让昌意的儿子高阳(颛顼)继承帝位。

颛顼死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死后,即其弟勋立是为帝尧。

后禅让于虞(名为重华)、禹。

黄帝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貘、虎与炎帝战于逐鹿的阪泉,经三次战役而得胜。

蚩尤作乱,不听帝令。

黄帝九战九败于蚩尤,率部退守河南省新密市云岩宫,于此立宫建殿,研练兵法。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为将相,与风后研创兵法八阵。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轩辕(xuān yuán)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jī)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名轩辕,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因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

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jiǎo)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因此,炎黄二帝都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

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蟜(jiǎo)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虫。

轩辕(xuān yuán)❶我国古代传说中黄帝的名字。

❷姓。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1541。

轩辕(xuān yuán)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

传说姓公孙,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曾战胜炎帝于阪(bǎn)泉,战胜蚩尤(chī yóu)于涿鹿(zhuō lù),诸侯尊为天子。

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汉典网辛卯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今天举行辛卯(xīn mǎo)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今天上午分别在陕西黄帝陵(líng)和河南新郑轩辕黄帝故里举行。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主要源流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

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

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

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

《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

《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

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中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

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近代史学家则提出黄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识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根据《风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献,把应该写作黄帝的地方多写成皇帝,如《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风俗通》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且,从音韵学上讲,黄、皇同音同声,故黄帝即皇帝。

又《尚书·吕刑》中皇帝与上帝也互相通用。

这样看来,黄帝似乎可与皇帝、上帝划等号了。

然而,“皇帝”称号自秦始皇帝创用以后,泛指中国最高统治者,“上帝”则别具神格意义,“黄帝”专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识。

因而,此三者在实际应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

黄帝为什么称轩辕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战法。

打仗时,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战士围成一圈,指挥员立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做出入的门,起到保护指挥员的作用。

古人把有布幕的战车叫做“轩”,两车中间空当称为“辕”。

因此,发明这种车站法的黄帝,就又称为轩辕氏了。

轩辕复姓为黄帝嫡孙,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轩辕(xuān yuán)复姓,是黄帝嫡传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称为帝鸿氏。

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黄帝的后代子孙遂称轩辕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轩辕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轩辕姓姓氏源流主要源流按《国语》记载,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

又据《史记》说法,黄帝姓公孙。

于是,《史记索隐》就调和两姓,说黄帝本姓公孙,因在姬水边成长,故改姓姬。

此外,《史记》还说他名轩辕,但是没有说明因何而得名。

《史记集解》说他号有熊,《史记索隐》就进行比附,说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又以为号,又根据《左传》记载,说他亦号帝鸿氏。

《史记正义》解释说,黄帝为有熊国君,号有熊氏。

及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

轩、辕两字都与车子有关,因而齐思和《论黄帝之制器故事》(《古史辨》第七册)把中国车·子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路史》讲得更具体,说黄帝在空桑山北创造车子,“横木为轩,直木为辕,故号曰轩辕氏”。

至于黄帝之所以称黄帝,古人似乎众口一词地说,他“有土德之瑞,土黄色,故称黄帝”。

近代史学家则提出黄帝即皇帝,亦即原始人意识中的上帝(上天)的意思。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根据《风俗通》、《春秋繁露》等古代文献,把应该写作黄帝的地方多写成皇帝,如《易经.系辞》:“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 《风俗通》则作:“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且,从音韵学上讲,黄、皇同音同声,故黄帝即皇帝。

又《尚书·吕刑》中皇帝与上帝也互相通用。

这样看来,黄帝似乎可与皇帝、上帝划等号了。

然而,“皇帝”称号自秦始皇帝创用以后,泛指中国最高统治者,“上帝”则别具神格意义,“黄帝”专指五帝中之首帝,又成一般共识。

因而,此三者在实际应用上已是不可混淆的。

黄帝为什么称轩辕呢?古书上说是因为他在战争中发明了一种战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孔子墓前闹文字笑话(汉字故事)杨立新《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5月10日第 10 版)图一:山东曲阜孔林中的孔子墓碑图二图三图四 几年前,我与家人去山东曲阜旅游。

在孔林孔子墓前,就听一位导游指着墓前一通高大的墓碑说:“大家注意没有,孔子墓碑前有一道矮墙,将墓碑上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墓’遮去了一部分,只露出‘大成至圣文宣干’,‘王’字底下的一横不见了。

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历代帝王祭拜孔子时不能二王对拜,孔子的后人故意嘱咐工匠把‘王’字的一竖拉得特别长,这样皇帝来祭祀孔子的时候,从正面就看不出来是个‘王’字,而是‘干’字了。

” 我闻之不禁愕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至圣先师孔子墓前竟发生此等文字笑话! 我们姑且不论这一说法是否于史有据,仅就“王”字的书写而言,就甚为荒谬。

因为墓碑上的字体为小篆,如果“王”字的一竖不拉长,那就不是个“王”字,而成了“玉”字了。

现在的孔子墓碑系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所立,碑阳“大成至圣文宣王墓”这八个篆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黄养正所书。

黄养正官至中书舍人、太常少卿,以书法著称朝野,当时的宫殿榜署及国子监题名多出其手,因此对于书碑者的身份和水平我们不应有任何怀疑。

为了区分“王”和“玉”字,我们有必要从字源、字形上对它们进行一番分析比较。

“王”的字形演变:(见图二) “玉”的字形演变:(见图三) 从上面两字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王”和“玉”的区别很大, “王”字像一个挺立在大地上的人形,表示君王的唯我独尊和不可一世;而“玉”字是三横加一竖,竖画上下出头,表示一根绳子穿系住美丽的玉片,就像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玉串饰一样。

金文中,两字都变成了三横一竖,“玉”字的三横比较均匀,竖画也不上下出头了;而“王”字的下面一横很有特点,为斧钺之形,象征王者的权威。

小篆中,“王”字的三横与“玉”字一样都比较均匀,不同的是,“玉”字的一竖上下等距,而“王”字的一竖上短下长。

到了隶书和楷书,两字的三横一竖别无二致,三横间的距离也都相等,唯一不同是“玉”字的右下方加了一点,意为玉上的瑕疵,这也就是我们现在习见的“王”字和“玉”字了。

“王”和“玉”均为《说文解字》部首,下图中的小篆“王”和“玉”摘自现代书法篆刻家王福庵所书的《说文部首》,该帖向为学篆范本。

大家看 “王”字的一竖下端拉得特别长,与“玉”字形成了鲜明对比。

(见图四) 由此我们知道,小篆“王”和“玉”虽均为三横一竖,却大异其趣,大有讲究。

三横之间等距离的为“玉”,而第三横距第二横较远的是“王”。

关于“王”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天下所归往也”,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

而参(叁)通之者,王也。

”意思是说,三横代表天地人,而贯通天地人的就是王,这种解释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

对此,唐代李阳冰注曰:“中画近上。

王者,则天之义。

” 关于“玉”字,《说文解字》释为:“象三玉之连。

丨,其贯也。

”意思是说,“玉”字的三横像三块玉片连接在一起,一竖表示穿玉的绳子。

李阳冰注曰:“三画正均如贯玉也。

” 另外,汉字偏旁部首中有个极常见的偏旁“王”,很多人都称之为“王字旁”,其实正确的说法应为“斜玉旁”。

诸如玲、球、环、玷、理、现、玩、珍、珠、瑕、班、琼、瑶、瑾、瑜等,都是和“玉”有关的字,与表示权利的“王”没有任何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墓碑上的“王”字应为小篆的规范化书写,绝无任何特异之处。

因此,有关孔子墓碑的传说,矮墙遮挡之说姑且存而不论,所谓“王”字刻意拉长的说法绝对是虚妄之谈!中华文明独立完整影响深远——谈谈中华文明的几个特点(下)单霁翔《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6年05月10日第 10 版)藏族白瓷茶瓶唐代茶具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中国古代四大发明蔡伦造纸(漫画) 我国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已经为许多西方学者所重视。

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视我国传统文化。

❶中华文明的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即所谓“多元一体化”。

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既是指生活在我国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国家,又是今天在我国领域内56个民族的总称。

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首先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灭绝。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纽带,维系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整体性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华文明本身的规模因素,即地域的广阔和整体规模的巨大,形成了一种难以征服与分割的力量。

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文化整体。

曾经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其他文明最终都被这一规模巨大的文化整体所吸收和同化。

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文化因素,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

如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的崇拜,影响深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完整性。

戴逸先生曾分析过对我国文化影响较大的诸项因素,包括经济条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这些都对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所影响。

首先,我国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

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造成了稳定保守的一面。

其次,我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

从秦代算起已有2000多年历史,给我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第三,我国是个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国家。

宗法意识、家族意识非常强烈,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形成的。

第四,地理环境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立而完整的文化系统。

❷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人类四大古老的文明,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

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

然而,除中华文明之外,几乎所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曾在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中断现象。

如果与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算最早,但是中华文明是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然而其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未曾中断。

中华文明同根同种同文完整地保留下来,传至今天,这在整个世界人类历史上是很独特的现象。

对此袁行霈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种文明都是在相对集中的一个较小范围内展开的,回旋的余地不大,一旦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和战争的破坏或自然灾害,就难以延续和恢复。

而中华文明则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开展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

自从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繁育。

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

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不断增加进来。

苏秉琦先生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像中国如此之大的国家有始自百万年前至今不衰不断的文化发展大系。

❸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技术发明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取向。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发明家引领着世界技术创新的潮流。

从春秋时期到宋代的1800多年间,我国的技术发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迁徙、演化和融合,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

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等,这些都令世界惊叹不已。

公元前600年,我国发明了液态生铁冶炼技术,使铁矿石源源不断地变成铁,并且直接铸造成型。

这项发明在较大范围内促进了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兵器的更新,使人类历史迅速进入铁器时代。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深井钻探技术,使人类能够获取深藏在地下的财富。

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瓷器,取代了陶器,为人类抹去了石器时代留下的最后一道痕迹,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

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我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要有成效得多。

盛唐时期,我国就已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目标国。

1700年前后,我国和印度这两个东方大国的经济收入都还处在当时世界的前列。

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中华文明才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的潮流。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已经为许多西方学者所重视。

1988年,许多国家的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视我国传统文化。

实际上,孔子和老子早已是历代欧洲哲学家们心中伟大的思想家。

今天人们看到,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本文配图均来自网络)黄帝部落“轩辕氏”图腾初探作者:曹定云《光明日报》( 2016年05月09日16版:国学)图一:《山海经》中的轩辕图像图二:马家窑图像图三:庙底沟所出壁虎图像图四:洪山庙陶缸壁虎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这个时间节点是从轩辕黄帝经过“涿鹿之战”后开始的。

“黄帝”乃部落之名,“轩辕”乃氏族之名。

在此之前,黄帝部落同炎帝部落一样,都已经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

这段路就是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时间可能长达三千余年。

自此以后,是由黄帝开始的“五帝时代”。

近代田野考古工作开展以来,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被发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等。

在很长时间里,如何将这些考古“文化”与“三皇、五帝”联系起来,大家感到茫然。

近十余年来,我先后写过《炎帝部落早期图腾初探》,指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中“人面鱼纹”是炎帝部落“彤鱼氏”图腾,为寻找古代炎帝部落“彤鱼氏”提供了依据;《试论炎帝文化与高平羊头山的文化内涵》一文,指出“羊”是炎帝部落“神农氏”图腾;2009年,《华胥氏的历史传说与考古文化史实》一文指出“华胥氏”是以“花蕊”(花须)为其“图腾”,仰韶文化中许多以“花”为图腾的先民,都应是“华胥氏”后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