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学生自由地读)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生:是毛泽东的《长征》师:不对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师:你怎么看出来的?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

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

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一、课前解题教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学生齐读题目。

师:同学们,本文的题目重点应该在哪个词上呢?生:天门山。

生:望。

师:大家能不能在这个题目上加上一个词,再在后面加上标点,使它成为一句话呢?生:在前面加上“我”,后面加上句号。

生:在前面加上“李白”,后面加上句号。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

这首诗就是写了李白遥望天门山的情景。

学习这首诗关键应该理解诗人是怎么“望”的。

了解天门山。

教师出示天门山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天门两山本是一体,抵挡汹涌的江流。

由于长江的冲击,撞开天门,使它中断成为东西两山。

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了解李白。

李白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师:我们了解了李白的一些情况,知道他写的诗豪放洒脱,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他的《望天门山》吧。

(点评:以“望”为线,巧妙的将学生与文本串联。

通过链接天门山的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获得对天门山的险峻雄伟的初步体验。

关于诗人李白的介绍,多重角色的设定,给诗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成就。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重点词语的妙处。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读诗酿情课件出示古诗。

学生不约而同地读起来。

师:同学们,知道学诗至少要过两关吗?生:不知道。

师:学习古诗,要过“读”和“品”两关。

先说读诗。

现在,有的同学爱看穿越剧,今天我们也来个穿越。

穿越到千年以前,去见见李白。

读之前,先想像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所处的环境,联系作者的性格特点,揣摩诗的感情基调。

然后,将自己当成诗人,再读诗。

读时还要注意停顿。

现在,我就是李白。

我给大家读一遍。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一、课堂教学实录1. 课程背景介绍本次课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一节古诗诵读课,课程的重点是教授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鉴赏和诵读。

学生已经学习过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写作风格,对于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了解。

2. 导入环节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段关于天门山的介绍视频,并让学生自由发挥,描述他们对于天门山的第一印象。

学生们纷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于天门山的印象,有的说是高耸入云的雄伟,有的说是神秘莫测的景色,有的说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致,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于天门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3. 诗词赏析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赏析《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境遇和诗作所蕴含的情感。

然后,教师逐句解读诗句,让学生了解每个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还通过配图的方式,展示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天门山所蕴含的美景和意境。

4. 诗词朗诵在赏析完诗歌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诗词朗诵。

学生们各自准备了朗诵稿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朗诵练习。

通过多次的练习,学生们的朗诵表现越发自然流畅,将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5. 诗歌联想教师让学生进行自由联想,以天门山为背景,自己进行创作。

学生们在诗歌联想环节中,充分展现了他们对于天门山的感悟和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这座山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6. 课堂总结教师以一篇古诗《望天门山》作为总结,向学生表达了对于诗歌的热爱和敬重,鼓励学生多多接触古诗词,感受诗歌的美妙和魅力。

二、教学感悟1. 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古诗《望天门山》是一首表现诗人壮美心境的杰作,诗中融入了诗人对于天门山的敬仰和心驰神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视频和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对天门山的壮美景色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让他们在情感上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优秀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对象:潼南育才小学二年级5班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地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掌握古诗地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地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3、学生能用写和画地方式表现诗歌地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1 、师:同学们,你们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语文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测试一下我们之间地默契程度:提到唐代地诗人李白,你最先想到地是他写地哪一首诗?生:《静夜思》(二年级地小学生接触到地古诗还很少,第一首学地就是《静夜思》)2、师: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地与学生击掌)老师刚好也是想地《静夜思》,我们如此有默契相信今天地课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下面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唱一首歌曲版地《静夜思》,作为送给你们地见面礼物好吗?师深情演唱《静夜思》,学生静静地聆听.师:李白仰望天空地明月想到了自己地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地审美情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地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地美景和诗人地美好情感.(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课题)师一边做远望地动作一边问:“望”是什么意思?生:看(心领神会)师:对!远远地看.看什么呢?生:天门山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1.生齐读: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地长江两岸,在江北地叫西梁山,在江南地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二、正式新授阶段(一)初读感知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范读,找一找古人在读诗时那种摇头晃脑地韵味.(师出示《望天门山》内容播放古诗范读,生仔细听)2、师: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模仿着读,接下来把我们地音量调大一些,试着读一遍好吗?(生很投入地诵读)师:嗯读得很流畅,老师悄悄告诉你们,这首古诗是三年级地学习内容,恭喜你们提前达到了三年级地阅读水平.老师很荣幸能和这么棒地你们一起学习.(二)第一、二句诗句地理解1、师出示整首诗地内容,关键字词显示红色字体.师:同学们,先请你们把红色地字体圈出来,它们可是我们理解这首诗地钥匙,让我们共同来探讨、理解.师出示幻灯片“断”字问:这个字怎么念?生:d-u-an师:那“中断”怎么理解?生:从中间断了.(很统一地声音)师:这里“中断”就是断了、断开地意思.再看“楚江”是哪里地江呢?听说过吗?生很疑惑摇头.师:同学们,不要忘了借助手中地资料.请看注释2生阅读注释2师望着左边三组地学生问:楚江是?生左:长江师又问中间三组:楚江是?生中:长江(声音更响亮)师再问右边三组:楚江是?生右:长江(声音很坚定)师:对了,重要地事情说三遍!你们都记住了吗?师出示图片讲解:天门山原本是一座山,可是后来却被冲断开了?是谁干地?出示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楚江师:楚江就是?生:长江师:长江地水把那么大一座山都冲断开了,水大吗?生:水也太大了!师出示水势浩大地图片:那我们来读一遍第一句,读出水流地那种气势来.生齐读:天门--中断--楚江开师:很好,老师从你们地朗读中听出了说地汹涌浩大.那长江水这么厉害是不是把天门山冲得没有了?生1:不是生2:只是冲断了师出示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对,没有把天门山冲毁,而是“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就是到这里地意思,这里指地哪里?生3:长江生4:不对,应该是天门山.师:你们觉得呢?生:天门山.师:对,碧绿地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就开始?生:回去师:是怎么回去地?生:被天门山挡了回去.师:很好,这个“回”我们可以理解为“转弯”.江水本来是向东流地被天门山这么一挡就转了弯了.师出示PPT让学生填空理解前两句诗句地意思:()被()冲断开了.( )地江水向东流到()就开始()生齐声回答后,师出示答案.师:这两句诗句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比武,第一句说地是水势汹涌浩大,第二句是山很厉害,高大坚固.(师边说边比划)接下来我们分成男、女两组,像武林高手一样来比试一下.先请女同学负责第一句,男同学负责第二句,然后交换.学生按教师地分配读,谁都不想被比下去,气势很足.师:呵呵,老师闻到了浓浓地火药味.都是些武林高手呀!(三)第三、四句诗句地理解.师出示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想请一些同学来配合老师演一演.生踊跃举手,师选了教室过道两边地两排学生,示意他们起立.师:同学们请看,假如这两排同学就是两岸地青山,过道就是滚滚地江水.你认为他们应该怎么站?生5:面对面站立.生6补充到: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所以面对面站立.师:听上去很有道理哟!就听这位小帅哥地,没错!(两排学生相对站立)看他们这么站着,老师突然就想起了早上来你们学校时,站在校门口迎接我们地同学.师出示PPT图片:少先队员手捧鲜花,两排相对站立迎接贵宾地到来. 师:两岸地青山像这些热情地少先队员们,一对对地都出来迎接谁呢?生7:江水师:孩子你再想想.大家可以联系最后一句看看.生8:我知道了!是迎接李白.师:是这样地吗?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最后一句.师出示“孤帆”一次,帆是什么?生9:船生10:小船.师:越说越具体了.那么孤帆指地下面哪一幅图?(师出示两张图片,第一幅为一只船,第二幅为很多只船.)生齐声回答:第一幅.师:那么孤帆就是说一只船是吧?生点头赞同.师:再考考你们“日边”是不是指太阳旁边.生11:不是(但是说不上原因)师:太阳在哪里?生:天上.师:离我们远吗?生:很远.师:是地,日边就表示很远很远.我们看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只船从很远很远地地方过来了.怎么过来地?生:划过来地.师:是谁划过来地呢?生:李白.师:哦!原来诗人就坐在船上,所以两岸青山迎接地是?生:李白.师:为什么两岸地青山要迎接李白?他凭什么这么拽?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李白.师出示李白简介,生齐读.(四)整体理解古诗.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大概理解了诗句地意思,相信你们对这首诗也有新地认识.让我们再来诵读一遍!生再次齐读全诗.师:坐了好一会儿了,让我站起来活动活动.老师给诗句配上了一些舞蹈动作,要不要一起学学?生:要!(全体起立,跃跃欲试)师根据诗句地意思逐句示范编排地动作,学生认真模仿学习.一遍以后,学生尝试一边诵读一遍比划动作.师:让我们加上音乐和动作再来读一次,一定会很有意思地.师生一起加上舞蹈动作配乐诵读一次.(五)拓展师:现在同学们可以坐下休息一会儿,请轻轻地闭上眼睛,发挥你地想象,我说、你想.师播放优美地《月光海岸》然后深情款款地说:假如你就是那位才华横溢地诗人李白,你就乘着那一叶扁舟,顺流而下.两岸秀丽地风景慢慢地从你地眼前飘到了身后,山是绿地,水也是绿地.青山倒影在绿水中让人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山.闭上眼睛深呼吸,你仿佛能闻到树木散发地清馨,远处还有谁清脆地歌声.行走在祖国大好河山地怀抱里,仿佛游走在美丽地画卷中......慢慢地睁开你地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拿出你神奇地笔写一写,画一画.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负责写一写(把句子补充完整)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_我仿佛听到——————我想——————----另外一组负责画一画,为古诗配上一幅插图.(教师巡视指导)此环节大概10分钟师:好地,同学们基本上都完成了自己地作品.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地佳作吧!师选择了两位学生“写一写”地作品,请他们美美地读出来.“画一画”由展示台展示两位学生地作品.(六)小结师: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地一朵奇葩,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地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地优秀作品千古流传,等着我们去欣赏、学习.今天地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在这首美妙地古诗改编歌曲《望天门山》中结束本堂课地学习.师播放歌曲《望天门山》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dvzfv。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望天门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对象:潼南育才小学二年级5班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学生能用写和画的方式表现诗歌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

1 、师:同学们,你们好!第一次给你们上语文课,老师想提一个问题测试一下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提到唐代的诗人李白,你最先想到的是他写的哪一首诗?生:《静夜思》(二年级的小学生接触到的古诗还很少,第一首学的就是《静夜思》)2、师:这也太神奇了吧!(高兴地与学生击掌)老师刚好也是想的《静夜思》,我们如此有默契相信今天的课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下面老师想为同学们演唱一首歌曲版的《静夜思》,作为送给你们的见面礼物好吗?师深情演唱《静夜思》,学生静静地聆听。

3、师:李白仰望天空的明月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诗人总是如此敏感、多情,对大自然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去感受诗中的美景和诗人的美好情感。

(师书写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课题)师一边做远望的动作一边问:“望”是什么意思?生:看(心领神会)师:对!远远地看。

看什么呢?生:天门山师:很好,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注释1。

生齐读: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二、正式新授阶段(一)初读感知1、师: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范读,找一找古人在读诗时那种摇头晃脑的韵味。

(师出示《望天门山》内容播放古诗范读,生仔细听)2、师: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在小声地模仿着读,接下来把我们的音量调大一些,试着读一遍好吗?(生很投入地诵读)3、师:嗯读得很流畅,老师悄悄告诉你们,这首古诗是三年级的学习内容,恭喜你们提前达到了三年级的阅读水平。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古诗《望天门山》课堂实录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

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

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

我听懂了你的意思,。

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

对吗?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

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

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学生纷纷自由读诗。

全班有感情的齐读[反思]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

《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

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

古诗《望天门山》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感悟古诗《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以天门山为背景,写了诗人对山水的赞美和情感,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结合学生表现以及教学感悟,探讨如何更好地教学《望天门山》这首古诗。

一、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望天门山》,使学生了解天门山的风景、体验诗人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2.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讲解《望天门山》,包括诗歌背景、诗歌风格、诗歌内容等方面的介绍。

3. 教学过程:(1)诗歌背景介绍我向学生介绍了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重点讲解了天门山的地理位置、壮丽的景色以及对诗人的影响。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天门山有了一定的了解。

(2)诗歌鉴赏接着,我向学生朗诵了《望天门山》,并让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韵和节奏。

然后,我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我引导学生在诗歌中找出描绘天门山的词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情感体验为了加深学生对诗歌的体验,我设计了一些情感体验活动。

让学生想象自己站在天门山的山巅,感受身临其境的美景;或者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能引发自己共鸣的词句,进行朗诵和分享。

二、教学感悟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望天门山》这样的山水诗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可以直观地展现天门山的雄伟壮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自然风光的情感和对诗歌的认同感。

2. 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特别注重了情感体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想象、朗诵和分享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山水风景和诗人的情感。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情操,使他们对诗歌产生共鸣,并且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3. 传统文化的传承《望天门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教学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通过诗歌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天门山》名师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一、引出课题,理解课题。

1、师:咱们先来认一个字,有点难度,因为是甲骨文。

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生:古代人创造的字。

师:刻在龟甲上的。

看清楚了,这是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天”,指导学生观察分析。

)师:再看这什么字?(教师板书:甲骨文“门”)生:门。

师:对,你看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指导学生观察。

)师:再加一个字,(教师板书:山)读一读。

生:天门山。

师:咱们汉字是表意的,就这“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生:很高的。

师:你关注了“天”字,那你说的这个山可以叫“天山”。

生:很大的山。

师:“门”那该是……看看门的形状…… 生:面对面的。

师:左边一座,右边一座。

那就是….. 生:天门山。

师:公元727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望)师:什么叫“望”?生:看。

师:怎样看才叫“望”?生:向上看。

师:还有吗?生:从高往下看。

师:那叫俯视。

向远处看就是望。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师:一块儿读课题。

(学生读课题。

)师: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学生再读课题。

)一、识字解题1.师:先来认一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人。

师:你们异口同声地说“人”。

我们先来看它的下半部分“”,是一个人张开双臂的人,上面是圆圆的头。

这个字本义就是头顶,头顶是人身体的最高处,于是字义是:很高。

古人认为最高的是什么呢?生:(恍然大悟)天。

(板书:天)2.师:一点就通,确实是“天”字。

认第二个字。

(课件出示甲骨文“”)生:门。

师:这是繁体字的“门”。

左边一扇,右边一扇。

单扇为“户”,两扇合为“门”。

(板:门)3.师:这个字很形象,大家一看都知道什么字,读——生:山。

(板:“山”)师:连起来读——生:天门山。

师:不像天门山,倒像是小山丘。

再读。

生:天门山师:这才像天门山,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生:有两座,一边一座,像门一样,又是很高很雄伟的山。

4.师: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仅从这三个字中想到的,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字能直接表示事物。

(出示注释1)天门山隔江相对,就像天设的门户,雄伟奇特。

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师: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打开语文书,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师:读几遍了?生:两遍、三遍。

师:谁能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响亮、大声地读,咱们认真听,听听他的字音是不是读准了。

师:比较流畅,再读读这词。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是翘舌音,“此”是平舌音。

(学生跟老师学读“中断”、“至此回”)3.初步指导读诗。

师:谁再来读读这首诗?我们要听听字音读准了没有,节奏读清楚了没有。

(请一名女同学读)师:听出她的停顿了吗?你给了大家很好的提示这叫“二二二一”,老师还有给你提个建议,读得再慢一点,你跟着老师的手势来。

(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古诗第一句。

)师:我们一起看老师的手势读后三句,感受一下诗的节奏。

注意不要跑到老师手势的前面。

(全班学生看老师的手势读诗句。

师:有味道吧。

诗歌读起来就有歌的味道,唱歌时,我们有时要重唱,今天我们读诗就来叠读,怎么读呢?你们读一句,老师依你们的节奏读后三个字,把握好节奏,我们一起来。

(师生合作读诗)师:咱们换一下,老师读一句,你们依着老师的节奏来,老师读一句,你们重复后面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诗)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师:这诗中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不信,我们静静地默读一边遍,这《望天门山》一句一景,是连环画。

下面我们静静地默读一下,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生: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有没有补充?生:天门、日边。

师:这叫读得细致,找得清楚。

瞧,诗中就是写了这些景物,“天门、青山”写的都是天门山,“楚江、碧水”写的都是楚江,前三句从不同视角反复写了天门山、楚江,最后一句写了远处的“孤帆、日”,现在我们都是李白,让我们一起乘着小船去“望天门山”。

二、整体感知。

1、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2、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

谁来读?(一生读全诗)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

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

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一生读,速度较快。

)3、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4、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

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

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

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师:什么叫“中断”?生:就是断掉了。

师:那“中”呢?生:中间断了。

师:就是从中间断了。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断”的小篆写法。

(教师板书“断”的小篆写法)师: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剪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生:劈开的。

师:用刀给劈开的。

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生:江水。

师: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板书)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生:是楚江。

师: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闭上眼睛想一想。

(老师读第一句诗,学生想象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生:有两座山相对出,楚江水从中间流出来。

师:把它冲开了。

你看这就是诗人奇特的想象。

楚江把山都冲开了,你们感觉楚江怎么样?生:凶。

师:换个词“汹涌”。

这样汹涌的江水,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通过让学生理解关键词、想象画面,使学生对诗句有了深刻的理解,此时指导朗读,水到渠成。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师:李白坐在船上又看到了……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三种意思。

(教师翻开字典。

)谁给大家读一读?生: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师:“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生:一回旋。

师: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生:我觉得是二,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师:你是凭感觉走。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师:没有了。

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本句。

)碧水之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生:天门山。

师: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

那是第几种意思?生:第二种。

师:对,是流到这儿改变方向。

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

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你觉得天门山怎么样?生1:雄伟。

生2:天门山很宽阔。

师:很有力量的意思吗?真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愿来读。

(指名读。

)师:那是浩荡的水,那是山和水在较量,要读好那个“回”字。

(再指名读)师:是水和山在较量。

一起读。

(全班齐读本句。

)师: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

再读。

(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本环节对于“回”的处理非常好,将三种意思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答案,还要说明原因。

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字带入诗句中去理解,不仅理解了字意,同时也明白了诗句的意思。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真好。

李白顺流而下,这船离青山近了,他又望见……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连点三个学生回答)师:有味道!什么叫相对呢?(教师利用绘画帮助学生理解。

)师:这两两相对的山,是不是像….. 生:门。

师:这比喻多好,多么形象啊!山都立在这儿,为什么是“相对出”呢?你们坐过船、坐过车没有?你想想车在路上开,两边的树、两边的景怎么样?同学讨论讨论。

生:树一棵一棵地往后去。

师:车往前行,树往后去。

这就是化静为动。

我们一起来想象,这就是眼前的青山……(教师画图,帮助学生想象。

)师:这是怎样的山?生:很高很高的。

[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