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赏析 论文范文2篇

合集下载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昆曲魅力之兴落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

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

关键词:昆曲历史舞台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而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

昆曲艺术价值一、引言昆曲,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历史悠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内涵,被誉为中国戏曲的瑰宝。

本文将探讨昆曲艺术的价值,从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昆曲的历史渊源昆曲起源于明代,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发源于中国南方的昆山地区,因此得名。

昆曲是源于古代宫廷音乐演变而来的,它的演出形式有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手法。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昆曲充分吸收了汉唐音乐和南戏的技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昆曲的艺术表现1. 音乐表演昆曲的音乐表演是其独特之处。

昆曲采用唱腔和弦乐伴奏的形式,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

昆曲的唱腔富有表现力,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同时,昆曲的弦乐伴奏也起到了很大的衬托作用,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

2. 表演技巧昆曲的表演技巧独具特色,包括身段、脸谱和动作等方面。

昆曲演员通过精湛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充分展现出角色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同时,昆曲的动作也非常讲究,每个动作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象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剧情和故事昆曲的剧情和故事丰富多样,涉及到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昆曲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演绎,生动地再现了一段段精彩的历史故事。

这些剧情和故事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历史,还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四、昆曲的社会影响1. 传承中华文化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昆曲通过剧本和表演形式,传递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使得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价值观。

2. 促进社会交流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间享有盛誉。

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许多外国人的关注和喜爱,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与互动。

3. 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昆曲以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优美的音乐表演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情感寄托。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昆曲鉴赏》论文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这八周的课程中,老师让我们看过了几部戏曲,每一部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班昭》这部讲述汉代才女班昭编纂《汉书》的不凡经历,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集才气与一身的女人,还展示了班昭和二位师兄马续、曹寿之间的感情与事业上的纠葛。

演绎了面对兄死、夫亡、友散和大火烧毁大量书稿的困扰艰辛,班昭的奋斗、失望和重振,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

对于《班昭》这部戏曲,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只有它的剧情,其中的演员的表演令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听老师介绍说,其中的演员在出演这部戏曲是都已经四、五十岁,其中更有甚者,已经达到六十岁。

虽然演员的实际年龄都很大,但他们都表现的非常的好,表现的他们都还处于最青春、最羞涩的年纪。

还有一个演员即使是扮演的傻姑的角色,也演得很到位。

然后是它的内容,该部戏曲演绎了才女班昭的一生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班昭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的哥哥班固负责编纂《汉书》,不料,就在快要完成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班昭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之后的内容我们没有来得及看,不过,听老师说,班昭的夫婿最终在宫里成了太后的“男宠”,在这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班昭的悲惨。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水磨一曲,风流宛在————我的昆曲印象关于昆曲的前世今生,已经有不少人做过深入的研究,了解昆曲甚浅的我也不好再说什么。

在这里,我只能谈一谈自己对昆曲的感性认识,说一说自己对昆曲的独特印象。

我从小接触到的传统戏剧种类是越剧。

在我的家乡,一个江南小镇上,经常可以看到临水而建的戏台。

当你徜徉在古镇的青石板路或是石拱桥上时,偶尔可以瞥见在水边的戏台上有越剧戏班在演出。

悠扬的丝竹声中,水袖微扬,粉面半遮。

这既是江南小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我对越剧表演的一份重要记忆。

真正接触到昆曲,是在初中的历史与社会课上,当老师讲到非物质遗产时,给我们播放了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小段,虽然仅仅是一小段,但是却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那是一种传统文艺所特有的吸引力和冲击力。

回家之后,我立刻上网寻找这部作品的完整版本,一点一点地看,终于全部看完了。

虽然那时我的文学水平十分有限,许多唱词都不甚了然,但是那柔美而圆润的唱词,淡雅而不失庄重的色调,和恰到好处的音乐与舞蹈,都让我有一种“触电般”的感觉,和以前那些乡间小越剧班给我带来的感觉有点相似,却又有了质的飞跃。

从此,我开始了解和关注昆曲,开始欣赏与感悟昆曲之美。

昆曲的美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譬如独登高山,在山脚下看到的是盛放的野花和潺潺的溪流(恰似昆曲淡雅精致的布局,衣饰,化妆,给人以直接的美感),及达山腰,山脚的风景依稀可见,但已然成为背景与陪衬,此时接触到的,是悦耳的鸟鸣和脚踏在山间石路上的声响,在空谷间回荡(好比是昆曲轻柔婉转,流丽悠渺的唱腔),比至山巅,一片开阔,举头红日,回首白云,天地间的壮美于此汇集,一种直抒胸臆的登临感油然而生,又让人生出无限感慨(正如经典昆曲那直入人心的美学冲击和咂摸不尽的深丰意蕴)。

它能够洗净你一天的疲惫和一身的铅华,让你漫步于古典美学的殿堂,慢慢走,欣赏呵。

初听昆曲,我觉得它和越剧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不觉得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随着我欣赏的层层深入,我发现它和越剧的区别越来越大,以至于大相径庭。

关于昆曲的作文800字(精选11篇)

关于昆曲的作文800字(精选11篇)

昆曲的作文800字关于昆曲的作文800字(精选11篇)昆曲的作文800字篇1“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题记行走在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青石小道上,早已忘却了那悄然绽放的油纸伞,忘却了那如丁香一般的姑娘,却始终忘不了“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句唱词。

它源于昆曲《牡丹亭》。

苏州昆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码头,诞生了昆曲,一场独领风骚数百年的传奇。

水道纵横的古城,舳舻相接,酒旗如林,市井繁华。

漫步于灰瓦白墙的街巷,古朴扑面而来,一如百年前昆曲诞生时的样子。

耳畔优雅婉转的吴侬软语低低萦绕,恰似那缠绵悱恻的经典唱词。

“原来咤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贵族小姐杜丽娘无意间游览自家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的花朵竟与断井颓垣相伴,黯然零落,无人欣赏。

美景良辰空自流逝,让她倍觉惊异,十分惋惜。

其实,这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美好的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感叹?所以柳生一句“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下子就激起了少女心底的共鸣。

一个不得志的文人,一位不出深闺的女子,在牡丹亭下向时代发出最强烈的控诉。

同样忘不了的,还有那“破不喇马嵬驿舍,冷清清佛堂倒斜,一代红颜为君绝,千秋遗恨滴罗巾血。

”安史之乱,杨贵妃香消玉殒,带走了盛唐的繁华。

撼人心弦的唱词里,夜静悄悄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将士们余怒未消的吆喝出奇的遥远,我只看到马嵬坡下抽泣的男人,此刻他不是一位君王,而是一个痛失所爱的极度无奈的男人。

就这样,在昆曲里,我收获了许许多多的感动。

可是,待昆曲的巅峰过去,待汤显祖、洪昇等昆曲大师与世长辞,昆曲也渐渐走向了没落。

昆曲是民间的艺术,更是贵族的艺术。

当满族统治者将家班解散时,昆曲便失去了它的活力。

不再像从前那样为百姓发声,而是彻底沦为了统治阶级玩乐的工具,与此同时,曾给昆曲带来盛名的典词雅句,却越来越成为它与民众间的隔阂。

“花雅之争”,昆曲彻底落败,从此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墨苏州依旧,每年仍吸引着大批的文人雅士慕名前来,却没人关心正渐渐走向消亡的昆曲。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08020246 李腾摘要:昆曲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护和弘扬昆曲文化是我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将重点讲述作者对于保护与弘扬昆曲文化的一些看法,探索出拯救民族瑰宝的新途径。

关键词:戏曲之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时俱进通过这学期昆曲鉴赏课的学习,我初步领悟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魅力。

昆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保护和弘扬这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要责任。

然而在物欲横流的当代,昆曲淹没在流行音乐的大海之中。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复兴昆曲,弘扬传统文化。

昆曲被称为“戏曲之母”,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有高尚的艺术观赏性。

对于如何保护昆曲,大概分为两种观点:1、较多的人主张昆曲要原汁原味保护、保存起来,认为唯一的任务是挖掘、抢救、继承、保存、整理,不让遗产丢失,不让昆曲灭绝。

昆曲不需革新和创新,因为她已达到应有的高峰,具有不朽的价值。

古典昆曲现代化、变高雅昆曲通俗化,结果是只能损害甚至毁灭昆曲,会使昆曲面目全非,使昆曲真正价值丧失殆尽;2、有部分人则认为昆曲应该现代化,通俗化。

由于历史原因及自身原因,昆曲观众越来越少,“雅”得连雅人也看不懂读不懂。

如果昆曲一成不变,就只能作为文物保护保存下来,使其纯粹化地保留,即使挖掘了,抢救了许多传统剧目,因为是遗产,只能原封不动成为和起到国粹文物保护作用,或是“克隆”下一代。

我的观点是:昆曲就是在不断与时俱进中发展起来的。

固守不变只会使昆曲丧失活力,反而不利于昆曲的保护。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她是一种有思想有艺术性的产品。

在新的时代和形势下,应当以其为根再长新芽,再多新花,再结新果才是继承的目的。

任何事物和文化都是“与时俱进”的。

昆曲从昆腔起,到昆曲而后清时昆曲是不断创新和成熟的过程,今天昆曲一些优秀“传统节目”正是前人的“新作”,是那个时代的“当代题材”,在今天人们观赏起来必然感到有很大距离。

昆曲鉴赏

昆曲鉴赏

《昆曲鉴赏》期末论文——我眼中昆曲的何去何从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转眼间,七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可能不希望结束昆曲鉴赏课,但还是步入了尾声。

作为一名纯理科生,丝毫没有艺术基础的我在课程开始时连什么是戏曲都不了解,到现在主动去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明白,可能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但是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戏曲,并且去努力更加了解昆曲,爱上了我们国家的这块瑰宝。

谈到戏曲发展,我们应该现了解昆曲是什么,现在昆曲发展的怎么样。

昆曲是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汉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百年昆曲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

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

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3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3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 昆剧是只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作昆剧。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

本文提供四篇优秀昆剧论文范文供大家欣赏。

摘要:苏州昆剧戏衣同昆剧一样,在中国戏剧服饰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苏州昆剧戏衣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处在苏州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苏州昆剧戏衣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了它的艺术特色,并表现出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昆剧;戏衣;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昆剧作为“百戏之祖”,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其戏衣艺术来自生活,但与生活服装设计又有区别。

苏州昆剧戏衣以明代服装为主体,在宋元南戏戏衣与元杂剧戏衣的继承基础上,结合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服装,并逐步加以艺术化,形成一套不分朝代、不分季节,各剧通用的“戏衣”。

一、苏州昆剧戏衣的艺术特色 (一)“美如冠玉”———装饰性 所谓装饰,是一种审美形式,也就是对自然事物进行修饰以使之美观。

而装饰物具有这种能够被美化的装饰性的特点。

装饰性是昆剧服装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

而昆剧服装的装饰性主要通过装饰工艺、纹样、色彩、样式等手段来体现。

精湛卓越的苏州刺绣工艺赋予了苏州昆剧服装“精致雅洁”的装饰艺术特色。

特别是苏州刺绣受当时文人的影响,带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其中绘画艺术对当时苏州刺绣的影响最为直接。

这使苏州刺绣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再加上绣花苏针“坚而不脆”,针身匀圆,针尖锐利的特点以及苏州花线可染一百多种色彩,一种色彩又可分许多色阶,而且纤维细致透明,抱合好,拉力强,能劈丝分缕,直至一丝一线,都具“光、滑、细、柔”的特点,使绣出的绣品平薄匀,和色无痕,精美细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艺术赏析 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
意。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
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
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
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由于
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
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
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
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
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昆剧是中国戏曲史
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
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
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
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
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
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
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
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
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
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
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
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游园》
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
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
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如此这般的唱词昆曲中
处处可见,可以说赏昆曲一部,如品诗词盛宴。古典诗词的语言
魅力,无疑也为昆曲艺术成经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软语温言动心弦
昆曲唱腔,缠绵婉转,清丽悠远,温柔委婉。轻缓而不急躁,
温润而不刺耳,多情而不矫揉。词句之间,暗生情意,女子的温
柔,男子的儒雅,在唱和之中,独属华夏儿女的古典优雅气质尽
显。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
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
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中。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
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
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
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
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愈加
突出其柔曼悠远的特点。
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
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
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
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兰指莲步存风韵
低眉信手,莲步轻移,眼光流转,顾盼生姿。转身回眸,便
是风情万种;袖手一挥,便有情深意浓。有执手相看的眷恋不舍,
有荡舟湖上的闲情逸致,有征战沙场的壮烈激昂„„小小一个舞台,
因为唱戏人的真切演绎而更加精彩。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
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
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
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
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
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
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抚琴弄萧渲心境
情到浓时温婉悠扬,境况危险紧凑急切,心有苦楚悲凉凄伤。
音乐的伴奏,在昆曲的吟唱表演中都是比不可少的。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
琵琶等。不同的乐器有着不同的情感与性格,在人的演奏之下,
表现出万千不同的场景与情感。主角唱词时它们和着曲调低音伴
奏,无人唱词时,他们便成了舞台的另一个主角。儿女情长时的
恋恋缠绵,欢欣愉悦;生离死别时的痛苦不舍,凄惨悲伤;金戈铁
马时的激烈对决,昂扬壮烈„„一低眉,一抬手,一挥袖,一移步,
都随着场景伴着不同的调子演奏,戏子的表演因此更多几分引人
入胜,情景的体验因此更多几分身临其境。
不同乐器,不同音调,不同韵律,不同景场。因为笙的明朗、
箫的忧愁、唢呐的清亮、三弦的悠扬、琵琶的柔肠,使这个舞台
更加精彩。昆曲的音乐之美,离不开各式乐器的协作。
唱词雅致,语调温婉,伴以戏子传神的演绎,乐器出色的奏
响,昆曲的艺术魅力尽显其中。不过短短几个星期的了解,对昆
曲浅薄地了解和欣赏以使我为它优雅动人的神韵所折服。昆曲的
魅力,不仅在于韵味十足的唱词或是绵绵缠缠的情意,也并非只
是典雅温润的语音或是精彩纷呈的演绎。它蕴着中华文化千年的
意蕴,它含着中华民族美好的心愿,它承载着华夏子女骨血之中
的优雅气质,用一种可见的形式展现给世人。昆曲,有着精神上
无可比拟的文化精髓和艺术魅力。
在忙碌浮华的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遗失华夏子女深入骨血的
古典文化的精髓和神韵。昆曲,无疑为我们营造了一片天地,来
找回心中被忘却的净土。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二:百戏之师话昆训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过历代剧作家,演剧
家的创造和积累,昆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昆曲
剧作继承了中国悠久的是个和文学传统,文辞优美而丰富多彩;音
乐委婉清丽,能过表现深刻细腻的感情;行当分工精细,表演规范
而细致入微。昆曲精熟严谨,有程式规范的载歌载舞,还有高度
韵律化和柔婉的唱作并举。历史的变迁擦不去她曼妙的身影,时
光的流逝带不去她绝佳的艺术魅力。以前的我少于接触,如今的
我感其风情。
有人这样形容昆曲:“昆曲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惊世骇俗,
她雅致,恬淡,即便是像《长生殿》这样的宫廷大戏,也会不知
不觉早早流露出苍凉末世之感。她没有木棉的赤瓣玲珑,比水仙
少几分萧然清冷,较丁香多几分端庄素雅,又不及玉兰冰肌柔弱。
它更像一株空谷幽兰,在了无人迹的峡谷中,茕然一身散发幽香,
只静静的等待着相隔数百年的知音,踏着晨露而来,欣喜地因她
的美流下热泪。”昆曲之美,美的沉默,沉默到一般人难以发现;
昆曲之美,美的张扬,张扬到一经发现便让人奋不顾身。
在课堂上观赏了《玉簪记·琴挑》 ,唱腔绝美,可堪绕梁三
日不绝。“伤秋宋玉赋西风”,潘郎感的是“伤秋”只得“赋西风”,
求的是心灵的伴侣;“叹长宵兮孤冷,抱玉兔兮自温”,妙常叹的
是道家约束,无法表明心迹。这折是一出典型的唱、念、做并重
的“生旦戏”,演员的表演能根据人的心理变化讲求层次和分寸,
通过“做”和“唱”加以表现和渲染。曲词优美,曲调淡雅委婉,
沉静悠闲。之后忍不住在课余时间观看了《玉簪记·问病》和《玉
簪记·偷诗》 ,潘必正“心事难提泪满腮”,“心头去复来”的相
思之情,陈妙常“静时偏又思动,抱怨俗念难禁,强将经卷压凡
心,怎奈凡心更盛”的纠结之苦,生动有层次的缓通心曲,清纯
曼妙的青春特质,小儿女情状的浓郁凸显,时而使人会心一笑,
时而让人思绪万千。
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向来被公认为世界上
的三种古老戏剧文化,其中只有戏曲跨越了古代、近代、现代,
至今仍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古希腊悲喜剧与印度梵剧早已不
复存在。我曾经傻傻的以为昆剧只是老年人看的东西,是迟早会
被淘汰的文化,但近日来对昆曲的了解,发现几年来在青少年人
群中涌现出一股昆曲热。白先勇于2004年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
在全国各知
名大学巡回演出,在国外上演百回,场场爆满,反响热烈。
北京奥运期间亦在梅兰芳大剧院亮相。昆曲,这门曾经风靡全国
如同今日流行乐且整个社会为其显现出集体痴迷的古老艺术,希
望她再一次以其独特的风韵在世界崭露头角。
不想批判如今的教育制度,只期望未来的某一天,大多数的
学生能从堆砌如山的书本中探出头来,从鼓噪的摇滚乐中回过神
来,从网络游戏中抬起目光,将一部分精力转向那份看似遥远的,
尘封已久的,瑰宝般的美丽。你会发现,哦,世界原有一个这么
美丽的角落。
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
意。昆曲,无疑为我们营造了一片天地,来找回心中被忘却的净
土。在忙碌浮华的这个时代,我们不能遗失华夏子女深入骨血的
古典文化的精髓和神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