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师说》含答案
《劝学》、《师说》含答案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6(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î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ï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劝学师说练习含解析部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解析:A项,“有”同“又”;B项,“生”同“性”;C项,“受”同“授”。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吾从而..师之C.金.就砺则利D.木直中绳,以为..轮解析:B项,古义:“从”,跟随,“而”,并且;今义:“从而”,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C项,古义:指金属制的刀斧等;今义:黄金。
D项,古义:以之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答案:A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拘于时,学于.余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古之.学者必有师解析:A项,第一个是转折连词,却;第二个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B项,都是助词,表判断。
C项,第一个是介词,从;第二个是介词,向。
D项,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第二个是助词,的。
答案:B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师不必贤.于弟子D.小.学而大遗解析:A项,“水”,名词用作动词。
B项,“日”,名词作状语。
D项,“小”,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A.师不必贤于弟子B.不拘于时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
A项,状语后置句。
B项,被动句。
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二、阅读理解(一)阅读《师说》,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劝学》+《师说》)(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劝学》1.孔子日“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荀子在《劝学》中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2.《劝学》中写青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胜于蓝;冰,是水变成的,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置悬念,吸引人读下去。
3.《劝学>中写直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可能恢复到挺直的状态,以此论证学习可以让人的本性得到根本的改变,进而论证学习不可以停下来。
4.《劝学》中,荀子说即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通过火烤把它加工成车轮,也能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来阐述学习可以修身养性。
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引出君子无过,在于博学。
6.《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而获得的。
“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学习及反思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8.《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
《劝学》《师说》知识整理答案.doc

《劝学》:一、解释加点的实词:1、学不可以巨。
(停止)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凝固而成)3、木直中绳,株以为轮,其曲中规。
(合于)(同“煤”,以火烘木,使其弯曲)4、虽有植暴,不复整者,稼使之簿也。
(同“又”)(枯)(同“曝”,晒干)(直)(这样)5、金胡砺则利,君子博学而目参省乎己,则卸明而行无过矣。
(靠近)(广博地学习)(名作状,每天)(检验)(反省)(同“智”)6、不如很弱之所学也。
(片刻)7、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阳也。
(踮起脚跟)(看见的范围广)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看延;(远处的人能看得见)9、声非加决也,而闻者彰。
(快,这里引申为“洪亮”)(清楚)10、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里千里;(借助)(使……,快)(达到)11、假舟楫者,非锻本也,而绝江河。
(会)(游泳)(横渡)12、君子告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同“性”,天赋)(外物)13、故不积蜂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14、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停止)15、锲而不舍,金石可替。
(雕刻)(雕刻)1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丁也。
(名作状,向上,向下)(因为)(专一)1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容舞者,用心躁也。
(脚)(藏身)(浮躁,不专一)二、解释加点的虚词:1、青,取之于蓝印青于蓝。
(从)(却)(比)2、君子博学画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递进)(相当于“于”)(表递进)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跋而望矣……(表修饰)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修饰)(表转折)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引出动作对象,向)6、积土成山,风雨兴舄;积水成渊,蛟龙生葛;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Wo (兼词,于此)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表假设)8、蚓无爪牙年利,筋骨匕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9、蟹六跪西二螯。
(表并列)三、指出特殊句式的类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文言文自韩愈《师说》荀子《劝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劝学》《师说》课后检测题及答案

《劝学》《师说》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默写1.【2020全国卷Ⅱ】《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____”。
2.【2018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
3.【2022新高考卷Ⅰ江苏版】《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2014全国大纲卷】《荀子·劝学》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2016全国1卷】《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6.【2017全国3卷】《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
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7.【深圳2020届高三年级质检】荀子在《劝学》中,以君子之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又以“木”“金”为喻,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无过。
8.【河南安阳2019届高三调研考试】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劝学、师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必修上第10课】

必修上第10课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第10课一、劝学/荀子二、师说/韩愈一、《劝学》/荀子【精品习题及答案】一、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荀子集解》卷一(中华书局1988年版)。
有删节。
劝,鼓励。
《荀子》全书现存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赵国人,战国(朝代)末期思想家。
②【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③【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青,靛青,一种染料。
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④【青于蓝】比蓝草颜色深。
⑤【中绳】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
⑥【輮】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⑦【规】圆规。
⑧【虽有槁暴】即使又晒干了。
有,同“又”。
槁暴,晒干。
稿,枯。
暴,晒。
⑨【挺】直。
⑩【受绳】经过墨线比量。
⑪【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⑫【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就,接近、靠近。
砺,磨刀石。
⑬【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
参,检验。
省,省察。
乎,相当于“于”。
⑭【知】同“智”,见识。
⑮【跂】踮起脚后跟。
⑯【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
⑰【疾】劲疾。
⑱【彰】清楚。
⑲【假】借助。
⑳【舆马】车马。
这里指车子。
㉑【利足】善于奔走。
㉒【致】到达。
㉓【能水】善于游水。
指游泳。
㉔【绝】横渡。
㉕【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生,同“性”,天性。
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
㉗【兴焉】在这里兴起。
兴,起。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
㉘【神明】非凡的智慧。
㉙【圣心】圣人的关怀。
㉚【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㉛【无以】没有用来……的,无从。
㉜【骐骥】骏马。
㉝【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
驾,一天的行程。
㉞【功在不舍】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
全,停止、止息。
㉟【锲】刻。
㊱【镂】雕刻。
㊲【埃土】泥土,尘土。
《劝学》《师说》默写,答案

1. 学不可以已。 2.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3、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君子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 是在很远的地方的人也能看到我的手臂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可 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5、君子的本性与常人并没有不同,只是 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6、我向他学习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 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7、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低位低,无论 年纪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 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9、(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 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身,却以向老师学 习为耻,糊涂啊!
2、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4、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或者: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6.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8、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9、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9、犹且从师而问焉/ 而耻学于师 /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0、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归去来兮辞》默写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国庆自我学习练习03:《劝学》、《师说》《劝学》(一)字音字形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輮.()(2)骐骥..()(3)镂.()(4)锲.而不舍()(5)跬.步()(6)螯.()(二)文学常识填空2.荀子,名,末期赵国人。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着作有《》二十卷,该书标志着古代说理文也进一步成就。
(三)文言知识归纳3.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通。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3)君子生非异也通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古义今义(2)声非加疾.也。
古义今义(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古义今义(4)用心..一也。
古义今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今义(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今义5.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6.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6)用心一.也()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参.省(cān)锲.(qì)跬.步(guǐ)木直中.绳(zhòng)B.槁.(gǎo)暴.(pù)跂.(qì)骐骥.(jì)C.砺.(lì)驽.马(nú)蚯蚓.(yǐn)虽有.槁暴(yǒu)D.须臾.(yú)镂.刻(lóu)舟楫.(jí)闻者彰.(zhāng)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B.吾尝跂.而望矣(提起脚后跟)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道) D.非能水也,则绝.江河(渡)3.下列各项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A.輮以为轮 B.上食埃土C.既来之,则安之 D.然而不王者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A.①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5.对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正确的是()①而绝.江河②老子犹堪绝.大漠③用心一.也④一.死生为虚诞A.①②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同C.①②同,③④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6.《劝学》的中心论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学不可以已。
D.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完成第7——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跬:指半步B. 风雨兴.焉兴:起兴C. 驽马十驾.驾:指马行走一天的路程D. 金石可镂.镂:用刀雕刻8.下列句中“焉”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且焉置土石B.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9.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学不可以.已②无以.成江海③锲而.舍之④蟹六跪而.二螯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10.下列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B.古之人不余欺也C.忌不自信D.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道德高尚的人)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验)C.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D.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2.下面句子中“已”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学不可以已A.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 已.行,非弗思也C.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D. 可以已.大风3.下列句子中“疾”字的意思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君有疾在腠理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疾.风知劲草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吾尝终日..而思矣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吾尝跂而望.矣②故愿望.见太后③今就砺则利.④兵革非不坚利.也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二、翻译与默写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7.默写(1),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2)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4),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而闻者彰。
,非利足也,;假舟楫者,,。
《师说》(一)字词读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句读.()(2)驽.马()(3)郯.子()(4)苌.弘()(5)或不.焉()(6)官盛则近谀.()(二)文学文体常识2.韩愈,字退之,世称,是“”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任吏部侍郎,谥“文”,后人称“韩吏部”、“韩文公”,有《》。
3.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
比较着名的“说”如:《》、《师说》、《》和《捕蛇者说》等。
4.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指在唐朝和北宋两代八位着名的散文作家,他们分别是韩愈、、欧阳修、、苏轼、苏辙、和曾巩。
明朝散文家茅坤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八大家”的名称从此流传于世。
他们的文章成为后世散文创作的典范、正统和权威。
(三)文言知识归纳5.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本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2)或师焉,或不.焉通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今义(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今义(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今义(4)吾从而..师之。
古义今义(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今义(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今义7.解释下列多义字词。
巫医乐师.()传.道受业解惑也()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一、基础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殆.(yí)嗟.乎(jié)针砭.时弊(biǎn)B.郯.(tán)严谨.(jìn)不拘.于时(jū)C.聃.(dān)阿.谀(ā)六艺经传.(zhuàn)D.蟠.(fān)句读.(dòu)不屑.一顾(xiè)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意思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惑否焉3.下列句中已画出朗读时的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与人之无惑也/难矣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正反对比论证,摆事实,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C.文章的最后一段属附记性质,与文章论述的中心没有关系。
D.从师学习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课内语段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10题。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小学而大遗.(5)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6.选出下列加点字与例句中的用法或以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其.如土石何7.指出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A.其贤不及孔子B.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不拘于时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文:(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译文: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中“此”所指代的内容是(用语段中的句子回答)10.本语段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和,和加以对比,论证了。
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圣.益圣.(前一个“圣”是名词,圣人;后一个“圣”是形容词,圣明)B.六艺..经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是故:因此)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教:教育)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其皆出.于此乎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道.之不复可知矣3.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吾从而....师之 D.闻道有先后4.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所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C.夫秦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句子中不含意动用法的一项是()A.耻学于师 B.吾妻之美我者C.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D.不耻下问劝学答案1.(1)róu (2)qí jì(3)nú(4)qiè(5)kuǐ(6)áo2.况战国儒《荀子》3.(1)“有”通“又”,“暴”通“曝”(2)“知”通“智”(3)“生”通“性”4.(1)参古义:验,检查;今义:参加,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