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课件出示)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
(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
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3.配音读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配乐背诵2.默写古诗3.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山险水涌望天门山爱国帆来日出篇二: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一、课前:读有关长江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二、开课: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1、师生同默;2、简介李白;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四、评读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二、教案设计(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五)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a—读出节奏感.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2、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
(抓字眼,明大意)(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天门山古诗教学设计(优秀5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学生活动设计]:朗读讨论作画背诵《望天门山》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
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风光.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绘,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二,教学目的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才能(智能目的).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的).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才能..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的)三,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明确目的,尝试学习.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1,先运用不同手段打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3,老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宏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老师点拨纠正.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盘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假如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那么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展讨论学习,然后汇报,2,老师理解反应,及时纠正.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那么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明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渐渐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的进一步进步,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1."紧扣词句".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绘.) 2."想象画面法".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遨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五)指导诵读诗句.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老师归纳,教给方法:a—读出节奏感.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适当时间与同学,老师交流汇报)第2篇:古诗望天门山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七、板书设计:张贴学生的画。
反馈:[学生活动设计]:朗读讨论作画背诵第2篇望天门山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会写一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体现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重点:能熟读诗句,理解诗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小黑板。
教学过程:吟唱诗歌、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曾经了解过这个人吗?板书:李白[唐]。
你对他了解多少?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出示小黑板: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气势磅礴、情感奔放,想象丰富,大胆夸张.因此被称为诗仙。
今天,我带来一首他写的诗,不过,我要把它唱出来,你们想听吗?(想听)听了之后,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的境界当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教学难点:
.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天门山风景。
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
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自由地读诗
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
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
(指导朗读)
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
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
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
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指导朗读)2、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的笔,画出让景动起来的词。
(相机出示:中断、开、东
流、回、出、来)
①“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②就是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遇到了天门山却(课件出示:至此回)“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1、回旋2、返回)这么气势磅礴的长江水,因为遇到了天门山而回旋起来了,你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啊!那就读出它的气势来吧!(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③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李白对着天门山,————地说:“”)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李白的好心情一起出发吧(齐读,分组比赛读)
四、升华情感,体会豪情
1、同学们,青山碧水,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而在李白眼里,就不仅仅是美景了。
刘老师告诉你们,李白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时,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说:“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和风一起飞,直上云霄,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2、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时,他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3、他觉得实现理想已经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样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4、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色,不正能代表他那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吗?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五、照应字词,新唱古诗
1、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依然是天门山,山里的那些景物依然是那些景物,读景物词(出示诗中的景物词,女生读)
2、(出示诗中的动词)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了,它传达着李白实现理想的宏伟壮志。
(男生读)
3、这些字,已经来到了《望天门山》的灵魂中,它不但描绘着美景,更抒发着情感,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唱在嘴里,刻在心里,记在脑里。
(新唱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