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来源
2010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第四篇来源出处

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第四篇文章属于经济类,节选于09年4月份的《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文章的结构形式和我们以前考过的结构类型相似。
原文如下(加粗部分为真题节选部分):/article.cfm/13476293?f=relatedMessenger, ShotAccounting rules are under attack. Standard-setters should defend them. Politicians and banks should back off.Economist Staff - The EconomistApril 10, 2009In public, bankers have been blaming themselves for their troubles. Behind the scenes, they have been taking aim at someone else: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etters. Their rules, moan the banks, have forced them to report enormous losses, and it's just not fair. These rules say they must value some assets at the price a third party would pay, not the price managers and regulators would like them to fetch. Unfortunately, banks' lobbying now seems to be working. The details may be arcane, but the independence of standard-setters, essential to the proper functioning of capital markets, is being compromised. And, unless banks carry toxic assets at prices that attract buyers, reviving the banking system will be difficult.On April 2nd, after a bruising encounter with Congress, America's 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FASB) rushed through rule changes. These gave banks more freedom to use models to value illiquid assets and more flexibility in recognising losses on long-term assets in their income statements. Bob Herz, the FASB's chairman, decried those who "impugn our motives". Yet bank shares rose and the changes enhance what one lobbying group politely calls "the use of judgment by management".European ministers instantly demanded that 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do likewise. The IASB says it does not want to be "piecemeal", but the pressure to fold when it completes its overhaul of rules later this year is strong. On April 1st Charlie McCreevy, a European commissioner, warned the IASB that it did "not live in a political vacuum" but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at Europe could yet develop different rules.It was banks that were on the wrong planet, with accounts that vastly overvalued assets. Today they argue that market prices overstate losses, because they largely reflect the temporary illiquidity of markets, not the likely extent of bad debts. The truth will not be known for years. But banks' shares trade below their book value, suggesting that investors are sceptical. And dead markets partly reflect the paralysis of banks which will not sell assets for fear of booking losses, yet are reluctant to buy all those supposed bargains.To get the system working again, losses must be recognised and dealt with. Japan's procrastination prolonged its crisis. America's new plan to buy up toxic assets will not work unless banks mark assets to levels which buyers find attractive. Successful markets require independent and even combative standard-setters. The FASB and IASB have been exactly that, cleaning up rules on stock options and pensions, for example, against hostility from special interests. But by appeasing critics now they are inviting pressure to make more concessions.To reveal, but not to regulateStandard-setters should defuse the argument by making clear that their job is not to regulate banks but to force them to reveal information. The banks, their capital-adequacy regulators and politicians seem to dream of a single, grown-up version of the truth, which enhances financial stability. Investors and accountants, however, think all valuations are subjective, doubt managers' motives and judge that market prices are the least-bad option. They are right. A bank's solvency is a matter of judgment for its regulators and for investors, not whatever a piece of paper signed by its auditors says it is. Accounts can inform that decision, but not make it.Banks' regulators hav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If they want to remove the mechanical link between drops in market prices and capital shortfalls at banks, they should take the accounts that standard-setters create for investors and adjust them when they calculate capital. They already dothis to some degree. But the banks' campaign to change the rules is making inevitable a split between two sets of accounts, one for regulators and another for investors. The FASB and IASB can help regulators to create whatever balance-sheet they want. But in doing so they must not compromise their duty to investors.。
考研英语题源

考研英语题源
考研英语题源主要包括《The Guardian》(卫报)、《The Atlantic》(大西洋月刊)、《The Economist》(经济学人)、《Newsweek》(新闻周刊)、《Time》(时代周刊)等。
这些外刊均为享誉国际的权威报刊杂志,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领域,且时效性强,大多涉及当年的热门话题。
考研英语试卷的常规阅读理解文章基本选自国外的期刊、杂志、报纸,其中题源外刊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为了防止被押中题目,考研英语试卷常规阅读文章选材往往最新发表且在国内没有广泛传播的文章。
因此,建议考生在备考期间多阅读这些外刊,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熟悉文章风格和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应对考研英语的阅读理解部分。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来了解考研英语的出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考研英语 新东方 阅读 技巧&攻略&方法

此版改自《93分考研英语达人笔记》,版权为原作者所有!原版排版较差,阅读不方便,特重新整理排版,以方便学习。
(另根据新东方考研阅读课程略有增减)--jarryxf2008 2011/10/10 一、考研英语到底考什么?(阅读能力)(一).观念转变和方法转变(close reading 细读)考研考察细读、辨别能力。
(二).阅读的重要性(三).考研文章类型的分析(来源、内容、体裁)1.来源:西方大学的一二年级课本、西方报刊杂志(从97年以后主要来自西方报刊杂志)2.从内容角度把44篇文章分类: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新的趋势是人文科学的文章。
(1)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有30篇A.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学等B.分析:①政治学,从89-03没有出过题,因为西方和东方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性,避开敏感话题,没有出过;②经济学,每年至少一篇;教育学,隔年出一次;传播学,隔年出一次。
C.总结:泛读的重点——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
(2)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有10篇10篇中纯而有纯的自然科学很少,只有约4篇。
命题集中在科学史方面。
A.出题的原则:一般性原则,公正性原则。
B.总结:泛读自然科学的文章,少读纯自然科学的文章,多读简介科学史的文章。
(3)人文科学,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还剩4篇)A.分析:88--99年,11年中从未出过题。
00年(3)文学评论—未来主义诗歌;00(5)散文—雄心壮志;01年(5)散文—我这个人的一段心路历程;02年(1)讲幽默,题目有迷惑性。
B.总结:人文科学出题有抬头趋势。
3.从体裁角度把44篇文章分类: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
多读:议论文、说明文。
(从来没有出现过记叙文,应用文只出过1篇)4.从语言上,以美国英语为主。
突显美国英语与美国文化,应该多了解一些美国的基本概况。
考研英语阅读文章出处

考研英语阅读文章出处考研英语阅读题目是考研英语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察考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能力。
阅读文章多样化,来源也广泛,可以涵盖报纸、杂志、学术期刊、网络文章等不同媒体和类型。
了解文章的出处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意图和作者的观点,从而提高解题准确率。
一、阅读文章的来源1. 报纸和杂志报纸和杂志作为信息传媒的重要媒体,它们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消息和知识。
因此,考研英语阅读文章中常常可以看到来自报纸和杂志的文章。
这类文章通常以新闻报道、专题评论、社论等形式出现。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题目中,这类文章多涉及社会问题、科技进展、文化现象等。
2.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学术界发布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是学术交流、学术评价的重要依据。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中,经常可以看到来自学术期刊的文章,这类文章通常以研究报告、综述、评论等形式出现。
这类文章较为专业,涉及领域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等。
3. 网络文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章也成为了考研英语阅读的重要来源之一。
网络文章通常来自新闻网站、博客、个人网站等,内容类型多样,包括新闻报道、社会评论、个人观点等。
这类文章通常比较生活化,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泛,包括科技、娱乐、社会等。
二、文章出处的意义了解文章的出处对于考生理解文章的意图和作者的观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解答判断题、推理题等需要根据文章内容作出判断的题目时。
文章的出处可以帮助考生更准确地判断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同时,文章的出处也反映了文章的立场和角度,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三、如何确定文章的出处1. 文章开头或结尾文章通常在开头或结尾会标明出处信息,如报纸和杂志文章一般会标明作者和出处,学术期刊文章则会标注期刊名称和出版日期。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考生可以注意这些信息。
2. 文章内容提示有些文章在内容中会有暗示或提及出处信息。
例如,引用研究成果、指明学术观点等,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确定文章的出处。
考研英语外刊来源

考研英语外刊来源考研英语阅读来源一般是英美比较主流的报刊杂志,比如《新闻周刊》、《经济学人》、《科学》、《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纽约客》等。
相比于《经济学人》与《科学》的精英学术,《纽约客》更适合年轻人一窥当代美式文艺与腔调。
ACT、托福、雅思考试里常常会出现《纽约客》的文章。
考研英语阅读来源一般是英美比较主流的报刊杂志,比如《新闻周刊》、《经济学人》、《科学》、《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纽约客》等。
《经济学人》是一份由伦敦经济学人报纸有限公司出版的杂志,创办于1843年9月,杂志主要关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新闻,但是每期也有一两篇针对科技和艺术的报导,以及一些书评。
而且《The Economist》杂志中所有文章都不署名,而且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但又处处用事实说话,也正是基于此,通常能够深刻影响学生党的世界观和认知观,搭建英语语感的思维方式。
《科学》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的学术期刊之一。
虽然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但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英语基础只要不错就可以尝试阅读。
创刊于1925的《纽约客》已经走过了90多年,历经纸媒、电子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更迭,它不是完全的新闻杂志,然而它对美国和国际政治、社会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也是其特色之一。
相比于《经济学人》与《科学》的精英学术,《纽约客》更适合年轻人一窥当代美式文艺与腔调。
ACT、托福、雅思考试里常常会出现《纽约客》的文章。
《时代周刊》作为全世界发行量最大且最主要的新闻杂志,封面人物代表了举足轻重的新闻热度。
能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人物都是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引起了风暴的人,而这其中重中之重,就是杂志每年的“年度人物”(Persons of the year)。
而且时代周刊的权威性不仅仅是靠封面那些大人物带动的,它见证了这个世界近一百年的风云变幻,文章相对客观,有深度,基本上看时代周刊就能较为准确的了解世界上近期发生的大事,经济,科技,人文方面的一些最新进展,而这些内容又往往紧扣时代的命题,也需要英语学习者一直不断阅读、学习。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来源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来源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来源引导语: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出处是有一定规律,你们知道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的来源,以供参考,欢迎阅读!1、经济类文章主要来源:The Economist (经济学家),Business Week (商业周刊),WallStreetJournal(华尔街杂志);2、科学技术类文章主要来源:Nature (自然),Discovery (探索),Science (科学),NationalGeographic(国家地理),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New Scientists(新科学家);3、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类文章主要来源:Newsweek (新闻周刊),Times (时代周刊),U.S News and World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USA Today (今日美国),TheTimes(泰晤士报),The Guardian (卫报),和(美国新闻在线);4、其它来源:Independent (独立日报),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国际先驱论坛),Telegraph(英国电信日报);经过上面的整理,我们不难发现倘若我们准备的时间充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考研前、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就把当年考试的文章事先阅读过,那样自然就能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了。
但是,我们广大的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无论花费多少时间几乎是不可能把上面说到的所有杂志都阅读完毕的,而且每年选择来考查考生的文章并不一定是本年度发表的文章。
这就为我们复习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历年的文章来源再次进行总结。
结果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年真题的文章来源一般控制在过去的5年之内,即倘若2007年参加考研的话,2007年的.文章一般来自于2002年到2006年之间的报刊杂志上。
历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

2008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有两篇来自The Economist,且都是科技版块的文章一是完形填空,出处Jun 2nd 2005的文章题目为:The evolution of intelligence Natural genius?链接为:/science/PrinterFriendly.cfm?story_id=4032638二是阅读理解第二篇,出处Sep 22nd 2005 题目为:Scientific publishing The paperless librar y. 链接为: /science ... fm?story_id=4423646注:[以上两篇为收费阅读文章]第一篇阅读理解,出处Gender Inequality: Women Under Stress,链接为/centers/stress/articles/strainofstress/gender.html第三篇阅读理解,出处Scientific American 的Napoleon's Revenge,链接为/article.cfm?chanID=sa006&colID=5&articleID=000F2759-D3C8-1C6F-84A9809EC588EF21第四篇阅读理解,出处U.S. News 的The sorry legacy of the founders 链接为/usnews/culture/articles/040112/12slave.htm翻译题来自:/charles-darwin.html2007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一篇文章来自The New York Timeshttp://2006/05/07/magazine/07wwln_freak.html%3fex=1304654400&en=2cf57fe91bdd490f&ei=5090&partner=rssuserland&emc=rssPart A第二篇文章来自Scientific American;http://www.psych.utoronto.ca/~reingold/courses/intelligence/cache/1198yam.htmlPart A第三篇文章来自Harvard Magazine/on-line/010682.htmlPart A第四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printedition/PrinterFriendly.cfm?Story_ID=4112390PartB文章来自Times/time/magazine/article/0,9171,1018077-1,00.html2006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二篇文章来自The Observer《观察家报》题目为:Inside Meaning. Michael Swan. Part A第三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 (2003年5月15日)题目为:Ocean’s eleventh hour?Part A第四篇文章来自Time (2005年1月17日) 题目为:The Art of Unhappiness2005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一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 (2003年9月20日) 题目为:Fair and squarePart A第二篇文章来自U.S. News and Report (2001年6月25日) 题目为:Warming to thetaskPart A第三篇文章来自Newsweek (2002年7月15日) 题目为:Taking ControlPart A第四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2004年1月31日)题目为:Talking down2004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一篇文章来自U.S. News and Report (1997年10月27日)题目为:Putting the Net to WorkPart A第二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 (2001年9月1日) 题目为:As easy as ZYX Part A第三篇文章来自Business (2002年7月15日) 题目为:What’s a Shopper to Do?Part A第四篇文章来自ASBJ(2001年1月美国学校董事会杂志)题目为:Nurturing the Life of the Mind.2003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一篇文章来自Times (1999年1月25日) 题目为:Spies Like UsPart A第二篇文章来自Science (1998年11月20日)题目为:Animal Rights: Reaching the PublicPart A第四篇文章来自Newsweek (2001年8月27日)题目为:The Best Health Care Goes Only So Far2002年考研英语真题阅读出处Part A第三篇文章来自The Economist (1999年11月27日) 题目为:Oil’s pleasant surprise 由上可知,考研阅读文章的来源:Economist、Newsweek和Time等是比较重要的杂志,题材偏重的文章的内容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目各个领域的知识,其中社会科学所占比重较大,自然科学所占比重不大,人文科学近来有增加的趋势。
2011考研英语一text 1

2011考研英语一text 11. 文章来源及主题介绍本文是2011年考研英语一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题目为text 1。
该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医药学家——华佗的生平和医术成就,探讨了他对我国医药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2. 文章内容概述文章以华佗的一位患者在生病时所做的遗嘱为引子,引出了华佗治疗疾病的医术和他的生平事迹。
华佗是我国古代医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不仅在医术上造诣深厚,还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
华佗治疗疾病严谨细致,以患者的利益和康复为首要目标,而且他还为我国医学传统注入了更多人文关怀的元素。
3. 文章重点分析文章主要突出了华佗医术高超和医德高尚这两个方面。
文章以华佗治疗疑难杂症的医术见长展开,详细描述了他面对疾病时的从容淡定和细致缜密。
文章着重描绘了华佗胸怀患者为上的医德,论述了他对医疗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患者的关怀体现。
4. 文章意义与启示通过对华佗的医术与医德的介绍,文章旨在弘扬传统医道的价值观,并提示当代医务工作者,应该以华佗为榜样,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关注病人的生死存亡,牢记救死扶伤的初心。
5. 文章结尾总结华佗以医德为先的医术风范,呼吁医务工作者在实践中铭记华佗,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医学事业发展。
最后以一句警示医生的警句作为结尾,给予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本文中,我们详细分析了2011年考研英语一text 1的主题和内容,通过论述华佗的医术和医德,指出了其对我国医学传统的巨大影响并对当代医务工作者提出了倡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对医学传统的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对传统医道的传承和弘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很抱歉,我之前的回答似乎出现了一些重复。
让我再次为您继续撰写并扩展文章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
6. 探索华佗对医学的影响笔者认为,华佗不仅是一位医术高超的医者,更是一位深受尊重和仰慕的师表。
他在医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高尚医德,为后世医务工作者树立了良好典范,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文章来源
来源:文都图书
在考研英语中,阅读是分值最高同样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一考题。
通常情况下阅读的篇幅约为400字,四篇即为1600字,故考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同样的,考生还需要有丰富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外刊杂志,因为考研英语绝大多数文章来自于英美国家的报刊杂志例如:
经济类文章主要来源:The Economist(经济学家)、BusinessWeek(商业周刊)、Wall Street Journal(华尔街杂志);
科学技术类文章来源:Nature(自然)、Discovery(探索)、Science(科学)、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Scientific American(科学美国人)、New Scientists(新科学家)。
社会生活以及文化类文章主要来源:Newsweek(新闻周刊)、Times(时代周刊)、US News and World Report(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The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USA Today(今日美国)、The Times(泰晤士报)、The Guardian(卫报)等。
根据近五年的考研真题,研究人员发现,80%以上的文章来源The Economist,Newsweek,Times and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因此,针对于2017年的考生来讲,在一阶基础阶段复习中,应该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但是我们平时接触外刊很少,而且又没法判断出什么样的文章符合考研阅读的标准,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可以阅读《考研英语阅读同源外刊时文精析》这本书,这本书根据阅读理解的文章特点,选取外刊上的类似文章进行讲解,绝对能提高大家的阅读能力,提前了解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