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3届安徽省部分地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C.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写出泛舟时间 推移和景致的转换。用简练的笔墨写出了诗人乘坐的小舟在溪水中千回百转的动态之状。
D. 本诗所描绘的夜景,给人带来轻松惬意的美感享受。全诗以写景起,以抒情作结,情景之间融合无迹,浑然一体。
16. 王维与綦毋潜同为“田园山水诗派”名家。请结合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两首诗,谈谈他们各自所抒发的情感。
B.第六句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水面初平云脚低”都写出了春天水面涨平的情景。
C.尾句以景结情,以料峭春风、如烟柳枝收束全诗,增添了诗人的惆怅意绪,含蓄隽永。
D.全诗用字精当,“自”“空”等字将主观情感融入客观景物之中,虽经雕琢而不失本色。
16.古诗词中常存在逻辑现象。钱锺书曾说“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请从这一角度简要赏析“损花微雪似无情”一句。
2023届安徽省淮南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野老①
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④,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①作于安史之乱中760年,此年吐蕃虎视眈眈。②澄潭:杜甫草堂旁百花潭。③琴台:浣花溪北的汉司马相如弹琴处。④东郡:故乡洛阳。
16. 辛弃疾善于借送别、饮宴等社交题材来抒写胸襟。下阕先写他人,后写自身,情感富于变化,跌宕起伏。请结合下阕内容,概括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
【答案】15. C 16. ①首先词人以昂扬的笔调,想象友人得以重用的景象,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福。
②接着情感转入低沉,借“故人”之问,道出借酒浇愁的困境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汉寿城春望_刘禹锡阅读附答案

汉寿城春望_刘禹锡阅读附答案

汉寿城春望刘禹锡阅读附答案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

华表半空经霹雳,碑文才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③,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遗弃。

③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8.古人认为“此春望诗,最奇”,请指出这首诗“奇”在哪里,并扼要赏析。

(5分)
9.全诗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请扼要分析。

(6分)
8.(5分)①内容奇异。

此诗虽题为“春望”,但所“望”之景却是野草荆榛,荒祠古墓、颓垣败碑等荒凉衰落的景象。

(2分)②构思新奇。

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竭力铺陈汉寿城遗迹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形成了全诗的总体层欢。

(3分)(意思对便可)
9.(6分)①通过写登临古城所望见的破败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遭贬谪后的苍凉之感:②借荒台颓垣、荒祠败碑,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③在兴和废的转化当中,表现了诗人不自甘沉溺的乐观主进取精神。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意思对便可)。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八上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1.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

(5分)赤壁幽州台歌杜牧陈子昂折戟沉沙铁未销,前不见古人,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不见来者。

东风不与周郎便,念天地之悠悠,铜雀春深锁二乔。

独怆然而涕下!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3分)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远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落泪。

本题考查情境描绘。

画面描述,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或情感。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

2. 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9.(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昆山市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行留客张旭山光物态①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1)诗中“”这个字采用拟人的手法,化静为动,将万物沐浴在春光中的静景写活了。

(2)结合诗句,谈谈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陆鸿渐①栖霞寺采茶皇甫冉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

布叶春风暖②,盈筐白日斜。

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

借问王孙草③,何时泛碗花。

【注释】①陆鸿渐:唐代被尊为“茶圣”的陆羽,字鸿渐。

他和这首诗的作者皇甫冉是好友。

②菉:草名。

③王孙草:代指茶叶。

(1)诗中哪些词语突出了采茶生活的危险和辛苦?(2)“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这两句诗妙趣横生,请作赏析。

4.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元】王冕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一声羌管无人见①,无数梅花落野桥。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释】①见(xiàn):出现。

(1)两首诗中,“花”都是自然界中植物的花吗?为什么?(2)从写作特色看,王冕的《梅花》质朴,韩愈的《春雪》灵动,请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对后两句作简要赏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唐]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请将诗歌前两句的画面描绘出来,要求语言流畅、富有文采。

(2)尾句闲看中庭栀子花的是谁?“闲”字有何表达效果?6.前人说孟诗“开端最奇”,而此诗却是“奇在结尾”,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2022--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10 诗歌鉴赏 (含解析)

2022--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 10 诗歌鉴赏 (含解析)

2023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10 诗歌鉴赏(含解析)(2023·四川德阳·统考中考真题)离亭燕张昇①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获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张昇(992—1077)字杲卿,一生经历了北宋由真宗到神宗国运渐衰的过程,这首词是他辞官退居金陵(南京)后所作。

离亭燕,词牌名。

②低亚:低垂。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景怀古词,写作者退居金陵后登高楼所见,由眼前之景引发思考与感慨。

B.首句点明季节,不同于一般诗词写秋的萧瑟,而是写出美丽如画又恣意洒脱的秋景。

C.上阕中“浸”字写出长江水天相接的景致,接着描写了晴空澄澈、江波潋滟的画面。

D.下阕从远望天际到近看酒家,六朝变迁成为“闲话”,含蓄批评世人不关心国事。

2.请赏析“寒日无言西下”一句。

3.(2023·四川绵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和晁倅①宋·王安中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

占取帘疏花密处,把酒听歌金缕②。

斜风轻度浓香,闲情正与春长。

向晚红灯入坐,尝新青杏催觞③。

【注】①晁倅:晁姓官吏:②金缕:古曲名:③觞: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分时节,尽管小雨纷纷,但在词人眼中,美好的春光并未因此而减损。

B.“斜风”句写微风送来缕缕花香,“浓香”与上片中的“花密”二字形成照应。

C.天色渐晚,词人依然兴致不减,燃灯入坐,继续享受这美好的春日时光。

D.春日因其美好、短暂,更令人珍惜,本词写春光之美,旨在抒发伤春之感。

(2)“闲情”是本词词眼,词人写了哪些“闲事”来表现“闲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2023·青海西宁·统考中考真题)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汉寿城春望》阅读赏析

《汉寿城春望》阅读赏析
• 答案:
•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 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 地方景象。
•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 》全诗写景。
• 赏析:

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含蓄而又凝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华,今朝破败,尽在残缺华表,
断裂石碑中显露了出来。诗人不惜耗费大量笔墨大写特
写这样的破败和荒凉,完全是为着尾联的富有哲理性的
议论作准备的。
• 从这首诗的尾联,“不知何日东瀛变,此地还成要 路津”,谈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兴和废是互相依存 ,互相转化的。诗人认为:兴和废不是永恒的,不变的 ;而是有兴就有废,有废就有兴,兴可以变成为废,废 亦可以变成为兴的。这正如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 福兮祸所伏”一样,是具有朴素辩证法观点的。
• ②构思新奇。这首诗首联、颔联、颈联浑然一体 ,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破败和荒凉,为尾联的 富有哲理性的议论作准备,构成了全诗的整体层 欢。(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答“用 荒凉春景抒写不甘沉沦的乐观、期待之情”意思 的,也可酌情给分。)
• 16、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
何生气。牧童烧刍狗于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
田地荒芜,可牧牛羊。行人看石麟于陌上。是因为荆榛
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的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
而已。


颈联清楚地告诉人们汉寿城今非昔比,当年繁华的
交通要道,如今已破败不堪了。当年指示路途的华表,

第6练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第6练 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第6练古代诗歌阅读+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时间:90分钟分值:95分一、古代诗歌阅读(2019安徽合肥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9分)汉寿城春望①刘禹锡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路的路牌。

⑤才:隐约。

⑥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址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被贬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2.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40多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6分)答:1.答案D“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属无中生有。

2.答案相同点:都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明确题干要求,“运用意象”比较内容上的异同,确定答题范围。

相同点在于两首诗必然都有景物描写,而是否只有景物描写,选取的意象是否相同,是否写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的景物,景物特征是否一致等则是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相比之下,两首诗描写的景物特征是相同的,但描写的并非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之景,且《春望》并非全部写景,还有关于诗人形象的描写。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课外阅读 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课外阅读 练习题精选(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一、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古城①春望[明]李梦阳阴阴日欲暮,迢迢春望稀。

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

孤城还麦秀②,白首且花飞。

临路柳长袅,前朝今是非。

【注释】①古城:宿迁故城遗址,晋朝在此设宿豫郡,唐时郡治迁徙,故城废。

②秀:谷类植物抽穗开花。

1、首联点明时间,渲染一种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一个“”字总领全诗。

(2分)2、“野色吹寒立,林鸦逆雨归”一联写景颇有特色,请加以赏析。

(3分)3、同为“春望”,杜甫与李梦阳在各自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1、阴沉(萧条)望2、此联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

对偶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诗人赋予野色、林鸦以人的情感,通过“寒”和“雨”生动形象地渲染出环境的萧条,突出故城遗址的荒凉,从而表达出诗人内心的遗憾和担忧。

3、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

《古城春望》表达了诗人对故城不再的遗憾、感伤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 1~2 题。

摊破浣溪沙①明•陈继儒梓树花香月半明,棹②歌归去草虫鸣。

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③。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

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

【注释】①词牌名,为“浣溪沙”的别体。

②棹:用桨划船。

③鱼罾:渔网。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一句的妙处。

(4 分)2.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的画面。

(4 分)答案:(三)诗歌阅读(共8分)1.示例1:运用多感官写景的手法,花香是嗅觉,明月是视觉,渔歌、虫鸣是听觉,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2: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梓花、明月是静景,渔歌归航是动景,描绘了夏夜渔村宁静、清幽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示例3: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用草虫鸣叫衬托渔船归航后的宁静,写出了夏夜渔村的宁静、清幽,表达了诗人闲适愉悦、热爱田园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寿城春望刘禹锡阅读附答案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①本诗是作者贬任偏远地区的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指路的路牌。

④才:隐约。

⑤东瀛: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14. 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 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 这首诗打破了一般律诗起、承、转、合的条框,首颔颈三联浑然一体,极力铺陈汉寿城遗扯的景象。

D. 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E. 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15.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案】14. AC 15. 相同点:遥望春景的荒芜和破败、凄凉。

不同点: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⑧《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极大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童”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牧竖烧刍狗予田中,说明坟山冷落,祭扫无人“田地荒芜,可牧牛羊。

符人着石麟于陌止。

是因为荆榛莽莽,别无可以观赏盼景物,唯古墓前石兽群尚可注目而已。

D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E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内容。

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

《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
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

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

《汉寿城春望》中,首联的出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独没有人烟,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点睛:本题属于诗歌的比较阅读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如下: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命题角度,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题型设置,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

可以氛围“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比如本题中,主要是对两首诗歌中形象的比较,且属于“同中求异”,即既要答出相同点,也要答出不同点。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