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针位置图
肌内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2岁以下婴幼儿
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
注 意
可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或股 外侧肌进行注射
肌内注射常用注射部位
高丹凤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肌内注射术(2)
肌内注射
注射部位:
选取肌肉丰厚且远 离大血管、神经处 常用的部位:
1.臀大肌(最常用) 2.臀中肌、臀小肌 3.股外侧肌
4.上臂三角肌等
Diagram
臀大肌 定位方法
1.十字法
2.连线法
臀大肌定位方法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 右侧划一水平线,然 后从髂嵴最高点作一 垂线,将一侧臀部分 为四个象限,其外上 象限避开内角为注射 部位。
臀大肌定位方法
2.连线法
髂前上棘
注射部位
从髂前上棘至尾骨作一连 线,其外上1/3处为注射部 位。
臀裂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构角法 定位法
2.三横指法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构角法
以示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 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 在髂嵴、示指、中指之间 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此 区域即为注射部位。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2.三横指法
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以患者的手指宽度为标 准)
三、股外侧肌注射定位方法
注射区域: •大腿中断外侧
•膝关节上10cm
•髋关节下10
注射区域:
•取上臂外侧,肩峰下 2~3横指处
•此处肌肉较薄,只可作 小剂量注射
肌肉注射法.ppt

二、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示指尖和中 指尖分别置于髂前 上棘和髂嵴下缘处, 髂嵴、示指、中指 间的三角区 为注射 部位
(2)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病人手指宽度为标准)
三、股外侧肌肌内注射定位
在大腿中段外侧, 位于膝关节上10cm, 髋关节下10cm处, 宽度为7.5cm的区 域为注射部位。
小肌注射
4、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 绪,嘱患者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 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 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 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 处理。
5、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 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 硬结的发生。
四、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定位
取上臂外侧, 肩峰下2~3 横指处为注 射部位
操作前准备
评估患者并解释 患者准备 护士自身准备 用物准备 环境准备
操作步骤
按医嘱吸取药液 核对 取合适体位,选择注射部位 (体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常规消毒皮肤,待干 穿刺(90度角) 推药(速度慢) 拔针、按压(拔针快) 再次核对 操作后处理
肌肉注射的原则:
1、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4、注射部位的选择 5、排除空气 6、检验回血 7、进针的深度 8、减轻不适与疼痛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2、需要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先注射刺
激性较弱的药物,然后注射刺激 性较强的药物。 3、2岁以下婴幼儿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
最常用的部位:臀大肌
其次: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一、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十字法 连线法
(1)十字法
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作一水 平线,然后以髂嵴最高点作 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划分 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为 注射部位,注意避开内角。
肌肉注射操作流程ppt课件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一
个人准备
*姿态* 衣帽 剪指甲 *洗手* *戴口罩*
物品准备
执行单 无菌注射治疗 盘 常规皮肤消毒 用物 按照医嘱给药
患者准备
了解病情 解释目的 合作情况 全身状况 过敏史 局部情况 自理能力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二
1.药品与执行单核对,药名/剂量/浓度/性质时间 /给药方法/配伍禁忌
培训日期2017-3-9
培训内容
• 1、肌肉注射定义、目的 • 2、肌肉注射的部位及定位方法 • 3、肌肉注射的操作要点 • 4、肌肉注射的注意事项
肌肉注射法
【定义】
是将一定量的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内 的方法。
1、不宜口服的;不宜做静脉注射的
【目的】
2、药物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不适 于皮下注射者
臀大肌, 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
选择消毒部位,并消毒,常规消毒2遍,范围大于5*5cm,待干
第二次查对患者与药品是否相符,排尽空气。
绷紧皮肤,持针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迅速垂直刺入肌内2.5-3cm,(一般 为针梗的2/3,抽回血,如无回血,缓慢推药。注射完毕后快速拔针,轻压
进针处片刻
第三次次查对药品与执行单各项内容准确无误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三
预防和处理:
进针直、深、正 长期注射有计划更换部位 用热敷、仙人掌、土豆等
临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防感染
原因: 无菌技术不严格 药物不易吸收
表现: 红肿热痛
预防和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难吸收的深部注射
防神经损伤
原因:
防断针
注射部位选择偏内下 注射药量过多过快 表现: 坐骨神经损伤 影响关节内收屈曲 预防和处理: 注射部位正确 50%硫酸镁局部热敷 注射ATP、COA改善神经营
肌肉注射说明和图示

肌肉注射说明和图示
准备工作
1、碘伏溶液或5%的聚维酮碘溶液、棉签、1-5毫升注射器(根据龟的大小选用)、0.45号针头。
如果使用碘酒,需要使用酒精脱碘的,碘酒消毒皮肤的使用已经在淘汰中。
2、用注射器吸入抗生素原液或配制液,推净空气待用。
推净空气后注射器里的药液量最好就是所需要的药量。
注意:
1、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不得重复使用。
2、可循环使用的注射器和针头,严格高温消毒。
肌肉注射:
注射点:后肢的大腿部,前肢手臂肌肉丰满处。
用碘伏溶液或5%的聚维酮碘溶液对局部消毒处理,不需要使用酒精脱碘,针头刺入皮下肌肉内,针与肌肉平面成10-15度进针,进针深度4-10毫米,看龟的大小,500克的龟约5毫米。
将药水缓缓注入。
拔针后立马用棉签压迫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和药水的反渗。
注意:
1、针头不可停留在皮下和肌肉间,否则注射结束后局部鼓包。
2、大腿根部的肌注,选择肢体的腹面进针。
3、注射过多的药液,会损伤肌肉组织。
配制药液时要注意浓度问题,用量以注射完局部不鼓起为好。
4、手臂肌注时,用双膝内侧轻轻夹住龟龟的背、腹甲的中部,力度以龟龟不能挣脱为宜。
5、腿部肌注时,让龟龟腹部朝上,躺在你并拢的双膝上,龟的前三分之一身体悬空,使她的头寻找不到着力点,慢慢地拉出龟腿,让其伸直,控制好肢体的活动。
6、对于较大个体,需要两人配合,小苗不适合肌注。
手臂肌肉注射示意图
腿部肌肉注射示意图。
肌肉注射(共10张PPT)

操作前准备
护士:洗手并擦干,戴口罩,检查并核对药物、医
4、 股外侧肌注射法定位:
部位为大腿中嘱段外,侧,按大约医7. 嘱备药,抽吸药液,核对。
3、协助病人松解衣裤,选部位(臀大肌可用十字法或联线法定位,臀中肌、臀小肌可用三角形法与三横指法定位),暴露注射部位。
病人:取舒适卧位(坐位、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
肌肉注射
1. 肌内注射的目的
2. 肌内注射的定位方法 3. 肌内注射的步骤
一、 概念: 将一定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二、目的:
注入药物,用于不易或不能口服、皮 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求迅速发挥疗效 时。
三、肌肉注射部位定位法及体位:Fra bibliotek1、 臀大肌注射法定位:
(1) 十字法:从臀裂顶点 向左或右划一水平线,然后 从髂脊最高点上作一垂直平 分线,在外上方四分之一处 为注射部位(避开内角)。 (2) 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 尾骨联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 为注射部位。
4、用碘伏消毒皮肤2次,(以注射点为中心用螺旋式动作从中心向外旋转涂擦,直径应5cm以上。
物品:注射盘、治疗巾、碘伏、无菌注射器、药液。
中 指 便 构 成 一 个 三 角 形 , 注 射 部 位 在 食 注入药物,用于不易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求迅速发挥疗效时。
3、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定位
5、排尽注射器内空气。 6、左手夹棉签并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快速进针(针尖与皮肤垂直进针,深 度为针梗的3/4—4/5)。 7、回抽无回血,缓慢注药。
8、注药毕拔针,干棉签按压针眼。
9、再次查对。
病人:取舒适卧位(坐位、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
操作过程
1、核对医嘱,准备及检查药液,检查无菌物品。 2、携用物至病人床旁,核对后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方法、注射药物及作 用。 3、协助病人松解衣裤,选部位(臀大肌可用十字法或联线法定位,臀中肌、臀小 肌可用三角形法与三横指法定位),暴露注射部位。 4、用碘伏消毒皮肤2次,(以注射点为中心用螺旋式动作从中心向外旋转涂 擦,直径应5cm以上。)。
肌肉注射操作流程ppt课件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三
臀部肌内注射时,为使臀部肌肉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可嘱患者取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或坐位。为使局部肌肉放松,嘱患者侧卧位时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位时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向一侧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三
床 旁操作
选择消毒部位,并消毒,常规消毒2遍,范围大于5*5cm,待干
临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临床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感谢阅读
感谢阅读
2.抽吸药品前:同上
3.抽吸药品时:边抽吸边进行查对,药名/剂量/浓度
4.抽吸药品后:抽吸药品后套安瓶,第三次查对,药名/剂 量/浓度,置于无菌注射治疗盘内。
肌肉注射法操作流程之三
床 旁操作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床号,持执行单核对患者患者腕带信息,询问患者姓名,做好解释。
首次查对执行单与患者姓名/药品的名称/剂量/浓度等是否相符,扫码核对
臀大肌定位法
“十字法”:从臀裂定点向左或向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髂脊最高点作一垂直线,将一侧臀部分为四 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闭开内角。
肌肉注射法【定位】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法 构角法 — 示指与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与髂嵴下缘处,这样髂嵴、示指、中指构成的三角形为注射区三指法 — 髂前上嵴三横指处(以病人的手指宽度为准)
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处理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在执行单上签字,记录时间及签名
健康指导:指导患者勿揉搓注射部位,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遵医嘱及药品说明书使用药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观察注射后疗效和不良反应,需要两种药物同时注射时,注意配伍禁忌对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其臀大肌尚未发育好,注射时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最好选择臀中肌和臀小肌注射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止针梗从根部折断。对需长期注射者,应交替更换注射部位,并选用细长针头,以避免或减少硬结的发生。如因长期多次注射出现局部硬结时,可采用热敷、理疗等方法予以处理
肌肉注射针位置图

介绍一点美国肌肉注射的部位的选择和定位的方法臀部肌肉解剖图三角肌:在上肢上部,刚好在肩的下面。
这个部位的定位,将您的手掌放到肩膀上,将拇指与其余四个指头分开呈一个倒立的V字。
要确认上肢的中间在你的V字的中心。
在这个V字的中间进行肌肉注射。
这个部位有时用于成人,因为三角肌部位吸收迅速,份。
育该感觉到那个部位的骨头。
将你的食指和中指分开呈V字形,在这两个手指间进针注射。
这个部位适合年龄超过7个月的儿童和成人。
臀大肌:这是臀后部的一块大的肌肉。
将这侧的整个臀部从中间和左右分成四个象限,注射部位在外上象限,几乎朝着髋部。
因为这些肌肉是通过行走发育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否则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或im)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即肌肉注射或肌内注射。
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药物吸收比皮下块,且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痛觉较轻。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1.适应症:(1)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如一些油剂,混悬液等。
(2)不宜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需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者。
如链霉素等。
(3)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如安络血、VitB1等。
2.(1(2(3(4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斜向下外方,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沿大腿后方正中下行。
注射时要避免伤及。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1(2(3(周葵.志,1(B 点) (图4) 。
2)臀中肌“三横指定位法”可表述为: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2 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肌肉注射.课件

肌肉注射注意事项
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 注意配伍禁忌。
注射部位适合于个体。2岁以 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 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 臀部肌肉一般发育不好,臀大 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
切勿将针头全部刺入,以防 针头从衔接处折断。一旦针 头折断,保持局部及肢体不 动,迅速用血管钳夹住断端 拔出。如断端全部进入肌肉, 则行手术取出。
上臂三角肌
注射部位: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
指处。
上臂三角肌注射部位
体位
•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弯曲。 •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
常用于危重和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
• 俯卧位:要求足尖相对,足跟分开, 并将头偏向一侧。
• 坐位:座椅应稍高,以便于操作,常 用于门诊,急诊病人。
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法(im)
是将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 的方法。 目的:用于不宜或不能口服、 皮下注射、静脉注射,且要 求迅速产生疗效者。
肌肉注射的部位
• 臀大肌 • 臀中肌、臀小肌 • 股外侧肌 • 上臂三角肌
臀大肌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包括十字法和连线法。 • 十字法:先从臀裂顶点向左或向右划一水
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 将一侧臀部分为四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 避开内角,即为注射部位。 • 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 处,即为注射部位。
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法
股外侧肌
股外侧肌注射区域: • 在大腿中段外侧 • 取膝关节上10Cm • 髋关节下10Cm • 宽约7.5CM
定位准确尤其是臀大肌 注射应避免损伤坐骨神经。
需要长期肌注的病人,注 射部位要经常更换,以防 局部形成硬结,若出现硬 结,则可采取热水袋或热 湿敷、理疗等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一点美国肌肉注射的部位的选择和定位的方法臀部肌肉解剖图
三角肌:在上肢上部,刚好在肩的下面。
这个部位的定位,将您的手掌放到肩膀上,
将拇指与其余四个指头分开呈一个倒立的V字。
要确认上肢的中间在你的V字的中心。
在这个V字的中间进行肌肉注射。
这个部位有时用于成人,因为三角肌部位吸收迅速,
但是注射剂量不能超过1毫升。
股外侧肌:这个肌肉位于大腿部。
要定好这个位置,将大腿前面从上到下分为三等份。
注射部位应该在中间的三分之一。
因为这个区域没有主要的血管或者神经,这个部
位通常建议给年龄7个月或者更小的婴儿使用。
而且对于婴儿,他们的臀部肌肉发育
不完善,此部位较为实用。
臀部的外上1/4部:这块肌肉在髋部。
要确定这个位置,让病人仰卧,你要站在面对
病人的髋部的位置,将你的手掌根部放到病人的臀部的股骨大转子上,使你的腕横
纹与大腿相交叉,拇指指向腹股沟,其它手指指向病人头部。
你的无名指和小指应
该感觉到那个部位的骨头。
将你的食指和中指分开呈V字形,在这
两个手指间进针注
射。
这个部位适合年龄超过7个月的儿童和成人。
臀大肌:这是臀后部的一块大的肌肉。
将这侧的整个臀部从中间和左右分成四个象限,
注射部位在外上象限,几乎朝着髋部。
因为这些肌肉是通过行走发育的,除非这个孩子已经行走了至少一年的时间,否则
这个部位不应该用于小于3岁的小孩。
肌肉注射是医学上常用的给药方法,这里做一些常识介绍。
肌内注射法(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或im)
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即肌肉注射或肌内注射。
肌肉组织血管丰富,药物吸收比皮下块,且感觉神经末梢较少,痛觉较轻。
(一)适应症与禁忌症
1.适应症:
(1)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如一些油剂,混悬液等。
(2)不宜或不能口服、皮下注射,需一定时间内产生药效者。
如链霉素等。
(3)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如安络血、VitB1等。
2.禁忌症:
(1)注射部位有炎症、肿瘤、外伤破溃。
(2)严重出、凝血倾向,血小板或凝血因子明显减少或用肝素、双香豆素等进行抗凝治疗者。
(3)破伤风发作期、狂犬病痉挛期采用肌内注射可诱发阵发性痉挛。
(4)癫痫抽搐、不能合作的病人也相对禁忌,必要时可予以镇静。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且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
其中最常用的是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坐骨神经起自骶丛神经,自梨状肌下孔出骨盆斜向下外方,位于臀大肌深面,经坐骨结节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中点沿大腿后方正中下行。
注射时要避免伤及。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侧划一水平线,再从髂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使骼嵴、食指、中指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
此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为注射部位。
(3)为便于操作周葵对注射部位总结有如下描述:
(周葵.《护理技术》课程教学中臀中肌注射定位法的现状与思考.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1):67-68.
1)臀中肌“示指中指定位法”可表述为:操作者将掌心放于股骨大转子,然后将示指、中指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的下缘处,尽可能伸张中指沿髂嵴形成V 字,示指、中指和髂嵴即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三角形的中心(A 点) ,或中指近侧关节处(B 点) (图4) 。
2)臀中肌“三横指定位法”可表述为:操作者将三横指(以患者手指宽度为准) 放于髂前上棘,其中示指第2 指关节平齐髂前上棘,注射部位为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3)日本臀中肌注射定位法:取髂前上棘和髂后上棘的联线的外侧1/ 3 处为注射部位(图5) 。
体位: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注射时可取以下几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操作方便,适于各种臀肌注射。
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头偏一侧,臀部充分暴露和放松,多用于儿童。
仰卧位: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时采用,常用于危重及不能翻身的病人。
高坐位: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常用于门急诊病人。
3.股外侧肌注射法
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部位在大腿中段外侧,取膝关节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处。
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
4. 上臂三角肌注射法
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
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Deltoid)九区划分法: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三)用物
注射盘内加2-5ml无菌注射器,6-7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步骤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
2.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用2%碘酊和70%酒精环形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以手腕力量快速刺入肌肉内。
一般进针约2.5~3cm(约针头的2/3,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切勿将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头折断。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缓慢注入药物。
可在注射的同时距针头约2cm处进行轻微按摩,以分散病员注意力,减轻疼痛。
如有回血,应拔出重新进针。
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同时快速拔针。
5.再次核对无误后,帮助病人卧于舒适体味,清理用物,归还原处,并做好记录。
(五)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无菌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制度。
2.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进行臀大肌注射,因其臀部肌肉未发育完善,较薄,注射可导致肌肉挛缩,或损伤坐骨神经。
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
3.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宜选用细长针头,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避免硬结的发生,必要时可热敷或进行理疗。
4.需要两种及以上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5.操作时嘱病人不可突然改变体位,若发生针头折断,应先稳定患者情绪,保持原位不动,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同时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断端取出;如断端全部埋入肌肉,应速请外科医生处理。
(六)肌肉注射产生显著疼痛的可能原因
1.注射针头不锐利或针头有弯、有钩,致使进针不快或拔针受阻。
2.注射时病人姿势不良,使注射部位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进针受到影响。
3.注射点选择不当,没有很好避开神经或注射部位肌肉不丰满,以致推药时疼痛显著。
4.操作不熟练,进针时不稳,针头在组织内左右摆动,进针、拔针慢,推药过快等。
均可使疼痛加剧。
5.药物刺激性强,如硫酸阿托品、青霉素钾盐、氯霉素等。
6. 附按摩臀部穴位无痛注射法:秩边穴(骶骨角旁开四横指处)、新枝血(髂前上棘与尾骨连线中点处)、环跳穴(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常规备药消毒后,取上述任一穴位,用拇指按揉数次,以按摩部位出现轻微酸胀感为准。
继续按揉同时与注射部位迅速进针推药,拔针后可继续按摩片刻。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