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一、概述近年来,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不断融合,研究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出发,利用2013年至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进行研究。
通过分析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市场营销以及农民生活条件改善等方面的具体应用,探讨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数字经济的定义与特点数字经济是指以数据资源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它由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部分组成,其中数字产业化涉及信息通信产业,如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数字化则是指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因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
高创新性: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强渗透性:数字技术能够渗透到各行各业,改变传统产业的运作方式和商业模式。
广覆盖性:数字经济覆盖范围广泛,涉及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对经济社会产生全面影响。
数据信息资源成为关键要素资源:在数字经济中,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平台化是主要产业组织形态:数字经济中的产业组织形态以平台化为主,通过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
多元共治是治理要求:数字经济时代的治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形成多元共治的格局。
2. 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性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
农产品质量的提升:通过标准化生产、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以及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

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研究中国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
通过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各区域能源利用效率的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明确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它是指在给定投入要素条件下,能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之间的比率。
这一比率反映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果和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本文介绍了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优势。
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克服传统DEA模型在评价效率时的局限性,更准确地反映各决策单元的效率水平。
而Malmquist指数方法则能够动态地分析各区域能源效率的变化趋势,揭示效率提升的源泉。
本文详细阐述了研究内容和方法。
通过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的能源利用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各区域的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
结合区域经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探讨各区域能源效率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各区域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变化,还能为政府制定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文献综述全要素能源效率(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TFEE)作为一种评估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其能源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更是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特别是对于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这些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热点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探讨这些热点问题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与创业、产业升级与转型、数字化与智能化、可持续发展以及国际化与全球化。
这些热点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创新与创业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创新与创业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者们对创新与创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了创新类型、创业机会、创业环境以及创新与创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升级与转型是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关键。
学者们对产业升级与转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产业发展的规律、产业升级的路径以及政府在产业升级与转型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数字化与智能化是当前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又一热点问题。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
学者们对数字化与智能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了数字化经济的特征、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以及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商业模式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经济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又一个重要热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者们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途径以及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研究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主要微观经济大数据大数据库

1. UHS(Urban Household Survey)(此数据使用需要得到国家统计局授权)简介:中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
它是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负责调查的。
现在可以拿到1986年至2006年的数据。
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拿到全部省份的数据,但现在大家使用的是六个省份的数据(、、、、、)。
每年大约有3500-4000户的数据。
包含变量:(1)个人层次上的变量。
与户主关系,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行业、职业、就业状况、工资、总收入、工作小时数、参加工作年份、退休金、财产性收入。
(2)家庭层次上的变量。
家庭总收入、家庭人口数、居住面积、房间个数、家庭财产、现金支出、现金流入、储蓄、借款、家庭消费。
可做的研究:(1)教育回报率问题。
(2)收入不平等问题。
(3)劳动力供给问题。
家庭财产、孩子(老人)、退休金。
(4)行业的分布及变化。
(5)职业的分布及变化。
人力资源管理。
(6)就业问题。
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
(7)教育决定因素及教育不平等问题。
(8)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退休金)。
(9)财产性收入研究。
(10)房地产需求问题。
它与人口结构的关系。
(11)非正规金融问题(借款)。
(12)家庭消费的决定因素及模式变化。
2.CHIP(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Survey):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1988;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1995; Chinese Household Income Project, 2002简介:中国家庭收入项目调查。
它是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开展此项专门调查。
调查容主要包括:收入、消费、就业、生产等有关方面的情况。
现在做了三轮,分别是1988,1995,2002,可能2006的也正在进行中。
这个数据是全部省份。
这个数据的好处是,农村及城镇的数据都有。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SSCI的数据分析(2001~2005年)

的引文数据 , 过全 面系 统 的梳 理 , 通 分析 中 国世界 经 济 研究 领域 的基本研 究概 况 及学 术 期 刊 、 者 、 究 机 构 学 研 等在 本研究 领域 的学术影 响力 , 过与整 个经济 学研 并通 究状 况及数 据 的对 比, 展现 当前 中国世界经 济 问题 研究
中国世界经济问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基于cssci的数据分析20012005年
维普资讯
中国世 界 经 济 问题 研 究 现状 与趋势
基于 CS I S C 的数 据 分 析 ( 0 1~2 0 20 0 5年 )
王 维
内容提 要 本 文基 于南京 大学 中国社 会科 学研 究评价 中心 的 C S I S C 引文数 据 , 中 国世界 经 济领 域 对
\
年代 \
类 来 文 篇) 型 源 献(
’ … 一…
69 53 77 08 64 96
7 1 23
引用 文 献 ( 次) 篇
26 3 48 33 5 15 33 1 99
42 6 82
篇 均 引
有 引 文 文 章 ( ) 篇
3 7 45 4 9 05 4 7 76
数据来源 :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网络版 ) h p / cs .j.d .n I F BN sl t l . t : s i u e uc / O I/e c d _ t / cn N e. I
表 1 示 , 0 ~20 显 2 1 05年 间 ,SC 收 录世 界经 济 0 CS I
篇数 迅速 增 长 , 20 年 的 37 篇 增 长 到 20 从 01 45 05年 的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信吗

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可信吗?英国《金融时报》吴佳柏上海报道2015年09月30日如今,中国的官方经济数据不可信已是西方经济学家、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普遍接受的共识。
认为这些数据权威会招致嘲笑:说相信这些数据的人天真已经是最客气的了,最不客气的是称他们为中共宣传的帮闲。
这一共识的问题在于,除了备受关注、具有政治敏感性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其他官方数据生动地描绘出了怀疑论者坚称被隐瞒的中国经济放缓。
即便有阴谋试图掩饰中国的境况到底变得有多艰难,中国经济遇到了困难也是一件非常显而易见的事情。
人民币在8月中旬意外贬值,进一步助长了外界对中国官方GDP数据的怀疑,许多人认为此举证明北京方面在采取激进举措拯救深陷困境的中国经济。
中国官方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实际GDP增速为7%,正好达到中国总理李克强在3月宣布的全年增长目标。
对持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这个数据太合适,也和其他表明中国的两个经济引擎——制造业和住宅房地产建设——出现更严重放缓的数据不一致。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专家普遍认同,中国会出于政治动机“熨平”季度实际增长数据,这种处理旨在让经济的剧烈波动看起来不那么严重,尤其是在应对像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那样的外部冲击的时候。
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微调用于将名义GDP换算成实际GDP的通胀指标(即“GDP平减指数”)实现的。
通过将通胀报低,中国的统计高手们可以制造出实际GDP增长比事实上更快的效果。
理解趋势然而,这个数据点的不足之处并不会严重妨碍我们对中国经济趋势的理解。
只需看一看不经通胀调整、以当前价格水平表达经济产出的名义GDP 数据,就能观察到该国主要行业的惨淡状况。
“中国实际GDP的波动性是世界同类国家中最小的,但其名义GDP数据在一些关键方面看起来更为合理,”法国兴业银行(Société Générale)的中国经济学家姚炜上月写道。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分析Malmquist指数法评述与应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和评述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研究。
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识别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Malmquist指数法作为一种非参数的生产率测量方法,因其对数据要求相对较低、可以分解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等优点,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首先回顾了全要素生产率和Malmquist指数法的相关理论基础,然后梳理了国内外使用Malmquist指数法测量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评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Malmquist指数法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数据来源、模型设定、结果解释等方面。
本文总结了Malmquist指数法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中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同时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框架和思路。
二、全要素生产率与Malmquist指数法的基本理论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在单位时间内,所有投入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等)的生产效率的综合指标。
它反映了在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情况下,生产单位所能达到的最大产出。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通常被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尤其是在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对于维持和推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Malmquist指数法是一种用于测量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非参数方法,由瑞典经济学家Sten Malmquist在1953年首次提出。
该方法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决策单元(如企业、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前沿面,来评估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
我国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探究

我国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关系的探究马郡晗【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分析并研究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影响GDP的因素众多,本文不能全面给予说明,根据影响因素的大小、可得性与可比性,本文选取了财政支出这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共选择了财政支出的13个子方面作为自变量,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针对财政支出的不同方面对国内31个省市的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多元线性回归的思想,利用2012年的31个省市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通过R软件来拟合各地区生产总值预测模型,利用专业的多元回归方法定量分析各项指标对因变量的影响,判断其中存在关系并对模型进行相关的经济分析.对获取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和t检验分别判断模型与系数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找到最优自变量子集.对于没有通过检验的不理想的模型,依次进行残差分析剔除异常点,验证e服从Gauss-Markov假设,对模型进行复共线性诊断,通过对自变量的调整与筛选,最终找到各项系数均通过检验且复共线性很小的优质模型.通过此模型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初步预测,并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提供部分可行建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期刊名称】《当代经济》【年(卷),期】2016(000)014【总页数】2页(P8-9)【关键词】生产总值;财政支出;多元线性回归;R软件【作者】马郡晗【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对获取的数据建立回归模型,通过F检验和t检验分别判断模型与系数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
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找到最优自变量子集。
对于没有通过检验的不理想的模型,依次进行残差分析剔除异常点,验证e服从Gauss-Markov假设,对模型进行复共线性诊断,通过对自变量的调整与筛选,最终找到各项系数均通过检验且复共线性很小的优质模型。
通过此模型可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初步预测,并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提供部分可行建议,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2年的4.8万亿元增加到 2007年的8.9万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GDP增 幅高2.5个百分点。 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从2002年的7.1万亿元增加到2007年 的22万亿元,年均增长25%。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1、说明图表中 的经济现象;
2、复习第三产 业的分类;
3、分析三大产 业各自的发展道 路。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2006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 重达到8%,比200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 年占GDP的比重可以达到10%或者以上。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 均增长27%,2006年达到4.2万亿元。高技术产品的 出口翻了两番多,占中国外贸出口的29%。目前,中 国高技术制造业的规模和产品出口的总额都已经位居 世界第二位。
复习: 1、俗称为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分别是什么? 2、如何改变我们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局面? 3、利用内外因的知识分析如何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七、我国外贸总量
2007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万亿美元,达 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 美元,进口9558亿美元。全年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 美元。
2、影响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财政的作用。
4、在我国,一部门具有什么权力?
5、国家财政收入大于或小于财政支出,分别会有什么
结果?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6、举例说明国家调节经济时经常使用的财政政 策有哪些? 7、比较2003—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状况,并 分析其中的原因。
2007年中国经济数据全接触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一、2007年各种经济成分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
200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为 65.2%,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比重分别为 36.9%和28.3%。 2007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的比重 为34.8%。
复习: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
结合材料复习: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三、财政收入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5.1万亿元,同比增长31% 左右。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2007年财政收入快速增 长,主要得益于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优 化、经济效益提高和收入征管加强。
复习:
1、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判断:国家增加财政支出会增加社会总需求。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财政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 会议提交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 达到5.13万亿元,增长32.4%,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 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 对于超收收入形成的原因,财政部表示,2007年,我 国国民经济实际增长速度高于预期目标。
复习:
1、调整利率属于国家的
政策;
2、最大限度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储蓄形式是
;
3、储蓄的作用。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判断:上调银行利率,有利于增加储蓄的实际收益。
“截至2007年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2534亿元, 比上年末增加10967亿元”。
分析:高储蓄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 说明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2007年中央财政超收,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 要用于改善民生,建立机制和制度。如增加对地方 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667亿元,增加教育支出 21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亿元、医疗卫生 支出313亿元等。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四、税收收入 中国国家税务总局1日发布公告称,中国2007年税收 收入总计4.94万亿元人民币(不含关税、耕税和耕地 占用税),较上年增长31.4%,增收11806亿元人民币。 复习: 1、税收的特征。 2、税收的作用。 3、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和增长的主要途径。
复习:
1、我国常见的对外贸易方式有哪些?
2、对外贸易的意义。
3、贸易顺差额的不断提高,会增加我国的
。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2月,中国贸易顺差额为85.55亿美元,这是近11个月 以来首次降至百亿美元之下。
海关总署3月10日公布,中国2月出口额为874亿 美元,增长6.5%;进口额为788亿美元,增长35.1%。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例:我国常见税种
1、有利于避免重复征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
化发展的税是
;
2、以营业额作为征税对象的税是
;
3、以企业纯收益额作为征税对象的税是
;
4、有利于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的税是
。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五、银行利率
2007年内,我国多次上调银行存贷款利率。目前,一 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已上调至4.14%。
;
2、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3、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实行这一制度的必要性;
4、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又称为我国的
;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注意区分三个问题: 1、我国目前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2、我国目前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的必要性; 3、我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二、国内生产总值
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位居世界第四位。照此发展速度,到2012年 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望超过德国;到本世纪中叶有望 超过日本。
复习:国内生产总值的英文缩写是 一定时期内, 范围内所有
,它是指在 创造
的总产值。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例:一位美国人来华投资建厂,每年能创造500 万美元的产值。这500万美元属于哪国的国内生 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中国经济关键数据探究
八、我国的外汇储备
2007年12月末,国家 外汇储备余额为1.53 万亿美元,同比增长 43.32%。
截至2007年12月末, 日本外汇储备额较上月 末增长31.8美元,为 9733.65亿美元,创 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