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小故事
红军长征的事迹故事_经典红军长征的感人故事

红军长征的事迹故事_经典红军长征的感⼈故事“长征是宣⾔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既然这样,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红军长征故事精选,供⼤家参考。
更多红军长征相关⽂章内容推荐(↓↓↓)红军长征故事1担架上拔河1935年 2⽉,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红三军团五师⼗五团团长⽩志⽂不幸被敌⼈的⼦弹击中了右肺,进⼊中央纵队休养连的伤员班被担架抬着随队前进。
除了⽩志⽂外,当时的伤员班有 5 个⼈:被炸伤了左胸的团长李寿轩,被炸断了⼀条腿的师政委钟⾚兵,被炸伤了⼀只脚的师长张宗逊,被炸伤了腰椎的团长⽂年⽣,在⼀次战⽃中伤了左腿的团长姚喆,都是伤势很重的重伤员。
部队渡过⾦沙江后,彻底把敌⼈甩在了⾦沙江的对岸,⾏军途中歌声笑声也多了起来。
虽说伤员班的⼈员都是团以上⼲部了,但也都是 20多岁的⼩伙⼦,躺着⼏天不说话,憋得实在难受。
“ ⽩团长,唱⽀歌⼦吧?躺得⼼烦 ……” 李寿轩团长侧躺在担架上对⽩志⽂说。
听了李团长的话,⽩志⽂扯开嗓⼦唱了起来: “ ⼗⽉⾥来秋风凉,红军准备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新⽥、古陂打胜仗! ”⽩志⽂⼀唱完,⽴刻就喊: “ 姚团长的江西民歌唱得好! ” 钟政委、李团长马上响应,逼得姚团长唱了起来: “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送给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听他们这么⼀闹,伤员班的同志们都扯开喉咙唱了起来。
直到⼤家唱得都没了词,姚团长提议到: “ 能搞点体育活动就好喽!躺着不动,全⾝酸疼。
”⽩志⽂灵机⼀动,顺⼿把⼀只拐杖伸到他的担架上说: “ 咱俩拔河⽐赛! ” 姚团长抓住了⽩志⽂的拐杖,双⽅较上了劲。
⽩志⽂因为肩上有伤,不敢⽤劲,被姚团长⼀下⼦拽下了担架。
担架员急忙把⽩志⽂扶上去说: “ ⾸长,摔坏了,我们可负不起责任。
”⽩志⽂说: “ 为了不使担架员同志为难,到了宿营地,咱俩再拔,三局⼆胜! ”第⼆天,部队到了⼀个村⼦⾥宿营后,他俩⼜赛上了,最终还是姚团长把拐杖夺了过去。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优秀7篇

红军长征的简短小故事优秀7篇经典的5个红军长征故事篇一〔一〕1934年10月,红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
为了隐蔽,一般都是在黄昏或下半夜出发,队伍在黑暗的笼罩下悄悄地离开驻地。
临行前,徐特立去看望瞿秋白。
瞿秋白把自己的马换给了徐老,并让自己身强力壮的马夫跟着徐老踏上了长征路,自己支撑着瘦弱的病体看着朝夕相处的战友远去。
瞿秋白被捕后,临刑前镇定自假设,唱着《国际歌》走向刑场。
〔二〕林伯渠与何叔衡在梅坑依依惜别。
何叔衡为林伯渠践行,对酒畅饮,彻夜长谈。
分别时,何叔衡脱下自己的毛衣,赠给即将远行的战友。
林伯渠怀着沉重的心情,写下了惜别诗《别梅坑》:“去留心绪都嫌重,风雨荒鸡盼早鸣。
赠我绨袍无限意,殷勤握手别梅坑。
〞何叔衡后来被敌人包围,发誓说:“我要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最终英勇就义。
〔三〕叶剑英长征离开于都时,刘伯坚为他践行,两位战友对酒畅叙,诉说衷肠,心情非常沉痛。
后来刘伯坚被捕,在移囚时,他拖着沉重的脚镣,气宇轩昂地走过大街,写下了壮烈诗篇《带镣行》:“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就在《中央日报》登出这首诗的当天,刘伯坚倒在了刑场的血泊之中。
叶剑英知道后赋诗一首,思念这位战友:“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
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
〞〔四〕长征途中,红军倒下的战友更多,甚至可能每走一步,就是诀别。
《西陲血路》里记载了老红军赵连成过草地时,一路照顾他的班长离开他的情景:“……天黑了,就在这棵大树下,平了一块地方,铺上些树叶子,准备睡觉。
班长在黑暗中说:‘明天我起来做饭,路难走,你多休息一会吧。
’ “雨停后,天快亮了,我悄悄地爬起来,想给班长煮点牛皮汤喝。
“汤煮好后,盛在碗里,我端着去喊他。
一连几声,他都没有容许。
我心跳加快,掀开被单一看,他眼睁得大大的,全身僵硬了……〞〔五〕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开始执行张国焘制定的《康〔定)、道〔孚〕、炉(霍〕战役方案》。
十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

十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红军长征是有名的战略转移行动,长度达两万五千里,是我国革命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个红军长征的小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军长征小故事1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小故事2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红军长征小故事3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长征小故事15篇

《长征小故事》长征小故事(一):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齐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明白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取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简单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小故事(二):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
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罗盛教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
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
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
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时年只有21岁。
长征小故事(三):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长征小故事15个

长征小故事长征小故事(一):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齐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
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
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明白体谅他人。
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取沉默,自己吃苦。
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简单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
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小故事(二):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
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
罗盛教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
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
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
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时年只有21岁。
长征小故事(三):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
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

关于长征的经典小故事感人80年前,回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重要的是学习伟大长征精神,为此,店铺分享几篇关于长征的小故事,供大家学习参考。
关于长征的小故事1:董必武一、董必武的“特制草鞋”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以前,进入到一个崇山峻岭的地带。
那天晚上,下着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往北去的山路,崎岖不平,又特别滑。
董必武和警卫员小王,沿着高低不平的羊肠小道,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摸索着赶路。
小王不小心踩翻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摔了一跤,当他爬起来的时候,满身是泥,嘴里也摔破了,流着血。
最倒霉的是,脚上穿的鞋子不见了,他没有对任何人说,决定咬咬牙挺过去,只好光着脚丫子赶路。
第二天清早,雨过天晴,大地像一座水晶宫一样,雨珠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
董必武发现小王的光脚丫上有几条血口子,就知道他的鞋子丢了,便从马褡裢里取出一双自己的旧布鞋,递给小王说:“要取得革命胜利,现在就要吃大苦。
你光着脚,是走不出雪山草地的,快拿去穿上吧!”小王坚决地说:“我不怕苦,就是打赤脚,也保证在长征路上不掉队,走出雪山草地没问题!”这是多么好的战士啊!董必武听了心里十分感动,仍旧把那双鞋递到小王手上,说:“这是命令,你拿着穿!”小王说:“我知道首长只有这双鞋,还是您自己留着穿吧。
”董必武把脚往上一跷,得意地说:“这不还有一双草鞋吗?”小王说:“那双草鞋已经很破了。
”董必武笑了笑,说:“不要紧,我还准备了一批‘特制布鞋’。
”小王十分疑惑,心想从长征开始,就一直跟随着首长,这种鞋,别说没有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小王望着董必武,眨眼问道:“什么特制布鞋?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说过。
”“哈哈哈,”董必武笑了起来,然后指着马背上的马褡裢说,“那不就是吗?”小王知道,马褡裢里,除了董必武的一些办公用具和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其余的东西都是在行军途中捡的破烂,像破布、破鞋、破袜子、破麻袋、破棕片等。
平时,由于工作忙,董必武没有给小王解释。
今天,他亲自从马褡裢里取出几块棕片,在自己的脚上严严实实地包扎起来。
红军长征的小故事【三篇】

【导语】长征,⽣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类精神坚定⽆畏的象征。
同样在长征路上也出现了很多感⼈的⼩故事,下⾯是分享的三篇红军长征的⼩故事,欢迎阅读,希望你们会喜欢。
【红军长征的⼩故事篇1:红军鞋】 我们来到⼤雪⼭下。
当地⽼百姓把⼤雪⼭叫做“神⼭”,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
为了消除部队的顾虑,⽑主席说:“神⼭”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和神⼭⽐⼀⽐。
这些话,给了我们莫⼤的⿎舞。
出发前,上级规定每⼈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外,就剩⼀双拴在⽪带上的“量天尺”了。
我把它解下来,⼼⾥涌起⽆限的感念。
⼀⾸在江西中央苏区流⾏的⼭歌,⼜在我的⽿边萦绕着: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军哥哥万万岁。
想起这⾸⼭歌,也就想起了我们离开中央苏区时的情形。
⼀个⽼⼤爷拉着我的⼿,把⼀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的字句。
他说:“孩⼦,这鞋⼀穿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再⾼,你们也能把它‘量’完。
”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的伴侣。
记得在离开江西的最后⼀次战⽃中,我的脚负伤了。
当时既没有医药,也没有担架,我只得每天拖着负了伤的脚,艰难地⾛着。
实在坚持不住了,我第⼀次从腰⾥解下“量天尺”,穿在脚上。
鞋底软绵绵的,特别舒服。
⼀穿上它,就想起了苏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伤痛。
不久伤⼝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舍不得再穿,就⼜把它包起来挂在腰上……打遵义,我们连担任攻城任务。
打得正有劲,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
仔细⼀看,原来⼀颗⼦弹穿过鞋⼦,紧挨在腰⾻旁的⽪肤上。
同志们见了,都说这真是“救命鞋”。
可是我也很惋惜,因为鞋⼦被穿了⼀个⼤窟窿。
以后,我更加倍地爱惜它。
天蒙蒙亮,我们就开始爬⼭。
越向上爬越陡,⼀会⼉竟下起鸡蛋⼤的冰雹。
狂风夹着冰雹,吹在⾝上,真像⼑割的⼀样。
我是个炮兵,肩上扛着45⽄的迫击炮炮筒,⾛起来就更难了。
长征小故事优秀10篇

长征小故事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长征小故事优秀10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小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强渡大渡河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
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
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
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
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
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
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
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中国保尔”钟赤兵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独腿将军,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毛泽东曾亲自为他颁发红星奖章。
他就是凭着顽强毅力以残缺之躯走完长征路的钟赤兵。
他顽强的精神可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相媲美,所以许多人亲切地把他称作“中国保尔”。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所属各师整编为四个团,21岁的钟赤兵由原五师政委改任十二团政委。
在指挥夺取娄山关的战斗中,钟赤兵的右小腿被子弹击穿,血流如注,但他拖着伤腿坚持指挥,直至昏迷。
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后,钟赤兵被送到野战医院。
医生决定立即实施截肢手术。
当时的医疗条件极其简陋,没有麻药,医生就用绷带把钟赤兵绑在门板上,手术工具是一把老百姓砍柴用的刀和一条断成半截的木匠锯。
手术中,钟赤兵忍着如万箭穿心的剧痛,却始终没哼一声。
之后伤口感染又进行了两次截肢手术,就这样,钟赤兵忍受了三次“拉锯痛”,常人根本无法想像这样的疼痛。
部队进入彝族、藏族聚居区后,当地反动武装不断打冷枪袭击红军,部队不得不尽量隐蔽、疏散行军。
钟赤兵为缩小行动目标,坚决不躺担架,硬是咬着牙坚持一个人拄着双拐一瘸一跛地走,或者一点一点慢慢爬,经常从高处滚下来,爬起来继续走。
就这样,钟赤兵凭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最终到达了陕北。
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
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
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
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
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但是考虑到王新兰年纪太小,徐立清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
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
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
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
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夹金山的一天舒启兴是一个15岁的砍柴工,在地主家备受折磨。
这一年秋天,红军来到他的家乡——夹金山南麓的宝兴县。
红四方面军在宝兴先后建立了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权,打土豪、分田地,组织地方武装和游击队。
舒启兴看他们给穷苦人饭吃,比在地主家呆着强,就偷偷跟着队伍走了。
1936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转移去康北藏区,舒启兴跟着队伍翻越了夹金山。
他们是在种苞谷的季节翻雪山的。
早上天不亮就开始爬山了,雪山很难翻,他们走得很快,一直走到天黑。
战友们用柏树皮和干竹子扎起火把,砍来竹竿、树枝做成拐杖,用藏民送来的干海椒做御寒食品,饿了只能吃上一口雪。
大家互相鼓励着,搀扶着,艰难地往上爬。
越往上走,路越险,高原反应越大,人也越头晕,仰面看,头顶上有人,低头看,脚底下也有人。
这时候人已经走到了疲倦的极限,但是谁坐下来,谁就永远起不来。
雪山的天气就像孩子脸,变化无常。
一开始还艳阳高照,突然间就能狂风暴雨,下起冰雹。
战士们第一次碰到冰雹天气时没经验,都把斗笠顶在头上,结果斗笠全被砸得破破烂烂的。
后来就用洗脸盆顶在头上,陶的、铜的,冰雹敲打在上面“叮叮当当”就像音乐。
有时候大家没有来得及准备,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大家只好用手捂着脸走路,冰雹砸在手上,生疼生疼的。
还有好些战士猝不及防,跌倒了,滑下山了,就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午后时分,队伍到了山顶。
大家都很累,也很高兴,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不过山顶空气稀薄,大家没敢停留就继续往下走了。
傍晚,舒启兴所跟随的连队终于翻过夹金山,抵达小金县。
下山后,连队遭到当地土司武装突然袭击。
子弹从他的右手手肘射进,又从右肩膀穿出,他旁边的几个战友都牺牲了。
为了养伤,舒启兴被留了下来。
带着连队发的30斤粮食,返回了家乡。
军需处长的故事一支长长的红军队伍,在云中山的冰天雪地里,顶着混沌迷蒙的飞雪前进。
前面的队伍忽然放慢了行军的速度,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将军的警卫员回来告诉他:“……前面……冻死了一个人……”将军楞了一楞,什么话也没说,朝那儿走去。
风雪太大了。
他的步履有些踉跄,眼睛有点迷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一棵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一动也不动,好似一尊塑像。
他浑身都落满了雪,可以看出镇定、自然的神情,却一时无法辨认面目,半截带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烟火已被飞雪打灭。
他微微向前伸出手来,向战友们借火……怎么他的衣服这么单薄、破旧像树叶,像箔片一样薄薄地贴在身上,……他的御寒衣物呢为什么没有发下来将军脸上顿时阴云密布,嘴角边的肌肉明显地抽动一下,蓦然转过头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老子要……”一阵风雪吞没了他的话。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上来!”将军两腮的肌肉大幅度地抖动着,不知是由于冷,还是由于愤怒。
终于,有什么人对将军小声地说了声:“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正要发火的手势突然停住了。
他怔怔地伫立了足有一分钟。
雪花无声地落在他的眼睑上,融化成了闪烁的泪珠……他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至齐眉,向那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雪更大,风更狂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碑……没说,大步地钻进了弥天的风雪之中,他听见了无数沉重而又坚定脚步声在说:“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中央红军女红军邓颖超日夜看护重病中的周恩来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红二师第四团,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到达四川省懋功县城东南的达维镇,在附近的木城沟土桥上与红四方面军第二十五师第七十四团胜利会师。
1935年6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来到达维镇,当晚两个方面军举行了会师的庆祝大会。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扩大会议,着重讨论红军的行动方针问题。
从懋功到毛儿盖的3个多月时间,中共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展开了反反复复的北上与南下之争。
在毛儿盖较长的休整间,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得了严重的肝脓疡,昏迷不醒长达三天三夜。
在这几个日日夜夜里,邓颖超一直守护在周恩来的身旁。
李治和王斌两位医生,让战士到六十里外的雪山上取来冰块,冷敷在周恩来的肝区上方,以控制炎症不向上发展,引导向下排脓。
邓颖超夜里看着周恩来,睡也睡不着,于是就把周恩来的灰色毛背心拿来,在油灯下面捉虱子,结果一口气歼灭了173只。
后来,周恩来终于醒了,排出了半盆子绿色的脓。
邓颖超感到万幸,因为这种病在当时的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九十以上。
两次让马部队越过了夹金山,临近下山时候,董必武的马夫掉队了,没有人牵马。
就临时让一个叫钟珠瑞的年轻小伙子给他牵马。
前面有一条冰河沟,小钟在前面拉着马,董必武跟在马后。
水流特别急,又特别冰冷,每个人的脸都冻青了。
大家咬紧牙关,小心翼翼地往河里走去。
小钟牵着马往前一跳,刺骨的冷水让马突然受到了惊吓,蹄子向前一蹬,猛地拽了一下缰绳,小钟没有防备,一不留神就被拽到河里去了。
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一个漩涡就把他卷了进去,几秒钟的时间就把他冲走了五六十米远。
大家见状立刻去救小钟。
最后,毛主席的担架队里有几个水性特别好的,才把他拉了上来,虽然呛了许多水,还好没有生命危险。
上来后,小钟冷得瑟瑟发抖,牙齿咯咯响。
董必武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说:“小钟,你骑着,革命的路还很长。
”“不,我能坚持住,您身体不好,还是您骑吧。
”小钟推让着说。
董必武指挥其他战士,硬是把小钟抬上马。
自己则大步向前走去。
翻越第二座大雪山时,小钟又面临一次危险:他的脚冻得不听使唤了,好像没在自己身上长着,连麻麻的感觉都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