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 老子(姓李名聃)有个孙子叫李宗,曾在 鲁国任士大夫,享用封邑为段和干,其后 代子孙遂以这两个地名为姓,称“段干氏 ”,后来或者单姓段,或者单姓干。
• 其他:知罃、羊舌肸、解狐、臼季。
(2)以所居住的地名或出生地为氏。
• 神农氏(一说即炎帝)生于姜水,因而取 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 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 春秋时齐国公族大夫(齐桓公的子孙)中 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东郭的,后以遂以 东郭为氏。
(3)以官名为氏。
• 以官为氏者,多以所任官职之职能、性质 为氏。
• 卜偃、史墨、司马穰苴、乐正克。 • 司寇、司空、司徒、太史
• 帝尧时,皋陶担任执掌刑狱的大理职务(司 法官),子孙世袭此职,遂称“理氏”。商 纣王时,皋陶的后裔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 了纣王,被杀,他的妻子携子理利贞避难 于伊侯之墟,食木子(一种果树的果实) 得生,遂改“理”为“李”。
• 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或高官大臣死 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或品行给予一个称号, 即谥或谥号。
• 一是带褒义(表扬)的。如“文(经纬天地曰 文)、武(威强叡德曰武)、昭(圣闻周达曰 昭) 、景(布义行刚曰景) 、惠(柔质慈民曰 惠) 、穆(布德执义曰穆) 、桓(辟土服远曰 桓) 、康(温柔好乐曰康) 、平(布刚治纪曰 平)”。
• 孔丘:宋国大司马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 庄蹻:一作庄豪,又作庄峤,战国时楚国 大将。楚庄王之苗裔,“庄”为谥号。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
• 古代兄弟排行通常用伯(孟)、仲、叔、 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因而形成了伯、孟、 仲、叔、季等姓氏。鲁桓公的三个儿子老 大为庆父(字仲),老二为牙(字叔), 老三为友(字季),于是他们的子孙便称 为仲孙氏(后改称孟孙氏)、叔孙氏、季 孙氏。
第四讲 古人的姓氏名字号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2.氏的来源方式 (4)以所居处的地名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有住在都城临淄外城的东门和南门 一带的,因古代外城称郭而分别以东郭和南郭为氏。春 秋时期齐国有东郭偃,自称是齐桓公的后代。而成语 “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处士,也是齐国人,生活在齐宣 王和齐湣王时期。 东门、西门、百里、郑丘等,也都是以所居住的地名为 氏。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①改字
②空字 第一,将所避的字写成空围,作□,以代替所避之字。 第二,省缺须避之字。 第三,以“某”字代替所避之字。 第四,以“讳”字代替所避之字。 ③缺笔
七、避讳
3.避讳的方法 ④改称 西汉吕后名雉,《史记·封禅书》中将“雉”改称为“野 鸡”。 东晋郑太后名阿春,“凡名春悉改之”,于是改“寿春” 为“寿阳”,“宜春”为“宜阳”,“富春”为“富 阳”。 宋仁宗名祯,当时开封城内的“蒸饼”改称为“炊饼”。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2)地名转化说 《国语·晋语四》:“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炎帝为姜。” 《史记·陈杞世家》:“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 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二、姓氏的来源方式
1.姓的来源方式 (3)吹律定姓说 何晓明《姓名与中国文化》:“吹奏音乐,依其声音来 确定姓氏,这种说法固然美妙、浪漫,但显然是作者的 主观臆测之辞,其距离姓氏由来的事实真相,实在是不 可以道里计了。”
1.姓所以别婚姻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见棠姜而 美之,使偃取之。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 出自桓,不可。” 2.氏所以别贵贱 《白虎通姓名》: 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 其事,闻其氏即可知其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阜阳城郊李卫全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平时我们碰到一个陌生人,要想与之沟通,总要问您贵姓?您尊姓大名?我们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公布人事安排,凡有多人担任同样职务,或其他场合如书的编者、为多人时,排顺序往往是以姓氏笔划为序。
那么什么是姓氏?姓、氏是一样的,还是不同的?名又是怎么回事?我们在看古书,、古典戏剧时往往会碰到同一个人在他的姓名之外,又有字、号的情况,有时还不止一个号,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称呼。
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里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知识,主要讲一讲姓、氏、名、字、号的历史由来及演变情况。
一、姓许慎《说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
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个别家庭的,而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据文献记载,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
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
在原始蒙眛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比如说麦穗、熊、蛇等都曾经是我们祖先的图腾,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
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由于古代氏族部落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可数的,所以,纯正的远古时代留下来的姓是很少的。
后人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妫(今河北涿鹿有妫水)、姒、子、姬、(周王族姓)、风、赢(秦姓)、己、任、吉、芊、曹、祁、妘、姜、董、偃、归、曼、芈(楚姓)、隗(原北方少数民族姓)、漆(瞒)、允等22个姓。
这些姓中近半数带女字旁。
所以,人们推测,姓的产生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章太炎先生及其他学者又从《说文》、《山海经》、甲骨文、金文等较古的文献中整理出几十个古姓(约59个,章太炎得52个,他人又从金文中得嫘等7个),这样加上原有的也不过80几个,可以想见,这只是远古实际存在的姓中的一部分,原有的姓肯定不止这些。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03姓名、字号

▪ 一般平民没有姓氏。我们古籍中常见的弈 秋、庖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是在 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具有的专长之 后加上名来称呼的。
▪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 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 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 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 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 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 孟姜 伯姬 仲子 叔姬 季芈
名、字兼表行辈
▪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 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 (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 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 “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
▪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 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唐代抵抗安禄 山的名将颜果卿和他的弟弟颜曜卿、颜春 卿共用“卿”字,和他们同辈的堂兄弟颜 真卿也用“卿”字。
▪ 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 昭姬(齐昭公妻) 共姬(宋共公妻) 敬嬴(鲁文公妃)文姜 (鲁桓公妻) 齐归(鲁昭公母)
氏
▪ “氏”本义指氏族,氏族即支族,指分化的各 族。从语音看, “氏”与“支”古音同。
▪ 氏的情况比较复杂。(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 为氏。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 公)、齐环(齐灵公)、 宋王臣(宋成公) (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3)或以 所居的地名为氏。例如:东门襄仲、北郭佐、 南宫敬叔、百里孟明视。
▪ 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 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 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 家曾巩字子固。
▪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 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西晋文学 家陆机字士衡。司马耕字子牛。唐代诗人白居 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 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因能“补”过才能 “无咎”。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 “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 家李渔字笠翁。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

中国古代的姓氏与名号中国姓氏的产生,大约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由女、生二字合成,许多古姓都从“女”旁,如姜、姚、蠃、姒,就说明了这一点。
氏是姓后来的分支。
由于子孙后代的繁衍,一族分为若支,散居到各地,每一支又有一个特殊记号作志,这样就产生了氏。
可以这样说姓就是旧有族号,氏是后起族号。
到了后来,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以氏为姓。
中国姓氏的具体来源比较繁杂,大至有:①以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秦、燕、赵、宋等;②用官爵作姓,如王、侯、司马、司徒、司空等;③以从事的职业为姓,如陶、贾等;④以居住的处所方位为姓,如西门、东郭、南郭等;⑤少数民族姓氏音译成为复姓,如长孙、慕容、呼延、尉迟等。
古人的名与字是不同的。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等。
名和字在意义上是有联系的,“字以表德”,即字是名的阐义,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宽阔平坦之意)。
曹操,字孟德,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
有时候,人们也以姓名与字连称为尊重,如孔丘仲尼、曹操孟德。
号,又叫别号、表号、别字,与名字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特点在于往往加上显示身份的一层意思,带“道人”、“楼主”、“居士”等字眼。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袁枚号随园老人。
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姓氏和名号

三、号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四、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三、号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人死后,朝 廷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行为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 褒善贬恶,这个称号就叫作“谥”或“谥号”。 谥号是用一些固定的字来表达的,这些字具有特定 的含义,用以表示对死者的贬斥哀怜和褒扬。如汉 文帝,"文"表示"经天纬地",这是褒扬。皇帝的谥号, 一般由礼官仪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如 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 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 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二、名和字
1、名、字的起源 《说文》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 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 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者,乳也。”本意为哺乳, 生育。
古代姓氏——精选推荐

古代姓⽒古代姓⽒名字号:姓按母系,⼀般的⽔名农耕,炎帝神农⽒尝百草,会⽤⽕,姓姜。
黄帝轩辕⽒,姓姬。
秦(⽒)赢政,始皇“皇帝”⼀词正是他创造的,他⾃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也就是说,他认为⾃⼰,功德之⼤,可⽐拟上古三皇这三⼈的总和,功劳之⾼,超过上古五帝。
那么,这⾥的上古“三皇”到底是哪三皇呢?1.太昊伏羲⽒相传先有燧⼈⽒,有三⼤直系姓:允、风、婼。
伏羲⽒为燧⼈⽒之后(⼀说是⼉⼦)。
伏羲的母亲姓风,华胥⽒踩了雷神的⾜迹感应受孕,怀胎12年⽽⽣的。
华胥⽒为母系⽒族,⼈们知母⽽不知⽗,故伏羲从母姓也就顺理成章了。
太昊伏羲⽒是上古三皇之⼀,也就是⼤家⼝中的伏羲。
伏羲(⽣卒不详),风姓,⼜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于陇西成纪(今⽢肃天⽔市),所处时代约为旧⽯器时代中晚期。
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始祖,居三皇之⾸。
在古代,⼤凡帝皇不是有奇异的经历,就是有神奇的⾝世。
就是没有,也要造⼀个,天的⼉⼦,怎能与普通⼈⼀样呢?这不,刘邦砍了⽩蛇,⽽伏羲呢?据说,他母亲在踏巨⼈的⾜迹时,天上顿降五彩缤纷虹光,环绕着她,然后怀孕⽣下他。
⾮凡出⾝的伏羲,之后的举动,果然验证了他的⾮凡。
他教⼈蓄养马⽜⽺等六畜,使⼈脱离如野兽⼀般的茹⽑饮⾎。
他制定嫁娶礼仪,令⼈踏进⽂明世界,促进⼈⼝发展。
他还创⽴了神秘的⼋卦。
他妹⼥娲。
2,炎帝神农⽒神农尝百草想必⼤家都知道吧!神农是继伏羲之后,第⼆位被封“皇”之⼈,他相传是在姜⽔这个地⽅长⼤的,所以姓姜。
他尝百草,种稻、⿉麦等五⾕,不仅解决疾病问题,还解决温饱问题。
功德何等之⼤,因此,被后⼈尊封为上古三皇之⼀。
3,黄帝有熊⽒炎黄⼦孙中的“黄”字,即指黄帝。
帝是少典与附宝的⼉⼦,本姓公孙,后来改为姬姓,号轩辕,也称为有熊⽒,黄帝融合了炎帝部落,打败了东夷的蚩尤部落,统⼀了整个华夏,也是炎黄⼦孙的由来。
以上这三位“三皇”,只是其中的⼀个说法。
有多种说法!参见https:///webview/news?app=smds-iflow&aid=14743446120663100307&cid=0&zzd_from=smds-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cp&recoid=&rd_type=share&sp_gz=0&pagetype=share&btifl=100&uc_share_depth=1⽒⼀般按封地名。
古代的姓氏名号

• • • • • •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经天纬地曰文 威强睿德曰武” “威强睿德曰武” 乱而不损曰灵”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好内远礼曰炀” 恭仁短折曰哀”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遭忧曰愍”
• (三)庙号 • 帝王死后,在太庙祭祀时追赠的名号 帝王死后, 叫庙号。 叫庙号。 • 庙号起于殷代: 庙号起于殷代: • 太甲号太宗,武丁号高宗等 太甲号太宗, • 汉承殷制: 汉承殷制: • 汉高祖号太祖,汉文帝为太宗等 汉高祖号太祖, •
• 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 顾炎武《原姓》 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12《姓氏》:“三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姓氏》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 代以上,男子未有系姓于名者,汉武帝元鼎四 封姬嘉为周子南君, 年,封姬嘉为周子南君,此为男子冠姓于名之 始。” •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传统的贵 战国以后,等级制度受到不断冲击,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 贱区分已无法维持,“氏”也就逐渐失去其 别贵贱”的作用, “别贵贱”的作用,成为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 则被大量的“ 的标识。数量很少的“姓”则被大量的“氏”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 所淹没。这样,氏就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氏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 姓不分,或说氏姓合一。人人有姓(也即人人 有氏),皆称为姓。 ),皆称为姓 有氏),皆称为姓。
• • • • • • • •
三、古代的号 (一)别号 自选, 自选,表情趣 1、身份: 、身份: 杜甫号少陵布衣 2、居处: 、居处: 朱熹号晦庵 杨万里号诚斋
• (二)谥号 •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朝廷议定 帝王后妃文武百官有爵位的人死后,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的特殊称号叫谥号。 •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目的是“彰善恶,垂劝戒。 •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根据生平事迹,予以褒贬: • 1、表褒奖:文武昭景惠穆 、表褒奖: • 2、表贬责:幽厉灵炀 、表贬责: • 3、表同情:哀悯怀悼 、表同情: • 私谥 •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由亲友门人所家的谥号 德高望重的学者死后, 叫私谥。 叫私谥。 •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出现于春秋,宋代繁盛。 • 陶渊明谥靖节徵士 • 黄庭坚谥文节先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时,鲁昭公娶了吴女为夫人,因两国都是 姬姓,为了避免人们的非议,只好称吴女为 “吴孟子”,不敢公开明言姓“姬”,还有像 晋献公娶骊姬,就是不知礼的行为,因为晋国 和骊国都是姬姓。
三、姓有“崇恩爱,厚亲亲”的作用
恩格斯说:“氏族的名称一开始就同氏族的权 利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氏族社会中,同氏族的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 内部的各种权利。到了奴隶社会,“百姓”指 的就是贵族,而奴隶是没有姓的。即使到了春 秋战国时期,一般平民也还是没有姓。
吴——黄帝姬姓之后,周太王亶父长子太伯为 了让贤,出奔到东南沿海一带,土著居民拥为 君长建立吴国,春秋后期曾成为强国而称霸一 方,后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吴为氏。 宋——源出于子姓,武王灭商后,纣王哥哥微 子启被封于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七百多年之 后被齐国所灭,子孙以宋为氏。
楚——芈姓之后鬻(yu)熊曾为周文王师,周成王追 封鬻熊曾孙熊绎为诸侯,定都丹阳建立荆国。后熊通
姬姓——周王室、鲁、晋、郑、卫、燕、虞、虢、 吴、隨、巴……
姜姓——齐、申、吕、许……
嬴姓——秦、徐……
芈姓——楚
二、别婚姻
在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一氏族内部 的人不得通婚。
恩格斯说:“氏族的任何成员都不得在氏族内部通婚。 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维系氏族的纽带;这是极其肯 定的血缘亲属关系的否定表现,赖有这种血缘亲属关 系,它所联合起来的个人才成为一个氏族。摩尔根由 於发—现了这个简单的事实,就第一次阐明了氏族的 本质。”
另外,像燕、郑、卫、曹、任、吕、梁、申、 霍、耿等都是以国为氏,这里不细说。
刘——来源有好几支,其中有一支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 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称刘氏。
屈——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 封于屈(今湖北姊归),后世以屈为氏。
曲——源出于姬姓,晋穆侯封少子成师于曲沃, 号称曲沃桓叔,其孙武公吞并晋,自立为晋武 公,子孙以曲为氏。
司空——相传少昊设司空官职,专管天下水利 土木工程建设,周朝改称冬官为大司空。
司寇——相传夏、商时就有司寇的官职,掌管 治安刑狱。
司徒——也是上古官名,尧舜时就设立了,主 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物,周朝以地官为大司徒, 相当于宰相。相传舜为尧司徒,子孙以为氏。 上官——源出于芈姓,战国时,楚国公族子弟 靳尚任上官大夫,后代子孙以上官为氏。 乐正——周代设乐正之官,子孙以乐正为氏。
7.以所居住地特征为氏Fra bibliotek东山——东山皋落氏的后世子孙,以祖先所居东山为 氏。 东郭——源出于姜姓,古代外城称郭,齐桓公的子孙 住在临淄外城东门一带,称为东郭大夫。子孙以东郭 为氏。 西门——源出于姬姓,郑国有公族住在西门,后世便 以西门为氏。 南宫 北宫
北丘——《淮南子》有东海北丘氏,因为祖先 住在东海北丘,后世子孙以北丘为氏。 百里——源出于姬姓,虞国的百里奚,本是虞 仲的后代,姓姬,名奚,因家住百里乡,人称 百里奚,后在秦国做了大夫,子孙以百里为氏。
晋国的荀氏由於苟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的后代 就为中行氏;荀林父的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 他的采邑在知这个地方,於是荀首的後代就以 知为氏。也有本人就改变氏的。例如,陈完, 本以陈为氏,由於陈国发生内乱,他出奔到齐 国,於是就改为田氏。
②氏的来源
以受封的邑名为氏:知罃 羊舌肸 解狐 臼季 。
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西门豹 北宫骚 南宫括 百里奚 东郭先生
周人以姬为姓,据传是从黄帝时连续下来的, 陈人以嫣为姓,据传是从虞舜时代连续下来的。 尽管不是有史可查的记载,但一定经过了千百 年没有变化,这是可以肯定的。
而氏呢,往往隔一两代就可能发生变化。
例如,春秋末年楚国的伍子胥,本以伍为氏, 他在吴国被杀后,儿子逃到齐国避难,改为王 孙氏(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4.以祖先的名、字、谥号为氏
孔——源出于子姓,微子启封到宋国,后裔宋 襄公的五世孙,名嘉,字孔父,在宋国任大司 马,动乱被杀,其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便以父 亲的字“孔”为氏。 庄——按周朝的谥法,喜欢征讨的君主死后常 谥“庄”。春秋时有楚庄王,郑庄公,宋庄公 等,他们的子孙便以谥号“庄”为氏。
孟——源出于姬姓,鲁桓公的儿子、庄公弟庆 父连续杀死两个君主,激起人民的反对,后被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
古代的姓
①什么是姓 许慎《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
亦声。” 班固《白虎通》:“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
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姓”的本义是“生”。 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 号,简称族号。
古代因生赐姓。
顾炎武据《春秋》整理出来的“古姓”有: 妫guī、姒sì、子、姬、、风、嬴、己、妊 、
恩格斯高度肯定了氏族内部不得通婚的作用,可见作 为氏族称号的姓在我国远古社会中具有何等重大的意 义。
《左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国语·晋语四》记载:“同姓不婚,恶不殖 也。”
在古代,贵族妇女姓比名重要,待嫁女子如果要加以 区别,则在姓上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如孟姜、叔隗、季姬;
8.因种种原因改氏
何——韩国灭后,子孙分散于各地,有一支居住在江 淮一带,当地人读韩为何,因此以韩为何。 席——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的十三代孙籍环是项羽的 臣属,项羽名籍,为了避项籍讳,籍环改氏为席。 贺——东汉侍中庆纯因避汉安帝(名庆)讳改庆氏为 贺氏。 帅——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帝, 令天下避师字之讳,姓师的因此减笔画改为帅氏。
6.以事为氏
窦——源出于姒姓,夏后相遭有穷氏之难,其 妃有仍氏方娠,自洞中逃出,奔归有仍氏、生 子为少康,长大后又恢复夏朝,有二子,长子 杼继王位,二儿子龙留在有仍氏,为纪念其母 从洞中逃出,便以窦为氏。
车——西汉昭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老准许乘 小车出人宫廷,时号为车丞相,子孙以车为氏。
洪——共工氏的后代,因祖先共工封为水神, 为了纪念,故在共字旁加水边为“洪”氏。
刘邦曾賜項伯、婁敬為劉氏。
日本废除了封建的等级别度,到明治三年 (1870年),日本政府决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 可以给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长期形成的习惯, 许多人还不敢给自己取姓。为此,日本政府于 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规定:所有的国民都必 须有姓。
藤原氏 源氏
外来型 :高丽、秦、邹。
吉、芊qiān 、曹、祁、妘、姜、董、偃、归、 曼、芈mǐ、隗Kuí、漆、允等22个姓。
姓产生在母系氏族社会。是氏族的标志。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 姓衍生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 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 胙zuò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 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迫自杀,他的后代应该称仲孙氏,为了避讳弑 君之罪,改称孟孙氏,子孙以孟为氏。
石——源出于姬姓,卫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有 个孙子叫公孙碏(que),字石,又称石碏,
是卫国贤臣,用智谋借陈国力量除掉卫国两个 坏人州吁和石厚,子孙以石为氏。
诸侯的儿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 往往以其祖父(即公子)的字为氏,例如宋桓公的儿子 公子目夷,字子鱼,孙子公孙友,公孙友的儿子就以 其祖父公子目夷的字(子鱼)为氏,称鱼苕、鱼石。鲁 桓公的三个儿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 字季,他们的后代分别以仲孙(后改孟孙)、叔孙,季 孙为氏,成为鲁国掌握实际政权的三大家族,世称 “三桓
竺——东汉时枞阳侯竹宴认为本姓源出伯夷、叔齐二 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
田——源出于妫姓,春秋时陈国厉公儿子陈完因避难 逃到齐国,改姓田氏,当时陈、田读音相同。
郭——文王弟虢叔受封于虢,后虢国为晋所灭,后遂 改姓郭氏。
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姓拓跋,到孝文帝 时改拓跋为元姓,意为天下第一姓。
居住地:山口、田中、三木、山田、日光、北 风、前部、上方、田中、河内、上原、市原、 陆前、近江屋、吉冈屋、三河屋。
职业型:服部、锻冶,古井丸、犬养、鱼屋、 酢谷 。
敬称型: 卿、王、殿。
有点文化的选择福寿、长命、千年、松竹、朝 日等好听的词作姓。
宋朝刘恕《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 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班固《白虎通·姓名》篇说:“所以有氏者何? 所以贵功德、贱伎力……闻其氏,即可知其德, 所以勉人为善也。”
宋朝郑樵《通志·姓氏略序》说:“氏所以别 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顾炎武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 变。”
③姓的作用
班固《白虎通义》:“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 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 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 皆为重人伦也。”
一、纪世别类
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它不是个别人、也不 是个别家族的称号,而是整个氏族的称号。在 我国远古社会传说的氏族,如:黄帝,姬姓; 炎帝,姜姓;少皡hào ,赢姓;太皡,风姓。 在氏族社会中,原本存在许多不同的氏族。 “百姓”这个词语,最早很可能就是指的众多 的氏族。
出嫁后,如果嫁的是国君,要在姓上加娘家的国名, 如齐姜、晋姬、蔡姬、秦嬴;
如果嫁给大夫,就在姓前加大夫的氏,如赵姬(赵衰 妻),棠姜(棠公妻);
如丈夫去世,要在姓上加丈夫的谥号,如武姜(郑武 公妻),文嬴(晋文公妻)。
郑樵《通志》说:“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 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 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这件事古人看 得很重要,所以,即使是买妾,那个妾不知自 己的姓,也要用占卜的方法来判定。
如《左传》中的鉏麑、灵辄 《庄子》中的庖丁、匠石等 奕秋 优孟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阶级 地位的一个标志。
古代的氏
①氏的性质和特点 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分别。姓是一种族号,
氏是姓的分支。 《左传·隐公八年》:“因生以赐姓,胙(z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