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三塘湖盆地牛东石炭系火山岩示顶底构造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在 火 山喷发旋 回的 上部 ,这对火 山岩 相的划 分也具 有指导 意义 。通过对示 顶底 构造 发育部 位 的N 9 1 d —0 井 射孔 开采 , 初期 E产油 为2 . t t 55 。因此 , 3 研究 火 山 岩示顶底 构造 对火 山岩油 气藏 的岩相研 究及 油气勘
探 有重要 意义 。 牛东 区块石 炭 系卡拉 岗组火 山岩 油藏位 于三塘 湖 盆 地 中央坳 陷带 条 山凸 起 前 缘 的 牛 东 构造 带 上
石 炭 系 。 石 炭 系 埋 深 在 1 5 m以 下 , 地 层 厚 度 在 0 2 2 0 1 0 m之 间 , 性 主 要 以安 山 岩 、 武 岩 、 山 0 ~ 0 2 岩 玄 火
山岩 中示顶底 构造 发育部 位常伴 有杏 仁体 自生矿 物
的 溶 蚀 。 形 成 溶 蚀 孔 。 时 火 山 岩 中示 顶 底 构 造 的 可 同
海 相 油 气 地 质
1 5眷
2… 0
’
7 j f
讨 论 ・ 索 搽
文 章 编 号 :6 2 ( 5I 0 )( 一17 一) 1 7 一) l 一) ( 4 ( 8 J 2 O 3 0 5
三塘 湖 盆地 牛 东石 炭 系 火 山岩 示 顶底 构 造特 征 、 因及地 质 意 义 成
摘
要 三塘 湖盆 地 牛 东 区块 石 炭 系 卡拉 岗组 火 山岩 中发 育 的 示顶 底 构 造 , 类 同 于碳
酸 盐 岩 发 育 的 示顶 底 构 造 。该 火 山岩 中的 示顶 底 构 造 主 要 发 育 于火 山岩 的 气孔 及 自碎 缝 中 , 下 部 主 要 为 渗滤 泥沉 积 , 其 上部 常 为 结 晶 的钠 沸 石 或 其 它 自生矿 物 , 者 之 间界 二 面 平 直 。同时在 火 山岩 示 顶底 构 造 发 育 部位 杏 仁 体 常 具 溶蚀 特 征 。分 析表 明 , 山 岩 中 火 示顶 底 构 造 的特 征 及 成 因与 渗流 带 的 淋 滤作 用 有 关 。 示 顶底 构 造 发 育 部位 杏 仁 体 溶 蚀 孔 的发 育 及 气孔 中未 完 全充 填 的剩 余 孔 隙极 大 地 改 善 了火 山岩 的储 集 性 能。 火 山岩 中 示顶 底 构 造 的发 现 对 火 山岩 岩层 的顶 底识 别 、火 山岩 岩相 的划 分 及 油 气勘 探 具 有 重 要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油藏特征

条湖—马朗凹陷发育二叠系芦草沟组和石炭系 哈尔加乌组两套湖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具 有二叠系和石炭系 2 套含油气系统,已在二叠系、石
第 31 卷 第 5 期
陈建琪,等: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油藏特征
·473·
炭系火山岩中发现油气藏,是油气富集凹陷。条湖—
马朗凹陷古生界与中生界高角度不整合接触,中二叠
石炭系卡拉岗组以近溢流相火山熔岩为主,岩石 成分主要为玄武岩和安山岩类,中部夹凝灰岩和火山 角砾岩,岩性岩相分布相对稳定,从地震反射结构来 看,为平行中弱振幅低频反射,指示裂隙式喷发火山 岩;平面上,该套火山岩在盆地中部的条湖—马朗凹 陷发育最为齐全,向西至乌通-汉水泉凹陷缺失,向东 至马朗凹陷东斜坡上仅存底部致密熔岩段,在淖毛湖 凹陷-苇北凸起-苏鲁克凹陷一带缺失。条湖—马朗凹 陷主体卡拉岗组残余厚度逾 600 m,层序齐全,分布 稳定,向北遭受剥蚀,逐渐减薄,在盆地北缘缺失,在 马朗凹陷从中部的马 704 井到北部的马北构造带上 的马 46 井,地层厚度从 549 m 减为 368 m,在条湖凹 陷从盆地南缘的条 17 井的 358 m 向北至条 16 井为 119 m.卡拉岗组发育火山熔岩,层序齐全,上部气孔、 杏仁状玄武岩、安山岩厚度大,且多为半充填或未充 填,沿不整合面和断裂面经风化淋滤、溶蚀作用,为形 成良好火山岩储集层创造了条件,成为三塘湖盆地火 山岩勘探的主力层系,孔隙度最大 32.9%,平均 8.82%; 渗透率最大 65.1×10-3 μm2,平均 0.93×10-3 μm2. 卡拉岗 组风化壳型火山岩储集层在平面上围绕二叠系芦草 沟组剥蚀线上下分布,条湖—马朗凹陷北斜坡上沿鼻 隆脊线寻找近火山口的溢流相是勘探的有利区带,纵 向上,在卡拉岗组中上部地层保存较完整的地区,气 孔、杏仁状火山熔岩残留厚度大,有利储集层发育,在 该区域内围绕石炭系顶部不整合面之下 500 m 范围 是寻找优质储集层的方向,埋藏深度在 1 200~2 000 m, 预测卡拉岗组风化淋滤带与有利岩相叠合面积近千 余平方千米,其中在牛东构造带有利岩相、构造背景、 不整合面及风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滤作用匹配好,有效储集层在不整 合面以下围绕牛东鼻隆两翼对称分布。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活动和油气成藏的关系

1 东和 塘参 3井 区一方 方 梁 凸 起 北 部 等 3条 火 9井 山岩 带 。经 进 一 步 构造 演 化 , 马 朗 凹陷 东 、 部 在 北 斜坡 上 形 成 牛 圈湖一 牛 东 、 中和马 东 等 3个 古 鼻 马 隆带 , 现北 东高 、 西 低 格局 , 向南 西 倾 伏 于 凹 呈 南 并 陷沉 降 中心 。构 造 史 研 究 表 明 , 圈 湖一 牛 东 、 牛 马 中和 马东 鼻隆 带在 海 西 期末 均 具 有 构 造雏 形 , 印支 期 构 造改 造定 型 。古 鼻 隆 带具 有 供 烃 面 积大 、 为长 期 油气 运 移 指 向 区 的优 越 条 件 。 已在 上 石 炭 统 卡 拉 岗组 ( , ) 山岩 中发 现 牛东 油 田和牛 圈湖 含 油 Ck火 气 构造 , 量 规 模 上 亿 吨 , 吐 哈探 区油 气 产 能 主 储 是
关键词
马朗凹陷
石炭 系
火 山岩
火 山活动 A
中图法分类号
T l2 2 2 E2.2 ;
文献标志码
三塘湖 盆地 火 山岩 作 为 非 常规 储 层 , 均质 性 非 较强 , 且 经 历 了复 杂 的 构 造 运 动 和 风 化 淋 滤 作 并
用 , 山岩 的 岩 性 、 相 复 杂 多 变 , 以把 握 ; 山 火 岩 难 火
西、 印支 、 山及 喜 马 拉 雅 等 多 期 构 造 运 动 。重 力 燕 资料 分析 , 海西 期构 造运 动形成 3组 深大 断裂 , 海西 期末 的火 山岩体 沿 3组 深 大 断 裂 呈 串珠 状 展 布 , 形
成 岔 哈泉 凸起 北 西 西 向 、 l 1 马 1 一 马 1一 马 牛 0一 3 7
火山岩风化体储层控制因素研究——以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卡拉岗组为例

1 %左 右 , 勘 探 潜 力 巨 大 ( isl, 0 0 刘 嘉 麒 其 E n ee 2 0 ;
等 ,0 9 , 成 为 国 内外 油 气 勘 探 新 领 域 。1 8 20 ) 已 8 7年
石 炭世 构造 环 境 和岩 性 特 征 基 础 上 , 出 风化 淋 滤 和 断裂 改 造 是 火 山岩 风 化 壳 形 成 有 利 储 层 的 主 要 控 制 因 素 。 不 提
同 火 山 岩 岩 性经 风化 淋 滤 后 储 层 物 性 均 增 大 并 能 形 成 有 利 储 层 , 集 层 孔 隙 类 型 以 次 生 溶 蚀 孔 隙 和 裂 缝 为 主 , 储 具
但发 现 了牛东 油 田 , 此 之外 已发现 多个 出油井 点 , 在 已 探 明 石 油 储 量 4 3 × 1 t三 级 石 油 储 量 1 8 4 45 0 , 5 0
( c u tr2 0 ) 多 为偶 然 发 现 , 作 为 主要 勘 探 S h t ,0 3 , e 未 领域 , 总体 认识 较 低 。已发 现 的火 山岩 油气 藏 主要 分 布于大 陆边缘 , 有 陆 内 裂 谷 , 中新 生代 为 主 , 也 以 古 生代较 少 , 气藏规模 一 般较小 , 油 也有 大油 、 田。 气 世界 范 围内 已发 现 的大 型火 山岩 油气藏 以岩性 型为 主, 如澳 大利 亚 B o e盆地 的 S otR e 油气 田 , rws c t ef
侯 ¨, 京红 邹 ¨, 光亚 王 , 春 林潼 连华 王 ¨, 才能 张 ¨, 志勇 杨 ¨, D
1 )中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京 ,0 0 3 北 10 8 ;
新疆西三塘湖盆地地质特征分析

摘要:三塘湖盆地西部即岔哈泉凸起以西的汉水泉凹陷、石头梅凸起、条湖凹陷和库木苏凹陷一带。
该区是一个以石炭-二叠系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由北东向两组大断裂切割为汉水泉凹陷、石头梅凸起、条湖凹陷三个构造单元,无岩浆岩发育。
煤层以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分布于盆地中央拗陷带,煤层发育较好、但结构复杂。
关键词:三塘湖盆地中央拗陷带地震地质条件新疆三塘湖盆地位于东北准噶尔地槽褶皱带东端北缘,有北至南分为东北冲断褶皱带、中央坳陷带、西南逆冲推覆带。
盆地内,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
早侏罗世八道湾期,盆地东段汉水泉凹陷西北缘,受物源主要来自北侧北塔山—大型扇三角洲冲积平原建造影响,扇三角洲的进积的近端被淤填,湖泊水体变浅(沉积速度大于湖面上升速度),形成泥炭沼泽发育环境[1]。
三塘湖盆地西部,即岔哈泉凸起以西的汉水泉凹陷、石头梅凸起、条湖凹陷和库木苏凹陷一带,同属泥炭沼泽发育环境,该区发育完整中新生代沉积地层,无岩浆岩发育,因此通过对该区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对西三塘湖盆地煤炭资源资源评价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1地层特征三塘湖盆地西部以石炭-二叠系为基底的中新生代的沉积盆地,地层主要有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侏罗系(J)、白垩系(K)、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
1.1石炭系(C):为三塘湖盆地基底,主要出露在勘查区西部盆地两翼[2]黑山头组(C1h)分布于三塘湖盆地北部边缘,为一套浅海相暗色细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中基、中酸性火山岩沉积,与下伏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厚731-4064米。
姜巴斯套组(C1j)分布于。
三塘湖西南边缘,为一套浅-滨海相灰绿色陆源碎屑岩沉积,下伏黑山头组呈不整合接触,厚769-1503米。
柳树沟组(C1l):为一套浅海相中酸性-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夹火山熔岩沉积,广泛分布,与下伏姜巴斯套组不整合接触,厚:1181-2219米。
祁家沟组(C2h)具有国内外闻名的层型剖面,为一套浅海相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广泛分布,与下伏柳树沟组呈不整合接触,厚452-2700米。
三塘湖盆地致密油储层评价及成藏主控因素

a n d mo r e o v e r t h e o i l e n i r c h e d f o r m a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r e a n a l y z e d .At t h e s a me t i me,i n t e g r a t i n g t h e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p e t r o l e u m g e o l o y ,t g he o i l mi g r a t i o n me c h a n i s m a n d c o n s e va r t i v e c o nd i t i o ns a r e f i g u r e d o u t ,a nd t h e n t h e a c c u mul a t i n g l a ws a n d t h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g ma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 f a c t o r a r e pr e s e n t e d.Th e s t u d i e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t r a n s i t i o n a l l i t h o l o y g b e t we e n t h e c a r b o na t e a n d mu d r o c k s i s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 b y h i g h p o r o s i t y,we l l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p r e t t y h i g h e r TOC,S O i t i s b e s t s o u r c e — r o c k r e s e vo r i r;t h e p ima r r y p o r e s ,d i s s o l v e d p o r e s a n d f r a c t u r e s a r e t h e ma i n a c c u mu l a t i n g s p a c e s ;t h e e n r i c h me n t o f t h e o i l a n d g a s i s ma i n l y c o n t r o l l e d b y t h e s o u r c e — r o c k q u a l i t y,ma t u r i t y a nd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岩性的识别

cm3)
cm3)
cm3)
cm3) cm3)
电RRR率DSM阻、、曲1状幅0(线0m,0度1变)Ω呈0大 ̄化•块
曲线变 化幅度 大(10 ̄ 1000Ω •m),中 间出现 齿化低 值区,双 侧向呈 现高差
值
曲线呈块 状,变化 幅度大 (10 ̄ 1000Ω•
m)
曲线变化 幅度大 (10 ̄ 曲线变化 1000Ω• 幅度大, 曲线呈高 m),中间 中低阻值 值(260 ̄ 出现齿化 (小于 10000Ω• 低值区, 100Ω• m) 双侧向呈 m) 现高差
突破。在其勘探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攻关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
步。火成岩岩性的识别、岩相划分、火山机构等对研究火成岩成
藏、储层评价等后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张涛、刘秀娟、王拥军等人用模糊聚类方法、统计方法、ECS
测井技术等方法对火山岩岩性进行了研究分析[3-5],证实其应用效
果十分不错。
本文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内的 22 口取心井的成果资料为
明显扩径 (26 ̄ 35cm)
平滑箱状
密度 DEN
高值 (2. 54 ̄ 2. 81g/
弱齿化箱 状高值 (2. 43 ̄ 2. 69g/
平滑箱状
齿化箱状 齿化箱型
高值 齿化箱状中 低值
(2. 52 ̄
高值(2. 41 ̄ 2. 56g/
(1. 65 ̄
2. 79g/ cm3) 2. 54g/
低值 (2. 12 ̄ 2. 48g/
2014 年 7 月
245
平滑箱状 低值(3% ̄
10%)
齿化箱状 中值
(10% ̄ 20%)
强 状(4齿 中01%4化 高%) ̄箱 值(强 状5%齿中 ̄1化低5%箱值)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卡拉岗组火山岩油藏主控因素及勘探方向

马 朗 凹陷上石 炭统是 一个 向北 东隆升 的前陆 凹陷 , 在 牛 圈湖一 牛 东构造 带上 。
该 凹陷经历了海西、 印支、 燕 山及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
} 基金项 目:中国石油吐 哈油 田公司 “ 三塘 湖盆地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及 战略 目标优选 ”( TH2 0 0 8 0 1 0 5 )部分 内容 。
,
,
多 为边 界断裂 ;二
、
级
统
组
厚 度 自然 (m ) 伽 马
岩性
电阻
盘
生储盏 显示 生 储 盖
A
层
油 代表 井
断 裂 控制 二 级 构造 带 从北 到 南主 要 有 马 北构造 带 牛
一
卡
>
900
牛东构造带 中部 马 中构 造 带 东 南部 马 东构造
、
、
带及 黑墩 构造带 断 裂 及 其 伴 生 裂 缝 缝隙不 仅 为 火 山
图 1 马 朗 凹 陷卡拉 岗组 勘探成 果 简 图
F ig
.
1 Ex plo
r a
t io
n
r es u
lts
o
f K
a
la g
a n
g
F
o r m a
tio n
in
M a la
n
g
s a
还发育
一
系 列 断 裂 断 裂 多 呈 北 西 向 近 东 西 向及 北东
。
、
一
向展 布
圈湖
。
级断 裂 控 制 凹 凸 格局
一
马 l 9 井 东和塘 参 3井 区一 方方 梁 凸起 北部 等 3 条 火
气产 能主要 的增 长点 之一 ( 图1 ) 。卡拉 岗组火 山岩 油 山岩 带 。 经进 一步构 造演 化 , 在马 朗 凹陷东 、 北 部斜坡 藏是 马朗 凹陷重要 的 油藏类 型 , 但其 油藏 成 因、 分 布和 上形成牛圈湖一牛东、 马 中和马东等 3 个古鼻隆带, 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及主控因素摘要: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及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复杂,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
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
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
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
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凹陷、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冲断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特征;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0引言随着全球油气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及勘探开发难度的加大,寻找新的油气藏类型显得十分重要。
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成为油气储量增长的一个突破口,目前,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在美国、古巴、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日本和我国的松辽、二连、准噶尔等盆地相继取得了成功[1,2]。
近两年来,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三塘湖盆地火山岩油气藏的勘探接连获得突破[3](图1),上石炭统卡拉岗组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的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在马朗凹陷M17井卡拉岗组玄武岩、安山岩及M36井哈尔加乌组玄武岩储层中获得高产油气流。
截至目前,已查明优质储量5000×104t左右,成为吐哈油田油气储量增长和产能建设的重要领域。
分析石炭系油藏特征及油气成藏机理,对三塘湖盆地下一步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区域构造背景三塘湖盆地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部边缘,南以克拉美丽—麦钦乌拉缝合带与哈萨克斯坦板块及准噶尔盆地东北部紧邻[4,5]。
从泥盆纪开始,形成弧后拉张盆地,填充了巨厚的沉积岩和火山岩;至石炭纪,是烃源岩发育的重要时期,发育海相—滨浅海相泥岩—凝灰质泥岩,该时期研究区火山活动最为活跃,盆地充填了巨厚的火山岩,石炭纪末,区域构造应力变为挤压性质,在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阿尔泰褶皱山系、考克塞尔盖—大黑山褶皱山系回返,阿尔泰石炭系古盆地回返为褶皱山系;二叠纪,为板内断陷盆地,大陆内部火山岩发育,沉积了一套碱性玄武岩火山岩系,期间相对稳定时期,早二叠世芦草沟组沉积了一套以暗色泥岩、灰云岩为主的湖相烃源岩;三叠纪以来,受南北山系持续挤压作用,发育坳陷型沉积,但由于南北控制山系在不同时期所产生的影响不同,沉积坳陷主体部位不断变化,现今坳陷主体在南部山前地区[6,7]。
总之,三塘湖盆地地区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增生大陆边缘,属于叠合改造盆地,石炭系整体处于弧后拉张盆地边缘,上覆盆地的沉积充填包括二叠纪陆内断陷盆地及中生界、新生界山间盆地[8,9]。
2石炭系油气成藏特征分析截至目前,已在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发现4个油藏,分别为牛东油藏、牛圈湖油藏、石板墩T5井区块石炭系卡拉岗组油藏以及牛东、马中石炭系哈尔加乌组油藏,这些油藏主要集中分布在条湖—马朗生油凹陷及其周缘,形成了牛圈湖和南缘两大油气富集带。
由于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复杂,各个油藏的成藏特征差异较大。
2.1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油藏特征C2h既是三塘湖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层,也是重要的储集层,是自生自储自盖式成藏组合的典型层系。
钻井揭示中上部普遍见良好的烃源岩和油气显示。
目前C2h油藏主要发现于马朗凹陷条山凸起前缘,牛东、M33和M36等区块多口井已获油流。
2.1.1C2h油藏构造特征围绕凹陷周缘主要发育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逆冲带3个有利区带,其中条山凸起、苇北凸起是向凹陷倾伏的大型鼻隆,因被断层切割其上断鼻、断块发育,成为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场所,此外,火山岩体发育,岩体上部则是有利的成藏组合。
2.1.2C2h油藏储集层特征C2h储集层岩性主要为溢流相的中基性安山岩、玄武岩[10],有利储层段大多发育于上部和下部亚相,主要分布于与炭质泥岩(烃源岩)交互的火山岩段。
物性普遍较差,以低孔、低渗储层为主,平均孔隙度一般小于10%(表1),局部层段发育一定的中孔、中渗储层,如M17和M36等井,孔隙度可达15%以上。
C2h储集层主要形成于水下环境,大部分火山岩原生孔隙不发育,气孔、裂缝胶结严重,后期又未发生风化作用,储层的孔隙形成条件非常特殊。
分析认为,煤系地层早期生成的丰富有机酸和有机质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可溶性硅酸盐(主要是长石等)的溶蚀作用是使储层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2.1.3C2h油藏特征C2h油藏以自生自储油藏为主。
顶部碎屑岩(以炭质泥岩为主)既是生油层又是盖层,其下的火山岩作为储层,油气以近源和短距离侧向运聚为特征,微裂缝和孔、渗系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11]。
油藏主要受控于火山岩岩体和溶蚀孔隙发育带(图2),因此,油藏类型为岩性油藏,油藏纵横向变化大,分布规律难以把握。
2.2石炭系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以牛东区块为例)牛东区块C2k是在三塘湖盆地首次发现的裂缝-孔隙型火山岩油藏,属于典型的火山岩风化壳类型油藏,火山岩岩性、岩相控制着储层孔隙、裂缝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储集性及含油气性,目前该区块已处于建产阶段。
2.2.1岩性特征该区块卡拉岗组主要发育一套中基性火山岩,夹有火山碎屑岩。
其火山岩岩性以灰色、灰白色、褐色、黄褐色安山岩、玄武岩以及自碎角砾状安山岩为主,火山碎屑岩类以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及沉凝灰岩为主[12,13]。
火山岩油藏油层段的岩性主要为杏仁状安山岩、自碎角砾状安山岩,其次为自碎角砾状玄武岩及杏仁状玄武岩。
其杏仁体多为未充填及半充填,或具溶蚀特征(表2)。
2.2.2储集空间及物性根据岩心、岩石薄片及铸体薄片的观察研究,该区储集空间分为原生和次生两大类[14]:原生储集空间包括原生孔隙和原生裂缝,其中原生孔隙有原生气孔、残余气孔、杏仁体内孔(图版Ⅰ-1)、收缩孔(图版Ⅰ-2)、杏仁体内晶间孔(图版Ⅰ-3),原生裂缝有冷凝收缩缝(图版Ⅰ-4)、收缩节理;次生储集空间包括次生孔隙和次生裂缝,次生孔隙有斑晶溶蚀孔、基质溶蚀孔(图版Ⅰ-5)、杏仁体溶蚀孔(图版Ⅰ-6)以及各类长石溶孔形成的孔隙(图版Ⅰ-7),次生裂缝有自碎缝(图版Ⅰ-8)、构造裂缝(图版Ⅰ-9)、风化裂缝、粒边缝等。
牛东C2k火山岩储层物性较差,岩心分析孔隙度最大为25.1%,最小为0.7%,平均为9.16%;渗透率最大为46.9×10-3μm2,平均为0.41×10-3μm2,受岩性、岩相影响明显。
从岩性看,安山岩最好,其孔隙度为2.7%~24.4%,平均孔隙度为9.03%,渗透率为(0.05~46.9)×10-3μm2,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51%,平均渗透率为2.97×10-3μm2;玄武岩次之,其孔隙度为0.7%~25.1%,平均孔隙度为7.7%,渗透率为(0.05~19.7)×10-3μm2,有效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0%,平均渗透率为1.7×10-3μm2;凝灰岩最差,其孔隙度为3.4%~18.3%,平均孔隙度为11.7%,渗透率为(0.05~2.28)×10-3μm2。
从岩相看,溢流相顶部气孔(杏仁)安山岩和玄武岩较好,源于冷凝收缩形成大量收缩孔及风化淋滤和溶蚀作用改造。
2.2.3油藏特征C2k油藏以自生自储油藏或下生上储油藏为主,属于典型的风化壳类型油藏,岩性、岩相以及后期改造作用控制了储层的储集性能,进而控制了含油气性及产能。
根据对该区块20多口井的研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沉积相、风化壳质量、火山岩与烃源岩的配置关系,认为三塘湖盆地牛东区块上石炭统卡拉岗组火山岩风化壳模式如图3所示。
3石炭系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石炭系油气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储集岩与盖层的配置条件、构造条件、运移条件等[15]。
3.1有效烃源岩勘探表明,三塘湖盆地上石炭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中央坳陷带南部及南缘冲断带。
该盆地火山岩储层十分复杂,盆地内油气运移主要以纵向运移为主[16],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据目前勘探结果,侧向运移距离10~15km),生烃中心(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
3.2古凸起、古构造火山岩储集层横向变化大,油气就近聚集[17],油气富集带位于有利生烃区附近。
邻近石炭系有效烃源岩分布区的中央坳陷带南部、南缘冲断带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油气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同时,南缘冲断带断鼻、断块圈闭非常发育,是油气富集的重要领域,它不仅控制了油气运聚的方向,而且构造位置的高低对油气分布也起到了控制作用。
3.3断裂带、剥蚀带和有利岩相带联合控藏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体多分布在断裂附近,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主要以多火山口的裂隙式喷发为主。
火山岩淋滤溶蚀及沟通离不开断层和裂缝,而燕山中期断裂活动则是下生上储油气运聚的必要条件。
油气运移的通道主要为断层、渗透性岩层和不整合面。
三塘湖盆地火山岩较为致密,油气运移通道主要为断层和裂缝,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
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
油气的富集与火山岩储层的优劣密切相关,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
3.4风化淋滤作用该地区储层经历了2期风化淋滤作用:一是在各火山喷发休眠期,火山活动处于宁静状态,在火山岩表面沉积了薄层沉积岩,沉积作用带来的淡水对火山岩产生淋滤作用;二是古生界地层沉积后,区域性地层抬升使得古生界火山岩长期暴露地表遭受风化林滤,并形成了中生界与古生界地层的区域性不整合[18]。
剖面上,好储层分布在不整合面、火山岩与正常碎屑岩分界面附近;平面上,好储层分布于上覆地层剥蚀带或大断裂的附近。
裂缝是三塘湖盆地油气藏形成最重要的控制因素,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
从已有的牛东、T5井区块油气藏来看,裂缝性油气藏既可以发育于背斜部位,也可以发育于斜坡部位,而向斜部位的裂缝还没有钻井揭示。
所以,无论是从烃源岩角度,还是储层角度,裂缝对于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4结束语综上所述,有效烃源岩、有利的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构造-岩性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
在条湖凹陷和马朗凹陷部署钻探T16,T11,M33,M36等探井,其中T16井和M36井在哈尔加乌组获得油流,T11井和M33井在卡拉岗组见到了良好的油气显示,M33井获得油流;在牛东区块针对卡拉岗组油气藏部署多口开发井,均已获得油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