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高度?
c)孔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corner water,contiguity water?) 孔角毛细水与悬挂毛细水的不同——? 悬挂毛细水似串珠状且连续分布的,孔角毛细水是孤立的
支 持 毛 细 水 与 悬 挂 毛 细 水
2.3 岩石的水理性质
岩石(包括骨架与空隙在内的总称),岩石空隙的大小, 多少,连通程度及分布的均匀程度都对地下水的储容、滞留、 释出及透水能力有影响。 水理性质:就水文地质学,主要涉及是与水分储容、释出与 运移有关的性质 一、容水度和孔隙度(porosity) 二、含水量(water content)__w 三、给水度(specific yield)——μ (water drained from soil under gravity flow) 四、持水度(specific retention)__Sr 五、储水性(释水性) 六、透水性
溶穴:溶蚀的裂隙,有溶孔、溶隙、溶洞等
岩溶岩体:要描述裂隙特征及岩溶发育特征(裂隙+ 溶洞) 1)岩溶发育方向 2)溶蚀率--钻孔岩溶发育程度 3)溶洞(方向、规模等)
岩溶发育的垂直分带
3 4
石林
天坑
2.1.4空隙特征的对比
含水介质—由各类空隙所构成的岩石称为含水介质,也称为介 质场。含水介质的空间分布与连通特征(孔隙含水介质、裂 隙含水介质、溶质含水介质)是不同的,三种主要类型的含 水介质比较: 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 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最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 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 空隙比—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 空隙渗透性—孔隙介质-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各向异性; 造成空隙介质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 的环境

水文地质学基础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岩土中的空隙和水

本节小结
空隙空间的类型 岩土中水的存在形式 有效应力原理
思考题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毛细水
毛细水 支持毛细带 悬挂毛细带 孔角毛细水
气态水、固态水及矿物中的水
未饱和空隙: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水,高水汽压力处向低水汽压力处运移 冻土:我国北方;东北、青藏:多年冻土 结晶水、结构水、沸石水
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增加:岩土压密、土体抗剪能力降低 引发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砂土液化、滑坡等
裂隙和溶穴
固结岩石:发育裂隙,系在各种应力作用下破裂变形而成 可溶岩石:原有孔隙或裂隙,经地下水溶蚀,扩大为溶穴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结合水
结合水:固相表面引力大于自身重力的水
重力水
重力水:固体表层结合水层以外受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 吸引力,在重力作用下运移 重力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地层岩石空隙中如存在一定的重力水,就可以通过泉,或 井流出(抽出),为人们所用 重力水是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n Vn 或 n Vn 100%
V
V
孔隙的多少:决定岩土储容水的能力,控制岩土滞留、释 出传输水的能力
孔隙度:描述孔隙的多少 定义:单位体积岩土中孔隙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影响因素
颗粒排列
立方体排列(n~48%)
立方体排列——最松散排列:n~48 四面体排列——最紧密排列:n~26 松散岩土孔隙度多介于二者之间
提纲
岩土中的空隙 岩土中的水 与水有关的岩土性质 有效应力原理与岩土体变形破坏
岩土中的空隙
地壳表层就像饱含水分的海绵 岩土空隙是地下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决定着岩土储容、滞留、释放和传输水的性能 空隙类型:孔隙、裂隙、溶穴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课件——第二章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
11
第1节 岩石中的空隙—孔隙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孔隙大小与岩石颗粒的分选程度的关系: ? 问:下列2种试样哪种孔隙大?
a—砂砾混合样
b—砾
a试样的孔隙为细颗粒形成的小孔石隙。
分选愈差,细粒占的比例愈大,孔隙愈小! 胶结程度越好,充填物越多,孔隙愈小!
12
第1节 岩石中的空隙—孔隙
影响孔隙大小的因素:
孔隙度是描述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指标 定义:某一体积岩石(包括颗粒骨架与空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 占的比例。通常用 n 表示
n Vn 100 % VT
?问:孔隙度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颗粒大小有关? a. 与排列有关——紧密与疏松 理想最疏松孔隙为47.64%,最紧密排列孔隙为25.95%。 b. 与分选有关——下面试样哪个孔隙度大?哪个小? 试样:①砾石 ②砂石 ③混合样
17
第1节 岩石中的空隙—孔隙
颗粒排列方式对孔隙度的影响 理想最疏松排列(立方体):孔隙度为 47.64%; 理想最紧密排列(四面体):孔隙度为 25.95%。 排列愈紧密孔隙度愈小。
18
第1节 岩石中的空隙—孔隙
粘性土的孔隙与孔隙度
粘土颗粒(指直径<0.005mm的颗粒); 粘性土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连结力强;颗粒表面带 电,
达到70%
16
第1节 岩石中的空隙—孔隙
这里与粒径的关系是:粒径愈小,孔隙度愈大!
与以上分析有矛盾!为什么? 砂样与砾石样混合时,砾石样中孔隙体积变小,因此 孔隙度变小。 当粗细颗粒完全混合时,混合样的孔隙度:
n混=n粗×n细 因此影响孔隙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试样的分选程度, 分选愈差,孔隙度愈小! 为何粘性土的孔隙度超过最疏松排列的47.64%可达 70%?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松散岩石储容水分的能力,与孔隙度关系很大,而地下水 的运动条件则首先取决于孔隙的大小,影响孔隙大小的主要因 素是颗粒大小,颗粒排列方式,对于粘性土,结构孔隙及次生 孔隙的影响不可忽视。 孔隙大小特征的描述: 孔喉: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 孔腹: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 ①颗粒的大小—颗粒大则孔隙大,反之则孔隙小。 注意:对于分选不好,颗粒大小悬殊的松散岩石来说,孔 隙大小并不取决于颗粒的平均直径,而是取决于细小颗粒的直 径。 ②颗粒的排列方式—以理想等粒圆球状颗粒为例,颗粒直 径为D,孔喉直径为d,立方体排列时,d=0.424D,作四面体 排列时,d=0.155D。 ③考虑粘性土的结构孔隙及次生孔隙。
Vn n 100% V
Vn ——岩石的孔隙体积,V——包括孔隙在内 其中: 的整个岩石总体积。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颗粒排列情况及分选程 度,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①颗粒的排列—以理想等粒圆球状颗粒为例, 理论上几何计算立方体排列最疏松,孔隙度为 47.64%,四面体排列为最紧密,孔隙度为25.95%。 注意:三种颗粒直径不同的等粒岩石,排列方式 相同时,孔隙度完全相同。 ②颗粒的分选—在颗粒大小不等时,分选差则 孔隙度小, 分选好则孔隙度大。 ③颗粒的形状及胶结—磨圆愈好,孔隙度愈小, 胶结可以降低孔隙度。 ④考虑粘性土的结构孔隙及次生孔隙。
Company Logo
2.3
与水的储容及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
三、给水度(specific yield)—— (e d) 1、定义: 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时,从地下水位延伸到 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 来的水体积,称为给水度 。 V 1 0 0 % 给水度概念图 V总 当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土层孔隙中是否所有的水都流 出来? 在土层中会保留什么形式的水?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2018/10/10
5
岩石中的空隙:松散岩石中的孔隙
•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岩土颗粒组成的,颗粒或者 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隙。图2-1各类岩石中 的孔隙示意
– 孔隙度:指某一体积岩石(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所占的比 例。与土力学中的孔隙比概念比较?! –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颗粒的分选程度和排列方式,其 次是颗粒形状和胶结充填情况。对于黏性土,会存在结构孔 隙和其他次生孔隙,也是重要因素。 – 以等粒圆球为例,说明排列方式影响孔隙度的大小
2018/10/10
18
• 给水度(2)
– 给水度的大小受岩性、初始地下水位埋藏深度和地 下水位下降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 岩性:颗粒大小与空隙大小 • 初始水位埋深与最大毛细上升高度
• 地下水位下降快,水可能来不及释出;下降慢,才能充分 给水。
重力释水并非瞬间完成,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往往滞后于水位下降
2018/10/10
9
岩石中的空隙: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 可溶岩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石灰岩、白云岩、岩盐、 石膏。
• 溶隙率:溶隙的体积与包括溶隙在内的岩石的体积的 比值。 • 溶隙(穴)特点:发育规模大小悬殊,在岩石中分布 极不均匀
岩石中的空隙只有互相联通,形成网络,才具有水文地质 意义上的储水空间和运移通道作用;而各类空隙的联通情 况各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这就定了赋存其中的地下水 的运动规律也不相同。
水文地质学
第三讲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OUTLINE
• 岩石中的空隙 •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 • 与水的储运有关的岩石的性质 • 有效应力原理与松散岩石的压密
2018/10/10
2
怎样认识岩石中的空隙?

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2.

水文地质学 第二章 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2.
对遇水膨胀的粘土来说,恰好相反,容水度会大于 原有的孔隙度。
二、含 水 性
1.含水性:岩石含有水分的性能。 2.含水量:说明松散岩石实际保留水分的状况。
①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与
干燥岩石重量的比值。即:
Wg

Gw Gs
100 %
Gw=Vw·1②体积含水量:含水的体积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
一、有效应力原理: 有效应力 Pz =总应力 P - 孔隙水压力u
假定所讨论的是松散沉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
P =Gs+Gw
A
B
PZ 有效应力
u =γwh
P=u+Pz
P=u+Pz 即Pz=P-u
二、地下水位变动引起的岩土压密
1.假设:总应力P不变 2.地下水位下降:孔隙水压力降低△u
有效应力增加△Pz, 即:Pz+△Pz=P-(u-△u)
Gs=V石·γα 体积的比值。即:
Wv

Vw V
100%
当水的比重为1,岩石的干容重为 时,有:
Wv Wg
有关含水量的几个概念
饱和含水量(Ws):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饱和差:饱和含水量-实际含水量 饱和度:实际含水量/饱和含水量
三、给 水 性
1.给水性:当地下水位下降时,其下降范 围内饱水岩石及相应的支持毛细水带中的水, 在重力作用下,从原先赋存的空隙中释出,这 一现象称为岩石的给水性。
1. 持水度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 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
可分为毛细持水度和结合持水度,通常应用结合持水 度,又称最大分子持水度。
2. 残留含水量(Wo ):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 受到蒸发、蒸腾消耗时的含水量。数值上相当于最大的持 水度。

水文地质学基础--3.空隙与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3.空隙与水

描述空隙的指标: 空隙的大小、多少(空隙率)、形状、方向性、连通情况等。
空隙的研究意义 水文地质意义:
➢ 岩土中的空隙是水的储容空间和传输通道; ➢ 空隙特征决定岩土储容、滞留、释出以及传输水的能力,是
认识岩土水理性质的基础; ➢ 对岩土空隙性的研究,是分析与地下水有关问题的出发点。
工程地质意义: ➢ 空隙发育的岩块和岩体易遭受风化,增强地下水的循环和联
第3章 空隙与水
3.1 岩土中的空隙
概述 孔隙
下面就以砂性土为例来分析影响孔隙大小和多少的因素
孔隙大小及其影响因素
孔隙大小影响岩土滞留、释出及传输水的能力! 孔隙大小与颗粒大小的关系
岩石颗粒愈粗,孔隙愈大;颗粒愈细,孔隙愈小!
孔隙大小与排列方式的关系
D
d
立方体排列
➢ 立方体排列:d=0.414D ➢ 四面体排列:d=0.155D
裂隙 ( fractures ) 固结的坚硬岩石中,一般仅残存很小部分孔隙,
而主要发育各种内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隙;
裂隙的分类 风化(卸荷)裂隙;
成岩裂隙;
构造裂隙。
裂 隙 的 方 向 、 宽 度 、 延伸长度、充填情况 等,对水的运动具有 重要影响.
溶穴(solution cavity)
可溶的沉积岩(岩盐、石膏、石灰岩、白云岩等)在地下水 溶蚀下产生的空洞。主要包括溶孔、溶隙、溶洞等。
毛细水的存在形式 ✓支持毛细水
在地下水面支持下存在,随地下水升降而升降。 毛细上升高度与水面上部的岩石孔隙性质有关。
✓悬挂毛细水
脱离水面,岩石细小孔隙中保留的水分,称为悬挂毛细水。 粗粒层和细粒层相间时,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上下弯液面的毛细力的作用, 在细土层中会保留与地下水不相连接的毛细水——悬挂毛细水。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目录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服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暗室逢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5)收复失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20)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2)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29QWDD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5)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7)第十章孔隙水 (40)是多少第十一章裂隙水 (42)三分法第十二章岩溶水·····················································45we 福娃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8)第十四章地下水与环境 (49)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一、名词解释1.岩石空隙:地下岩土中的空间。

2.孔隙:松散岩石中,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

3.孔隙度:松散岩石中,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所占的体积。

4.裂隙:各种应力作用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空隙。

5.裂隙率:裂隙体积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6.岩溶率:溶穴的体积与包括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的比值。

7.溶穴: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

8.结合水: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的那部分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隙大小取决于颗粒大小(图4—3)。 颗粒排列方式也影响孔隙大小。仍以理 想等粒圆球状颗粒为例,设颗粒直径为 D,孔喉直径为d,则作立方体排列时, d=0.414D (图4—4),图4—5a); 作四面体排列时,d=0.155D (图4—5b)。 对于粘性土,决定孔隙大小的不仅是颗 粒大小及排列,结构孔隙及次生空隙的 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2)
(4—3) 有效应力等于总应力减去孔隙水压力,这就是 著名的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

即原先由水承受的应力由于水头降低,
3.4.2 地下 水位 变动 引起 的岩 土压 密
浮托力减少而部分地转由砂层骨架 (颗粒本 身)承担:
(4—4) 砂层是通过颗粒的接触点承受应力的。 孔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增加,颗粒发 生位移, 排列更为紧密,颗粒的接触面增 加,孔隙度降低,砂层受到压密。
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连通情况和 分布规律,对地下水的分布和运动具有 重要影响。 将岩石空隙作为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 通道研究时,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 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的裂隙和可溶 岩石中的溶穴。


4.1.1 孔隙
松散岩石是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的。 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空隙,称为孔 隙。 岩石中孔隙体积的多少是影响其储容地 下水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孔隙体积的 多少可用孔隙度表示。孔隙度是指某一 体积岩石 ( 包括孔隙在内 ) 中孔隙体积所 占的比例。若以n表示岩石的孔隙度,V 表示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n表示 岩石中孔隙的体积,则:

Pz Pz P (u u)
⑴重量含水量: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的水量(Gw)
与干燥岩石重(Gs)的比值。
Gw Wg 100% Gs
⑵体积含水量:含水体积(Vw)与包括孔隙在内
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
Vw Wv 100% V
若水的比重为1,岩石的干容重(单位体积干土的
重)为时,重量含水量与体积含水量的关系 。 ⑶饱和含水量:孔隙充分饱水时的含水量; ⑷饱和度:实际含水量与饱和含水量之比。
岩石的多少、大小、连通程度及其分布
4.3 与水 的储 容及 运移 有关 的岩 石性 质
的均匀程度,都对其储容、滞留、释出以 及透过水的能力有影响。 3.3.1溶水度 概念:指岩石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最 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值。 容水度在数值上与孔隙度(裂隙率、岩 溶率)相当,但大于与粘土的孔隙度。
4.2、 岩石 中水 的存 在形 式
沸石水 岩石 “ 骨架 ” 中的水 矿物结合水 结晶水 结构水 结合水 强结合水 矿物表面结合水 地壳中岩石的水 弱结合水 重力水 岩石空隙中的水 液态水 毛细水 固态水 气态水
4.2.2 重力 水
力对它的影响大于固体表面对它的吸引力, 因而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这部分水 就是重力水。 重力水中靠近固体表面的那一部分,仍 然受到固体引力的影响,水分子的排列较 为整齐。这部分水在流动时呈层流状态, 而不作紊流运动。 远离固体表面的重力水,不受固体引力 的影响,只受重力控制。
Wg Wv γ a


3.3.3 给水 度

若使地下水面下降,则下降范围内饱水 岩石及相应的支持毛细水带中的水,将 因重力作用而下移并部分从原先赋存的 空隙中释出。 我们把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从 地下水位延伸到地表面的单位水平面积 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出的水的 体积,称给水度(μ)。 给水度与岩性、初始水位埋藏深度及地 下水位下降速率等因素有关(张蔚榛等, 1983)
孔隙比
Vn e 100% Vs
另一种表示松散岩石中孔隙多少的参数
是孔隙比。岩石的孔隙比 (e,简称隙比 )是 指某一体积岩石内孔隙的体积 (Vn) 与固体 颗粒体积(Vs)的比值。 孔隙比: 因为V=Vn+Vs,故孔隙度与孔隙比之间 有如下关系e=n/(1-n)。 在涉及变形时,采用孔隙比方便些,而 涉及水的储容与流动时,则采用孔隙度。
4 岩石中的孔隙与水分


4.1、 岩石 中的 空隙

地壳表层十余公里范围内,都或多或 少存在着空隙,特别是深部一、两公里 以内,空隙分布较为普遍。这就为地下 水的赋存提供了必要的空间条件。 按维尔纳茨基的形象说法,“地壳表层 就好象是饱含着水的海绵”。 岩石空隙是地下水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


4.1.2裂隙 固结的坚硬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
和变质岩,一般不存在或只保留一部分颗 粒之间的孔隙,而主要发育各种应力作用 下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裂隙。 按裂隙的成因可分成岩裂隙、构造裂隙 和风化裂隙。 成岩裂隙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由于冷凝 收缩(岩浆岩)或固结干缩(沉积岩)而产生的。



Vr Vr Kr 或n 100% V V
除了这种体积裂隙率,还可用面裂隙率 或线裂隙率说明裂隙的多少。野外研究 裂隙时,应注意测定裂隙的方向、宽度、 延伸长度、充填情况等
可溶的沉积岩,如岩盐、石膏、石灰岩 和白云岩等,在地下水溶蚀下会产生空洞, 这种空隙称为溶穴(隙)。 (1)岩溶率(Kk):溶穴的体积Vk与包括 溶穴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即为岩溶率 (Kk)。
受固相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
4.2. 1、 结合 水
的那部分水,此部分水束缚于固相表面, 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下运动。 由于固相表面对水分子的吸引力自内向 外逐渐减弱,结合水的物理性质也随之发 生变化。因此,将最接近固相表面的结合 水称为强结合水,其外层称为弱结合水。
距离固体表面更远的那部分水分子,重
岩浆岩中成岩裂隙比较发育,尤以玄武 岩中柱状节理最有意义。 构造裂隙是岩石在构造变动中受力而产 生的。这种裂隙具有方向性,大小悬殊 (由隐蔽的节理到大断层),分布不均一。 风化裂隙是风化营力作用下,岩石破坏 产生的裂隙,主要分布在地表附近。

(1)裂隙率(Kr):是裂隙体积(Vr)与包 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
细粒层次与粗粒层次交互成层时,在一
3.2.4 气态 水、 固态 水及 矿物 中的 水
定条件下,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 在细土层中会保留与地下水面不相连接的 毛细水,这种毛细水称为悬挂毛细水 ( 图 4—7)。 在包气带中颗粒接触点上还可以悬留孔 角毛细水(触点毛细水),即使是粗大的卵 砾石, 颗粒接触处孔隙大小也总可以达到 毛细管的程度而形成弯液面,将水滞留在 孔角上(图4-8)。

孔隙度:

Vn Vn n 或n 100 % V V


孔隙度是一个比值,可用小数或百分数 表示。 (1)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 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 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 (2) 对于粘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常是影 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构成松散岩石的颗粒均为等粒圆球; 当其为立方体排列时。可算得孔隙度为 47.64%, 为四面体排列时,孔隙度仅为25.95%。 由几何学可知,六方体排列为最松散排 列,四面体排列为最紧密排列,自然界 中松散岩石的孔隙度大多介于此两者之 间。


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完全等粒的松散岩石。 分选程度愈差,颗粒大小愈悬殊的松散 岩石,孔隙度便愈小。 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门的孔隙中, 自然会大大降低孔隙度(图2—1中3)。 当某种岩石由两种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 且粗大颗粒之间的孔隙,完全为细小颗 粒所充填时,则此岩石的孔隙度等于由 粗粒和细粒单独组成时的岩石的孔隙度 的乘积。
表3—1列出自然界中主要松散岩石孔隙的参考数值
岩 名


砾石

粉砂
粘土
孔隙度变 化区间
25 % 一 40%
25— 50%
35 % 5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0 % 一 70%
孔隙大小对地下水运动影响很大。孔隙通道最细小 的部分称作孔喉,最宽大的部分称作孔腹(图3—4); 孔喉对水流动的影响更大,讨论孔隙大小时可以用 孔喉直径进行比较。
孔隙水压力 U可理解为 AB平面处水对上覆地层的
浮托力。由于这种浮托力的存在使实际作用于砂层 骨架 (颗粒 )上的应力小于总应力。实际作用于砂层 骨架上的应力,称作有效应力Pz。 由于 AB 平面处应力处于平衡状态,总应力等于 孔隙水压力及有效应力之和。故得:

P u Pz
Pz P u
4.3.5 透水 性

3.4 有效 应力 原理 与松 散岩 土压 密

3.4.1有效应力原理 太沙基 (Terzaghi , 1925) 所提出的有效应力原 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地下水位变动情况下岩石 有效应力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松散岩石压密 问题。 为分析简单起见,我们假定所讨论的是松散沉 积物质构成的饱水砂层,取任一水平单元 面积 AB(或取饱水砂层顶面的A’B’水平单元面积也 可)(图3—12)。则作用在所研究的单元 面积AB 上的总应力P为该单元之上松散岩石骨架与水的 重量之和。


4.2.3. 毛细 水

将一根玻璃毛细管插入水中,毛细管内 的冰面即会上升到一定高度,这便是发 生在固、液、气三相界面上的毛细现象。 松散岩石中细小的孔隙通道构成毛细篱, 因此在地下水面以上的包气带中广泛存 在毛细水。 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从地下水面沿着 小孔隙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一个毛细 水带,此带中的毛细水下部有地下水面 支持,因此称为支持毛细水(图3一7)。



4.3.4 持水 度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 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 石空隙中的水量,称为持水度(Sr) 给水度、持水度与孔隙度的关系: Μ +Sr=n 包气带充分重力释水而又未受到蒸发、 蒸腾消耗时 的含水量称作残留含水量 (W0)数值上相当于最大的持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