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4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5课《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感悟家乡的美好,认识家乡的人,认知家乡的文化;2.能够描述自己家乡的环境、特色及自己在家的所见所闻;3.能够体验乡村的美好, 对乡村家庭的生活有自己的感悟;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爱家、爱乡、爱国的情感;2.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关爱环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所居住的地方。
紧接着介绍、播放宣传片、画册、照片等展现学生们的家乡,帮助他们了解家乡的美丽以及文化特色。
2. 主体活动1.阅读课文《我的家在这里》。
教师可以做一些预读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一些抽象的和陌生的词语,如土楼、茶叶、宣传画册、传统手工艺品、传统民居等。
然后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填写相应的阅读策略表格,并在读完后注重对课文中的陌生单词和词语进行解释,鼓励学生尝试记忆和使用这些陌生单词和词语。
2.听录音。
学习过后,播放录音并让学生们跟读,认真听第五遍的录音,帮助学生们吸收和理解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并加强记忆课文。
3.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整理课文。
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并归纳答案,每组确定一名代表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交流后教师把所有内容归纳成一张课堂要点,对于其中重要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4.写作活动。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家乡的情况、文化特色、环境和自己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3. 总结教师再次对所有的课堂要点进行概括,让学生全面理解本节课讲的内容。
最后进行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针对本课的目标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反思为使本课的教学过程更有效,笔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本科目内容。
首先,通过导入,使学生更好地将课文和现实联系起来,其次,在阅读时鼓励学生记忆生词和短语,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接下来,通过小组、同桌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深入交流,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课文。
我的家在这里教案(必备4篇)

我的家在这里教案(必备4篇)我的家在这里教案(1)《我的家在这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生活在什么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
2、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满欢乐,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家乡有趣的地方。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学会简单地向他人介绍自己家的位置及生活的地方的。
教学难点:体会到自己生活的地方到处充满欢乐,培养学生关心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1、观察你生活的地方(家周围的标志性建筑和便利的生活设施)。
2、绘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1。
(出示课件)一组人们快乐生活的图片:农民伯伯在果园采摘果实、老爷爷公园锻炼身体、人们跳广场舞、小朋友在游乐场玩、清洁工打扫卫生等。
教师:请你们说一说自己看见以上图片的感受。
2.教师:是啊,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不管是劳动还是娱乐,大家都感到很舒心、快乐。
活动一:我的家乡快乐多教师:今天来了两位学生想请我们去他们家做客,你们看,他们来了。
(1)出示小明的老家图片——田园风光、袅袅炊烟我的家,在乡下。
荷塘里,养鱼虾。
前庭白鹅叫嘎嘎。
后院搭棚种丝瓜。
(2)出示小东的新家图片——高楼耸立、灯火辉煌小区里,高楼多;高楼旁,绿树多;绿树上,鸟儿多;鸟儿乐,歌声多;歌声里,幸福多。
教师:说一说你们更喜欢哪个学生的家,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小结:有的同学更喜欢小明的家,有些同学更愿意去小东家做客,他们的家乡虽然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虽然地方不同,但他们生活得都非常快乐。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活动二:请到我家来做客(出示课件:小明和小东的家)教师:看呀,小明和小东他们来欢迎你们了。
你们要仔细听,不然找不到他们的家哦。
小明:我的家住在湖南省永兴县洋塘乡羊乌村,欢迎你们来我家做客!小东:我家住在幸福小区,请到我家来玩吧。
教师:你们能找到他们的家吗?学生交流:能找到小明的家,但找不到小东的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

(封面)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目的要求:1.知道自己家乡的名字、名字的(演变)来历。
2.学会使用图例、方向标、比例尺等工具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及相邻省份。
3.通过访问、调查家乡的来历等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
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
教学准备:中国地图、甘肃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
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二、谈话引导。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1、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
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3 我爱家乡山和水教学目标:1.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2.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眼中家乡的美景和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3.能运用观察、访问、调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故事和家乡的文化生活。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我的家乡》录象及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图画纸和彩笔。
3、课前搜集家乡的相关资料:图片、故事、歌曲或戏曲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我的家乡在这里。
一.看一看,说一说。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欣赏《我的家乡》的录象。
2.说说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3.思考:课本中的小朋友喜欢家乡的什么 ?4.交流:自己生活的家乡在哪里?自己喜欢家乡的什么景色?活动二:发现家乡的美。
1. 启发谈话:你喜欢自己的家乡吗?想不想让更多的小朋友了解你的家乡?那就当当小导游,把家乡最美的地方介绍给他们好吗?2.学生扮导游介绍并赞美自己的家乡。
3.请扮演的孩子谈自己的感想,请观看的小朋友发表自己的意见。
4.猜一猜,请同学描述他最喜欢的家乡的某个地方,其他同学猜猜是哪里。
活动三:家乡的故事。
1.教师首先讲一个关于家乡的故事。
2.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的小故事。
3.请学生听一段家乡的戏曲,并介绍戏曲的由来。
4.你还知道家乡的哪些歌曲或戏曲,表演给同学们看好吗?5.展示自己收集的关于家乡照片、文字等资料,并与同学交流是通过哪些渠道获得的资料。
把自己家乡动人的故事讲给自己同学听。
我要讲的家乡故事是……我搜集故事的方法是……我最喜欢唱的家乡歌曲是……三.总结:听了家乡的故事、看了家乡的歌舞剧,你有什么感想?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长大后,能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反思: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2、了解这些物产的来历及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1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仪等课时安排2~3个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课前准备】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让大家欣赏图片“河北”。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学生:(略)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老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讲授新课】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老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保定的白洋淀。
(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加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老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略)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学生:(略)(让大家欣赏图片“白云古洞”、“保定直隶总督署”、“沧州铁狮子”、“定州清真寺”、“定州文庙”、“山海关”、“西柏坡”、“清东陵”等。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3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1. 通过图片及课前资料收集,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2. 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把未来家乡的美好前景用笔画一画,并有从小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而努力的主观意愿。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介绍家乡当地的物产。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通顺流利地介绍自己家乡的美丽,以及丰富的物产。
教学方法:针对二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品德与生活》中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课前搜集家乡物产。
我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课前学生唱《娃哈哈》,让歌曲引导孩子带着愉快的心情、幸福的感觉来上课,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抛开课间的干扰,好让思想回归课堂。
一、家乡美景大展示引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一步。
上课伊始,我就对学生们说,有几个小朋友,名叫小秦、成成、石头和小宝,他们想带我们去他们家乡看一看,你们愿意去吗?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事物都有极强的好奇心。
于是我用电脑课件展示河北五处著名的风景名胜。
(课件图片旁白内容:我是来自秦皇岛的小秦,这是我家乡的北戴河海滨。
盛夏季节,海滨海风习习,气候凉爽,欢迎你来避暑消夏;我是承德的成成,这是号称“塞外京都”的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这里夏天天气凉爽,景色宜人,也是一个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哦!我的家乡还有坝上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别有一番情趣;我是来自石家庄赵县的石头,瞧!我家乡的赵州桥不仅坚固,而且美观,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咱们语文课上还讲它呢!我是来自保定白洋淀的小宝,我让你们猜一个地方:春天,这里芦苇甩叶,满淀青翠;夏天,这里淀水涨落,鱼群嬉戏,绿苇摇曳,荷花吐艳;秋季,这里芦花纷飞,稻谷飘香;冬天,这里地动冰封,一片碧玉,像一幅巨大的明镜镶嵌在冀中大地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地方吗?对,就是我的家乡――白洋淀。
《我的家乡在这里》优秀教案

通过绘画的方式来表现家乡的美。
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比比眼力。
师问:谁能从地图当中找出沈阳在哪里?
2、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的家乡在这里》。
师板书(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1、拼一拼(SMART)
师问:播电视塔:位于沈阳,塔高3055米,是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广播电视塔。
2、想一想
师问:沈阳在你的眼里是一个怎样地方?
(1).幅员辽阔
*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000多平方公里。
*全市流动人口1100多万
*九区一市三县
(2).历史悠久
*“两代帝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我的家乡在这里》
地点
教室
班级
213
学具
1.教师准备:品德书、多媒体课件
2.2学生准备:品德书、图画纸、彩笔
学习领域
绘画
学习目标
1、通过图画展示家乡沈阳的景象。
2、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与他人共同分享快乐。
3、能从占地面积、历史文化、风景、民间文化等方面介绍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用不同地域,不同感受来观察、体验家乡的美丽和变化。
*“一宫两陵”——沈阳故宫、沈阳东陵(福陵)、沈阳北陵(昭陵)
*“清初四塔”——东塔、南塔、西塔、北塔
(3).风景秀丽
*沈阳棋盘山风景区*沈阳世博园*沈阳浑河公园
(4).民间艺术
*东北秧歌*东北二人转
3、考一考(SMART)
4、欣赏优秀作品
学生作业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

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在哪里》教案虎林市第一小学王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看中国地图,识别方向、图例、比例尺。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方法,借助地图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及家乡虎林各方面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国地图上获得了解家乡的有关信息,激发学生想了解家乡的兴趣,进而增强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会看中国地图,认识方向、图例、比例尺。
教具:中国政区图、黑龙江地图、虎林地图。
一、导入新课(1分)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那是我们生长的地方。
我们从小喝着家乡的水长大,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我们都是那样的亲切。
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让我们在地图上找一找。
二、教学过程:活动一、看地图找家乡(探究性学习)(12分)1.多媒体:出示中国行政区图、黑龙江省地图、虎林地图。
生:想我们黑龙江省在地图的位置,黑龙江省的省会在哪?我们家乡的虎林具体在什么位置?2.看书,认识图例、比例尺,会计算哈尔滨到首都的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此环节看地图找家乡(探究式学习)。
从中国地图上获得了家乡的有关信息,借助地图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了学生想了解家乡的兴趣。
)活动二、了解家乡,画家乡(自主学习)(15分)1.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根据课前调查)。
2.课件展示:虎林概况。
3.出示课件:虎林轮廓图。
(1)学生按课件的轮廓画家乡虎林图。
(2)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展示作品。
(4)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此环节了解家乡,画家乡(自主学习)。
通过自主性学习,把课前学生调查收集家乡的相关信息与课内虎林概况的课件展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活动三、拓展,找朋友的家乡。
(7分)1.出示课件:不同的5个省、自治区轮廓图。
2.小组讨论:(1)学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轮廓,在教材第3页中国政区图中找出省或自治区的位置;(2)分别标出它们的位置和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家乡在这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2.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3.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养成教育训练点:
教育学生要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要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图片“山西”。
)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这幅图片展无示的是我们山西省的地图,山西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
【讲授新课】
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
(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
1.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
2.学生说说。
3.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大同的云冈石窟、忻州的雁门关、五台山、太原的晋祠、临汾的壶口瀑布。
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4.学生说说。
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
师:下面大家一起来夸一下,自己的村、镇、县(小家乡)等的风景名胜,好吗?(过渡)
(二)夸夸自己家乡的美丽风光(板书)
1.我们打开课本第三十一页,大家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2.学生说说。
师:我们的家乡可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受当地人喜爱的景色就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让大家展示自己收集的自己家乡的照片或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
)
3.大家这回知道了我们家乡的一些名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物产资源。
(过渡)
二、家乡的物产(板书)
1.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二页,看一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
2.学生说说。
师:这些都是我省著名的特产,有大同煤炭、沁州黄米、清徐葡萄、柳林红枣。
大家都吃过这些吗?
3.下面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其它的我省的著名特产,介绍给大家听。
4.下面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自己家乡的物产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并作简要的介绍。
师: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丽、富饶,我们是不是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呢?
5.带领同学们一齐读儿歌。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介绍、交流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大家知道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板书设计:
7.可爱的家乡
一、家乡的风景名胜
二、家乡的物产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
通过展示图片,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关注及热爱。
通过读儿歌,更能感受到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