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
红军长征的事迹故事_经典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的事迹故事_经典红军长征的感⼈故事“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既然这样,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精选,供⼤家参考。
更多红军长征相关⽂章内容推荐(↓↓↓)红军长征故事1担架上拔河1935年 2⽉,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五师⼗五团团长⽩志⽂不幸被敌⼈的⼦弹击中了右肺,进⼊中央纵队休养连的伤员班被担架抬着随队前进。
除了⽩志⽂外,当时的伤员班有 5 个⼈:被炸伤了左胸的团长李寿轩,被炸断了⼀条腿的师政委钟⾚兵,被炸伤了⼀只脚的师长张宗逊,被炸伤了腰椎的团长⽂年⽣,在⼀次战⽃中伤了左腿的团长姚喆,都是伤势很重的重伤员。
部队渡过⾦沙江后,彻底把敌⼈甩在了⾦沙江的对岸,⾏军途中歌声笑声也多了起来。
虽说伤员班的⼈员都是团以上⼲部了,但也都是 20多岁的⼩伙⼦,躺着⼏天不说话,憋得实在难受。
“ ⽩团长,唱⽀歌⼦吧?躺得⼼烦 ……” 李寿轩团长侧躺在担架上对⽩志⽂说。
听了李团长的话,⽩志⽂扯开嗓⼦唱了起来: “ ⼗⽉⾥来秋风凉,红军准备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古陂打胜仗! ”⽩志⽂⼀唱完,⽴刻就喊: “ 姚团长的江西民歌唱得好! ” 钟政委、李团长马上响应,逼得姚团长唱了起来: “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送给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听他们这么⼀闹,伤员班的同志们都扯开喉咙唱了起来。
直到⼤家唱得都没了词,姚团长提议到: “ 能搞点体育活动就好喽!躺着不动,全⾝酸疼。
”⽩志⽂灵机⼀动,顺⼿把⼀只拐杖伸到他的担架上说: “ 咱俩拔河⽐赛! ” 姚团长抓住了⽩志⽂的拐杖,双⽅较上了劲。
⽩志⽂因为肩上有伤,不敢⽤劲,被姚团长⼀下⼦拽下了担架。
担架员急忙把⽩志⽂扶上去说: “ ⾸长,摔坏了,我们可负不起责任。
”⽩志⽂说: “ 为了不使担架员同志为难,到了宿营地,咱俩再拔,三局⼆胜! ”第⼆天,部队到了⼀个村⼦⾥宿营后,他俩⼜赛上了,最终还是姚团长把拐杖夺了过去。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红军长征的著名故事

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红军长征的著名故事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
既然这样,那么你知道的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关于关于长征的故事有哪些_红军长征的著名故事,方便大家学习。
红军长征故事1:《金色的鱼钩》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
“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红军长征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长征途中,陈赓看见一个非常瘦小的红军,于是便要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
小红军拒绝了,并拍拍自己包说还有很多粮食。
分开后,陈赓再一次看到小红军时,发现他已经死了,打开他装粮食的袋子,发现里面是一个有很多牙印的牛膝骨,刚强的小红军战士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
红军长征故事3:《丰碑》一个冻僵的老战士,依靠在光秃秃的树干坐着。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
红军长征故事4:《七根火柴》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他内心世界的崇高与美令人震撼。
红军长征故事5:《草地夜行》“小鬼,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都不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小红军使劲伸手去拉老班长,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了顶,小红军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讲述在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
红军长征故事6:《一袋干粮》长征途中,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红军长征小故事精选有哪些

红军长征小故事精选有哪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个史诗式的命名是后来的事情。
但史诗,这部浸润着艰苦、血腥、悲壮、惨烈、英勇、坚忍的英雄史诗,已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小编分享5个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军长征故事1:金色的鱼钩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
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
饥饿威胁着他们。
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
后来,他发现班长偷偷将吃剩的鱼骨生咽下去,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红军长征故事2:草帽计那天正值炎夏,共产党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队白军跟来了。
贺龙同志点了点头,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草坪,贺龙同志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
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
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
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很快,由蒋介石带领的反动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因为他们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
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长官骂。
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星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打的白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有哪些从红军将士浴血突围艰难跋涉的征途,到我等后辈寻踪觅迹、钓史钩沉的旅途,这中间横亘着的,当然不止是80年默默流逝的时间之河。
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关于红军长征的故事。
描写红军长征的故事1:不为人知的第二次长征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日军在中国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
为加快我国抗日战争胜利进程,党中央、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研究决定在巩固和发展华北、华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同时,抽调部分主力向华南地区发展。
南下部队主力由时任延安卫戍任务,正在南泥湾屯垦的第三五九旅抽调主力3800人中央组织部选调一批工作干部,加上被护送的900余名南方干部,组成约5000人的部队,简称为南下支队,正式番号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
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
在部队临出发前,毛泽东等分析了南征后会出现两种可能或结局:一种可能则为整个国际的反法西斯战争,包括中国抗日战争还会持续两至三年。
这样,南下支队可以在华南充分利用日伪和蒋顽之间的矛盾,放手发动广大受苦群众,创建并巩固革命根据地,壮大自己力量,早日解放受压迫的中国人民。
另一种可能则是国际反法西斯战争迅速胜利,日本很快投降,时局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决不会允许我南下支队在南方地区扎下根来。
由于孤军深入,部队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处境会极为困难。
南下支队于1944年11月19日从延安出发,行程4000华里,于1945年1月27日到达鄂豫边的大梧山革命根据地,与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
2月23日,最后一批强渡长江。
三天以后,取得痛歼日军的大畈大捷,威震江南。
南下支队至此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
3月1日,部队向湘赣边进军,于8月底抵达广东南雄县境内,当进入五岭山区,与前来接应的东江纵队仅距百里之遥的时候,时局发生了突然变化。
出现了临出发时中央对时局的第二种预测,即日军投降。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激励人心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激励人心红军长征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点,在红军长征中发生了很多感人励志的故事。
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了激励人心的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篇1:草帽计大家都知道1934年,中国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我国自古以来都有36计,今天我们就来说其中一计草帽计.那天,正式炎夏,共产党所有指挥官头每人头戴一顶草帽,红军侦察员从后赶来报:后面一对白军跟来了。
贺龙同志点了点头。
只是命令大家继续向前走。
红军走到一块平坦的山场,贺龙同志观察了地形,命令大家扔掉草帽。
顿时军队议论纷纷,但是还是扔掉草帽,一切听从命令。
一刹那,满地都是红军的草帽。
然后贺龙命令大家迅速转移。
由蒋介石带领的反动军赶了上来,白军都没有草帽,早热得的眼冒金花,看见满地的红军扔的草帽,顿时感觉喜从天降,一窝蜂地去抢草帽,匪官也不阻挡,想是红军狼狈而逃。
这时,天空传来一阵飞机声,白军毫不介意。
因为他们知道飞机是来配合他们追赶红军的。
可敌机可不这样想,他们这几天连红军影子都没看见,没少挨长官骂。
这一回,他们看见地上的军队都戴着有红五心的草帽,顿时喜出望外。
对这团白军狂轰烂炸,机枪横扫。
打的白军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
红军听到这一消息,人人拍手称快,个个称赞贺龙同志神机妙算。
红军长征的经典故事篇2:七根火柴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
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
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
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
他苦恼地叹了口气。
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
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红军长征中发生的经典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中发生的经典感人故事红军长征胜利,对,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长征的这一过程,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下面小编分享4个关于长征的感人故事,一起来阅读吧。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1: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
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
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
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
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
张思德忙赶上去。
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
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
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
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
‟”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2:倔强的小红军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
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砖瓦分疲惫。
这一陈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
忽然,看见前边脸皮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红色经典故事(通用12篇)

红色经典故事(通用12篇)红色经典故事1 革命故事1、少年游击队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
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
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
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
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
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
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
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革命故事2、两个小八路1943年,八路军小战士孙大兴腿部受伤,组织决定派小卫生员武建华护理孙大兴,到敌占区我地下党员家中养伤。
于是孙武两人便以木匠靳锡武的小学徒和刘大爷的外孙身份在刘集隐蔽起来。
日伪军强拉民夫,在田镇长家囤积粮食。
大兴和小武乘夜色钻进田镇长院内,放火烧了敌人的粮囤。
他们的冒险行动打乱了组织的安排,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日寇蓄谋更大的扫荡计划。
一天,刘集的伪军中队突然开走,随即开来了一支莫名其妙的日军。
老靳带着大兴和小武,摸清了敌人的真正意图。
紧要关头,大兴毅然决定自己留下吸引敌人,让小武带情报向部队奔去。
独立三团得到小武送来的情报,立即行动部署战斗。
敌人遭到了歼灭性打击。
革命故事3、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
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
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
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
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
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
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
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7篇

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7篇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关于红军长征感人的你知道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7篇,欢迎阅读。
红军长征感人故事1:神枪手军委总部来到贵州仁怀县一个山坳的时候,警卫班的战士们麻利地把首长和自己的营房安置停当,留下值勤人员,然后一起走到村边,在一棵枝叶茂密、一抱多粗,约有十多丈高的大树下,唱歌、跳押、摆龙门阵,消除战斗、行军后的疲劳。
不多一会,碰巧总参谋长刘伯承也来这里散步。
他主动参加了警卫班的活动,和年轻的警卫战士们一起谈天说地,玩得非常高兴。
忽然,从头顶上传来几声“哇哇”的叫声,刘伯承顺着声音一看,在大树纵横交叉的枝桠上,站着一群乌鸦,不由心中一动,立刻诙谐地对警卫员们说:“你们哪个的枪法最准,快打只乌鸦下来给大家打顿牙祭(即加餐)吧!”警卫员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肯开枪打乌鸦,有的是怕枪法不准当面丢丑,有的是不愿在领导面前耍弄武艺。
其中有个年轻、机灵、调皮的警卫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总参谋长,你文武双全,是全军出名的神枪手,今天就请您给我们来个示范表演吧!”“要得——”“欢迎——”警卫员们不约而同地拍起巴掌来。
刘伯承略一沉思,哈哈大笑地回答:“你们还会倒打一钉耙,将起我的军来了!好吧,就让我来试试看。
”说着,不慌不忙地从腰里拔出左轮手枪,只见他不用瞄准,手一举,“砰”的一声,一只乌鸦扑棱棱地应声而落,黑光闪闪的翅膀还在不停地扑腾哩。
“好枪法,刘总长真不愧为百步穿杨的神枪手!”警卫员们异口同声地啧啧称赞。
只有要求刘伯承作示范表演的那位警卫员依然半信半疑地说:“嗯,树上那么多乌鸦,怕是撞到一只的哟!”刘伯承听了毫不生气,只是笑了笑说:“也许是这样吧,不妨再考试考试,看到底及格不?小鬼,麻烦你去给我找个鸡蛋来。
”那个警卫员不知道他要搞什么名堂,心里怦怦直跳,只好硬着头皮到伙房里要来了一个鸡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胜利是伟大的不世之略。
那你知道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吴起镇会议根据榜罗镇会议作出的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新的战略决策,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约6000人分左、中、右3路纵队北上,通过通渭地区,翻越六盘山,又经过1000多里的艰苦行军和英勇作战,从甘肃进入陕北,于1935年10月18日抵达铁边城。
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博古,以及林彪、聂荣臻、杨尚昆等。
会上,张闻天指出:关于在陕北建立苏区问题,政治局同志无一异议;毛泽东在上次榜罗镇召集的会议上作出决定,大家是同意的,应批准;至于中央整个政治决议,应在与二十五、二十六军同志商量后再发。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当前形势和部队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议案,如红军入陕后的作战方针主要是在西边打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还是在南边打东北军,或是向北打的问题,同西北红军会合的方向和解决战略方针的问题,整顿部队,提高战斗力、群众工作、解决物资、冬衣等问题,认为上述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中央迅速作出决定。
毛泽东在会上还指出,现在我们已到陕西,到保安尚有45天路,需要一天休息才好,这几天没有饭吃,不得不走,到前面有粮地方休息。
我们要把保安变为苏区,过去敌人对我们是追击,现在改为围剿,我们要打破这围剿,我们须在敌人围剿前做很多工作。
这次会议实际上是吴起镇会议的预备会议。
10月19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
随后又同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至此,中央红军胜利地完成了历时一年,纵横11个省,行程2.5万里的长征。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终于找到了长征立足点,抵达最后的目的地,胜利地实现了历史性的战略转移。
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张闻天、博古、毛泽东、王稼祥、周恩来、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贾拓夫、彭德怀等。
会议的中心议程是,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
毛泽东在会上首先报告俄界会议以来的形势与陕甘支队的任务。
主要内容是:1.宣布中央红军已完结一年长途行军,提出党的新任务是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
报告指出:自俄界出发已走2000里,到达这地区的任务已完成了,敌人对于我们追击堵击不得不告一段落,现在是敌人围剿,而我们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主要敌人是蒋介石、张学良、阎锡山。
他们正准备对陕北苏区的围剿。
所以,现陕甘支队,应提出保卫陕北苏区的口号。
俄界会议与张国焘决裂,那时口号,打到陕北去,以游击战争与苏联发生联系,榜罗镇会议改变了俄界会议的决定,因为那时得到了新的材料,知道陕北有这样大的苏区与红军,所以改变,决定在陕北保卫与扩大苏区。
在俄界会议上想在会合后,带到接近苏联的地区去,那时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的观点是没有的,现我们应批准榜罗镇会议的改变,从陕北苏区来领导全国革命。
2.确定了红军当前作战方针。
毛泽东根据陕北的环境和形势,阐明了红军的作战方针。
指出,10月到11月初约20天,我们方向应是西和西北,大的方向是陕甘,陕甘晋3省是发展主要区域,现在先向西,以吴起镇为中心,整顿部队,扩大部队,群众工作。
3.规定了红军当前中心工作。
报告指出:在部队方面应提高战斗力,扩大红军,解决物质问题。
这三件是目前部队中心工作。
4.决定继续加强与国际联系。
报告说:与国际联系派一支队去,取得国际技术帮助,现在仍是一项重要任务,但目前我们具体不能派去,条件还不够。
5.重视同西北同志的团结。
毛泽东指出:现我们应极大注意两方面关系问题。
南北军队有些不同,互换领导,亦须注意。
我们应以快乐高兴的态度,和他们见面。
在讨论中,邓发、李富春、聂荣臻、刘少奇、叶剑英、凯丰、博古、贾托夫、张闻天、彭德怀先后发言。
他们着重阐述了下列主要问题:1.粉碎敌人围剿,保卫与扩大陕北苏区。
指出:如没有动员广大陕北群众,单靠陕甘支队力量,是不能粉碎敌人围剿的。
由于陕北苏区领导全国的革命运动,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扩大和保卫陕北苏区”,要“采取一切力量来巩固与发展陕北苏区”。
2.拥护榜罗镇会议决定,使陕北成为领导全国革命的中心。
指出榜罗镇决定的改变是很正确的重要的,是很应该的,应决定在此建立巩固苏区,应向战斗员解释。
彭德怀指出:俄界会议还不能决定在陕甘的什么地区建立根据地,现已胜利的到达这一地区,保卫这一苏区是惟一正确方针。
3.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
刘少奇认为: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联络,现虽不能派部队,但用电报或通讯,与之联络是很重要。
博古指出:派一个支队在打通国际路线应拒绝,取得联络,求得指示,是很重要,长期失去国际联络是损失。
张闻天认为:打通国际路线,无论如何要打通,主要是政治帮助,与之发生直接联系。
4.加强与西北红军联系。
叶剑英认为,应使二十五、二十六军了解中央红军到陕北苏区,为着领导一方面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八军,我们应公开军委与中央机关,他还提出,恢复一、三军团名义,有很大历史意义。
毛泽东作会议总结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已经完结一年长途行军,开始新的有后方的运动战。
他还强调指出:正确的方针,需要我们一致的努力,首先统一领导问题,应由政治局委托去解决。
吴起镇会议是榜罗镇会议和铁边城会议的继续和完善。
会议批准了榜罗镇会议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战略决策,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完结,开创了党中央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次会议为1935年11月上旬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顺利会师作了准备,对团结和汇聚西北革命力量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会议对我们党由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革命战争的转变和党在西北地区开始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作了重要的准备,起着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10月29日,陕甘支队发表《告红二十五、二十六军全体指战员书》,明确指出,陕甘支队与红二十五、二十六军的会合,为的是“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替中国苏维埃运动定下巩固的基础迅速赤化全中国。
”指出“我们的会合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一个伟大胜利是西北革命运动大开展的导炮”。
号召全体指战员,“团结起来为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粉碎敌人新的围剿开展西北苏维埃运动的大局面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武装保卫苏联而斗争。
”跟红军长征有关的著名故事:飞越大渡河1936年5月,红军从云南皎平渡巧渡金沙江之后,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地区。
顺利通过了大凉山的彝民区以后,红军的先头部队,又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赶了一百六十里路,来到了离大渡河只有十几里的安顺场地区,准备强渡大渡河。
渡过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极为关键的事件之一。
如果渡河失败,红军就很可能被消灭。
这种命运,在历史上早有先例。
七十多年前,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支军队——由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十万大军,就没能及时渡河成功,被清军压进大渡河边的深山里,最后在峡谷里,被清朝军队包围和消灭了。
蒋介石发现红军也要走这条路时,十分高兴。
同样的五月天,是山洪暴发十分频繁的时段;同样的行军路线和渡河方向;同样的渡口;同样有几倍的兵力在围追堵截……历史惊人地相似,让蒋介石认定红军将是第二个石达开部队,必定失败。
但是红军也知道石达开的故事,知道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抓住时机。
红军决心不重犯他的错误。
他们飞速行军,与彝民区的群众打好关系,于是,先头部队由当地的彝族人带路通过狭(xiá)窄的山道,悄悄地来到一个叫安顺场的地方。
指挥员从高处俯视河岸,惊喜地发现有一只渡船正拴(shuān)在河边,还没有被敌人毁坏。
指挥员十分高兴,趁着夜色,叫醒了沉睡中的红军战士,率领部队急速奔向了安顺场渡口。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的一个小镇,当时有两个连的敌兵在把守,除了那只渡船,其他的都已经被毁坏了。
敌人为什么会给红军留下一条船呢?原来,安顺场对岸有敌人的一个团驻守,那个团的团长是本地人。
他很了解红军必须经过的那些地方,知道红军来到河岸需要多少时间。
他毫不担心地告诉士兵:红军还要过很多天才能到这里呢。
他的妻子是安顺场本地的人,既然来到了安顺场,他就要去探亲访友,于是就留下了一条船。
结果红军出其不意地占领了这个小镇,俘虏了团长和他的船。
当红军出现在安顺场时,那位团长正在同亲友吃吃喝喝,一点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当他得知红军已经到了大渡河边,惊讶的眼睛都快掉出来了,大呼:“不可能!”大渡河的下游有敌兵两个团,上游的沪定城有敌兵三个团。
这里两岸都是高山,河宽三百米,水深二十米。
加上当时是五月,山洪爆发,河流湍急,河面比长江还宽。
河底礁(jiāo)石林立,一不小心就会被冲走或撞伤,根本无法架桥。
所以要想过大渡河,只能靠渡船了。
指挥员反复思量过后,决定由一营完成强渡大渡河的任务。
营长孙继先决定从营中的二连选派战士,但五个连的红军纷纷请战,争着请求乘唯一的一条船过河,去把对岸的船拖过来。
经过选拔,孙继先宣布了由十六名战士组成的“突击队”的名单。
这16名勇士跨出队伍排成一排,脸上是十分坚毅的神情。
孙继先拍拍其中一名战士的肩膀,鼓励他们奋勇向前。
正在这时,队伍中又跨出一名战士。
营长一看,是二连的通信员陈万清。
“万清,有什么事?”孙继先见陈万清哭丧着脸,就问他。
陈万清跑步来到营长面前:“营长,我也要参加突击队!”“你别着急,慢慢说。
”“跟着部队这么久,我还没参加过一次突击行动,不行!我也要参加!”陈万清把脸一抹,十分坚持的样子。
营长一时没有说话。
陈万清见营长犹豫着,赶紧又说:“营长,我身强力壮,水性又好,您就让我去吧!”营长被这位年轻的战士感动了,批准他的要求。
陈万清高兴得直跳,飞快地站到突击队的队列中。
十七名勇士,怀揣着十七颗火热的心。
营长给他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五六颗手榴弹,还有一把大刀,叮嘱他们一定要小心。
1935年5月25日,由二连连长兼突击队长熊尚林,带领十七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
因为只有一只渡船,熊尚林对勇士们说:“红军的希望就在我们身上,我们要坚决消灭对岸的敌人!”同时,为了掩护渡船过江,红军在南岸的山坡上架起机关枪,组成掩护火力网,集中扫射对岸敌人的阵地。
团长杨得志下令大炮、机枪、步枪一起向对岸的敌人开火。
当时红军只有一门大炮,而且没有几发炮弹。
被称为“神炮手”的红军战士赵章成大显身手,只用两发炮弹就把对岸敌人的碉(diāo)堡炸飞了。
渡船开始过江。
滚滚的江水,把载着红军战士的小船一会儿推向浪尖,一会儿又抛到谷底。
江水怒吼着,敌人的枪炮也怒吼着,战士们的耳中什么也听不见了,只在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渡过河去!敌人的枪弹炮弹落在小船周围,形成一道又一道水上火网,掀起巨大的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