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中的巾帼英雄

合集下载

长征典型人物事迹简短

长征典型人物事迹简短

长征典型人物事迹简短
标题:红军女战士的坚韧勇气
段落1:红军女战士杨洁篪,出生于贫苦农家,自幼就立志要为人民做出贡献。

在长征途中,她面对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勇气。

段落2:杨洁篪是一位出色的狙击手,她在战斗中展现了出色的枪法和勇敢的精神。

她经常冲到最前线,为红军部队提供掩护,并成功消灭了许多敌人。

段落3:尽管长征途中食物短缺、伤病缠身,但杨洁篪始终坚持不懈。

她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战友们,鼓舞着大家的士气。

段落4:长征中的一次战斗中,杨洁篪受了重伤,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念。

她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了女性同样能够在战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段落5:长征结束后,杨洁篪继续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

她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成为了红军中的传奇人物。

段落6:杨洁篪的事迹激励着无数的人们,她的勇气和顽强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结尾:杨洁篪是长征中的一位典型人物,她的事迹展示了红军战士的坚韧勇气。

她的奋斗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时刻保持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我们应该学习她的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色经典故事红军女战士的英勇事迹

红色经典故事红军女战士的英勇事迹

红色经典故事红军女战士的英勇事迹红色经典故事:红军女战士的英勇事迹红军女战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们身负着保卫祖国,解放中国人民的伟大使命。

在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红军女战士们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红军女战士的崛起与背景红军女战士的崛起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妇女解放事业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社会传统中,女性被束缚于封建观念的桎梏下,缺乏平等的机会与权益。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红军女战士获得了平等的待遇和机会,得以参与到革命斗争中。

二、红军女战士的参与和贡献1. 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转移和战斗行动。

红军女战士们在长征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英勇。

她们守望相助,互相鼓励,克服了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极度恶劣的天气条件。

她们为红军提供了宝贵的后勤支持,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军女战士在抗日战争中,红军女战士积极参与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战斗。

她们与男战士一样,身经百战、英勇无畏。

她们在军营中学习军事知识,掌握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军事技能。

她们组织和领导了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斗争,为中国人民争取了抗战的胜利。

3. 解放战争中的红军女战士在解放战争中,红军女战士再次展现了她们的英勇和智慧。

她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积极投身于解放战争的战斗之中。

她们担负起常人难以承受的任务,执行战斗任务,直面敌人的炮火,坚守阵地,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她们以身作则,激励了全体军民,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三、红军女战士的精神风貌红军女战士具备坚定的革命信仰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她们心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追求公平正义,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不懈努力。

她们的英勇事迹和精神风貌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宝贵财富。

总结:红军女战士的英勇事迹是红色经典故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她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以坚定的革命信念、英勇的斗志和出色的战斗能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精选三篇

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精选三篇

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精选三篇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精选三篇导语: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篇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希望你们喜欢。

故事一:《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故事二:《11岁女红军》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巾帼英雄—长征女红军

巾帼英雄—长征女红军

巾帼英雄——长征女红军长征不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早已在全世界广为传扬。

但鲜为人知的是,有2000多位女红军参加了长征。

她们与男红军一样浴血奋战、艰苦跋涉。

一部分女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长征;另一部分女红军却在战斗中、行军中倒在漫漫的征途上。

红一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共有32位,她们是邓颖超、蔡畅、康克清、贺子珍、刘刘英、刘群先、李坚真、李伯钊、钱希均、陈慧清、廖似光、谢飞、周越华、邓六金、金维映、危拱之、王泉媛、李桂英、甘棠、危秀英、谢小梅、钟月林、吴富莲、杨厚珍、萧月华、李建华、曾玉、刘彩香、丘一涵、吴仲廉、彭儒、黄长娇。

这32位女红军中有30位胜利到达了陕北吴起镇。

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的女红军有李贞、戚元德、陈琮英、蹇先任、蹇先佛、周雪林、马忆湘、陈罗英、石芝、杜玉珍、杜永新、陈琼英、曾纪林、张士美、胡自强、张金莲等20位。

她们大多走到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终点——宁夏隆德将台堡。

其中李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队伍中,只有周东屏、戴觉敏、曾继兰、曹宗凯、田喜兰、余国清、张秀兰等7名女红军。

她们都是随军医院的护士。

由于她们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护理伤员,被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称为“七仙女”。

“七仙女”中的5位坚持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终点——陕北延川永坪镇,另两位壮烈牺牲在长征路上。

红四方面军中的女红军人数最多。

突破嘉陵江踏上长征路之初,有2000多名女红军随军行动,包括张琴秋、林月琴、汪荣华、王定国、何莲芝、王长德、李开芬、王新兰、张文、张明秀、苏风、陈真仁、何曼秋、秦仪华、杨磊、蒲文清、李玉兰等。

红四方面军曾将红军女战士编为一个妇女独立师参加长征。

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红二方面军会师时,尚有1300多名女战士,整编成了妇女先锋团。

令人惋惜的是,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西征途中在甘肃河西走廊全团覆没,大多数女战士血洒疆场、英勇牺牲。

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

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

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红军女战士的身影,她们与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她们的故事格外感人,革命精神惊天动地、可歌可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故事:长征途中的女红军,希望你们会喜欢!王新兰:九岁即成女红军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著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1933年,在姐姐的鼓励下,年仅9岁的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了红军。

她3次翻雪山过草地,在昏迷中曾走到死亡边缘。

在宣传队工作的她身披线毯、腰别横笛、手拄木棍。

只要有机会,她就在风口、在路边,为红军将士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她用稚嫩的双脚伴随着胜利的歌声一直走到了陕北。

王泉媛:九死一生女团长王泉媛:1913年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庐富村。

1930年3月在敖城暴动中参加革命,曾任吉安县少共区委妇女部长、湘赣省妇女主席团成员等职。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

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由1300多名长征女战士组成的妇女先锋团团长。

西路军失利后被俘,饱受敌人的严刑淫辱,历尽艰险逃出牢笼,却又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沿途乞讨回乡。

1942年回乡后,下地种田,自食其力。

新中国成立后,当过村妇联主任,公社敬老院院长,一直到68岁。

被确认应该享受老红军战士待遇时已76岁。

有人用9个数字概括王泉媛的一生:一生坎坷,两袖清风,三过草地,四爬雪山,五次婚姻,六个孤儿,七次遇难,八陷暗算,九死一生。

曾玉:“狠心”弃子踏征程长征开始时,由于怀有身孕,曾玉没在转移名单中。

但当得知自己的丈夫、红五军团参谋长周子昆在出征的行列中时,她竟不顾一切地挺着大肚子悄悄跟在队伍后面。

部队过老山界时,她的女儿降生了。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曾玉只得狠心地将她留在了出生的`地方,孩子的哭声还在继续,女红军们则架起欲哭无泪的曾玉继续赶路。

在那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女红军生下的孩子用白布一包,内附一张纸条、几块银元,放在出生的地方,是长征途中最让人心碎的场景之一。

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

长征路上的特殊群体:女红军
的y . ; f 3 o o 多人。
够吃1 O 天的口粮 , 打成一个背包, 腰带 上还挂了一 个搪瓷缸, 走起路来叮当作 响。 遇上阴雨天会被淋得像落汤鸡. 几 天不下雨则是满身尘土。
连 人 带马 掉 进 了 泽地 里, 时 天 降 大雨 , 邓 颖 超 浑 身上下都 湿 透 了, 原 本
在1 9 3 5 年1 0 月1 9 F J N达陕西吴起镇, 行
程 达 两万五千里 。
参加了三大主力会师, 成为人类社会史 的一个奇迹。由1 3 0 0 多名女战士组成 的妇女先锋团, 还参加了西路军的艰苦
奋战。
国主 义主题教育活动 中举办讲座 , 和 孩子们而对面地交流,“ 讲述长征 , 让 孩子们知道我们的党 、 我们的军队多 么不容易。 对我来说, 这样的讲述也是
最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的女同志
有3 2 人。 1 9 3 5 年1 1 月1 9 日, 红二 、 六军
了, 寒冷不容分说地侵入体内的每个 角
落,“ 浑 身哆 嗦, 牙齿不 听使 唤 , 老是 打 颤。 ” 老人 边 说 边 比 划 , 翻 越 夹 金 山大
团( 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 由湖南桑植 刘家坪等地出发, 于1 9 3 5 年1 0 月2 2 日到 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 同红一方面军会
的同志, 绝大多数都安 全到达了目的
重返。 ” 囝
0 6 0 <
06 1 >
人 民 新 闻 网W W W . P e o p t e n e W s . c 。 m . c n ● — l 圈 重 圈 国 圃
地。 红四方而军中的女性在长征中损失 最大. 发时2 0 0 0 多名+ 平安到达陕北
到 达 甘 肃会 宁 , 与 红一方面 军会 师 、 行

红军路上的红小丫故事

红军路上的红小丫故事

红军路上的红小丫故事红小丫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位英勇女战士,她的故事令人敬佩和感动。

在红军长征的路上,她展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牺牲精神。

红小丫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小时候,她经历了土地兼并和农民起义运动的洗礼,这让她对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红军来到她所在的乡村时,她毅然决定加入他们的行列,为实现自己心中的公平与正义而奋斗。

红小丫加入红军后,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她迅速成为了战士中的佼佼者。

她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经常能在危急关头挽救同志们的生命。

她的勇敢和聪明使她深受战友们的喜爱和尊重。

长征开始后,红小丫和红军部队一起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征程。

在艰苦的山路上,红小丫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她相信胜利一定属于革命者。

红小丫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风餐露宿,饱受饥饿和极端天气的折磨,但她从未放弃。

在一次遭遇战中,红小丫奋勇冲锋,救了一个被敌军追击的同志。

然而,她在救援过程中被敌军发现并追击。

为了保护同志们的安全,红小丫毅然选择牺牲自己,她用自己的生命掩护同志们的撤退。

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所有人,成为红军战士中的一位英雄。

红小丫的牺牲并没有白费,她的事迹被广泛传颂,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革命队伍。

她的信念和勇气成为红军战士们前进的动力,也成为了后来中国革命成功的象征。

红小丫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的信念是坚不可摧的。

红小丫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勇往直前,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奋斗。

长征中女红军的故事

长征中女红军的故事

长征中女红军的故事作者:王晓平来源:《共产党员·综合版(河北)》 2016年第10期王晓平在从瑞金到延安的滚滚铁流中,时不时地会闪现过一群红军女战士的身影。

她们以超常的毅力,克服外界和自身的双重挑战,同男同志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啃树叶,经受了种种生与死的考验,留下了许多悲壮、感人的故事。

蔡畅:高唱《马赛曲》的红军大姐在中央红军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中,蔡畅的年龄最大,党龄最长,资格最老,是名副其实的红军大姐。

包括周恩来、聂荣臻在内,不少红军高层领导同志,都习惯地尊称她为“蔡大姐”。

长路漫漫,艰险而又枯燥。

蔡畅为了鼓舞大家,就经常讲一些她在法国里昂、巴黎等地如何勤工俭学,在电灯厂、皮鞋厂、印刷厂、毛巾厂的做工情景,以及留苏期间了解到的苏联妇女生活、工作的情况。

蔡畅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战士们都听得入了神儿,忘记了行军的疲劳。

有时,蔡畅为鼓舞士气,还给同志们唱支歌,大家听到蔡大姐的歌声,就自然地加快了脚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师第一团到达安顺场。

在团长杨得志的指挥下,十几名勇士组成敢死队,由南向北强渡大渡河。

他们凭借着一艘简陋的小木船,冒着对岸敌军密集的火力,冲过惊涛骇浪,终于击溃守敌,占领了滩头阵地,控制住对岸渡口。

蔡畅目睹了全过程,她被勇士们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深深震撼。

蔡畅心情激动地说:“我要为勇士们歌唱!”说着,面对着在河岸集结等候着过河的红军队伍,尽情地唱起了《马赛曲》,接着又唱起了《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己经沸腾……”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心声,引起了他们强烈的共鸣。

很多年后,仍然有老红军对安顺场渡口蔡畅引吭高歌的一幕记忆犹新。

邓颖超:重病不忘关爱同志1932年5月,邓颖超到江西中央苏区后,由于工作劳累,饮食营养不足,肺病复发,咯血不止。

长征出发时,她曾向上级要求留在苏区养病,同时避免给部队增加负担,但中央决定让她随同红军走,她坚决服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故事:红军长征中的巾帼英雄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

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

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

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

共计有30名女同志。

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 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

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

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

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
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

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

不能扔下伤员。

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

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

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

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

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

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

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

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

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将他抬走。

钟赤兵同志是我们抬着走完长征的。

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

我们除了要护理伤员,还要筹措粮食。

有时筹不到粮食就得饿肚子。

在长征中,我们女同志还要克服生理上带来的麻烦。

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由于连连征战,我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长满了虱子,一到宿营地,有空就捉虱子。

我们嫌麻烦,干
脆剪成光头。

休息时,一些调皮的红军战士偷偷将我们的帽子揭掉,大喊:尼姑,尼姑!取笑我们。

长征途中,有几个女同志还经受了分娩的痛苦和磨难。

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性。

她是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共产党员,曾随毛主席、朱德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在江西苏区时就已怀孕,长征出发时本没有她,她是怀着身孕偷着追上红军长征队伍的。

一路上,我们精心照护着她。

翻越老山界时,我见她走路很吃力,就搀扶着她爬山。

爬过山不久,她就生产了。

没有吃的,我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汤给她喝。

蔡畅大姐知道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喝。

在长征路上生产分娩的还有贺子珍、陈慧清。

而最遭难的要数贺子珍大姐了。

她生产后不久又遇到了一次空袭。

那天傍晚,我们正在一个树林里休息,敌机来了,我们赶忙跑到路边的沟里躲避,一颗炸弹正好落在贺大姐身边爆炸,贺大姐倒在血泊里。

我当时离她只有一米多远,赶忙跑过去,只见贺大姐遍体鳞伤,脸色苍白,不省人事,我们赶快组织抢救。

这时,毛泽东同志赶来了,他俯下身,深情地注视着妻子。

我们在一旁不禁落了泪。

毛主席把他自己的担架留下来,给贺子珍同志用。

事后我们得知,贺子珍大姐身上中了17块弹片,一直到后来去世,脑颅里仍残留着几块弹片。

邓颖超大姐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

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爬山走路从不落后,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