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
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

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我们需要在教案中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技巧和学习方法,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作者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望天门山的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
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
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明确:(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17《望天门山》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优劣,也发现了自己在课堂管理上的不足。首先,我发现通过讲授法、朗读与背诵、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学生们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角色扮演和实验与游戏等教学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我也意识到在课堂管理方面,我还需要更加注重纪律和秩序,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策略:
1. 讲授法:教师将通过生动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望天门山》的背景、诗句意义和诗人的情感。通过讲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
2. 朗读与背诵:学生将参与朗读和背诵古诗的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通过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句的韵律和美感。
为了深化学生对《望天门山》的学习,提出以下拓展建议:
- 阅读唐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比较不同诗人的风格和主题,体会唐代诗歌的多样性。
- 查阅有关天门山的地理资料,结合诗句描述,绘制一幅天门山的想象图。
- 搜集唐代历史背景资料,撰写一篇短文,探讨《望天门山》反映的社会状况。
- 阅读古诗鉴赏文章,选取一篇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撰写一篇读后感。
6. 使用教学媒体和资源:教师将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教学媒体和资源,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实施教学方法和策略时,教师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将注重课堂管理和纪律,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和互动。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2. 技能目标:学生能识别并书写“洞庭"翠”“白银盘"等生字,掌握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3. 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景色,感受诗人的情感。
2. 理解并运用比喻手法,如“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教学难点1. 感受“遥望”二字所蕴含的诗人的广阔胸怀。
2. 体会诗人如何通过动态的描绘展现洞庭湖的静态美。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情境创设①展示洞庭湖的高清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宁静优美的氛围。
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感觉如何?"鼓励学生用形容词描述画面。
(2)启发思考①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简要总结图片中的主要元素,如湖水、山色、月光等。
②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幅画面,你会怎么说?”引导学生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
(3)引入课题①教师分享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湖光秋月两相和”,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②宣布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望洞庭》,并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和《望洞庭》的创作背景。
(4)初读感知①学生自由朗读诗句,教师注意纠正字音,如“和”、“磨"等易读错的字。
②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让学生模仿朗读。
(二)初读感知与理解(1)朗读感知①学生跟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准字音,如“和”(hé)的发音。
②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读音。
(2)情境背诵①分组背诵:学生分组进行比赛,看哪一组能最快背诵整首诗。
②互动背诵:教师随机点名,学生接龙背诵,增加课堂趣味性。
(3)初步理解①词语解析:解释“秋月"和”“镜未磨"等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望天门山教案15篇

望天门山教案15篇望天门山教案1目标:1、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2、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他体验诗人的感情。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呢?指定学生起来背一背李白的一些古诗。
2、师: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读诗乐趣。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那么〞)1、学生初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断楚孤帆亦妆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2)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的!(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3、自读自悟诗意。
请大家联系课文中的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1)学生个人读悟。
(2)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3)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4)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学诗歌的能力,独立理解诗歌的意思。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遵循了“注重朗读指导的原那么〞和“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那么〞)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诗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4、指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地背。
)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热爱古诗。
四、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1、练习写生字“断、楚、孤、帆〞。
2、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养成天天练、天天写的好习惯。
五、全诗,深化感悟。
(遵循了“情感教育与情景感悟相结合的原那么〞)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5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感受诗中美景,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古诗,说说了解的诗人。
2.导入新授,检查学生预习《望天门山》的情况。
(1)齐读《望天门山》后,指名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3)出示课件,直观感受雄伟的长江美景。
二、朗读诗歌,感受美景1.再读诗歌,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较容易的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忙,较难的、重点的问题留在讲读时再解决)2.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
(抓字眼,明大意)(1)自主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学句意,小组讨论句意后,指名说句意。
【让学生从文本的自由品读中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中意境】(3)播放课件:从中间割断,清清的奔腾东流的长江水,到了天门山时,被陡峭的山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4)自主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6)指名说句意: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3.让学生试着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诗意。
4.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表达的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8篇)《望天门山》教案篇一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5 课时】【本单元第5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1、复习学过的赞美长江的古诗。
通过自由背、指名背创设情境。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望天门山》1、屏幕显示长江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1)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2)教师解答归纳。
5、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1)让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闭上眼睛)。
(2)让学生说说古诗描绘的画面。
(可在小组内交流)(3)讨论:古诗描绘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6、指导背诵:(1)自由背(2)小组内轮流背【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本学期总第6 课时】【本单元第6 课时】【课题】: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好生镇中心小学杜建民【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是个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关键】: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品。
教师准备:准备有关的图画,一段古筝演奏的音乐。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1、名背诵2、默写《望天门山》二、学习《题西林壁》1、屏幕显示庐山的画面,听录音朗读。
2、学生分组自由读。
3、教师范读。
4、初步理解诗的内容:(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其他同学解答。
(3)教师解答归纳。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

《望天门山》教案优秀《望天门山》教案优秀1一、教材简介本课文是三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李白的《望天门山》,我略去其中的写字和识字环节,和大家探讨的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古诗。
我确定本首诗的教学目标是: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感情,热爱祖国河山2、能正确朗读、会背诵3、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法如下:二、层层深入,图文结合(教法)我把学习由浅入深,板画与古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真正领略古诗的风采。
学生该如何有效学习呢,可以概括为三、读中感悟,感悟促读(学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感悟,感受到的内容用读来表达。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简介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导入)我觉得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诗的内容。
我这样给学生介绍,李白25岁时,离开四川去洞庭湖游览,接着他乘船顺江向东,在经过安徽省涂县的东西梁山时,看到滚滚的.长江时,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李白当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这首《望天门山》此时板书课题(二)层层深入展开教学(1)读熟扫除障碍首先,让学生把诗读正确、流利,扫除生字障碍。
师:我们用两分钟的时间把这首诗读熟,放手让学生自由读,在读熟时,我接着引导学生读懂(2)读懂理解诗句意思在理解诗句意思时,学生读一句,教师板画一处,诗图结合,诗句的意思全在图中,一目了然。
这时再引导学生读诗,这次学生的感受一定和第一次不一样。
师:同学们看这首诗的四行两句,谁能读出不同语气,在学生的朗读中就会体验到第一句中长江的雄浑、辽阔、汹涌。
也体验到了第二句中那撒满夕阳的辽阔的长江中,那孤帆一点的绮丽、洒脱。
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
(3)品读感受语言的奇妙这是教学的难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高的要求,我觉得这么好的语文素材,这么优秀的文化瑰宝,如果不利用好,太可惜了,但又不能强加给学生。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我让学生在不同的字下点上重音,然后朗读体会,谈自己的感受。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

古诗望天门山教案古诗望天门山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能背诵并任选一首默写。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学习准备1、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2、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三、学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四、学习过程第一学时1、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2、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
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6、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第二学时1、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
背诵《望天门山》。
2、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要说得具体些,而不仅仅是用白话翻译古诗。
还可把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画好后,到讲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并请同学们评一评,看是否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画了出来。
(特别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用张开的手来帮助理解--“横看”五个手指像五座山峰;侧看就是一座山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望)“望”是什么意思生:看。
师:怎样的“看”是望呢 vbvb 生:向远处看。
师: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望天门山。
(“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
师: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
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诗)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的同学还摇头晃脑,这是读诗的状态。
谁来读?(一生读全诗)师:声音很好听,字音读得准。
这两个词,大家再读读:“中断”、“至此回”。
生:中断、至此回。
师:“至此回”中的翘舌音“至”、平舌音“此”读得很清楚。
谁再读读这首诗我们注意听他是怎么停顿的?(一生读,速度较快。
)师:听出来了吗“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二、二、二、一。
(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再读?(一生根据节拍线再读。
)师: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且是连环画。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
生:天门山、楚江、孤帆、太阳。
(板:景)师: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生:就是长江。
(出示注释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师:这些景组合在一起给我们什么感觉呢比如,天门山是高的,那楚江是用一个字。
生:广。
师: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生:很远。
师: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图画的境界是高广辽远的。
那咱们读的时候要慢一点,大家跟着我的手势轻声读,不要跑到我的手势前面去了。
(教师按照诗的节奏用手势指导学生慢读,学生渐渐读出诗的韵味)师: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生:碧色。
师: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生:上面的偏旁是“王”和“白”,下面是“石”师: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
根据字形,你知道“碧水”是怎样的水吗?生:略。
师: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你看,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读——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读——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是“碧”,读——生: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师: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
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生:青色。
师:孤帆是——(生:白色)师:碧、青、白,李白望见的(指课题“望”)是一幅色彩明丽的连环画!同学们,体会到高广辽远,我们把读诗的速度放慢了,体会到明丽温暖,这慢中还要透着激昂。
我们合作着来读读,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我读每句诗的后三个字。
师: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师: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的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明丽温暖的景,不是静止的,是流动的。
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哪些词感受到景的流动呢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生静静默读)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我从“中断”和“开”看出来的。
师:还有补充吗?生:我从“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等字看出来的。
师:这些词都是动词,这些动词让这画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学习第一、二句。
师: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生:从中间断开。
师:看“断”(斷)字的繁体字。
(讲解繁体“斷”)左偏旁是用“刀”割断两束“丝”之意,右偏旁“斤”是斧头,“断”字含有有力砍断的意思。
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利斧是什么?生:楚江水。
师:是呀,楚江开嘛。
再看这个“开”字,(解析繁体“開”的字理)下部的“廾”是两只手。
一双手把门闩拉开,门就开了。
就这个“开”字,你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生1:浩浩荡荡。
生2:来势汹涌。
师: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
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读的气势不够)师:这天门山“断开”了吗谁再加上动作读一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强调了“断”,“开”字读得短,没有突出)师:这楚江是利斧啊,“开”的力度还不够。
男同学,你们来!男生读。
(很有气势)师:全班,一起来——(全班齐读,读出了气势)师:就是这样浩荡的江水,遇到天门山却至此——生:回。
师:看这“回”字,是个象形字,(点击“回”字放大)像一个旋转的旋涡,老师选出字典中的三种意思,谁来读一读?生:1.回旋。
2.回转,改变方向。
3.返回。
师:你们认为应该选哪种意思说说理由。
生:选第一种意思,回旋。
因为水撞击到山,形成漩涡。
生:我觉得是第三种,返回。
师:(师板简笔画)浩荡而来的江水自西向东涌入天门山,随着山势,不得不掉转方向,折向北沿着山而流。
“回”字就是——生:回转,改变方向。
师:长江水是浩荡的,但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生:坚硬无比。
生:雄伟,有气势。
师:这样的气势谁又来读?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生:碧水东流至此回(强调了“回”字)师: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让我们合作着读好这幅壮景。
我读“天门-中断-楚江—开—”,这组读“楚江—开——”,全班再重复读最后三个字“楚江—开——”(师生合作读)*学习三、四句。
师:继续聚焦这两个动词,我们又能望见什么、感受到什么呢读——生:相对出、日边来。
(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师:什么叫“相对”这是一条楚江,(指两竖排的学生)如果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青山是哪座?(生指相对坐的学生)师:这是岸边的一座青山,与它相对的又是哪一座与这座相对的与这座相对的?(生一一指出)师:李白乘着小船而来,青山两两相对着出来干什么?生:迎接李白。
师:日边指的是——生:太阳边生:水天相接的地方。
师:对!那水天相接处的孤帆,渐行渐近,渐行渐近,奔向谁而来?生:李白。
师:这一“出”一“来”,画面动起来了,人和山水相融了。
青山出迎,孤帆来就,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激动。
生:很惊喜。
师:如果说李白是远方的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生:主人。
师: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生:啊,天门山,我终于见到了你的姿态!生:天门山,你真美啊!师:在李白的眼里,天门山不仅仅是山,它还是富有灵性的人。
生:天门山,我的好朋友,谢谢你的迎接!生:天门山,你真是我的知己。
师:这一“出”一“来”,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
(板:情)一起读——生: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同学们,青山立在两岸,日边有一孤帆,如果在常人看来,这就是一处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图片)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
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
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
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师: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看,正好借眼前高广辽远的山水来抒发。
读——生1: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2: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高广辽远的山水正如李白高远的抱负,广阔的胸襟!读——生齐: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闭上眼,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水冲山开,山阻水回,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更有那明丽的色彩因你而灿烂。
自然的雄伟气势,心中的满腔豪情,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师:一千多年过去了,(课件:天门山的甲骨文、楷书)天门山仍旧是静静伫立的山,天门山三个字的字形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汉字仍然保存了原始的图画性,看着字就能想起图画。
(出示:天门楚江水山帆日)这些字组成的图画,高广辽远、气势雄伟。
请你读——生:天门楚江水山帆日师:(出示:碧青)这些字色彩明丽,让高广辽远、气势雄伟的景呈现出温暖、热烈的情绪。
女生读——生:碧青师:(出示:中断开回出来)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生动起来,传达出作者实现理想,指日可待的豪情。
男生读——生:中断开回出来师:这些字,已经嵌入到古诗《望天山门》的灵魂中,它书写着景,更传达着情!下课!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板书课题,看了“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 (很高的),门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 向远处看就是望。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再一块儿读课题。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吗那就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出来(同学齐读课文)。
指名读。
师:读诗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比划节奏)。
师:听到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想不想再读一读呀(想)。
那接下来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大家,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在你们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开始读吧。
自读、请同学示范读(教师可适时指导),男生读、女生读。
全班一起读。
3、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
(学生画出景物)。
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师: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写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想象,领悟诗意师:读过了这首诗,我们又在天门山中找到了这么多景物,那同学们是不是对天门山很好奇呢(是)。
我们一起来看看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1、师:你们看过图片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说山的高大,也可以说其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让同学们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师:天门山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那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读出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呢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同学读的可真好,咱们同学一起读一下好不好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天门山这种磅礴的气势。
2、师: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看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气势A .天门中断楚江开。
(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讲解一下断、开二字的含义,教师讲解,学生理解)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这种气势(让同学说说想法)断:断开开:开通(楚江水势之猛把天门山硬生生冲开了,就像开了一扇大门)指名读,你看到了什么(楚江水势很猛,把---)指名读,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那惊天动地的轰鸣)指名读,这时你想到了什么(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冲破险阻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