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

汇报提纲
1、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2、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3、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方向
8
1-1、塔中型台缘高能相带礁滩体储层
(1)塔中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礁储层不发育,塔中30、44井见有少
量的格架岩,但规模很小,并完全为胶结物充填,不是有效储层, 这与原先认为的礁油气藏有很大的不同; (2)棘屑灰岩常常被作为礁来看待,而事实上这套棘屑灰岩形成于 潮下浅滩环境,是塔中地区非常重要的优质储层;
天然气3880亿方
中1
中古1 中古5
中古7 塔中83
(3)轮南凸起及斜坡部位奥陶系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多层系立体含油的 勘探前景:奥陶系潜山油藏(轮南油田+塔河油田)探明储量7.67亿吨,形成年680万 吨的产能;斜坡部位良里塔格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形成 10亿吨级油区的有利条件,被认为是岩溶喀斯特储层
(3)巴楚一间房组露头生物礁地质建模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塔中Ⅰ号 坡折带礁储层的认识,塔中Ⅰ号坡折带台地边缘是棘屑灰岩滩储层
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海绵格架岩
4879.00- 4887.00m
4857~4888工业油气流(油40.8方/日,气92200方/日), 但岩心和薄片揭示真正出油的层段为4879-4887m井段的 棘屑灰岩和砂屑灰岩,不在生物礁发育段
气151亿方
TZ82 ZG4
ZG7 TZ721
塔中72-塔中16井区
W
控制面积:120km2 储量:油4114万吨
气121亿方
4
(2)塔中北斜坡鹰山组油气勘探有新发现,中部塔中722井获得高产油气流,中古 5、7井油气显示活跃,西部甩开的预探井-中古17井喜获高产油气流,中古1井钻遇 良好储层,被认为是岩溶喀斯特储层
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引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在西亚地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因而促进了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研究工作。
由于这些发现,石油工业部门感到对浅水碳酸盐的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石化作用的基本知识的缺乏,于是展开对现代碳酸盐沉积环境的研究工作。
碳酸盐岩是重要的烃源岩和储集岩,在当前国内外的大油田中,碳酸盐岩占很大比例,据统计,在世界上储量在0.14亿吨以上的546个油田中,就数目而论,以碳酸盐岩为储集层者虽然只占总数的37.9%,但就储量而言,则占57.9%。
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平均储量为2亿吨,而砂岩油气田的平均储量仅为0.9亿吨。
碳酸盐岩储集层不仅具有如上所述的高储量,而且往往具有极高的产能。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9口日产量达万吨以上的高产井,其中8口属于碳酸盐储集层。
显然,碳酸岩储集层中的石油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激励我们去了解碳酸盐岩作为储油岩所应具有的性质。
我国的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有着悠久历史,如四川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采气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为我国重要的碳酸盐岩气田分布区。
此外,近年来在华北盆地老第三系和震旦亚阶至奥陶系中也证实了高产能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存在,更进一步开拓了碳酸盐储集层在我国的广阔前景。
随着国内外对碳酸盐岩研究的日益深入,当前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碳酸盐岩是单纯化学沉积的观点,绝大部分的现代海洋碳酸盐都是生物成因的。
与此同时,对碳酸盐岩含油性的研究和认识也获得了新飞跃。
碳酸盐岩孔隙空间特征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常见的和对油气储集作用影响较大的空隙类型,目前已知有以下几种。
①粒间孔隙:是指碎屑碳酸盐岩颗粒之间的孔隙,如内碎屑之间、生物碎屑之间、鲕粒直间的孔隙等。
其特征与碎屑岩的的粒间空隙相似。
碳酸盐岩的粒间孔隙一般是原生的,但也可以是次生的,如大颗粒之间的微晶基质的选择性溶解造成的粒间孔隙。
②粒内孔隙:组成碳酸盐岩的各种颗粒内部的孔隙,如骨屑、团块、内碎屑、鲕粒等颗粒内部的空隙。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汇报内容
1、引言 2、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3、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技术与方法 4、碳酸盐岩油气主要开发技术 5、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技术展望 6、结论与认识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1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储量
四川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累积厚度约3000m,其中有孔段只有250m 左右。只占其总厚度的约10%。其孔隙度一般为3-6%,渗透率多数 在0.01×10-3-1×10-3μm2之间,属孔渗性极低的储层。
3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技术与方法
3.3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从岩性分为白云岩及石灰岩两大类。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中,晚前寒武纪-奥陶纪及三叠纪碳酸盐岩储层多数为白云岩储层,而白垩纪 -第三纪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
油气田数量(个)
70
60
58
50
40 36
30
20 10
10
0
18
8 4
13
世界目前已确认的7口日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油井,也都产自 碳酸盐岩油气田。至于日产量稳产千吨以上的油井,也绝大多数是 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
1
9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3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及分布
世界上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如在 美国、加拿大、苏联、墨西哥、利比亚、印度和中国都在碳酸盐中 发现了这类油气藏,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油气田。由于碳酸盐岩沉积 体系的多样性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很难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类型 进行定义及分类。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及几何形态,可以划分 出六种油气藏类型,即碳酸盐滩、生物建隆、泥质白云岩/泥灰岩、 白垩、不整合及岩溶型、晚期埋藏成岩型(图)。
饶阳凹陷蠡县斜坡中部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沉积储层及油藏特征

第1 8 卷 第 6期 C HI NA P E TR O L E UM E X P L O RA T I O N 2 0 1 3 年 l 1 月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7 7 0 3 . 2 0 1 3 . 0 6 . 0 0 5
渗特 征 ,油藏类型 以构造一岩性和岩性地层 为主 ,成藏条件较为复杂 ,主要受 沉积 微相 和储层物性控制 。高阳地区位
于滨 浅湖区 ,沙一下亚段碳酸盐岩分布最厚 ,主要发育生物灰岩和鲡状灰岩 ;西柳地 区位于半深湖区 ,主要发育 白云 质灰岩 ,储层 物性 最好 。优选这两个 区带 ,为蠡 县斜坡 中段碳酸盐岩重点勘探 区带 。 关键词 :饶 阳凹陷 ;蠡 县斜坡 ;碳酸盐岩 ;沉积储层 ;沉积微相 ;油藏特征
Ab s t r a c t : Ce n ra t l Li x i a n s l o pe o f Ra oy a n g s a g i s a f a vo r a b l e a r e a f o r c a r b o n a t e d e v e l o p me n t ,wh i c h i s d o mi n a t e d b y b i o l i t h i t e l i me s t o n e ,
Ke y wo r d s : Ra o y ng a s a g , Li x i n a s l o p e , c a r b o n a t e , s e d i me n t a r y r e s e r v o i r , s e d i me n t a r y mi c r o f a c i e s , r e s e r v o i r f e a t u r e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问:李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主要特征有哪些?答:碳酸盐岩所指的是由沉积形成的碳酸盐矿物组成的岩石总称,主要为石灰岩和白云岩两类。
碳酸盐岩圈闭中所聚集的油气聚集我们就称之为碳酸盐岩油气藏。
该油气藏在全球油气开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据统计,碳酸盐岩油气资源量约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70%,已探明的油气可采储量约占全球可采储量的50%,产量占63%。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具有资源丰富、油气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的特点。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渤海湾、鄂尔多斯和珠江口盆地。
其中,石油储量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渤海湾和珠江口盆地,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在四川、鄂尔多斯和塔里木盆地。
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发现碳酸盐岩油气田234个。
问: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主要经历了哪些阶段?答:中国碳酸盐岩油气开发利用具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汉代,四川盆地就已经出现天然气井。
1840年以前,自贡地区产生了中国最早的自流井气田,都是碳酸盐岩气藏。
1840年以后,开始开采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中的天然气。
1949年以来,碳酸盐岩油气藏一直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根据开发建设情况,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四川盆地为重点的油气开发阶段(1950-1975年)。
四川盆地是中国大型含油气盆地之一,大规模勘探始于1953年,以地表油气显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裂缝气藏为主要勘探目标,相继发现了卧龙河气田(1957年)、威远气田(1964年)、中坝气田(1971年)等大中型气田。
1974年四川盆地天然气年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
第二阶段是以任丘油田为代表的前第三系裂缝潜山油气藏开发阶段(1975-1996年)。
与气田相比,中国碳酸盐岩油田勘探开发时间晚一些。
1975年在渤海湾第三工作中的李阳院士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前程远大——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阳■ 本刊特约记者王大锐从20世纪50年代规模化勘探开发至今,我国已有近70年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开发历史。
某油藏开发指标界限研究

某油藏的开发指标界限研究目录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I)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 I V 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评审意见.. (XII)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评阅教师评语 (XIII)长江大学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记录及成绩评定...................................................... X IV 中文摘要 ..................................................................................................................... X V 外文摘要 .................................................................................................................... X VI 1 绪论 (1)1.1 前言 (1)1.2 背景 (1)2 某油藏地质特征和动态特征研究 (4)2.1 油藏地质特征 (4)2.2 油藏动态特征 (5)3 某油藏开发指标评价方法优选 (8)3.1 含水与水驱状况评价方法 (8)3.2 能量状况评价方法 (9)3.3 产量评价方法 (17)4 某油藏开发指标界限研究 (22)4.1 含水上升率界限 (22)4.2 压力水平保持界限 (23)4.3 产量递减界限 (25)5结论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与评价

碳酸盐岩储层孔隙特征与评价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常见的油气储集岩层,其孔隙特征对于油气的储存和流动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本文将从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孔隙连通性以及孔隙评价等方面对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特征进行论述。
一、孔隙类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溶蚀孔、溶洞孔和颗粒溶蚀孔等。
其中,溶蚀孔是由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其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溶洞孔是在溶蚀孔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而成,通常呈洞穴状;颗粒溶蚀孔则是岩屑颗粒被溶解而形成的。
二、孔隙结构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包括孔隙度、孔隙分布和孔隙连通性等。
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百分比,是评价储层孔隙性质好坏的重要指标。
孔隙分布则是指孔隙在岩石中的分布情况,通常包括均质分布和非均质分布。
孔隙连通性是指孔隙之间是否能够形成连通通道,进而影响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
三、孔隙评价对于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孔隙度测定、孔隙结构表征和物性参数计算等。
孔隙度可通过测定样品的饱和水、气渗透性或密度等方法来进行确定。
孔隙结构的表征通常通过介电常数测量、浸泡法、压汞法和扫描电镜等来进行分析。
物性参数的计算则基于孔隙度、孔喉直径和孔隙联通程度等指标。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评价还需要考虑天然岩芯和井测数据,并结合地质背景、沉积环境和压力温度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孔隙评价,可以帮助石油工程师和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储层的储集规律和流体运移规律,从而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工作。
综上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特征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和孔隙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可以深入了解碳酸盐岩储层的储层性质,进而为有效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

天 然 气 工 业Natural Gas Industry第41卷第4期2021年 4月· 1 ·古隆起在四川盆地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成储中的作用杨 威 魏国齐 谢武仁 刘满仓 苏 楠 金 惠 武赛军 沈珏红 郝翠果 王小丹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摘要: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储层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古隆起在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如何控制台内丘滩体储层形成与分布的认识还不够清楚,制约了该类储层油气勘探的进程。
为了给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在分析该盆地克拉通期发育的4个古隆起形成、演化的基础上,研究了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成因机制与特征,分析了主要层系台内规模储层的特征与分布。
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发育的4个古隆起对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其主要从沉积和成岩两个方面控制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与海平面变化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沉积规模和分布范围,控制台内丘滩体的层间岩溶作用和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与后期构造运动一起控制台内丘滩体的风化壳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②高石梯—磨溪古隆起主要控制上震旦统灯影组和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主要控制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和中石炭统黄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泸州古隆起和开江古隆起主要控制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台内丘滩体规模成储; ③盆地内发育6套规模台内储层,灯影组和龙王庙组台内丘滩体规模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核部,其他4套储层主要分布于古隆起斜坡部位。
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为预测四川盆地台内规模丘滩体储层提供了地质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四川盆地;古隆起;台内;碳酸盐岩;丘滩体;规模储集层;成因机制;天然气勘探DOI: 10.3787/j.issn.1000-0976.2021.04.001Role of paleouplift in the scale formation ofintra-platform carbonate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YANG Wei, WEI Guoqi, XIE Wuren, LIU Mancang, SU Nan, JIN Hui,WU Saijun, SHEN Juehong, HAO Cuiguo, WANG Xiaodan(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 Beijing 100083, China )Natural Gas Industry, Vol.41, No.4, p.1-12, 4/25/2021. (ISSN 1000-0976; In Chinese)Abstract: Intra-platform carbonate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is an important type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paleouplif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ale formation process of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 So far, however, the control action of paleouplift on the form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has not been understood clearly enough, which restricts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progress of this type of reservoir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deploy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four paleouplifts developed in the cratonic stage of the Sich-uan Basin. On this basis, the genetic mechanism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are studi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intra-platform reservoirs in the main series of strata are analyzed. And the following re-search results were obtained. First, the four paleouplifts developed in the Sichuan Basin plays an important constructive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Their control actions mainly include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Along with the sea level change, they control the sedimentation scale and distribution range of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They control the in-terlayer karstification and quasi-syngenetic dolomitization of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And together with the late tectonic move-ment, they control the weathering crust karstification and fracturing of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Second, Gaoshiti -Moxi paleou-plift main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large-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in the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nd the Cambrian Longwangmiao Formation, Leshan -Longnüsi paleouplift mainly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the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 in the Cambrian Xixiangchi Formation and the Carboniferous Huanglong Formation, while Luzhou and Kaijiang pa-leouplifts mainly control the formation of the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in the Triassic Jialingjiang Formation and Leikoupo Formation. Third, six sets of scale intra-platform reservoirs are developed in the Sichuan Basin. Th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of Dengying Formation and Longwangmiao Formation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ore of paleouplift, and the other four set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lope of paleouplift. In conclusi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the geologic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of scale intra-platform mound-bank body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y are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Sichuan Basin; Paleouplift; Intra-platform; Carbonate rock; Mound-bank body; Large-scale reservoir; Genetic mechanism; Natural gas exploration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编号:2016ZX05007-00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 究 ,提 出 了 “生 储 组 合 分 类 法 ”,并 把 这 些 碳 酸 盐 岩 油 气 藏 类 型 划 分 为 湖 相 型 、海 生 海储型、 新生古储型和新生新储型四类。石油地质储量以海生海储型和新生古储型为 主 ,分 别 占 碳 酸 盐 岩 油 气 藏 石 油 总 储 量 的 40.11% 和 37.12% ;天 然 气 地 质 储 量 则 以 海 生海储型独占绝 对 优 势 ,占 碳 酸 盐 岩 油 气 藏 天 然 气 总 储 量 的 93.28% 。 从 油 公 司 、 盆 地、 层系、 埋深以及油品等多角度进行了探明储量分布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各种分布 规律。 关键词 碳酸盐岩油气藏; 油气藏类型; 探明储量; 分布特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15
35.7% ;油气探明可采储量 1 434.5×108 t 油当量,约 占 50.6% 。 而且储量规模大、产量高的油气藏多为碳 酸盐岩油气藏,如阿拉伯盆地的 North Field 白云岩 气田,可采储量达 220.1×108 t 油当量;阿拉伯盆地的 Ghawar 台内颗粒滩油田,可采储量多斯、 珠江口、 北部 湾、 百色、 柴达木、 酒西、 苏北等盆地获得发现,包 括海相和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 统计到 2007 年底, 已在全国 234 个油田或气田中探明碳酸盐岩储层油 气储量(不包括南海南部):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
223 479.34×104 t,可 采 储 量 41 884.23×104 t, 分 别 约
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藏也有着广泛的分布, 已在
收稿日期:2008-10-30
MARINE
ORIGIN
PETROLEUM
GEOLOGY
谢锦龙等: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25
油气藏进行了探明储量分布特征的研究, 包括油气 藏类型、油公司、盆地、层系、埋深以及油品等多个方 面。 本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方向具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有利于提高油气勘探效益和把 握勘探形势。 本文有关矿权和储量 方 面 的 数 据 统 计 到 2007 年 12 月 31 日止。
1984 —1999 年 全 国 储 委 石 油 天 然 气 储 量 公 报 、 2000—2007 年全国石油天然气 储 量 评 审 表 和 全 国
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数据库
[8-10]
,参 考 全 国 石 油 天
然气储量套改成果报告, 从多角度对我国碳酸盐岩
表1 分 类 方 案 分 类 依 据
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主要分类方案 主 要 类 型 用 途 和 优 点
24
勘探 评价 ·
文章编号:1672-9854(2009)-02-0024-07
海 相 油 气 地 质
第 14 卷 第 2 期 2009 年 4 月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谢锦龙 1,2, 黄 冲 2, 王晓星 2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 2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摘
要
通过对我国 1465 个碳酸盐岩油气藏 ( 或储量计算单元 ) 探明储量的统计分析
2 油气田。 另外,在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江汉盆地古
近系潜江组、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等 地发现湖相薄互层碳酸盐岩储油层。 已探明储量的湖相碳酸盐岩类型主要有颗粒碳 酸盐岩、骨架碳酸盐岩、生物灰 ( 云 ) 岩、泥晶碳酸盐 岩、陆屑混染碳酸盐岩五大类; 油气藏类型主要有透 镜状和薄层状岩性油气藏、 地层超覆圈闭为主的地
该类油气藏是指主力油气源为海相烃源岩, 储层为海相成因的碳酸盐岩, 它是海相油气勘探 的 主 要 对 象 。 我 国 已 在 分 布 于 112 个 油 气 田 中 的 863 个海生 海 储 碳 酸 盐 岩 油 气 藏 ( 或 储 量 计 算 单 元 ) 探明了石油地质储量 89 639.27×104 t,技术可采储量
8
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主要为生物礁、颗粒滩、白 云岩、岩溶风化壳这四类。在上述的 313 个大型—特 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中,有油田 208 个,探明石油可 采 储 量 750.1 ×10 t , 占 探 明 油 气 总 可 采 储 量 的
8
52.3% ; 气田 105 个, 探明天然气可采储量 684.4× 108 t 油当量,占探明油气总可采储量的 47.7% 。
26
针对我国已发现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特点, 本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案,称为生储组合分类法,主 要根据沉积相(环境)、生储条件以及组合关系来进 行分类。 首先依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沉积环境分为湖 相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 后者再按主力生油条件 划分出海生海储和陆生海储碳酸盐岩油气藏, 根据 生储地质年代把陆生海储碳酸盐岩油气藏再进一步 划分为新生新储和新生古储碳酸盐岩油气藏(图 1)。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年 第 14 卷 第 2 期
层油气藏、 不受今构造限制的成岩圈闭油气藏,以 及构造油气藏和裂缝油气藏等。 湖相碳酸盐岩油气 藏 以 孔 隙 型 为 主 ,孔 渗 条 件 较 好 ,大 部 分 有 效 孔 隙 度大于 10% 。该类油气藏储量参数用常规方法求取 即可。
图2 图1 碳酸盐岩油气藏生储组合法分类方案
储层类型分类
储层碳酸盐岩石类型
石 灰 岩 油 气 藏 、白 云 岩 油 气 藏 、泥 质 碳 酸 用于勘探和开发各阶段, 为最常用 盐岩油气藏、生物礁滩油气藏 分类,更直观反映储层状况
三角端元分类
用于预探、 油气藏评价和开发各阶 储 层 中 孔 隙 、裂 缝 、溶 洞 的 构 孔隙型、裂缝型、溶洞型、孔隙 - 溶洞型、溶 段 ,便 于 储 层 特 征 描 述 和 储 量 计 算 成比例 洞 - 孔隙型、裂缝 - 孔隙、三重介质等 16 种 等 似孔隙块状底水油气藏、溶洞块状底水 油 用于油气藏评价和开发生产阶段, 便 于 可 采 储 量 标 定 、开 发 方 案 制 定 等
地表条件和开发状态分类
开采方式和驱动机理分类
开采方式和驱动机理类型
油藏、水压驱动油藏、气顶驱动油藏、溶解 气 驱 动 油 藏 、重 力 驱 动 油 藏 、综 合 驱 动 油 藏 轻质油藏、中质油藏、重质油藏、超重质油
流体性质分类
流体性质和相态
用 于 油 气 藏 勘 探 和 开 发 各 阶 段 ,特 藏;稀油油藏和稠油油藏;干气藏、湿气藏 别便于经济评价 和凝析气藏
油气藏成因分类
油气藏成因或成藏过程
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再生油气藏、混 主要用于勘探阶段, 便于研究成藏 合油气藏 构 造 圈 闭 油 气 藏 、地 层 圈 闭 油 气 藏 、岩 性 规律和成藏模式 主要用于勘探阶段, 便于研究圈闭 成因类型及油气藏形态和分布规律
圈闭成因分类
圈闭成因或结构形态
圈闭油气藏、地貌圈闭油气藏和复合圈 闭 油气藏
行 过 研 究 ,张 抗 、周 总 瑛 等 人 [4-5] 对 2000 年 底 全 国 石油探明储量变化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翟 中 喜 、张 玲 等 人
[6-7 ]
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矿权区块内 2005 年底探明油气储量状况进行了分 析, 上述的研究和分析都是针对 2005 年底前的探 明地质储量,并且是以碎屑岩油气藏为主。 笔者尚 未见到专门针对我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 布特征研究的文章和著作。 国外碳酸盐岩油气藏 统计分析对象一般以中型油气田以上的证实可采 储 量 和 以 中—新 生 代 地 层 为 主 , 但 对 我 国 的 研 究 也很少。 本文研究的碳酸盐岩油气藏是指储层为碳酸盐 岩的油气藏,并已向国家上交了探明储量。笔者根据
孔隙结构和流体产状分类
储 层 孔 隙 结 构 及 含 油 气 地 质 气 藏 、复 合 型 块 状 底 水 油 气 藏 、裂 缝 孔 隙 体中流体的分布产状 型内幕层状边水油气藏、裂缝溶洞型层 状 边水油气藏 地表条件、 储量丰度和开发 状态
陆上已开发高丰度油气藏、陆上未开发 低 用于油气藏评价阶段, 便于经济评 丰度油气藏, 海上已开发高丰度油气 藏 、 价、价值评估、采矿权转让和地面建 海上未开发低丰度油气藏等 8 种 定容气藏、封闭气藏、水驱气藏、弹性驱动 设设计等 用于油气藏评价和开发生产阶段, 便于可采储量标定、 开发方案制定 和开发井网部署等
占全国总储量的 8% 和 5.5%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 储量 20 761×108 m3,可采储量 13 616×108 m3,分别约 占全国总储量的 28% 和 33% 。 根据第三轮全国油 气资源评价和各油公司 2007 年资料,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资源量约 340×108 t 油当量,湖相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量约 45×108 t 油当量, 这两类碳酸盐岩油气藏 平均探明率约 11% ,是当前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的主 战场, 因此有必要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和探明储 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查 全 衡 、 翟 中 喜 等 人 [1-2] 对 2005 年 底 渤 海 湾 盆地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规律进行过研究,徐向华等 人 [3] 对 2001 年底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进
谢锦龙
谢锦龙 1962 年生,高级工程师。 1983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在职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地质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通讯地址: 310023 杭州市西溪路 920 号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电话: (0571 )85224962
1 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量概况
碳酸盐岩油气藏在全球分布广泛,储量巨大。截 止 2005 年底,世界上已发现的各类大型—特大型油 气田 877 个, 合计油气探明可采储量 2 836.6×108 t 油当量。其中有 313 个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组成,约占
11 038.92×104 t;天然气地质储量 19 366.25×108 m3,技 术可采储量 12 983.13×108 m3(图 2)。 主要分布在四
川盆地普光、罗家寨、磨溪、五百梯、建南、威远、纳溪 等 98 个气田,塔里木盆地的塔河、轮古、塔中 4 号、 塔中 I 号、和田河、巴什托、亚松迪、牙哈、巴什托普 等油气田,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靖边气田、乌审旗气 田等。该类油气藏储集类型丰富,如以普光气田为代 表的孔隙型, 以塔河—轮古油田和靖边气田为代表 的溶洞型,以纳溪气田、阳高寺气田为代表的裂缝型 等。 实际上这些油气藏都是由缝、洞、孔三者或其中 的两者组合成多重介质的储集类型, 孔渗条件变化 范围大, 往往是多期充注的混合油源或气源。 如轮 古—塔河油田至少有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两套优 质烃源岩, 其中寒武系烃源岩在中—晚奥陶世和二 叠纪为重要排油期,在新近纪为主要排气期。由于这 些油气藏为多重介质的储集类型, 有时油气藏内部 没有统一油水界面, 一般按裂缝系统或溶洞单元分 别计算储量, 或者渗流介质与管流介质储量要分开 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