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
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
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
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1)卖了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4)指名列出方程。
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73—78页。
教材简析:教材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一步和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呈现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情景。
通过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情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对乘加应用题的探索。
知识点是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一、二单元的知识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律,并能灵活的运用这个规律解决问题。
重点是将四则混合运算规律正确地迁移到分数中。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能正确描述数量关系,画线段图,并根据数量关系和线段图列出算式并正确解答乘加、乘减分数应用题,在不断探索中领悟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情感目标: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同学们,2008年的奥运会相信大家一定记忆犹新,世界人民走进奥运,走进了北京。
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能说说北京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吗?[设计意图]这一单元是围绕“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大的情境串进行的,而本课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1个信息窗,情境内容将中国放入世界这一大环境中,因此由奥运会的话题引出了本课情境,这样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本课,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73页情境谈话:这里有一些我国世界遗产的文字信息,谁能读一读?根据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1)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2)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一共有多少处?(3)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比自然遗产多多少处?………(4)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大约是多少公顷?”好吗?2.根据以往的解题经验,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帮助你解决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梳理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完整版

2024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及反思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分数乘除法2. 比的应用3. 百分数4. 解决实际问题(分数、百分数)5. 圆6. 位置与方向7. 统计与可能性详细内容:1. 分数乘除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应用2. 比的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比例尺、名数换算3. 百分数: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4. 解决实际问题(分数、百分数):运用分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5. 圆: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6. 位置与方向:平面图上的位置与方向、经纬度7. 统计与可能性:统计图表、可能性及其运用二、教学目标1. 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进行分数乘除运算。
2.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例尺、名数换算等比的应用知识。
3. 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4. 运用分数、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认识圆的性质,掌握圆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
6. 学会平面图上的位置与方向表示方法,了解经纬度概念。
7. 学会制作和使用统计图表,了解可能性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圆的面积计算,统计图表的绘制与分析。
2. 教学重点:分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百分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圆的性质与计算,位置与方向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尺子、圆规、统计图表模板。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出分数乘除法、比的应用、百分数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分数乘除法、比的应用、百分数、圆的周长与面积、位置与方向、统计图表等例题。
3. 随堂练习:布置分数乘除法、比的应用、百分数、圆的计算、位置与方向、统计图表等随堂练习题,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知识巩固:通过小组讨论、竞赛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数乘除法:列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示例计算过程。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会正确读、写百分数,会解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学习材料并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收集信息、分析比较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4、知识要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学法指导:引探教学法教具学具课件:通案个案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
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百分数展示给大家。
(1)羊毛衫羊毛的含量是90%。
(2)上衣纶的含量是23%。
(3)白酒中酒精的含量是52%。
大家收集到百分数真不少,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让学生交流已经知道百分数的哪些知识。
生:会读百分数、会写百分数……2、教师示范“%”和百分数的写法。
(写百分号时,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以免和数字混淆)。
3、让学生写出几个喜欢的百分数,并读出来。
4、小组交流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呢?生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可以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教师解释: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它的后项是一种固定的数100,所以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3)讨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一、复习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二、巩固练习1、练习三第1题: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正确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练习三第三题: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韵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如:-× =×(1-);×(5-)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朵,列式×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11,他们一共做了×9+×11(朵),学生还可能这样列式:×(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4、练习三第8题:改错题,这两道题主要都是运算顺序错误,学生在纠错的同时也巩固了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5、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6、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通用9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的:1、在详细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学会用线段图分析^p 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进步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亲密联络。
3、培养学生分析^p 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能解决有关“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
〔板书:百分数〕什么是百分数?你能说一个生活中的百分数吗?你怎么理解这个百分数?2、师:因为百分数的意义使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要研究的主题就是百分数的应用〔补充板书:百分数的应用〕二、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师:同学们,在炎热的天气里人们常常用冰块来消暑降温。
你们制作过冰块吗?水结成冰之后体积发生了什么变化?2、课件出示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师:有一位同学把他制作冰块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大屏幕出示实验记录〕请看: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
3、师: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提问,师选择板书。
〔1〕、冰的体积是原来水的体积的百分之几?〔2〕、原来水的体积是冰的体积的百分之几?〔3〕、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增加百分之几?4、在这些问题中,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并将解决的问题擦掉。
活动二:理解“增加百分之几”。
1、师:今天我们重点解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百分之几?”这个问题,一起读题,你觉得哪句话最难理解?2、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意思。
3、全班汇报,由口头理解的不明晰,引出线段草图。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4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4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精选14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那么关于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精选篇1)教学内容:课本第14~15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四的第1~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一步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题中的单位“1”和问题的关系。
教学难点:抓住知识关键,正确、灵活判断单位“1”。
教学过程:一、复习2、列式计算。
(1)20的是多少?(2)6的是多少?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校买来100千克白菜,吃了,吃了多少千克?(1)指名读题,说出条件和问题。
(2)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标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千克白菜”。
吃了,吃了谁的?(100千克白菜)要把“100千克白菜”平均分成5份,吃了4份,怎样表示?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3)分析数量关系,启发解题思路。
A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画,并认真想一想,吃了,是吃了哪个数量的?B分组讨论交流:依据吃了100千克的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4)列式计算。
A学生完整叙述解题思路。
B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板书:(千克)C写出答话,教师板书:答:吃了80千克。
(5)总结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让学生讨论一下解题顺序:吃了?吃了谁的?谁是多少(已知)?谁的是多少乘法。
(6)反馈练习。
(14页)1—3题,做完后订正。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阅读课本:把书中的想的过程和线段图认真看一下,不懂提问。
(三、全课小结: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该把谁看作单位“1”。
(1)乙是甲的,甲是乙的。
(2)甲是乙的,乙是甲的倍。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15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圆的周长的概念2、通过理论操作体验圆周率得出的过程3、会用圆周长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结合课堂开展爱国教育教重难点:体验圆周率的得出过程教学准备:PPT课件,尺子、绳子,每个同学准备直径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圆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圣诞节到了,动画城里的小动物们要召开一次运动会。
兔八哥和鸭小弟参加跑步比赛,场地如图,猜一猜谁跑得比拟快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道路,实际上就是求这个正方形的什么?要知道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说出你的根据吗?〔突出: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b〕要求鸭小弟所跑的路程,实际上就是求圆的什么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c〕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圆的周长吗?〔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d〕指出你手上的圆的周长三、动手操作,体验过程1、动手操作,那我们能不能想个方法来求一求圆的周长呢?动手之前老师先来访问几个同学你们打算怎么去测量呢?〔在尺子上滚动、用绳子绕〕滚动的方法假如没有没有就课件演示一下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任意两个圆的周长并完成表格圆的直径圆的周长周长是直径的几倍?3、提出猜测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引导学生观察手上三个圆,说说你的想法。
跟直径、半径有关。
那你觉得有什么关系呢?直径越长,圆的周长就越长4、刚刚我们说正方形的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否也和圆的直径〔半径〕成一定的倍数关系呢?5、汇报展示观察数据,你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板书:3倍多一些。
6、认识圆周率这个倍数呢是一个固定的数,叫做圆周率。
用公式表示圆周率=圆周长圆直径。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读做pai。
在1500多年前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第一课时:分数乘以整数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重、难点:(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3)计算:=++636261 =++103103103 计算103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
问:一个人吃了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2块。
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92+92+92=9222++=96=3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32图片) (2)观察引导: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
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教师板书:392⨯。
再启发学生说出392⨯表示求3个92相加的和。
(3)比较392⨯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
(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2⨯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
板书:92+92+92。
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222++。
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32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
(边说边加虚线)(2)引导观察: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2⨯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9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2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92⨯的计算方法。
(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92⨯是用分数92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392⨯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约分进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
然后让学生将392⨯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反馈练习:(1)看图写算式: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2)口答列算式:43434343+++=( )×( ) 3个101是多少? 5个103是多少?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计算:4152⨯ 8125⨯ 先让学生讲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然后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若乘得的结果是假分数的要化成带分数。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四)作业。
练习一5、6题。
第二课时:一个数乘以分数教学内容:课本第4-6页,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学会分数乘分数的简便计算。
(3)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
5101⨯ 185⨯ 273⨯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二、新课。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人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一个数乘以分数)1.理解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1)第一幅图:一瓶桔汁重53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板书:353⨯ 问:353⨯ 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3个53或求53的3倍。
(2)出示第二幅图:一瓶桔汁重53千克,半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怎样表示半瓶? 指名回答:半瓶用21表示;式子为:2153⨯。
说明:2153⨯是求53的一半是多少,也就是求53的21是多少。
板书:求53的21。
(3)出示第三幅图:一瓶桔汁重53千克,32瓶重多少千克?怎样列式? 指名回答,板书:3253⨯ ,问:3253⨯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板书:求53的32。
2.引导学生小结。
①.指出三个算式都是分数乘法,比较三个算式的不同点: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数有什么不同?想一想:第一个算式与第二、三个算式中乘法的意义有没有不同。
有什么不同?学生齐读课本的结语。
练习:.课本的做一做1、2题。
.说一说下列算式的意义。
5375⨯ 438⨯3.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3(先出示第一个问题)。
问:你根据什么列出式子?得出:根据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列出式子:5121⨯。
问:如果我们用一个长方形表示1公顷,那么21 公顷怎样表示?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3的图(1) 问:21公顷的51是什么意思? 出示例3图(2)要求学生观察图(2),问:在图中21的51对于1公顷来说,是1公顷的几分之几? 引导得出:10152115121=⨯⨯=⨯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出示例3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列式,教师再出示例3图(3) 问:已经求21公顷的51是521⨯公顷,那么21公顷的53应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多少公顷? 板书:10352315321=⨯⨯=⨯公顷) (2)引导学生小结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观察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计算方法?教师归纳,再看书上结语。
再说明,为了计算的简便,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例:5235233253=⨯⨯=⨯ (3)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第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是什么?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第三课时:整数和分数相乘及练习教学内容:课本第6页的内容和练习二的第5-11题。
教学目的:1.进一步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5285⨯ 97143⨯ 832116⨯ 2.把下面的整数改写成分数。
2=( ) 5=( ) 14=( ) 25=( )二、新授。
1.统一计算法则。
(1)到目前为止,你学会了哪些分数乘法的知识?分数乘整数以及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分别是什么?分数乘分数的法则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2)请你试算一算: 475⨯ 12116⨯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
)学生边展示计算过程,边阐述理由。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因为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
因此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可以统一为一条,即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作分母。
2.书写形式。
(1)具体计算时,在碰到整数和分数相乘,可以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直接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不必把整数化成分母是1的分数。
例如:762720745475==⨯=⨯ (2)计算时,也可以不把相乘的两个数改写成分子、分母分别相乘的形式,直接把整数或分数的分子与另一个数的分母进行约分。
例如:521325313253=⨯=⨯ 21521121211612116==⨯=⨯ 3.做一做。
完成课本第6页下面的做一做题目。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的第6题。
2.练习二的第8题。
3.练习二的第10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堂练习。
练习二的第5、7、9、11题。
第四课时: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9页例4及“做一做”,练习四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的步骤。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
(投影片)(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5×6+7×3 15×(34-27) 16×4-7×9(35+21)×28 70-4×6 36×2+152.引出课题:刚才复习的整数乘加、乘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学习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乘加与乘减混合运算)(二)探究新知。
11.学习例4.(1)教师点拨: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在一起的时候,怎样计算呢?运算顺序跟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出示例4:计算9753154⨯+,指名读题。
(2)学生按整数运算的顺序计算。
(教师巡视)(3)订正:指名学生问: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15111571543975311549753154=+=⨯+=⨯+ 教师明确:这道题有乘有加,同学们做得很好,如果一道题有乘有减,或者有乘有加还有小括号,这样的题怎么计算?(出示做一做两道题)2.做一做:(1)试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指名两名学生做在小黑板上)提示:注意计算时只写必要的计算过程。
(教师巡视)(2)订正:让学生先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启发学生思考、交流主动学会新知。
(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自己学会了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大家学习得很好。
我们要注意在混合运算中计算步骤还要过于繁琐。
还要养成做题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四)巩固练习:1.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几名学生分别写在小黑板上。
2.练习四第3、4、5题。
(五)作业。
练习四第2题。
第五课时: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内容:课本第9-10页的例5和例6,完成练习三的第6-9题。
教学目标:(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