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非现实的空间——桑迪·斯各格兰德装置摄影艺术赏析
论剧场空间与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第一章 剧场空间与第四堵墙 (3)1.1“第四堵墙”的起源 (3)1.2第四堵墙对戏剧的发展 (3)1.3后现代戏剧 (4)1.4戏剧的第三空间 (4)第二章 装置艺术与剧场空间 (6)2.1装置元素在戏剧舞台中 (6)2.2装置艺术家的剧场 (9)2.3碰撞的空间 (13)2.4当代装置艺术与后现代主义剧场空间的共通 (14)第三章 剧场空间中第四堵墙所带来的思考 (16)3.1装置艺术的第四堵墙 (16)3.2装置作品的创作与发展 (16)3.3新的媒介 (17)3.4由第四堵墙对创作的思考 (17)参考文献 (19)致谢 (20)第四堵墙的概念是由19世纪后期由戏剧家、哲学家狄德罗提出,第四堵墙是戏剧分割真实生活中集体仪式的标志,是演员与观众区分的条件。
第四堵墙作为观众透过透明玻璃窥视戏剧舞台的无形障碍,一直贯穿着两千五百年的戏剧历史。
在戏剧发展中,这道无形的墙也随着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的推动不断变革。
从对第四堵墙的严格尊崇到对第四堵墙的打破,戏剧剧场空间不断的在改变。
戏剧的剧场空间也同样受到艺术变革的影响而具有了当下艺术的普遍特征,第二次前卫运动之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和当代装置艺术共通。
本文从戏剧中的第四堵墙入手,立足于当下艺术发展的多元化趋势,梳理打破第四堵墙后的后现代主义剧场与当代装置艺术的共同点,根据实际的案例分析了观众、剧场空间、装置现场、剧作家或舞美设计师、装置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融合对于装置现场的处理和观众参与以及其他媒介的运用,将剧场空间中重要的第四堵墙理论延伸到装置艺术的创作和实现中。
关键词:第四堵墙、后现代主义戏剧、装置艺术、剧场空间The concept of the fourth wall is composed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by dramatist, philosopher Diderot, fourth wall is a sign of collective ritual drama segmentation in real life, is the condition of actors and audience. Fourth wall as the audience through the transparent glass peep at any stage of invisible barrier, has bee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drama in two thousand five hund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this invisible wall as drama theorist and playwright also push for change constantly. From the fourth wall strictly respect to break the fourth wall, drama theater space constantly changing. Drama theater space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artistic change and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art, the second after avant-garde movement of postmodern drama, both in form and content and common contemporary ar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drama of the fourth wall, based on the present diversified trend of art development, comb after 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of postmodern theatre and contemporary art have in comm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ase analysis the scene of the audience, theater space, device, playwright and stage designer, installation arti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sion device for the treatment and the audience, and the use of other media, the important fourth wall in theater space theory extended to the creation of installation art and implementation.Key words: fourth wall, postmodern drama, installation art, theater space引 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当代艺术进程的推进,所有的艺术形式无不具有当下艺术的普遍特征,艺术呈现出更多的包容性,更多的媒介成为艺术家观念的载体,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在新的思潮影响下界限变得模糊。
被遮蔽的现实

被遮蔽的现实作者:王樱洁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10期摘要: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
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让画面徘徊在绘画与电影的边缘,描绘着艺术家的观念。
关键词:观念;架上绘画;吕克.图伊曼斯;摄影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9-0056-01自波普艺术兴起之后,装置、行为、摄影、录像等新媒介逐渐成为观念艺术家热衷的艺术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架上绘画和雕塑。
观念艺术家们认为艺术作品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为了忠实的反应现实,也不是为了审美的需求,而是要表现艺术家对艺术主体的价值与观念,以及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
但这并不意味着被边缘化的绘画形式不能成为观念艺术的创作手段,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比利时艺术家吕克.图伊曼斯就是一位有社会责任和政治关怀的挑战者,也是新一代观念画家中的关键人物。
第十一届卡塞尔文献展总策展人恩威佐曾说过:“在一个政治、社会动荡与人类大规模迁徙的时代,艺术必须提出尖锐的问题。
”图伊曼斯的作品无疑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印证。
无论是赏析他在1986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煤气室》,还是解读他2002年为911事件创作的《静物》,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些涉及历史、哲学、政治、宗教、人物肖像和日常室内陈设等广泛题材的创作背后隐藏着伤痕情怀。
吕克·图伊曼斯曾拍摄过电影,与摄影绘画运用极致的德国画家里希特相比,他们都在试图表现一种真实性,使绘画超越照片反映事物的本质、记忆的真实和存在的自我力量。
不同的是,图伊曼斯的画作中几乎不会对摄影图片中的形象直接挪用、复制,而是用清晰尖锐的线条和刻意的笔触,对图片进行记忆性的重组。
面对那些拥有宝丽莱相纸般的酸性质感,曝光底片般的暧昧色调的绘画作品,让人总想探究朦胧图像背后的故事,充满悬念。
2024年4月自考09235设计原理真题及答案

2024年4月自考09235《设计原理》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563年瓦萨里成立的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在()A.罗马B.佛罗伦萨C.米兰D.威尼斯【答案】B【解析】瓦萨里在1563年带着一批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脱离原来所属的手工业行会,在佛罗伦萨成立了西方第一所艺术学院。
参考教材P3【考点】设计的语源学意义2.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元素是()A.线条B.色彩C.明暗D.空间【答案】A【解析】线条是设计中最基本也是最容易产生错觉的元素,它实际上纯粹是知觉的产物。
参考教材P10【考点】线条3.提出黄金分割的古希腊人是()A.阿基米德B.亚里士多德C.欧几里得D.毕达哥拉斯【答案】C【解析】欧几里得因提出黄金分割的规律而享有盛誉,这是对比例与平衡的重要性的简单表达,它意味着所有事物都有适切的度。
参考教材P35【考点】比例——黄金分割4.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优势在于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是创造性思维中的()A.DTB.CTC.DPD.CP【答案】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两种认知加工方式:一种是发散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DP;另一种是与它相反的收敛性认知加工方式,简称CP。
DP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出尽可能多的新设想,CP的优势在于能够从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参考教材P40【考点】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5.设计师角色的出现开始于()A.英国B.德国C.美国D.意大利【答案】A【解析】设计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的出现,正是从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开始的。
参考教材P53【考点】设计师的产生6.绿色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的()A.消费运动B.反消费运动C.设计运动D.适度设计运动【答案】B【解析】绿色设计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反消费运动,矛头直指对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巨大的消费主义、样式主义和“有计划废止制”的设计模式。
当代摄影教育中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征

我们常说的摄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摄影装置艺术,那么在这样类型的作品当中,摄影作为表现元素之一,还有一部分元素是作为三维的装置而出现的。摄影与实物直接密切的发生联系。照片是平面的,很多艺术家要强调照片的三维特征,运用实物与其混搭,突破平面照片的维度更加立体化。比如艺术家蔡东东作品《脱靶》,他搜集各种各样的旧照片和底片,通过主题“挽救”对其进行卷曲、打磨、刮擦、移植等方式,发现其中的戏剧性结构,并赐予照片新的生命力。
(三)摄影与空间相结合
摄影与空间相结合也是当代摄影装置艺术的常用表现方式之一。这种类型的摄影装置艺术当中,空间也作为表现元素参与到整个作品。摄影与空间之间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意义[3]。埃瑞克·卡瑟斯作品在展览中,他将自己在一天内上传至flickr的所有图像都打印出来,将这些图像全部堆砌在展览空间的地面上,使其构成图像的海洋。
(二)交叉共融性
摄影照片和选择到的实物之间产生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时相对的,相统一的,也可能毫无关系,这就产生了很有张力的艺术性,也是特别之处。正如文法造句一样,在视觉表达过程中,视觉元素就如同行文过程中的基础词汇,艺术家正是通过对词汇的选取,来营造出具有主题倾向的艺术氛围。作为一种前卫艺术,摄影装置艺术的视觉表现元素十分多元,由于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现成品,几乎所有生活中的物体都能够成为摄影装置艺术使用的“基础词汇”。蔡东东作品,他通过改造老照片,在照片面前摆放了一堆石头。这时候石头与照片就发生了一个很有趣的关系,使得观者去思考[4]。
三、摄影装置艺术的审美特征
正是因为摄影装置艺术的特点,给观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我们领略到了摄影装置的审美价值。
(一)空间体验性
传统摄影是一种造型艺术,通过光影在平面上形成图像,具有很强的平面性。而摄影装置艺术,它不仅有平面的摄影,还有摄影装置艺术的三维特征,让整个作品活灵活现,作品表现力更强。摄影装置艺术创造的空间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积极思维和肢体介入外,还要使用他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例如埃瑞克·卡瑟斯的作品,人们在观展过程中,“被迫”置身到这样的一个空间下去感受作品产生思考,从而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九月调研考试语文(答案在最后)2023.9.5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也会对感受气氛的结果有所影响。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个准确的词汇去定义气氛,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
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但人们依旧能通过他的作品感知他所想表达的内容,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
“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
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体会独属于作品的唯一的气氛。
每件艺术品、每场艺术展都有着唯一性,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
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大脑再综合所有信号,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感受再用某种形式传回某个空间,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艺术与“幻术”

艺术与“幻术”作者:马更来源:《艺术评论》 2016年第3期马更人们在探讨、阐述、观看、听觉时总是在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的感觉,尽管知道这会有片面性。
而艺术,恰恰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通过画面或者装置、影像、舞台剧、杂技、魔术等等各种表达方式,恰到好处地给你一个小小的“谎言”,这是个真实地呈现在你面前的“谎言”,它那么真实,甚至和你有了心理、生理的共鸣,以至于你必须相信它是真实的感人的。
而这些正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的高妙之处。
在视觉艺术中,分离是构图的基本手段。
他把每件艺术品都分离成不同的层次,把这些层次根据思想表达和重要性进行分阶。
每个层次由不同的个体单位组成,这些个体既是单独的,他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他们之间的联系性由艺术家来安排。
我们暂且以拉斐尔的《戴蓝色王冠的圣母》(图一)为例,去说明这一道理。
在这幅画中最基本的分离是前景中人物与背景的分离。
而整个前景中的人物又被做了进一步的分离,熟睡的小基督、施洗者圣约翰怀抱十字架,戴蓝色王冠的圣母。
接着又做了第三层分离,就是把人和衬布等静物的分离。
其次是背景中物体的分离,整个画面由分离的个体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的组成和合理的安排最终使得你相信这是个真实的场景,它真实存在。
最重要的是在平面上制造了立体感的幻觉。
“幻术”是在西方教堂中最常见的一种手法,西方教堂的建造总是能很恰如其分的利用穹顶的光,和玻璃透过的光营造一种似乎真实的神的光芒。
为了进一步强调神性的真实性,艺术家们运用分离的原理和透视的准则,可以把穹顶上的人物拉到很远的天空中,不由得你不相信自己身处其中。
绘画中最伟大“幻术”毫无疑问是文艺复兴中各位大师的各显神通,艺术家试图欺骗观众的眼睛,使他们分不清绘画与真实。
幻觉主义在整个文艺复兴艺术中居于中心地位,而文艺复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古典艺术“混同艺术与真实”的雄心的影响。
画家柯雷乔的《圣母升天图》(图二),画家在顶部正中间构思出一个天堂的模样,四周环绕着不同动态飞舞着的天使,圣母在他们的簇拥缓缓升到空中,惊愕的民众在地面上虔诚地盯着天空。
桑迪·斯各格兰德

桑迪·斯各格兰德——女性摄影家视角中的现实内容提要:进入20世纪以来,摄影图像开始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开始慢慢提高。
而摄影也以其自身的实践证明它自身仍然富于活力并且给其它艺术样式注入了活力。
它以自身的表现来证明现当代绘画可以表现的视觉感知艺术摄影同样可以做的很好。
比如美国后现代摄影家桑迪·斯各格兰德的装置摄影艺术就完全体现了这一点。
她的作品具有很浓厚的超现实主义意味,通过这种手法向人们表达一位女性对现实的幽默讽刺。
关键词:桑迪·斯各格兰德装置摄影超现实女性正文1.关于桑迪·斯各格兰德桑迪·斯各格兰德(sandy skoglund ),美国当代装置摄影家,1946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昆西,1964年至1968年,他在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的史密斯学院学习了艺术与艺术史,之后,她继续自己的学业。
1969年毕业于爱荷华州大学,学习了电影制作、版画雕刻艺术以及多媒体艺术。
1971年拿到了她的文学硕士学位,1972年拿到绘画的美术硕士学位。
1972年,斯各格兰德移民到了纽约,开始了她的观念艺术生涯。
通过她的符号标记以及图片拷贝技术来处理各种复杂的、导向过程的作品。
接下来,斯各格兰德希望能用她的观念思想文件带领她走向摄影。
这种摄影技术的兴趣混合了她对流行文化以及商业图片策略,直接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她的装置摄影。
斯各格兰德目前生活在新泽西的泽西市。
桑迪·斯各格兰德是一位美国摄影师和装置艺术家,她花费几个月的时间,通过建立复杂的设置或者静态画面,通过仔细的进行颜色选择和其他物品而建立了超现实主义摄影。
最终,与演员一起完成最终的拍摄。
这样的工作特点是极其繁琐的选题,形成鲜明对比的色彩或者单色的色彩组合。
代表作品有《狐狸的游戏》,《冷战》,《行走在蛋壳上》,《巴黎的猫》等等。
2. 桑迪·斯各格兰德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桑迪·斯各格兰德作品大多都是以两面夹角墙为中心展开的,这样显得画面纵深,透视感强烈,配以强烈的色彩反差之后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感,让人过目难忘,遐想万分,是一位很有特点的摄影家。
探析安德鲁·怀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

探析安德鲁·怀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作者:付晓儒来源:《美与时代·中》2023年第08期摘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其在复杂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画作,记录了乡村静谧悠然的生活。
他多以家乡的风景、人物为题材。
在经过主观处理后,画面中高级厚重的色彩、忧郁孤独的情感、独特巧妙的构图以及画面背后隐喻的情感使无数观众的内心被深深打动,与之产生了共鸣。
结合时代背景与安德鲁·怀斯的成长经历,分析他画作中的构图、明暗、色彩和隐喻性,感受他画面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学习怀斯的画面表达。
关键词:安德鲁·怀斯;构图;光影;艺术语言一、时代背景20世纪的美国画坛涌现了许多新鲜血液,新潮的画派也层出不穷,其中,以罗伯特·亨利为首的“八人团”创立了“垃圾箱”画派。
该画派中的画家们致力于表现真实,以写实的绘画手法描绘城市中的场景和事物,画面展现了孤独的街道和寂寥的都市。
1914年,一战的硝烟带来的种种情绪弥漫到了美国人的生活中,随之而来的还有资本主义金融经济,快速的发展、丰富的物质使美国经济快速膨胀,然而这并不持久,1929年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
那时的美国在经历了战争和金融危机后,如同进入了一团迷雾,这团迷雾同样笼罩了安德鲁·怀斯。
但是怀斯利用强大的观察力、精湛的绘画技术创作了极具故事感的作品,其写实简练的画面背后隐含了一种敏感、孤寂的情绪。
怀斯的作品展现了他心中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大自然宁静氛围的向往,画面内容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引发了观者丰富的联想,使人们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二、安德鲁·怀斯概述安德鲁·怀斯(Andrew Wyeth),美国超级写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1917年出生在美国宾州,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其先后被三届美国总统肯尼迪、里根、布什分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金质总统勋章”“国会金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