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河油田为例200604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化学堵水技术初探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化学堵水技术初探张磊;孙猛;徐宏明;张建忠【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储集体不同于砂岩油藏,传统的油藏工程理论已不适用,缝洞型油藏的地质建模和表征是当前的世界级难题.由于储层极强的非均质性和复杂的油水关系,导致矿场的总体堵水效果很差.虽然国内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取得的成果很少.综述了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中开展的堵水作业现状,认为堵水要从整个区块出发,从储层的地质模型着手,加强堵剂的室内研究,以提高现场堵水效果.【期刊名称】《精细石油化工进展》【年(卷),期】2011(012)009【总页数】4页(P13-16)【关键词】缝洞型油藏;油井堵水;塔河油田【作者】张磊;孙猛;徐宏明;张建忠【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田开发工程,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受构造形成的裂缝和在裂缝基础上经过多期岩溶作用形成的溶洞所控制,储集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连续性,基质不具备储渗能力,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
储层经过一段时间的开采后,油井含水不断上升,有些井在短期内就出现暴性水淹。
油田大面积出水导致油田开发的整体效果变差,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开展稳油控水措施以降低含水率。
在满足油田生产要求(即油井以较大产量生产)的前提下,堵水技术是减少出水的最好措施。
在碳酸盐岩油田开发过程中,水通常沿高渗透裂缝与大孔道舌进,而且这些高渗透裂缝孔道在垂直剖面上不能明显划分层段,因而就不能采取简单的机械卡隔,因此化学堵水技术将成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稳油控水的重要措施。
但是由于碳酸盐岩油藏的特殊性,使得油井的出水规律完全不同于砂岩油藏,传统的油藏工程方法已不再适用[1]。
因此,开发出适合碳酸盐岩油藏的堵水技术十分必要。
【塔河油田三区】碳酸盐岩裂缝_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技术探讨

文章编号:1001-6112(2002)05-0446-04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技术探讨黄孝特(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要:碳酸盐岩裂缝-溶洞型油气藏是中国西部塔里木盆地海相地层中最发育的油气藏类型之一。
其最主要的特征是储集空间以裂缝、溶洞为主,非均质性极强,测井、地震资料又很难识别,并且其开发与中国典型的碎屑岩油气藏又有很大区别。
在新疆塔河油田的开发过程中,直接投产的井只占10%,大部井都是经过酸压以后投产的。
该文利用S70井几次酸压后的生产特点来分析油藏的储层特征,并对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开发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裂缝-溶洞型油气藏;储层;碳酸盐岩;塔河油田中图分类号:TE122.3 文献标识码:A1 塔河油田储层特征塔河油田三区奥陶系主要为下奥陶统,并未钻穿。
岩石的颜色主要为灰色,含油丰富的呈褐色,岩溶岩类砂泥质岩和角砾岩多为绿灰色。
岩石的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为99%,其次为黄铁矿、硅质、白云质和自形半自形石英等。
岩石类型主要为泥微晶灰岩、(含)颗粒泥微晶灰岩、亮晶颗粒灰岩、泥微晶颗粒灰岩、云灰岩类、(含)陆屑灰岩和岩溶岩类。
岩溶岩类是本区下奥陶统中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此类岩石发育的多少能反映岩溶的发育程度。
本区岩溶岩包括风化裂隙角砾岩、洞穴塌陷角砾岩、地下暗河沉积系列(包括钙屑砂砾岩、钙屑砂岩、钙屑粉砂岩和钙泥岩4种)和地表残积物。
依据岩石薄片分析的结果,本区灰岩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充填作用和硅化作用,局部有白云化作用。
影响和改造本区储层的成岩作用为岩溶作用。
岩溶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地质作用过程,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并有溶蚀溶解作用、化学沉淀和机械充填作用。
岩溶作用通常形成溶蚀孔、洞、暗河、洞顶破裂角砾灰岩和暗河砂泥质充填物。
然而,先期形成的构造缝和成岩缝是岩溶作用发育的重要条件,同时岩溶作用也改造裂缝系统。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大型隐蔽油藏成藏机理探讨闫相宾;张涛【期刊名称】《地质论评》【年(卷),期】2004(050)004【摘要】塔河碳酸盐岩隐蔽油藏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海相整装油田,油藏类型以大型岩溶缝洞型隐蔽油藏为主,平面上油气分布具有大面积叠置连片不均匀含油特点,纵向上主要富集于奥陶系顶面不整合面之下400m范围之内,无统一油水界面,主要受非均质性极强的次生孔洞缝储集体发育程度控制.其成藏主控因素为:①多期多旋回岩溶(古表生、深埋)及断裂作用形成的孔、洞、缝网络状储集体与上覆有效盖层尤其是石炭系巴楚组泥岩及膏泥岩有效配置是油气成藏的关键;②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大型阿克库勒凸起及多期断裂系统限制了岩溶储层发育范围,并控制了油气运移、聚集与成藏;③多源长期供烃,早期成藏遭受改造,晚期再次充注调整是塔河重要成藏机制.【总页数】7页(P370-376)【作者】闫相宾;张涛【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81;西北大学,西安,71006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井控压井技术探讨 [J], 王伟志;张斯文;杨中强2.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大型复合酸压选井优化论证 [J], 荣元帅;何新明;李新华3.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高产井水锥探讨 [J], 苏鹏;陈东波;徐刚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曲线多样性与生产特征关系——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J], 闫长辉;王涛;陈青5.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空间发育特征及地质模式探讨 [J], 陈琳;康志宏;李鹏;戎意民;戴寒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里木盆地塔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第40卷第2期2020年 2月· 83 ·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为例杨海军 李世银 邓兴梁 尹国庆 张承森 杨凤英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为了实现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规模、高效开发,以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为例,结合该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针对该类气藏开发面临的难点问题,总结梳理了以缝洞型储层精细描述、井位优化部署为核心的勘探开发专项技术。
研究结果表明:①缝洞型储集体的空间展布不规则,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埋藏深导致对储层的精细描述难度大,并且随着凝析气藏开发的持续进行,储层中流体会发生反凝析现象,由于缝洞型储层储集空间类型的复杂性导致凝析油的赋存状态描述难,上述两方面原因的叠加影响使得该类气藏井位优化部署难度大;②所形成的以“两宽一高”为核心的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使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分辨率及成像精度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可以识别出常规地震采集技术无法识别的小规模储层;③以地震数据为核心的缝洞体雕刻技术可以展示出缝洞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发育情况,实现了单个缝洞体—缝洞单元—缝洞带的系统性研究,为缝洞型气藏的储量计算和井位部署打下了基础;④以成像测井为核心的缝洞体、流体识别技术,可以精准识别深层碳酸盐岩井旁缝洞体与流体,解释结果符合率达到87%;⑤以水平井型为核心的井位优化部署技术可以提高储层钻遇率和钻井成功率,同时,将水平井轨迹部署在缝洞储集体的中下部,可以大幅度提升油气的一次采收率;⑥以地质力学为核心的井轨迹优化设计技术,可以实现水平井的顺利钻进和入靶。
结论认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塔中I 号气田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可以为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深层;缝洞型储集层;碳酸盐岩;凝析气藏;气藏高效开发;塔中Ⅰ号气田;塔里木盆地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0.02.009Key technologies for the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ep fractured -vuggy carbonat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A case study of the Tazhong I Gas Field inthe Tarim BasinYANG Haijun, LI Shiyin, DENG Xingliang, YIN Guoqing, ZHANG Chengsen, YANG Fengying(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 PetroChina Tarim Oilfield Company , Korla , Xinjiang 841000, China )NATUR. GAS IND. VOLUME 40, ISSUE 2, pp.83-89, 2/25/2020.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large-scal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deep fractured -vuggy carbonat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this paper took the Tazhong I Gas Field in the Tarim Basi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of deep fractured -vuggy carbonat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based on it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actice. Then, the speci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with fine description of fractured -vuggy reservoir and optimized deployment of well location as the core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ractured -vuggy reservoirs is irregular and the reservoir is of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great burial depth,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reservoir precisely. What's more, as the develop-ment of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continues, the phenomenon of retrograde condensation occurs in reservoir fluid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its reservoir space type, it is difficult to describe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condensate oil. The superimposed effect of these two factor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ploy well location optimally. Second, the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with "broad band, wide azimuth and high density" as the cor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resolution, and imaging accuracy of seismic data and identify the small-scale reservoirs which cannot be identified using conventional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ies. Third, the fracture -vug body description technology with seismic data as the core can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fractures and vugs and realize a systematic research of a single fracture -vug body, fracture -vug unit and fracture -vug belt, laying a foundation for reserves calculation and well deployment. Fourth, the fracture -vug body and fluid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with imaging logging as the core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fracture -vug bodies and fluids around deep carbonate wells, with a coincidence rate of interpretation result as high as 87%. Fifth, the well deployment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horizontal well pattern as the core can improve reser-voir drilling rate and drilling success rate. And in the meantime, the trajectory of horizontal well is deployed in the middle -lower part of fracture -vug body, which can improve the primary oil and gas recovery factor greatly. Sixth, the well trajectory design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with geomechanics as the core can realize the smooth drilling and targeting of horizontal well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achieved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powerful support for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the Tazhong I Gas Field and can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ep fractured -vuggy carbonate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s at home and abroad.Keywords: Deep layer; Fractured -vuggy reservoir; Carbonate rock; Condensate gas reservoir; Efficient gas reservoir development; Tazhong I Gas Field; Tarim Basin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与勘探新领域”(编号:2017ZX05008-004)。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资料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地震资料处理的几项关键技术王小卫;吕磊;刘伟方;郄树海;田彦灿【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08(020)004【摘要】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是典型的岩溶储集体,因碳酸盐岩内部地层界面渡阻抗差异小,奥陶系内幕反射明显较弱.岩溶缝洞的发育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反射,这个特征有助于识别岩溶.针对研究区的特点,在资料处理中,注重资料的相对保幅处理、去噪方法的优选,采用合理的反褶积技术.以提高奥陶系内幕资料的分辨率.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的合理应用是突出塔中工区奥陶系内幕反射特征的有效手段.【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王小卫;吕磊;刘伟方;郄树海;田彦灿【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凝析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里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为例 [J], 杨海军; 李世银; 邓兴梁; 尹国庆; 张承森; 杨凤英2.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J], 林煜;李相文;陈康;张银涛;臧殿光;郁智3.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识别与孔隙度预测——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生物扰动碳酸盐岩储集层为例 [J], 牛永斌;赵佳如;钟建华;王敏;徐资璐;程梦园4.含油气盆地深层碳酸盐岩近源-优相-低势复合富油气模式与有利目标预测评价——以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鹰山组碳酸盐岩为例 [J], 沈卫兵;庞雄奇;陈践发;王阳洋;张宝收;霍志鹏;陈君青;胡涛5.断裂对碳酸盐岩地层储集空间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轮古东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为例 [J], 赵学钦;马青;王振宇;周成刚;杨海军;刘永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微观实验模拟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李江龙;陈志海;高树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9(031)006【摘要】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大型洞穴为油气主要储集空间,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流动通道.借助光蚀刻微观玻璃平面模型研究其水驱油微观机理.实验表明:中小规模溶洞内水驱油会发生"水油交互"或"活塞式"平面推进;较大规模溶洞内因重力驱出现"活塞式"纵向推进;裂缝内水驱油出现前缘跳跃、卡断、分段运移与优势路径等流动形式.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有连续型和分散型:连续型剩余油包括"盲肠状"洞内剩余油和与主流道方向正交裂缝内剩余油;分散型剩余油包括段塞状、膜状、油滴状和角状等分布形式.据此分析了塔河油田油井生产动态的不稳定现象,提出了此类油藏注水开发对策.【总页数】6页(P637-642)【作者】李江龙;陈志海;高树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相关文献】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物理模拟研究 [J], 郑小敏;孙雷;王雷;易敏2.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缝洞单元划分方法研究——以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力开发区为例 [J], 陈志海;马旭杰;黄广涛3.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研究 [J], 李俊;彭彩珍;王雷;孙雷;林涛4.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物理模型对比实验研究 [J], 郑小敏;孙雷;侯亚平;李平;杨大千;王宇飞5.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曲线多样性与生产特征关系——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 [J], 闫长辉;王涛;陈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规律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的开题报告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规律研究——以塔河油田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碳酸盐岩储层是全球重要的油气资源储藏类型之一,占据着全球石油储量的40%以上。
碳酸盐岩储层的缝洞类型油藏是其中的主要类型,其油气开发成本高、开发难度大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油田的开发利用。
因此,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中,深入研究其开发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以中国大型油气田之一的塔河油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规律的深入研究,旨在为该区域油气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规律探究通过油藏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油藏物性等因素对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进行分析,探究其注水替油开发的规律。
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现状分析收集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的现状和历史生产数据,分析其开发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3. 油藏物性和注水方案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分析通过对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物性特征的分析,结合不同注水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分析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因素,制定合理的注水方案。
4. 油藏数值模拟建立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数值模拟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模拟实验,验证注水替油方案的可行性。
三、预期成果及创新点1. 研究得出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规律和适用的注水方案,为该油田的注水替油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2. 发现注水替油效果受油藏物性和注水方案影响,制定合理的注水方案可以提高注水替油效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 本研究可以为其他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注水替油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四、研究进度安排1. 文献调研和分析:2021年2月-2021年4月2.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现状分析:2021年4月-2021年6月3. 油藏物性和注水方案对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分析:2021年6月-2022年2月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数值模拟:2022年2月-2022年10月5. 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2022年10月-2023年3月五、参考文献1. 王志奇. 碳酸盐岩油藏水驱开发中注水方案的优化[J]. 大行天下, 2008(10):35-38.2. 于大浩. 注水量对强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注水替油效果的影响[J].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14(1):5-9.3. 赵晓楠, 王敬波.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开发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9, 46(6):100-107.4. Adibhatla B, Mohanty K K, Panigrahi A K.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a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 using well logs and seismic data in western offshore, India[J]. Journal of Petroleum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 Technology, 2019, 9(4): 3007–3024.。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

塔 河 油 田碳 酸 盐 岩 缝 洞 型 油 藏 开 发 理 论及 方 法
李 阳
( 中 国石 油 化 工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北京 1 0 0 7 2 8 )
摘要: 以塔 河 油 田为 代 表 的碳 酸 盐 岩 缝 洞型 油藏 是 以 大 型 溶 洞 和 裂 缝 为 主 要 储 集 空 间 的特 殊 类 型 油 藏 , 储集体分布 复杂 , 主体 缝 洞 介 质 内流 体 流 动不 符 合 达 西 渗 流 规律 , 使 得 该 类 油 田 开发 无 法 借 鉴 碎 屑 岩 成 熟 的 开 发 理 论 和 技 术 。经 过 近 年 来 的 科 技 攻 关 研 究 , 深 化 了缝 洞 型 油 藏 储 集 体 形 成 机 制 , 揭 示 了缝 洞 型 油藏 流 体 动 力 学 机理 , 形 成 了超 深 层 缝 洞储 集 体 地 球 物 理 描 述 多 尺 度 岩 溶 相 控 缝 洞储集体建模、 缝 洞 型 油 藏 数 值 模 拟 3项 关 键 技 术 成 果 。在 塔 河 油 田缝 洞 型 油 藏 开发 实 践 中, 有 效 指 导 了注 水 开 发 , 提高 了开发
、
效果 。
关键词 : 塔河油 田; 奥陶系; 碳 酸 盐岩 ; 缝 洞 系统 ; 油 藏 开 发 中图分类号 : TE 3 4 4 文 献标 识码 : A
Th e t he o r y a nd me t ho d f o r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c a r b o na t e
Ab s t r a c t : Re p r e s e n t e d b y t h e Ta h e o i l f i e l d,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f r a c t u r e d — c a v i t y r e s e r v o i r i s a s p e c i a l t y p e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t h a t h a v e l a r g e c a v e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九五”以来,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 成果, 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古生界海相大油田— ——塔 河油田, 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真正意义上的重大突破。塔河油田是以奥陶系缝洞 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为主的复合型油田, 这种缝洞型 碳酸盐岩油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油藏, 它既不同于 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 也不同于潜山型碳酸盐岩油 藏, 更不同于常规孔隙型砂岩油藏。它一般由多个 缝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形成, 属于复合型油气藏, 对 它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探开发必须针对其特点, 所用 技术应该符合其特征。探索和总结碳酸盐岩缝洞型 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不仅对塔里木盆地及国 内其它类似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 并且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地质理论的发展也具 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流体及成藏期次分析技术
油气聚集成藏期研究( 即成藏年代学) 是当代
图 1 风化面缝洞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 ( 见图中圆圈内)
碳 酸 盐 岩 储 层 内 幕 裂 缝 、溶 洞 发 育 带 的 地 震 响 应特征 强振幅、高条带状横向参数变化、密集强相 干区、低阻抗( 图 2) 。
溶洞特征 在不连续性检测平面图上呈圆形、 环形结构; 不规则网状的强异常; 一组近于平行的强 异常; 中间反射缺失, 下部出现平或下凹等不连续的
风化面附近裂缝、溶洞发育带的总体特征 振 幅 相 对 降 低 、高 横 向 参 数 变 化 、密 集 强 相 干 带 、低 阻 抗、高衰减等( 图 1) 。
1.2 岩溶缝洞型储层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岩溶缝洞型储层是塔河油田的主要储集类型, 测井技术是其重要的识别手段。塔河油田奥陶系碳 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主要由裂缝和 溶洞构成, 引起地球物理测井异常的也正是这些裂 缝和溶洞。由于缝、洞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测井曲 线的异常显示变得复杂, 常规测井资料反映储层性 质 的 能 力 受 到 限 制 。 因 此 采 用 MAXIS- 500 系 列 FMI( 成像测井) 、DSI( 偶极子横波) 、ARI( 方位电 阻率பைடு நூலகம் 、CMR( 核磁) 等测井新技术, 对单井储层定 量分类评价。实践证明这些新技术不仅提供了可视 的地质图象,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地质现象的方向性, 对识别和评价储层能发挥重要作用。
2 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
通过联合攻关, 自 1998 年起所开发的超深层强 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系列, 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 其主要技术可分为两类:( 1) 以大型溶 洞、中小溶洞群为检测目标的振幅变化率分析技术、 地 震 反 射 结 构 分 析 技 术 、频 率 差 异( FDA) 分 析 技 术;( 2) 以裂缝溶洞发育带为预测目标的地震三维 相干体分析、三维可视化古地貌古水系分析、地震属 性提取、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 总结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 震响应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对于非均质性极强的缝洞型油气藏, 其储层的 展布是影响开发的关键。因此组织开展了面向开发 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研究的联合攻关, 充分利用地质、 地震、测井、测试及开发动态资料, 发挥多学科的优 势, 运用多种新技术方法, 采取点面结合以及动静态 资料结合的方法, 研究储层发育特征和分布特征。 以此为基础, 在岩溶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的指导下, 划分缝洞单元, 并进行储量复算。
该技术的工作流程如图 3 所示, 其核心是综合 各方面信息建立五个模型:
小层模型 经过小层对比, 估算剥蚀量, 恢复古 地貌, 预测早期古岩溶储层的保存状况;
构造模型 研究古构造运动的强度和期次, 查 明多期应力作用对断裂形成和古地貌的控制;
裂缝模型 研究裂缝的期次、类型、大小、溶蚀 充填及裂缝参数的分布、有效裂缝下限范围;
孟伟: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以塔河油田为例
5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克服了采 用常规碎屑岩油藏描述和一般裂缝型碳酸盐岩油藏 描 述 不 能 准 确 、深 入 反 映 塔 河 油 田 岩 溶 缝 洞 型 油 藏 严重非均质性和以缝洞单元为基础分布的这一弱 点, 采用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研究方法克服了地质 综 合 研 究 不 能 具 体 到 井 点 、测 井 资 料 不 能 外 推 到 井 间、三维地震资料的多解性、生产动态资料不能反映 空间分布情况等方面的影响, 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溶 洞型储层“ 条带状”局部富集分布、纵向上相互叠置 的缝洞单元分布格局。
该技术的要点有如下几条。 ( 1) 利用钻井、录井、完井试油资料研究井点及 井周缝洞发育分布情况。 ( 2) 利用缝洞型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勾绘储层 发育总体格局。 ( 3) 利用古岩溶作用理论研究缝洞型储层发育 分布规律: ①溶蚀缝洞是在断裂产生裂缝的基础上 形成的, 利用断裂( 含内幕断裂) 研究缝洞型储层发 育和展布情况; ②古残丘位置与缝洞型储层发育程 度和分布特征有直接的关系。 ( 4) 充分利用动态资料对缝洞型储层发育分布 规律进行约束和拓展: ①生产动态反映储层发育程 度、规模和井间储层发育分布情况; ②试井分析结 合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追踪缝洞带的发育和展布情 况; ③动态监测资料分析结合地震反射特征研究, 追踪井间储层发育展布及连通特征。
① 陈红汉, 王群奇, 林忠民.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流体包裹体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2002.
50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 第 11 卷 第 4 期
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描述 技术
图 2 内幕缝洞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
强反射“, 串珠状”短强反射 ; 高 频 吸 收 强 , 强 FDA 异常。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受构造—岩溶旋回
作 用 形 成 的 缝 洞 系 统 控 制 、由 多 个 缝 洞 单 元 在 空 间 上 叠 合 形 成 、具 有 独 立 的 油 气 水 系 统 和 不 规 则 的 形 态, 一般表现为叠合连片含油、不均匀富集的特征。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基质不具备储渗 能力[ 1] , 古岩溶控制了储集体的分布, 造成了复杂的 缝洞型储集体系和流体分布上的差异性、分隔性, 给 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自“ 九五”以来, 针对油藏的这 一特点, 以储层成因相关性为基础, 系统连通性为原 则, 提出了缝洞单元的概念[ 2] , 并初步形成了相应的 研究思路和配套技术, 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古风化 壳缝洞型油气藏描述与开发的系统思想和方法体 系, 本文着重介绍已经形成的七个主要技术系列。
目前已经成型并广泛应用的技术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
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 也是含油气盆地油气 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该技术的核心是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及饱和压 力—露点压力法对油气成藏期进行研究, 陈红汉等 首次在塔河油田采用地球化学方法( 配比法) , 测算 两 次 充 注 原 油 数 量 的 比 率 ①。 这 进 一 步 深 化 了 塔 河 油田的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半定 量分析, 取得了显著进展。
洞缝系统特征 振幅平面图上具有网状不连续 性异常, 呈有规律的簇形条带状展布。
在实践中, 笔者还总结了不同地震预测技术在 不同区块的有效性, 提高了预测和表征碳酸盐岩缝 洞型储层发育带的精度,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适合于 塔 河 油 田 碳 酸 盐 岩 大 型 溶 洞 、缝 洞 发 育 带 的 地 震 预 测方法技术系列。例如, 不连续性检测分析方法对 塔河油田缝洞系统的预测效果最好, 吻合率在 77% ~95% ; 频率差异分析对塔河 3 区 ( 按先后开 发的次序顺序命名) 的地震预测效果较好。地震波 能量衰减因子不同的频率在各区块的响应结果差 异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储层类型对不同频带 的 地 震 波 的 吸 收 有 所 差 别 。一 般 高 频 衰 减 对 岩 溶 洞 穴型储层为主的地震预测效果最好, 例如塔河 4 区 ( 图 1 位 于 塔 河 4 区 ) 51 口 钻 井 的 吻 合 率 可 达 90% , 而对塔河 3 区以裂缝型储层为主的地震预测 的效果差些, 钻井的吻合率仅有 60% 。振幅变化率 对塔河 7 区的地震预测效果好, 是由于该区放空漏 失 在 地 震 上 表 现 为 强 振 幅 的 串 珠 状 反 射 。塔 河 南 部 由于上奥陶统覆盖厚度大, 岩溶发育程度明显比塔 河主体部位差, 钻遇大型缝洞储层的几率变小, 储 层 主 要 为 良 里 塔 格 组 裂 缝 型 、一 间 房 组 孔 隙 型 或 孔 隙—裂 缝 型 。 S105、S106、S97 和 S110 等 井 出 现 的放空或漏失现象, 主要是钻遇了裂缝发育带, 因 此对该区域的储层预测主要是针对加里东期中— 晚 期 岩 溶 和 裂 缝 作 用 形 成 的 储 层 发 育 带 。由 于 断 裂 对相干和振幅变化率的地震响应在该区块比较敏 感, 因此适宜采用这两种方法预测该区域的有利储 层发育区。
1.1 多期叠加岩溶缝洞型储层地质识别与 评价技术
塔里木是一个多期次叠合盆地, 多期次构造运 动导致多期次不整合面的叠合以及多期次大气水岩 溶改造和岩溶储层的形成。研究表明, 在塔里木盆 地 受 加 里 东 中 期 、海 西 早 期 构 造 及 不 整 合 面 控 制 的 古岩溶作用及其缝洞型储层尤其重要, 这两个时期 地质背景和构造作用特征的差异, 导致了流体活动 和水—岩相互作用特征的差异, 储层发育分布状况 也明显不一样。多期叠加岩溶储层地质识别与评价 技术的核心是建立不同期次岩溶的发育模式和识别 标志, 明确不同期次岩溶的分布规律及叠加形式, 查 明多期岩溶作用形成的叠加岩溶储层分布的有利地 区。张希明[ 2] 对该技术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48
技术·应用
海相油气地质
第 11 卷 第 4 期 2006年 10 月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 —— 以塔河油田为例
孟伟
( 中国石化西部石油工程管理中心)
孟伟
摘 要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是受构造—岩溶旋回作用控制、由多个缝 洞单元在空间上叠合形成的复合油气藏, 勘探开发难度比较大。塔河油田是我国 第一个以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为主的古生界海相大油气田, 勘探 开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勘探与开发的思想和方法体 系, 具体介绍了已经形成的七个主要技术系列, 包括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评 价技术、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等。应用这些技术系列, 在塔河油田取得了 良好效果, 提高了油藏采收率及开发井的建产率, 增加了油气藏的可采储量。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岩溶油气藏 缝洞型油气藏 油气藏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