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纸的故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纸的故事》教案(三年级上册)

《纸的故事》教案(三年级上册)

03
纸的种类与用途
常见纸的种类及特点
01
02
03
04
宣纸
质地柔软,吸水性强,适用于 书法、绘画。
牛皮纸
坚韧耐破,承受拉力强,常用 于包装、信封等。
打印纸
表面光滑,吸墨性适中,用于 打印、复印文件。
瓦楞纸
具有较强的缓冲防震性能,用 于制作纸箱、保护内装物品。
不同纸张的用途举例
文化用纸
书写、绘画、打印等。
业、主动寻求帮助等。
家长参与课堂互动建议
鼓励孩子探索
鼓励孩子在家中寻找不同种类的纸,观 察它们的特性和用途,增强对纸的认知

废纸回收再利用
引导孩子进行废纸回收和再利用的实 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实践
能力。
参与课堂讨论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孩子分享关于 纸的知识和经验,促进家庭与学校的 互动合作。
包装用纸
食品包装、礼品包装、快递包 裹等。
工业用纸
制造纸箱、纸盒、纸杯等。
生活用纸
餐巾纸、卫生纸、湿巾等。
纸张性能评价与选用
白度
纸张的白色程度,以百分比表 示,白度越高纸张越白。
吸墨性
纸张对油墨的吸收能力,影响 打印效果和书写流畅度。
定量
纸张每平方米的质量,以g/m² 表示,定量越大纸张越厚。
平滑度
压榨
通过压榨设备将湿纸幅中的水分进一步挤出,提高 纸张干度。
干燥
将压榨后的纸张通过干燥设备进行干燥处理,使 其达到所需干度。
整饰
对干燥后的纸张进行整饰处理,如压光、施胶、涂布等 ,以提高纸张质量和性能。
主要造纸设备及其功能
破碎机
01 用于将原料破碎成小块,以便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纸的故事_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纸的故事_浙教版

1.纸的故事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教材分析“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1.背景知识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纸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纸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学教案

《纸的故事》小学语文教学教案1.背景知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远古时代还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周朝时,用竹简、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又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

从此,纸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

2.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发明的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1.揭题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

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看拼音读准字音;②想办法记住字形;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④用字典查出划线字的意思:异口同声自豪检查指导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明过程,并完成课后练习2。

3.学习文章1一5自然段。

分角色朗读1一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①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成的?②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检查讨论,并板书。

竹片丝绸看板书同桌互说。

4、作业练习。

:作业本1、2、3。

课外作业:抄写生字3遍。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知道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掌握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复习引人。

纸发明以前的书是用什么做的?2.学习课文6一7自然段。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①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做成的?②蔡侯纸是指什么样的纸?③纸是谁发明的?检查讨论。

1《纸的故事》_教案教学设计

1《纸的故事》_教案教学设计

1《纸的故事》本文是关于1《纸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材分析(一)背景知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二)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6、7、8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二、教学目标1、知道纸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要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3、会用"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

4、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时间:2--3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

2、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初步熟悉部首查字法教学准备:可以用课件让学生带字典教学过程:学前预习:1、预习课文,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词等2、预习字词:写好偏旁、字典页码、注好拼音3、布置课前查纸的资料一、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了解学生问:"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B、和课文差不多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2、自读课文,划句子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纸的故事》教学设计第一篇:《纸的故事》教学设计《纸的故事》教学设计背景知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

周朝时,用竹简、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6、7、8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1、知道纸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要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3、会用“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

4、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1、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1、读通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

2、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初步熟悉部首查字法1、预习课文,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词等2、预习字词:写好偏旁、字典页码、注好拼音3、布置课前查纸的资料1、了解学生问:“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B、和课文差不多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2、自读课文,划句子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选择的请几个反馈3、再读课文对刚才还不熟悉的地方自己再读读熟齐读课文巩固4、了解纸的发展过程A、完成课后练习3B、在完成课后练习3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纸的故事 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教案-纸的故事  浙教版

纸的故事教材分析:背景知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6、7、8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教学目标:1.知道纸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要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3.会用“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

4.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

2.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初步熟悉部首查字法教学准备:可以用课件让学生带字典教学过程:一、学前预习:1.预习课文,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词等2.预习字词:写好偏旁、字典页码、注好拼音3.布置课前查纸的资料二、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1.了解学生问:“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B、和课文差不多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2.自读课文,划句子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选择的请几个反馈3.再读课文(1)对刚才还不熟悉的地方自己再读读熟(2)齐读课文巩固4.了解纸的发展过程A、完成课后练习3B、在完成课后练习3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纸的故事_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纸的故事_浙教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纸的故事_浙教版一、教材分析1.背景知识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远古时代还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即“甲骨文”),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又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

从此,纸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

2.教材特点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发明的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1、2自然段讲用竹片做成的书。

第3、4、5自然段讲写在丝绸上的书。

第6、7自然段讲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

第8自然段赞叹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豪、毫”和“纪、记”,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理解16个新词语的意思,辨别“发明”与“发现”。

[来源:学+科+网]2.会用“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写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题。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能说出纸的发明经过。

4.知道纸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中国退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清纸的发明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二)教学过程1.揭题谈话。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

(出示课题)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纸的故事》教案2 浙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纸的故事》教案2 浙教版

纸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

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中国人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课文生字14个,区别形近字“导异”,“代化”;能给生字确定部首,并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课文中“异口同声”“自豪”“不禁”等词语的意思。

3.会按“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写句子;学会用“怎么”来提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5.能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重点:确定左右和上下结构生字的部首。

教学难点:在字典部首目录中较快地找到要查的部首。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揭题(5分)1.同学们,你知道书上的纸是怎么来的吗?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纸的故事。

(出示课题)2.读一读,说一说,你想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二、学习单元提示(3分)1.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

教师归纳板书: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的步骤:(1)定:定部首(2)数:部首笔画(3)找:检字表中找部首(4)再数再找,数除部首外笔画,在字典正文中找字。

3.教师举例说明,学生跟着试练。

絮(系),且(|)。

三、练习查字典(10分)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

(课件:生字学习)2.让学生确定生字的部首。

绸(糹)3.分两组用部首查字法查生字,每组各查7个生字并写出字典页码,比一比哪组快。

4.结合完成作业本第1题。

价(单人旁)异(已)故(父)薄(草字头)错(金子旁)问(门)5.教师小结:确定字的部首,独体字一般查起笔,合体字一般查偏旁。

6.(看课件)指名读生字,齐读词语。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分)1.听课文录音(课件:课文朗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2.交流。

(课件练习3)填空:纸是()发明的,他利用()造纸,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纸称为()。

3.给课后习题1的四幅图排顺序,并讲一讲纸的发明过程。

4、自由读课文,提出你不懂的问题?交流并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纸的故事》-教学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背景知识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

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

周朝时,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

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

从此,纸的产量大增。

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二)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

全文共8个自然段。

第6、7、8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纸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要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区别形近字,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3、会用"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会用"怎么"提问。

4、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四、教学时间:2--3课时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

2、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初步熟悉部首查字法
教学准备:可以用课件让学生带字典
教学过程:
学前预习:
1、预习课文,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词等
2、预习字词:写好偏旁、字典页码、注好拼音
3、布置课前查纸的资料
一、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了解学生
问:"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
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
B、和课文差不多
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
2、自读课文,划句子
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
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选择的请几个反馈
3、再读课文
(1)对刚才还不熟悉的地方自己再读读熟
(2)齐读课文巩固
4、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A、完成课后练习3
B、在完成课后练习3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C、在完成课后练习3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补充来介绍纸的发展过程
二、了解部首查字法(如时间不够可挪后)
1、给生字确定部首,有困难的:豪(○亠、豕)、絮(糸)、且(○丨一)
2、以“豪”为例讲解部首查字法。

老师或请会的同学示范,学生跟着做。

要点:部首目录--部首几画(部首)--检字表--部首--数除部首外几画--找到字--字典正文。

对絮和且进行练习,讲清独体字的偏旁确定(起笔)
3、口头归纳:查上不查下,查左不查右,半包围查外面,独体字查起笔
4、查自己的名字进行练习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够掌握纸的发展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理解的基础上能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竹片、笨重、丝绸、方便、价钱贵
2、出示检查:竹片、笨重、丝绸、方便、价钱贵(对的要说"对")
3、问:"同学们,像刚才你们这么多人都同时说了"对",这种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来说明?"(异口同声)写词检查
"浙江省博物馆希望我们班能推荐一批小讲解员,只要符合要求都能参加。

我们要讲解的内容就是关于纸的历史。

"
二、学习1--5自然段
1、掌握内容
"我们先要来讲的内容就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当纸的。

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1--5自然段。

"
用下列词填表(竹片、笨重、丝绸、方便、价钱贵)
纸的代替品特点劳动人民使用情况“使用情况”根据课文的理解自己填
(竹片--笨重--不方便,很少)
(丝绸--方便,贵--买不起)
2、试讲
A:古时候,纸没有发明之前,书是用()做的,很()。

所以,后来人们就把字写在()上,这样就(),可是这样的书()。

B:可以自己组织书上的语言。

C:在自己组织语言的基础上,可以补充知识。

准备--指名(不同层次)--再自说--同桌互说
三、学习6--8自然段
"刚才对于纸发明以前的讲解都能符合要求!现在我们要来讲一讲有点难度的内容,那就是纸是怎么发明的。

"
1、掌握内容
读课文,填表:
哪个朝代用什么做特点谁发明的又称什么纸无无反馈:校对问:“为什么把东汉的纸叫蔡侯纸?”
2、试讲
“我们已经把要讲的内容都掌握了,那么讲的时候最难的地方就是你的感情怎么把握。

要想把握好感情就得先有感情的朗读好课文。


(1)自读7-8自然段
问:“你读了之后,感受到是什么感情?”(自由说)
提示:1、哪些地方值得我们自豪?
2、我们的祖先了不起在哪里?
学生边说就边读好这些句子。

老师可以示范。

(2)齐读7自然段
(3)请你说一句赞叹我们祖先的话,并写下来。

(4)试讲
A、按照课文(7、8):那么纸是怎么发明的呢?--
B、按照课文(7)加自己赞叹的话
C、用自己的话
准备--指名(不同层次)--再自说--同桌互说
四、两个内容合在一起说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完成相应练习
2、扩展知识
教学过程
一、巩固字词
1、比较组词
图圆异导豪毫洲州
2、加部件成字组词
糸--絮、紧、紫、累、系
3、听写
二、巩固朗读
1、同桌分角色读
2、指名读
对提示语进行补充:林玲()地问
对提示语进行替换:林玲瞪大了眼睛说--林玲()地说
3、男女分读
4、齐读
二、课外扩展
1、收集各种新型的纸张(课前准备)
2、四人小组交流
3、进行自我介绍
三、写一段号召大家节约用纸的话
造纸需要大量的树皮,如果大量砍伐树木肯定会破坏环境,现在请你写一段让大家节约用纸的话。

1《纸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