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一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课件.ppt

合集下载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 观后感 • 画一幅假期游记
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 1.绘画 • 2.创作的环境与意义 • 3.画的内容
粮食(前苏联女画家雅布隆斯卡娅)
• 作者:(苏联)雅布隆斯卡娅,卫国战争后著名

女油画家、基辅美术学院教授。 本作品是她青年时期时荣获国家奖的成名作,约 4米宽的巨幅作品,表现了苏联集体农庄女庄员在 丰收的打谷场上劳动的场面。在夏日的明亮的阳 光下,集体农庄女庄员们在堆积如山的金黄色麦 粒的打谷场上,紧张而有秩序地劳动着。女庄员 们兴奋的笑脸和欢快而有节奏的动作,充分显示 了经过战争洗礼后的苏联劳动人民高涨的劳动热 情和崭新的生活风貌。作品构图宏伟,形象生动, 主题鲜明,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牛耕
•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这是从甘肃嘉

峪关魏晋时期5号墓中出土的、原位于墓前室壁的一幅砖 画。 我国自汉代以来,统治阶级厚葬之风俗盛行。墓室中绘有 大量的砖画。这幅砖画与同一墓室的其他砖画的最大特点 是,除了表现墓主生前宴欢、舞乐等享乐生活外,大部分 是表现劳动人民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场面。是墓主为了祈 求死后永远有一批劳动群众供他们驱使奴役、但从一个侧 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状况。这幅表现 牛耕的砖画,画面十分单纯,但作者颇具匠心。如两头牛 有意画成一黑一白,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再 如,画扶犁者,只寥寥几笔,不仅生动地画出了扶犁者的 形态,而且其缓步前行时的姿态极富运动感。
牛耕的另一幅画
在激流中前进
• 作者:杜键,上海人,中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 此,作者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宁家川等黄河险急渡 口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作者以简练的艺术语言,雄 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色调表现了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 黄河的激流浊浪中奋力前进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 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黄河船工在劳动中所表现的惊人力量和 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主要表现在汹涌激荡的河水与般工们 沉着稳定的姿态的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的黄河浊浪和小 船的强烈对比。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第一单元课题: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教学类型: 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体会到劳动是艺术创作之源,不同时代作者的不同主题及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体会其思想内涵、艺术修养,提高学生视觉感受力。

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2、培养学对劳动的情感及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艺术创作源于生活.教学难点:作者是怎样通过特定的美术语言表现主题的。

课前准备:学生:课本及相关劳动的图案、文字、美术作品等资料或多媒体文件,收集相关作品及作者的资料。

教师:课件、欣赏图片、相关美术作品资料影片及作者简介,提供相关网址供学生检索。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件演示以劳动的影片资料及美术作品如《伏尔加河纤夫》、《城市的崛起》、《在急流中前进》等作品,同时播放背景音乐:《黄河大合唱》一同感受劳动的场面。

二、欣赏与描述1、欣赏(分组欣赏课本中的图片):提问:(1)你看见了什么?这些人们在做什么?他们的表情和动态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从题材、主题、造型要素(线、形、光、色、肌理)与形式等方面分析。

(2)为什么历代艺术家选择“劳动”这一创作题材?你怎么看待一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让学生交流片段中劳动的体会和认识。

)教师总结引入:劳动是艺术创作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

劳动创造世界。

2、思考:这些作品表现什么样的劳动场景?这些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劳动性质和情节是什么?对作品中人物的劳动心情和态度有什么感受?3、学生分组讨论:主要描述题材、主题、造型要素、形式等(各组代表根据本组所掌握的材料简述,其他补充讨论)三、分析与研究1、思考:这些作品和作者你知道多少?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2、分组讨论(分专题讨论)各组综合个人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纳补充。

各组代表简述本组意见,引导其他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指正和补充(播放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小短片,分发介绍卡片)3、分析(将图片并列投射在大屏幕上)(1)《北方九月》与《粮食》的异同。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1

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 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初步了解作品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 理解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2.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劳动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理解美术作品所表达的创作思想。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课型:新授准备:课件-PPT文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人类从古代类人猿中进化而来的?又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生答:劳动。

师总: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劳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劳动创造了世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板书课题: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二、探究学习:1、学生七嘴八舌话劳动: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许多劳动,请你说一下你对劳动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说劳动是件光荣的事情、有的会说劳动可以创造财富、劳动很快乐、很辛苦、很累等……师总:今天我们来欣赏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美术家们对劳动场面的表达:2、欣赏评述:(1)欣赏《牛耕》《弋射收获图》①你从画面上看到了怎样的劳动场景?所描绘形象有什么特点?师总:画面形象简洁生动、造型稚朴,向我们传达了古代人们的劳动工具及劳动生产方式,为我们了解、研究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欣赏《清明上河图》①这幅作品是哪幅画的局部?作者是谁?②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感受这一画面描绘的什么样的场景?请你描述一下。

(找一学生描述,其他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教师出示欣赏提示,将同学们的欣赏水平引深一个层次,使其深入观察,了解画面中的专业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之间根据提示问题相互交流、讨论,发现更多问题,引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接下来回答提示问题,大体完成对此画的赏析过程,最后教师出示参考资料链接,使作品赏析更加全面、完整。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捣练图》
作者:张萱(唐)
该,按制练的过程分为三 组,书中所描写的正是四个 妇女用木杵在捣练。人物站 立的位置和姿态各不相同, 既统一,又富有变化。
《牛耕》(甘肃嘉峪关魏晋时期的墓砖画)
画面简单,但作者别具匠心,两头牛有意画成一黑一白, 以对比的手法突出画面的明快感,耕者只有简单几笔,却形 态生动,具有动感。
第一单元
劳动— 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人类是怎么起源的?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 别是什么?
❖ 劳动促使猿手足分离,于是才有了人类,因 此,是劳动创造了世界。
请欣赏
1、油画 2、中国画 3、画像砖 4、木刻
《在激流中前进》
作者:杜键(现代) 创作背景:
为创作此画,作 者曾先后多次到山西 禹门口,陕西宁家川 等黄河险急渡口体验 生活,搜集创作素材。
❖ 作者以简炼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凝重的 色调表现黄河船工们齐心协力在黄河的激流中奋力前进 的惊险场景,作者运用衬托和对比的手法来刻画船工们 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惊人力量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画面 激流的河水与船工的稳健姿态相对比,大面积奔腾而来 的黄河浊浪和小船形成对比。
《粮
食》
作者简介:
雅布隆斯卡娅,是 苏联卫国战争之后涌现 出来的当代著名女油画 家,这幅宽约4米的巨 幅作品是她青年时期荣 获国家奖的成名作。
《弋射收获图》
(东汉画像砖)
整个画面分为上下两部 分,上部弋射图,下部为收 获图,整个画面,简洁分明, 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 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的结 合在一起,所表现的劳动场 面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北方的九月》晁楣(现代)
描绘经过开垦的北大荒金秋时节红高梁丰收的壮观景象。 宏伟的构图,浓重的色彩,豪放的刀法,美的令人陶醉的意 境,使这幅作品成为一首对自然、对劳动的赞美诗,劳动创 造美好世界的主题得到了突出的表现。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纺织女》委拉斯凯兹 (西班牙) 1657年 220cm×293cm 布面油画存藏处: 马德里 普拉多博物馆藏
作品赏析:在欧洲绘画史上,这是第一幅直接 描绘劳动生活的油画。画上是西班牙皇后壁毯 织造厂一个车间内女工生产时的场景。这些劳 动女性形象的出现,说明了这位西班牙画家新 的审美意识的觉醒。画家着重描绘了前景的五 个女工形象,他用沉稳的笔触,着力表现她们 健康、丰满、美丽的背部,塑造了充满生命力 的真实的女性形象。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直朴素 自然的气氛,人物关系对称,劳动细节相互照 应,明亮的光线把前景上红、绿、白、紫合成 为富有暖意的生活色调。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局部) (宋代)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中国画)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 东武(今山东诸城县)人
本作品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荣景象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著名之 作。全画内容大体分为三段,开头是画汴梁的郊野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当 时称“上河”,此河是当时国家的漕运枢纽,南北商业交通要道)及其两岸舟车运输、手 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繁忙的活动场景;后段为巿区街道的繁华场面。教材中所选的是中 段也是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一艘滿载着货物的大船,即将通过虹桥。桥下湍急的水流使大 船好像一时失去了控制,船工们一面急忙放下桅杆和帆,一面正紧张地控制着船头前进的 方向,有的在指挥,有的在掷缆绳,以使大船安全地通过虹桥。相映成趣的是,大船过桥 的紧张又极具戏剧性的场面,吸引了桥上众多的行人。他们都在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桥下发 生的一切。桥上桥下相互呼应,构成了一幅热烈、紧张而又极其生动的画面。虽然画中人 物都画得很小,仔细一一看去,个个都很生动,十分耐看,足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十分仔 细,描绘人物的举止形态具有极其深厚的艺术功力。从而使这一段描绘成为整个《清明上 河图》中最吸引人、最令人过目不忘的场景。

七年级 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说课课件

七年级 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说课课件

三、分组讨论
1、你从这些表现人类劳动的美术作 、 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品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
2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 不同的人物对劳动有什么不同的态 度和感情? 度和感情?
第一组 《倒牛奶的女仆》画面 倒牛奶的女仆》 并不复杂,轮廓清晰, 并不复杂,轮廓清晰, 环境朴素, 环境朴素,把一个简朴 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 的厨房画得很有感情, 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 甚至令人产生怀旧心理。 女仆是个健壮的村妇, 女仆是个健壮的村妇, 正在倒牛奶, 正在倒牛奶,她显然是 安于自己的工作, 安于自己的工作,脸上 透出红润。 透出红润。该画为我们 展示了那个时代人民普 遍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 征。 作者:维米尔
第三组
17、18世纪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普 17、18世纪的艺术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普 通劳动者的身上, 通劳动者的身上,我们的创作过程也需要更多的观察 和提炼,以期表现出更有深度的主题。 和提炼,以期表现出更有深度的主题。
第四组
两农妇蹲在地上, 两农妇蹲在地上,一左 一右, 一右,右边一个以裸体 展现; 展现;左边一个只穿一 条裙子。 条裙子。穿裙子的姑娘 要把一捆麦束掮到肩上, 要把一捆麦束掮到肩上, 右边一个扶起麦束的一 也举肩应承。 头,也举肩应承。形成 一个门式构图, 一个门式构图,从而形 成平衡的联系。 成平衡的联系。雕像彼 此呼应,颇有情节性, 此呼应,颇有情节性, 使这一劳动的合作富有 一种纪念性。 一种纪念性。
1、 你对下列作品知道多少? 你对下列作品知道多少?
《养鸡女》石刻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
展现的是一位农家少妇掀开鸡笼, 两只鸡正在争啄一条蚯蚓的场面。 雕像充满诗意般的乡村风情。
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 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 一起。

最新七年级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课件PPT课件

最新七年级美术《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课件PPT课件

R型聚类分析的作用
1、不但可以了解个别变量之间的亲疏程度,而且可以了 解各变量组合之间之间的亲疏程度; 2、根据变量的聚类结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选择 主要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或Q型聚类分析。
选择主要变量的方法是:在聚合的每类变量中各选出 一个有代表性的变量作为典型变量。计算每一个变量与 同类其他变量的样本决定系数R2,挑选其最大者作为该 类的典型变量。
• 你对这些作品和作者知道多少?
• 你了解作品的时代和社会特点吗?
• 你能不能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要表现的 主题?
《清明上河图》(全画24.8 528.7厘米)作者: 张择端
• 这是一幅生动反映北宋都城汴梁繁盛景象的、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著名之作。总体上看, 可分为田野、汴河、街市三个地方。
全景印象
nLeabharlann 2x kj-x j
k 1
k 1
8.2.2 距离测度
每个样品(案例)有p个指标(变量),故每个样 品可以看成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n个样品组成p维空间 中的n个点,用距离来度量样品之间接近的程度。
距离测度应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dij 0; 2)dij=dji, 即距离具有对称性; 3)dijdik+dkj,即三角不等式,任意一边小于其他两 边之和; 4)如果dij0,则i j
1
d ij p x ik - x jk q q
k 1
metrics)
4、马氏距离(Mahalanoibs)
该距离对指标的相关作性了考虑且不受指标量测单位的影响。
dij xi - xj '1 xi xj
5、兰氏距离(Lance)
常见的几种距离:
1、绝对值距离 (Manhataan distance

12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12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
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 的能力。 三、感受对劳动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 价值观念。
你认为画面 主题和劳动有关 系吗?
作品用写实的手 法表现了一位朴实的 建筑工人,虽然并没 有直接表现他劳动的 场面,但通过对他外 在形象的刻画, 可以让观众很自然地想到他所从事的工作,进而联想起在 我们生活的城市里也有很多和他一样的人们在改变着我们 的城市
《北方的九月》 ——套色木 刻
在这幅作品中,写景是为了 抒情,景与情得到了有机的 统一,丰收与劳动紧密相连, 劳动创造了美好世界的主题 得 到 了 突 出 的 表 现 。
劳动改变了世界的什么?
1.人自身的改变 (1)生存状态 (2)意识领域 2.客观形态的改变 (3)形体 (4)色彩
反映人的生存状态的作品
都市的繁华和便捷是人 类创造行为的得意之作,但 纯朴的乡村气息却已渐渐地 远离人们的生活。
思考体验(2分钟)
小组讨论: 你最熟悉的劳动过程是什么? 你对“劳动创造世界”有什么体会和看 法?
这两件作品有什么不同?
《钢水 汗水》 现代 广廷渤
《清洁工》
刘金贵
《纺线车》黄柔昌
局部
《 走 大 寨 之 路 》
《锻工》 毛凰德
《 拾 穗 》 景 玉 书
《 心 灵 的 歌 》 翟 新 建
创作体验
• 让我们来一起尝试创作一幅有关劳动的作 品,可以是直观的体现,也可以从侧面去 反应。 • 在创作的过程中感受劳动。
名人名言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 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高尔基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 可得幸福长眠。 —达 · 芬奇
通过 画面中的 劳动人物 形象可以 看出对生 活的满足 和期望, 从侧面反 映出当时 的时代特 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