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出自

七月流火出自
“七月流火”出自于诗经《国风·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七月流火(huǐ),不读huǒ,火是星座名,即心宿,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故称“流火”。
诗经七月流火全文解释

诗经七月流火全文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
其中的《七月流火》被认为是描写七月景象的一首诗,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就来解析一下《七月流火》这首诗。
《七月流火》全诗共有7个句子,每个句子都用诗经特有的方式表达了七月的景象。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整体结构和意境。
首句:“七月流火,尽天烟火。
”这里描绘了七月的景象,用“流火”一词形容天空的光亮,如同火流一样。
接着,“尽天烟火”暗示七月天空湿热,有烟尘弥漫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七月飞霜,降水石润。
”通过“飞霜”和“降水石润”形容了七月的天气异常凉爽和湿润。
这里的“飞霜”可能是暗指清晨的露水,而“石润”则是形容地面湿润。
接下来的两句:“百草丛兴,幽草应茂。
”这两句描绘了七月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草木繁茂,处处生机盎然。
最后一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这句话通过“知交半零”表示友谊的稀少和珍贵,也可以视为诗人对于世事的思考和抒发。
整首诗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了七月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七月景象的赞美之情。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每句的意义。
“七月流火,尽天烟火。
”,这句话通过形容词“流火”和“烟火”来描绘七月的光亮景象,强调了七月天空湿热的感觉。
“七月飞霜,降水石润。
”这句话通过词语“飞霜”和“石润”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异常凉爽和湿润。
可能是指清晨的露水,也暗示了夏季的天气变幻无常。
“百草丛兴,幽草应茂。
”这句话用“百草丛兴”和“幽草应茂”表达了七月大自然的生机盎然,草木茂盛的景象。
这也是七月天气炎热,雨水丰富的结果。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
”这句话通过“天之涯,地之角”表达了诗人对于世界的思考和感慨,“知交半零”则表示友谊的稀少和珍贵。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通过解读《七月流火》这首诗的每句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他对于夏季景象的独特感受和抒发。
七月流火指的是

七月流火指的是
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该句出自先秦《诗经》中的《豳风·七月》。
原文描述: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译文: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怎么度过这年底?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把饭送到向阳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兴。
七月流火的意思

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流火的意思“七月流火”,拼音:qī yuè liú huǒ。
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
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
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
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
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第一种见解是指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
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
今若想观察,要到阳历八、九月才行。
另《左传·昭公三年》:“火中寒暑乃退”,就是说大火星(心宿二)清晨出现在正南方时,寒就退了,大火星晚上出现在正南方时,暑就退了。
这种解释见于汉朝人郑玄所做的《毛诗传笺》和唐朝人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
当代有人据此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七月大火星向西,九月妇女制寒衣”。
第二种见解《诗经》中的原意可能的确是指天热,表示“七月还很炎热,九月就已秋凉”。
因为《诗经》则成书于周代,其收录诗歌的创作时间可能更早至殷商,而自殷商到春秋时期,除了在西周早期有过短暂的寒冷期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比较温暖,夏历七月可能非常炎热,而且《诗经》中的诗歌采自民间,其创作者是否知道“大火星”这一说也未可知,因此“七月流火”在《诗经》中的原意也未必是“天气转凉”,反而可能是“天气炎热”。
历史传说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
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
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
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所谓“七月流火”,是说在农历的七月大火星西行,开始退行,这时暑气渐去,秋天即将来临了。
其中,“七月流火”就是指的农历的七月。
古人认为这个季节最容易起风,而且刮得比较猛烈。
因此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夏日炎热已经接近尾声。
“七月流火”指的是农历的七月,它在阳历中是公历的8月7号左右(阳历八月)。
所以说,公历8月7号才算真正进入到立秋节气。
但如果按照节气的标准,那么立秋和处暑之间还要再加上一个节气——白露。
只有当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时,才能视作是真正的秋天到来。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所以秋天到底什么时候来,并没有统一的规定。
根据气象学上对季节划分的标准,把春季分成温暖期、清凉期、寒冷期;夏季分成炎热期、酷热期、凉爽期;秋季则分成凉爽期、温暖期、寒冷期。
从字面上看,七月份正好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太热也不太冷,刚刚好。
七月的气候特点与立秋后的气候特点相似:早晚比较凉快,白天依然炎热,雨水减少,干旱现象逐步发展,天气趋向稳定。
从文学角度讲,秋天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凉萧瑟,因此,“七月流火”一词常被用来形容深秋或初冬的景色。
这里所说的“处暑”并非气温高的意思,而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从“七月流火”这句诗可知,秋天并未马上到来,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更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处暑的意思是炎热的暑天结束了。
“七月流火”的下一句是“八月陨霜”,这句话出自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七月流火 汉语成语

七月流火汉语成语
摘要:
1.七月流火的含义
2.七月流火的历史渊源
3.七月流火的文化内涵
4.七月流火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正文:
七月流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是指夏天的七月,天气炎热,犹如火烧一般。
这个成语起源于中国古代对气候的一种形象描绘,表达了夏季高温的特征。
在古代,人们以农耕为主,七月流火意味着农作物生长旺盛,但也同时暗示着酷热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的历史渊源悠久,早在《左传》等古代文献中便有记载。
在古代,人们以农历七月为夏季最炎热的时节,因此有“七月流火”的形容。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流传至今,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词义和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七月流火一般用来形容炎热的夏季气候,尤其是在描写七月份的酷热天气时,常常会用到这个成语。
七月流火这个成语除了具有气候特点之外,还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月被视为鬼月,人们认为这个月容易引发各种不祥之事。
因此,在古代,人们会在七月采取各种禁忌措施,以祈求平安度过这个月份。
这种文化现象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但七月流火这个成语仍然在汉语中流传,成为人们描述夏季炎热气候的一种形象表达。
总之,七月流火这个汉语成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是汉语中
一个典型的描绘夏季气候的词语。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什么

七月流火的意思是什么七月流火的意思: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
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英文解释[电影]Wildfire In July;出处《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
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
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
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七月流火”是指: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也就是今天农历的七月,大致相当于公历的八月。
“流”,指移动,落下。
“火”,星名,是指大火星,即心宿二,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
时暑热开始减退。
故称“流火”。
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
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总而言之,“七月流火”乃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
七月流火的意思

七月流火的意思
七月流火,汉语成语,拼音是qī yuè liú huǒ(古读huǐ),意思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
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因人们误把“七月”理解
成公历七月,所以“七月流火”在现代常被误认为天气炎热。
成语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年7月12日,郁慕明到中国人民大学演讲,人大校长纪宝成在致欢迎词时说:“七
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
这一事件引发了对“七月流火”正确用法乃至关于
复兴国学的更为广泛的讨论。
有些人主张这就是误解,而且和人民大学致力于促进国学振兴的作法相符,因此应制止。
而另一派观点则指出,这种词义演进比比皆是,比如明日黄花等词就是如此(昨日
黄花并非官方宣称的词语),因此不足为奇。
反而这正是词语的正常变迁,当代阳历7月正相当于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最热之时,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热十分贴切,属于“借形词”,符合词汇发展规律,而当代也已多
用“七月流火”来表示天热,因此应当接受此义为正确用法,否则就是犯了“以古匡今”
的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
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出处
《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大致意思是:夏历七月,“大火”恒星向下行,九月把裁制寒衣的工作交给妇女去做。
周历一月大风触物发声,二月凛冽。
没有衣服,如何过完这一年?三月修理耜类工具,四月抬脚踩耒耜等耕田。
偕同我的妻子和孩子,送饭到那农田。
田畯看到农民在田里劳动非常高兴。
这里所指的“火”不是像火一般的天气,而是一颗星的名字,即天蝎座α星。
它是天蝎座里最亮的一颗星,发出火红色的光亮,因此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之为“大火”星,又叫心宿二。
在气象预报还不完善的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进行观察来确定农时,指导生产。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一书中曾写道:“三代以上,人人
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甚至当时的朝廷还专门设置了“火正”之职,负责观测“大火”星的位置,用以确定农时节令。
通过常年的观察,古人发现“七月流火”之时,也就是当“大火”星逐渐向西方流动、下坠的时节,天气就会开始渐渐转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春分点的缓慢移动,距今两千多年的《诗经》里所描写的“七月流火”的情景,如今则要到农历八月底才能观察到。
总而言之,“七月流火”乃是天气开始变凉的信号。
如果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的炎热,其实是犯了望文生义、南辕北辙的错误。
另外,中国古代也曾以大火星在不同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不同地方的规律,制定过历法,称火历纪时。
同时也表示,事情已经过了鼎盛时期,渐渐衰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