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资料与重点-变态心理学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

医学心理学重点:变态心理学知识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科学,包括研究认知、情感、意志和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探讨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症状、主要症状、核心症状症状:患者病后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主要症状:是在患者病程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的的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引起患者情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情绪问题所导致的结果。

核心症状:在求助者病程一系列症状中,最主要的症状,其他症状一般是继发或伴发的。

2.关于生理功能和躯体症状生理功能是指人体八大系统的正常的作用。

比如消化系统主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呼吸系统主呼吸等等。

躯体症状是指躯体能够感觉到的不适或被观察的到的异常。

3.预后和转归预后是指事先推测疾病的过程和结局,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推测,不是对已发生的结果的总结。

转归是指疾病的结果。

疾病经治疗最后是治愈、未愈或死亡,是已经出现的结果,与预后是不同的概念。

4.精神病、精神病性障碍、非精神病性障碍现在尽量不用精神病这一说法。

因为精神病这一概念是一个日常概念。

界定的范围不明确。

现在的概念体系是:精神障碍,包括精神病性障碍和非精神病性障碍。

所谓精神病性障碍是指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

所谓非精神病性障碍是相对前者而来的,是指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各种心理障碍(比如:各种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等)所以焦虑症是第二种情况,是心理咨询的范畴。

你在这里之所以有疑问,可能是因为教材上说我们的工作范围是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可疑神经症。

其实在三级书上44页四、注意事项的第一句话实际上,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者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2-32、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3、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P10-12答: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4、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第三章心理变态的症状第四章精神分裂症第五章心境障碍与自杀危机第六章神经症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第七章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第八章成瘾行为第九章进食及睡眠障碍※第一章变态心理学概述一.变态心理学二.心理异常的判断与分类三.学科发展简史四.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五.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变态心理学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附后);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病变机制);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4).对心理异常病程(病期)的描述。

病程:疾病发展过程。

动态变化形式,即时程和演变。

如发作性、周期性、间歇性、进行性病程)病期:疾病持续时间。

2.心理异常的判断标准经验标准:涉及出现问题的人自己的主观感觉不良和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症状标准:如躯体疾病一样,心理异常也是有症状的;症状可以通过各种临床医学检查予以确认;心理测验的应用意义重大社会适应标准:统计学标准:普通人群心理水平呈常态分布。

“变态”:偏离了常模或标准。

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即一个人的心理异常的程度。

离平均值的程度越高,则越不正常3.社会适应标准:是否⑴按照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⑵有无明显离奇的行为。

必须考虑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时代、社会习俗。

5.研究方法相关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6.四种理论模型解释变态现象1)医学模型(1)遗传因素(基因、皮层结构)(2)神经生化物质(中枢神经递质的代谢异常)(3)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4)脑损伤等。

2)心理学模型精神分析:心理异常是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行为主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人类行为大多是由行为后果所决定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后果习得的。

病因揭示:一切变态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

可以通过再强化,把异常变为正常。

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阻碍(潜能受阻,自我完善受阻)。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名词解释:1.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

2.药物滥用: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潜力的药物(或化学物质)3.精神活性物质: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4.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5.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型:对心理异常作出生物病理解释。

认为:遗传、神经生化物质、生物病原体、脑损伤等因素对人心理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6.双相障碍:I型双相障碍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也可能几个躁狂或抑郁期连续出现,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

Ⅱ型双相障碍以抑郁为主,在轻度躁狂和重度抑郁之间波动。

他们并没有躁狂发作期。

7.边缘型人格障碍:以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性为特征,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

8.躯体神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知识要点:1.神经症的共同特征1)发病与精神应激因素有关2)具有相应人格特征3)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4)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尚好5)自知力充分6)常有迫切治疗的要求2.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导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高唤醒:失眠、易怒、易惊、惊恐发作)。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回避。

3.妄想的特点1)无事实根据,甚至荒谬离奇;2)个人独有,坚信不移,无法说服;3)与病人的切身利益、需要和安全相关。

4.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附后);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病变机制);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流派、模型不同);4)对心理异常病程(病期)的描述。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心理咨询师考试重点归纳: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部分1、现代的变态心理学看作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大概始于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体液学说。

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2、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3、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研究的对象,不过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与特点,而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

转归和预后以及精神障碍的预防与康复。

4、各学派对精神异常的说明:一、精神分析理论认为: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冲动是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弗洛伊德的推断:①人类的人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这个动力冠名“力必多”,②力比多分发展时期即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

③人的心理结构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相对人格则有本我、自我、超我。

④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5、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是人的防止焦虑的能力6、精神分析论对异常心理的现象说明:一、固着,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是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二、焦虑。

三、压抑。

因此,如果在每个发展阶段上,接受的刺激太多分或者接受的刺激太少,就会使“性心理”的发展受到挫折,那么就会造成性心理的“退化”或者性心理发展“固著”。

这种“退化”或“固著”,就造成未来人格的变态、异常。

7、精神分析最初就是以强迫症和癔症两种病的研究为基础的。

8、行为主义的解释: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都说明①兴奋和抑制的冲突②异乎寻常的刺激,导致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原因。

9、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认为心理异常是由于潜能即内驱力不能满足,自我无法实现造成的。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10、正常心理活动具有如下功能:①保障人顺利的适应环境,健康的生存发展,②保障人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在家庭、社会团体、机构中正常的肩负责任。

变态心理学的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的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的复习重点1、变态的基本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和失去控制感、少见和非传统型、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2、变态心理或者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者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3、神经症:没有发热和没有局部病变的感觉和运动的疾病,是神经系统的一般性疾病。

4、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5、强迫症: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是病人感觉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的观念或是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是我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状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

病程迁移者要以仪式动作为主,精神痛苦减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6、神经衰弱的症状:疲劳、烦恼、易激惹和心情紧张。

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个别内脏功能的轻度或中度障碍。

情绪症状的特点:病人感到痛苦,倾向于见人就诉苦,或求助求治;病人感到控制不住或摆脱不了:情绪的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生活事件、处境不相称。

7、躯体化障碍的症状:疲劳、昏厥、心悸、月经问题、晕船、消化不良、背痛、关节或肢体痛、头昏眼花、胸痛、胃痛、头痛、性问题、睡眠问题、腹泻和便秘、呼吸困难。

涉及许多不同的器官,无法由已知的躯体疾病来解释,并且不受意识控制。

8、表演型人格障碍表现: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际,但是,他们总是被其他人认为是不真诚的、肤浅的。

他们似乎通过在陌生人面前表演来寻求别人的赞美。

一旦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就会变得苛刻,不为别人考虑,自我为中心,并且自我专注,他们可能非常不专情,爱勾引人,性适应能力不好。

特点是:他们的认知方式是印象主义的,他们言语空虚,缺乏细节,好夸张,以过分的感情或是夸张言行吸引他人的注意。

9、A组人格障碍特点:古怪、对别人怀疑、很难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很难适应整个社会系统。

变态心理学重点

变态心理学重点

一、绪论1.变态心理学的概念:变态心理学又叫异常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一个分支。

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学科。

2.研究内容仅仅适用于一部分人或一些人一生中出现问题的那部分时间。

3.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

4.神经病:当个体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时个体表现为神经系统的不同疾病。

5.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

精神病学研究的所有内容。

.6.精神病:广义与精神疾病同;狭义指精神障碍中患者的心理功能严重受损,自知力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并保持与现实的接触的一组情况。

三个特点:现实检验能力严重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缺乏症状自知力。

7.心理障碍: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行为失常的统称。

偏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的理解。

8.异常心理的辨别标准: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的、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

9.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0.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调查法、流行病学法、案例研究。

二、异常行为的理论模型和治疗1.心理动力学模型:在人格和变态的研究中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着人们的心理。

变态人格:心理能量分配不合理,不是本我太强,就是超我太强,自我很难控制欲望或良知。

2.防御机制,是指一种无意识的保护过程,用来保持原始的与冲突有关的情绪,以使自我能够继续它的协调功能。

3.焦虑是警告自我运用防御机制的信号。

三、临床心理评估与分类诊断1.心理评估概念:心理评估是指评估者主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点及状态进行描述、分类、鉴别与诊断的过程。

2.评估手段:观察法、会谈法、测验法3.美国DSM多轴诊断系统4.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5.等级诊断原则:是否正常、是否由器质病变引起、主导症状是精神病性还是非精神病性、心理应激因素的影响,鉴别,诊断6.多轴诊断原则:临床症状、人格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一般医学情况、社会问题及环境问题、功能的全部评定。

变态心理学 重点内容

变态心理学 重点内容

变态心理学重点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也称异常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中研究异常心理和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广义上是泛指健康心理的偏离,是对轻重不一的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总称。

狭义上是指这种异常达到一定的程度,已明显影响了个人的正常生活、职业功能或自感痛苦。

即具有“诊断意义”的异常。

2、变态心理学的特征统计学的偏移、社会规范的偏离、个人痛苦的体验、行为功能障碍、对上述特征的综合考虑3、变态心理学的任务(1)从现象上描述异常行为;(2)从理论上揭示异常心理的原因和机制;(3)从应用上研究异常心理的评估和诊断;(4)从实践上探讨心理障碍的防治和身心健康的维护。

4、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研究(1)遗传(2)脑结构(3)躯体疾病(4)神经生化(5)化学物质(6)性别与年龄(二)心理因素研究(1)个性特点个性又称人格,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缺陷是正常个性的异常偏移,是影响心理障碍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人格障碍是个性缺陷的极端,是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心理障碍类型。

极端内向、敏感、孤僻、多疑、偏执、自我中心、追求完美、心胸狭窄、嫉妒等与异常心理的形成、预后和防治有明显的关系。

(2)认知方式认知偏差是具有倾向性特定的不良“认知模式”。

不良认知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它们往往会导致情绪障碍和非适应行为。

(3)应对水平应对又称应对策略。

制约应对方式的因素:应激源、环境条件、人格(决定性因素)根据应对的指向性分类:问题关注应对、情绪关注应对(4)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获得社会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以及家庭、单位和社团组织等给与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慰藉、关怀、尊重和帮助。

社会支持分类:主观感觉支持、客观支持、个人利用度、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情绪支持、归属支持、实质支持(三)社会因素研究(1)生活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生活中遭遇的重大变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定义: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主试通过直接观察或在谈话中的观察对被试的心理,行为表现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了解。

个案调查法:个案调查法是把被试作为一个单一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系统,详细的调查研究。

个案材料的来源可能是被试者的自述或他人报告。

优势:内容丰富详实,记载独特的案例,启发新的理论观点。

不足:结论无法推广,结果无法重复,访谈报告存在偏差。

实验法:实验法是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引起需要考察的现象,并能对结果作数量化的分析和反复的验证。

(病程实验,病人的治疗性实验,儿童自然实验,动物实验)认知心理障碍:记忆障碍:记忆增强:指人处在兵力情况下或其他特殊情况下,对过去已经遗忘了的,久远的经验或根本记不去来的事情,都能记得起来,而且记得很清楚。

记忆减退:指病人的记忆能力普遍降低的表现,即病人识记,保持,回忆和再现这四个环节的能力比一般常人或比本人发病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遗忘症:对既往经验过的重大事件或某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出现完全性遗忘,则表明记忆有严重障碍,则称为遗忘症。

进行性遗忘:由于大脑病态而引起大脑弥散性损害的病人,在大脑疾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记忆的损害也会进行性的加重,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

逆行性遗忘:病人对于疾病或受伤以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顺行性遗忘:病人在受伤或发病当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的经历不能回忆。

再认错误:旧事如新症:病人对过于已经认知过的事物不能正确地进行再认似曾相识症:病人对过去并没有认知过的事物或情景,却认为是曾经认知过的。

记忆错乱:错构症:是指并在将过去可能在生活中经历过,但在他指的那段时间里并没有发生过的事情,错误地作为当时的一件真事来诉说,不自觉地加以歪曲和渲染,并坚持自己所说的事情是真的。

虚构症: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从未发生过而可能是纯属幻想的事件,当作亲身经历,并坚信确有其事。

思维过程障碍:抽象和概括过程障碍:抽象概括水平下降:主要表现为病人对于现实事物和现象的判断以直接的表象为主要依据的,这称为直观形象式或直观情境联合的形式抽象概括歪曲:病人所概括的往往只是事物或现象的偶然或次要的联系,而抛弃了本质的东西。

联想过程障碍:思维奔逸: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加快思维迟缓:联想抑制,思维活动显著减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语量少,语速慢思维贫乏:思想内容空洞,概念词汇贫乏,回答非常简单,但语速并不减慢思维散漫:思维的目的,连贯,逻辑性障碍,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

思维破裂: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思维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突然中断,不受患者意愿的分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

思维云集:不受患者意愿支配的思维,强制性的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紊乱多变毫无意义,毫无系统,与周围环境也无任何联系,这些内容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思维插入:在思维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患者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联想过度:思维奔逸联想贫乏:思想贫乏,思维迟缓联想错乱:思维松散,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思维逻辑障碍:(1)逻辑倒错思维:又称病理性思维,是一种思维逻辑进程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推理缺乏逻辑依据,可在没有前提的条件下作出结论,也可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设置前提,还可倒因为果或倒果为因,以致前提和结论缺乏应有的逻辑关系,使人无法理解。

(2)象征性思维:也是一种思维逻辑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往往把毫无逻辑关系的事物或概念生硬地联系起来(3)诡辩症:指病人在谚语的语法和外表结构上都是正常的,但言论的内容却是空泛的,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论证(4)语词新作:是一种思维逻辑结构上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患者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生造一些新词字,或用图形符号代替某些概念。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是在兵力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

关系妄想:指病人将其周围环境中本来与他毫无关系的一些的一些人物,现象,某中变动的情境或偶然的事情,都牵扯到自己身上,并错误地认为都是针对他的,和他有密切关系。

影响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的整个思想以及行为都已受到某些人或某种神秘力量的影响,干扰,操纵和支配,使他不能自主,甚至将一些不属于他的思想和意愿都强加与他。

嫉妒妄想:病人肯定地认为自己的配偶对他不忠,因而跟踪,监视其配偶的活动。

夸大妄想:病人坚信自己的才华盖世,聪明绝顶,自己有很高的职位,无上的权利等等发明妄想:病人坚信自己在某方面已做出了非凡的发明创造,并取得了无与伦比的科学成果钟情妄想:病人坚信自己为某异性所眷恋,并常作出相应的反应向对方表示爱情。

自责自罪妄想:毫无根据的坚信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或不可饶恕的罪行,以致连累他人疑病妄想:病人坚持自己身体已患有某种不治之症。

意志行为障碍与智力障碍:情感倒错:是一种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的联系而出现脱节的现象。

即病人的情感体验和反应与外界的刺激不符。

如遇到悲哀的事情时却体验着并表现出喜悦的情感意志减弱:由于神经系统机能的脆弱,以及心情焦躁,情感脆弱,因此缺乏坚持性,特别不能忍受委屈和挫折,容易灰心丧气。

这样病人往往不能把行动坚持到底,达到既定的目的【详细】P71违拗症:病人对别人加于他的动作和提示不仅没有相应的反应,而且加以抗拒。

精神发育迟滞: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

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猜疑,偏执,表现为对他人持久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警惕原因:生物学: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心理分析:偏执来自无意识中强烈的仇恨和敌意的外向投射认知:与歪曲的认知或想法有关文化:特殊人群,如犯人,难民有听力障碍的人等分裂样人格障碍:社会隔绝、情感疏远,表现为孤单、冷淡的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

将精力投注于非人类的事物(如数学)原因:生物学: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心理动力学: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认知观点:不能有效的关注周围的情况来获得准确的感知社会心理:在早期学习、人际交往中形成问题分裂型人格障碍: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古怪行为、多疑。

表现为认识或感知方面的歪曲以及古怪的行为原因:生物学:精神分裂症亲属中有较高的此型患病率,分离型人格障碍患者大脑中的多巴胺含量超出正常水平,大脑结构异常。

表演型人格障碍: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

表现为:需要情爱和注意、依赖性、作弄他人的倾向原因:心理分析:作为对内心低自尊感的一种反抗,病人总是试图成为他人的注意中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妄自尊大观念。

表现:自我中心,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他人赞扬。

原因:心理分析:家长对其子女不爱和不接受的行为方式行为和认知模型:过分积极的赞赏或宠爱社会影响因素:及时行乐、个人主义、竞争和成功等观念影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经常发生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表现: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原因:生物学因素:遗传、神经生物学的假说社会心理学: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情感和父母粗暴拒绝心理分析:超我发展不完善认知心理学:在道德原则和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滞后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

表现:人际关系不良,不能耐受孤独,常感孤单和空虚,易抑郁,情绪不稳定,行为具冲动性,易发生自伤、自杀行为,存在自我认同障碍。

原因:生物学的解释:神经系统或脑内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心理动力学的解释:父母对子女的不接纳社会心理学:对被遗弃的恐惧,早期创伤,包括身体、性虐待回避型人格障碍: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

表现:对人回避、退缩,过分敏感,焦虑,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原因:生物学:生物化学方面的异常、易患病的基因认知行为模型的解释:习得性恐惧、不安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学的解释:羞耻感,与童年时期经历有关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缺乏自信、依附他人。

表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性关系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

原因:社会心理学:父母出于爱或独裁的目的过分保护孩子认知理论:适应不良信念强迫型人格障碍:情绪限制,秩序性、坚持执拗、完美。

表现: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爱整洁、犹豫不决、严肃沉闷等。

原因:心理动力学:对父母的控制加以反抗;或早期父母过分严格的管教认知治疗:歪曲的思维方式所致神经症:恐怖症:恐怖症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惧情绪,患者采取回避行为,并有焦虑症状和植物性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心理障碍。

表现特征:1广场恐怖症:恐惧症状:这种恐惧是对即将发生危险的一种预期,预感到自己或所爱的人将发生可怕的后果,且伴有植物性神经功能激活的表现,很多病人在焦虑程度严重时出现惊恐发作。

恐惧均在特定情境中发生。

回避行为:即立即从恐怖情境中逃走或回避恐怖情境是广场恐怖症的一个重要特征。

2社交恐怖症:主要表现为对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持久的强烈恐惧和回避行为。

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也可以相当泛化,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的所有人。

3特殊恐怖症:对存在或预期的某种特殊物体或情境而出现的不合理恐惧。

病因:生物学:患者可能存在突触后5-HT受体超敏现象。

脑脊液中NE水平高于正常人群,往往有家族史。

心理分析:恐惧是对抗焦虑的一种防御反应,而焦虑产生的根源在于无意识的本我冲动。

由于人们害怕为这种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所支配,焦虑就为某些外在对象所替代。

替代的好处是明显的,因为他因此而感到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

行为:所有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

恐惧反应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

之后恐惧泛化到其他事物上。

认知:恐怖症患者总是高估所害怕的情境和事物的危险性,过分担心某一消极事物将会发生。

治疗:1系统脱敏法:让患者循序渐进地暴露于引起焦虑,恐惧的刺激中去,使患者对恐惧性刺激的敏感性逐渐降低/2满灌疗法:把患者置于最令其恐惧的情境中,并要求患者面对恐惧不退缩,坚持到底,直到恐惧程序下降。

3模仿法:治疗师作为榜样去面对患者害怕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去进行观察学习。

强迫症:是以不能为主观意愿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患者认识到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毫无意义的,不合理的,以致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的一种心理疾病。

临床表现:强迫观念:1强迫思维:一些字句,话语,观念或信念反复地进入患者意识领域,干扰了正常思维过程但又无法摆脱。

2强迫情绪:表现为对某些事物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必要或不合理,自己却无法摆脱。

3强迫意向:是一种强有力的内在驱使,一种即将要行动起来的冲动感,但患者从来不会有真正的行为强迫行为:1强迫洗涤2强迫检查3对抗或控制性强迫行为:疾病初期,患者的强迫行为总是简单的,只不过是采用某些动作以缓解焦虑不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