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自温柔和顺 实为似桂如兰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

《红楼梦》诗词原文、译文及赏析一、石头记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都说作者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
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
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
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第82回好句摘抄

红楼梦第82回好句摘抄
1.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2.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3.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4.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5.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6.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7.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8.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红楼梦》诗词大全,终于收集齐了,留着慢慢欣赏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乐中悲》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种菊》
怡红公子(宝玉)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供菊》
枕霞旧友(湘云)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02、《红楼梦》曲(14首)
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怡红快绿》(宝玉)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杏帘在望》(黛玉替宝玉作)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04、元宵灯谜诗(8首)
砚台(贾政)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金陵十二钗》赏析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清] 曹雪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作品赏析【注释】:"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
从凤字拆出来得"凡鸟"二字比喻庸才,借用吕安对喜的典故,点出"凤",自然是种讥讽。
画里的雌凤所靠着的冰山,指的就是将融化的贾府所象征的靠山。
"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
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样样都听她的;"二令"解为"冷",指的是丈夫对她的渐渐冷淡与开始对她发号施令;"三人木"以"拆字法"是指她最后被休弃的命运。
"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
在当时封建的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
[评介]《红楼梦》中的众多女子,遭遇几乎都是很悲惨的,象王熙凤这样心机、手腕、权术、色相都过人的女性,按说是可以富贵善终的,但因为生于“末世”,也逃不脱悲剧的命运。
她当作靠山的封建贵州阶级,这时已经成了冰山,她这只“雌凤”,自然没有了立足之地。
她的失败,象征着贾府的衰亡,她的遭遇和下场,是封建社会末期地主阶级没落的必然结果。
王熙凤,是作者笔下塑造得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她精明炼达,善用权术,是封建大家族的“管家婆”,也是封建制度的“看门狗”。
她得到封建主子的赏识,当然也受到了家族中同辈人的嫉恨,更受到下层奴仆的责骂。
她“机关算尽”,可谓“太聪明”,但最终,“反害了卿卿性命”。
这里也告诉我们:助桀为虐的人,是绝没有好下场的。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清] 曹雪芹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红楼梦读后感之袭人

红楼梦读后感之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情。
”记得几年前初读《红楼梦》时,对于书中人物,除了我们那位多情的玉兄之外,刮目相看最深的就是袭人了。
这么说来自己也觉得十分奇怪,而此话叫大家听了自不免更加称奇了罢,莫不都要问:读罢“红楼”,不仔细记忆“十二钗”中的女子,反而对一个丫鬟念念不忘,怕不是也受了宝玉呀之染而犯下了呆劲罢?然而当时我即便就是这样,只是“呆呆”地喜爱袭卿一个。
有些老朋友听说我如此,总是要怀上一种同我辩驳的态度来对我说:“袭人那么讨厌,你还喜欢她,有毛病!”甚至有时还会因为这事同我争个面红耳赤,总之是要我“放弃”袭人、要我同他们一般地去厌恶袭人。
但我却始终“固执己见”,从不曾动摇过分毫,闹到最后,此事在一波三折我与友人们之间也就不了了之。
其实说到朋友们嫌恶袭卿的根本原因,我却也知道并且理解——那全是由于“高某人”之故,事情的根由,只是我们那时所读到的还都是百廿回通行本《红楼梦》(其时我也暂还不知“石头”的其他版本),在思想上大大受到了后面大大伪续八十回中“高兄”劣笔的“感染”。
说句实话,当我将头一回百廿回通读过一遭之后,也曾多少对我以前的想法产生了质疑,觉得是否自己班莱班县“看错” 这“丫头”了?但由于我实在是爱喜她在爱人先,而且爱得深、喜得切,所以,念头挣扎了一回,罢休也就不再去理睬袭卿后来的“大转型”了,只还将她当作心中的最爱。
之后的几年,这等念想一直不改,无论旁人如何嗔谤于她。
这或许就是我的“恋到痴处尽包容”罢。
直到后来,我由于受了“红潮”的影响,也开始自行“钻研”(不过也就是自娱自乐罢了)起《红楼梦》,这才逐渐对它有了略深一层的了解,得知了它竟还有许多异本、晓得了“程高本”的伪劣之处。
如此,我便更加确定了自家先时对于袭卿的看法与“爱恋”,我便更加不再“惧怕”于朋友们的争驳了。
记得最开始喜爱上袭人,还只是因为从书中看到她温柔孝顺、知事通理,处处都从宝玉旗子设想,总觉同双儿(金庸先生《鹿鼎记》中人物)有些相似,但她又比双儿有过人的地方,便是她对于宝玉的一些“不是”总不会像双儿那样过分地去迁就,并非时时都大顺其意诺塞县而行之。
(word完整版)《红楼梦》经典诗词

《红楼梦》经典诗词青埂峰顽石偈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题石头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春梦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又副册判词(睛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又副册判词之二(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副册判词一首(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正册判词之一(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正册判词之二(贾元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芳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正册判词之三(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正册判词之四(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正册判词之五(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正册判词之六(贾迎春)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
正册判词之七(贾惜春)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候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正册判词之八(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正册判词之九(贾巧姐)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正册判词之十(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正册判词之十一(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 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 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好了歌解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红楼梦判词

十二钗副册及又副册香菱(副册)画: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注释: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
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两地生孤木”,即:两个“土”字,加上一个“木”字,是金桂的“桂”字),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
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
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晴雯曹雪芹将她列在“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
画:既非人物,又非山水,不过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判词: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注释: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霁月”,明净开朗的境界,旧时称赞人品行高尚、胸怀洒落,就说如光风霁月(出宋诗人黄庭坚语);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
“彩云”,喻美好;云呈彩叫雯,寓“雯”字。
这两句说像晴雯这样的人极为难得,因而也就难于为阴暗、污浊的社会所容,她的周围环境正如册子上所画的,只有“满纸乌云浊雾而已”。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是说晴雯从不肯低三下四地奉迎讨好主子,没有阿谀谄媚的奴才相。
风流灵巧招人怨——传统道德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求安分守己,不必风流灵巧,尤其是奴仆,如果模样标致、倔强不驯,则必定会招来一些人的妒恨。
寿夭——短命夭折。
晴雯被迫害而死时仅十六岁。
多情公子——指贾宝玉。
袭人(又副册)画:一簇鲜花,一床破席。
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注释:枉自温柔和顺——指袭人白白地用“温柔和顺”的姿态去博得主子们的好感。
《红楼梦》人物判词全解

《红楼梦》人物判词全解凡《红楼梦》读者,对书中第五回大观园主要人物的判词,基本都能熟稔于心,并以此来对照每个人物最后的命运。
不过《红楼梦》书中有书,一声同时唱出两歌,正面故事可供消遣,背面那部书隐记明清如天塌地陷般的更迭史事。
本文将只就其背后的隐意去做解读。
“只见这首页上画着一付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搃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晴雯)文字背后,要传达的隐意是:神州被满清黑暗统治。
大明逢劫难染腥膻,明疆域被下贱落后之族占领,其入主中原凭的是巧诈。
明之亡,多是毁在文官手里以及多尔衮对大明的觊觎。
“水墨”实指(女真人地处)黑水间;“乌云浊雾”指满清的黑暗统治;“霁月”系最清亮的明月,暗喻明,“难逢”是“逢难”颠倒字序;晴雯之“晴”字可分解为“日月一土”,即明天地;“彩”意为光彩、华彩,也喻大明、中华。
“易散(“膻”近似音)”喻明清更迭,“膻”、“腥膻”均指满清;“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指的是大明被下贱之族占有。
前半句是指高挂于天的明月,仍是指代明;“风流灵巧”意指满清入主中原凭的是巧诈。
“风”即清风,指满清,出自“清风明月”固定用语,“流灵(“临”音)”意指侵入,“巧”此处为巧诈,指其打着为明复仇旗号,行侵略大明之实;“寿夭多因毁谤生”指明亡多因文官,正如崇祯皇帝自尽前所言“文官皆可杀!”。
“谤生”实指“榜生”,即文官;“多情公子”即“清”“多”“儿”(“尔”的谐音,子即儿)“衮”(“公”的近似音),指的是多尔衮,“空牵念”可引申为觊觎。
“又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也有几句言词写道是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隐写:篡夺中华的罪魁是孝庄、多尔衮、福临三人。
“簇鲜(陷)花(华)”代表攻陷中华;“破席”有两层意,一是袭击(华),二是暗指男女关系,即所谓孝庄下嫁多尔衮;“温柔和顺”喻端“庄”;孝庄名字本布泰,其意为天降贵人,“空云似桂(贵)”是暗讽之;“优伶有福”实取福临(伶)二字;如同“多情公子”一样,“公子”在书中也是暗指多尔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自温柔和顺实为似桂如兰
[摘要]袭人是《红楼梦》作者不吝翰墨着力描写的一个重要人物,作为大观园中最有位置、最有影响的丫鬟之一,她恪尽职守,尽心伺候宝玉,体现出对主子的依从性;她温顺贤惠,对事关宝玉的声名品德,又用心奉劝,体现出对主子的忠实性。
尽管袭人身上有奴性的颜色,但把她归入到“坏人”的人物是有失偏颇的。
从她的性格上剖析,这是性本温顺和顺的她挑选的一个生计之路。
[关键字]红楼梦袭人性格生计
一、导言
在《红楼梦》的人物刻画中,袭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但也是向来最受人谴责的。
涂瀛说她“约计生平,死黛玉,残晴雯,逐芳官、蕙香,间秋纹、麝月,其虐甚矣。
”但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脂砚斋对袭人评估甚高,称她为“袭卿”。
一自个物为何会有差池如此大的评估?抛去评论家的自个主观因素,由此可见袭人这自个物的复杂性。
下面这篇文章从花袭人性格下手,剖析人物性格是怎么决议人物的所作所为,并影响她的命运。
作为《红楼梦》中一个血肉饱满的人物,从性格探求使得咱们对袭人的解读愈加悉数,也可从中领会作者的如櫞巨笔之功和浸透深意之心。
二、温顺和顺本为真性
许多人不喜欢袭人,是因为她身上有浓重的奴性颜色。
这能够从品格的多重性上下手剖析。
他(她)既是实在的品格“自我”,又不满是实在的品格“自我”,往往在不一样社会联系和不一样社会外交中,戴着不一样的品格面具,扮演着不一样的品格人物。
“品格面具是一自个揭露展现的一面,其意图在于给人一个极好的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供认”。
——荣格把它称为“精力的‘外部形象’”,品格面具作为“必定的模型即行动类型”,“是一种习惯机制,它使个别简单适从必定的态度或环境”。
通常来说,品格面具与品格“自我”总是有距离,但距离大小则因人罢了。
特别而言,也不排挤这样的状况,即:某自个的某种品格面具与其品格“自我”的某一旁边面,本来适当挨近或符合,以致“说不定自个自以为是面具的那个东西,其实即是她自个的一个旁边面,仅仅她往往认识不到罢了”。
这样,在必定范围内,品格“自我”与品格面具的边界就非常含糊,乃至融合为一。
她不只“热心和沉湎于自个所扮的人物”,并且从心里彻底“认同于自个所扮的人物”,他的品格“自我”充沛人物化了。
在某种意义上,袭人便归于这一类人。
袭人是一纸卖身契卖进贾府,这种亲人分开的损伤又给她深入的不安全感,孝顺温顺的她也是不得不承受自个的命运。
在那时袭人就充沛认清了自个所扮演的人物,要想生计下去,就要对自个的主人尽忠职守,即使是奴隶身份,也是袭人在世上能够捉住的仅有的救命稻草,这即是她想尽力把握住的自个命运。
别无所依的她所伺候的主子,对她的命运最有影响力。
所以便有了袭人的“克尽职任”,并且对主子有
了一种心无旁骛的“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眼中只要一个贾母;如今伺候宝玉,心中眼中又只要一个宝玉”。
袭人的这个“痴处”,正标明她“热心和沉湎于自个所扮演的人物”,并从心里“认同自个所扮演的人物”。
在袭人和宝玉的联系及她对宝玉的“奉劝”疑问上,她的这种特性体现的尤为杰出,也让她背上了许多莫虚有的罪名。
三、初始云雨不为越礼
“初试云雨情”疑问,有人说是袭人有意“蛊惑”宝玉,形成她的特别身份,是“品德损坏”,是“首导宝玉以淫”。
在这里,首要咱们一直不要忘掉袭人是奴才身份,悉数归于主人,包含身体在内。
主子有随意分配她的权力,她没有回绝主人需求的权力。
并且宝玉是“素喜袭人柔媚娇俏”的。
一“柔”一“娇”可见袭人之温顺可人;而一个“强”字,更能够阐明袭人被迫所受,谈不上“蛊惑”。
袭人的可悲之处就在于性格的和顺和对奴性的遵照,使她未做到彻底的自负自爱,明哲保身。
但因而就骂袭人“淫荡无耻”或“首导宝玉以淫”等,不只骂不符实,骂过其实,一起更是品德评估上的一种错位,即:无视致使袭人失身的本源。
首要在于那不把奴婢当人看的奴婢准则和奴婢非人的生计环境,而用封建社会规范通常男女联系以致婚姻联系的封建品德或封建礼教,来衡量和苛责袭人及宝玉的私情,是不正确的。
四、娇嗔奉劝用心良苦
花袭人作为一个奴隶,她奉劝宝玉走“宦途经济之道”,有人说她是“忘本”、“变节了她的奴隶阶层”。
这些都是近人才有的观念,在当时人看来,花袭人这样一个微乎其微的小角色竟然奉劝宝玉“走正路”,是一种“正人爱人之德”、“识大体”的难能可贵的行动。
自二人“初试云雨情”之后,实际上她已暗自把将来的命运同宝玉终身的进退荣辱紧紧接连起来。
袭人不只愈加关心入微地伺候、关心宝玉;一起,更把避免宝玉在“邪”路上越滑越远,“保全”宝玉“终身的声名品德”,视为自个义无反顾的职责。
袭人仅仅个的奴婢,但她对宝玉“规引进正”疑问上的某些“识见”和做法,却比别人高超许多。
其“规谏”方法也往往是情字当头,寓谏于情,用自个的温顺女儿之态去感染宝玉。
作品第十九回,便以很多篇幅描写了袭人对宝玉情意绵绵的“规谏”进程。
袭人“家去吃年茶”回来,便有意借“赎身”,对宝玉种种“乖癖”痛下“针砭”。
宝玉为了留住袭人,对她提出的“三件事”也一挥而就悉数应承。
正因为袭人的“规谏”不是一味教条、僵硬说教,而是有所折中或变通,又能顺水推舟,以女儿的温顺神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宝玉听后至少口头上彻底承受。
袭人劝诫他少在内帏鬼混,莫诽僧谤道,莫吃女儿嘴上胭脂等,在今日看来也不能算“错”。
这也是脂砚斋赞她“贤袭卿”的当地。
袭人以自个的才智,用自个的温顺,在对自个身有所托的宝玉,煞费苦心进行情劝以致“嗔”劝。
了解了以上袭人对宝玉的心里,对其声名品德的忧虑,和她的性格,就能够正视袭人的//
所作所为。
所以说袭人本自温顺和顺,实为似桂如兰。
她的温顺和顺,不过是想在这个生计环境恶劣的豪门中安身,莫非这就能够说是她争荣夸耀吗?这是一自个的自我保护认识,一自个的生计天性。
参考文献:
[1]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出书,1980.98.
[2]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北京:三联书店,1987.48-52.
[3]科恩.自我论.北京:三联书店,1986.208-212.
[4]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天津古籍出书社,2002.15.
[5]犀脊山樵.红楼梦补序——红楼梦卷.上海:上海古籍出书社,1992.51.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天津:天津古籍出书社,2002.
[7]陈庆浩.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北京:文化艺术出书社,1991.
[8]宋淇.红楼梦识要——宋淇红学论集.北京:中国书店,2000.
[9]赵国栋.红楼梦之谜.郑州:中州古籍出书社,1998.
[10]谢鹏雄.红楼梦女性新解.济南:齐鲁书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