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各种注射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1)注重心理护理,向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二)局部组织反应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3.处理方法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三)虚脱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长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四)过敏性休克1.临床表现:2.预防措施(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3)治疗单元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一)出血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处理方法(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二)硬结形成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2.预防措施(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三低血糖反应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预防措施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三.肌肉注射一疼痛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按规定配制药液;4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二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2.预防措施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三药液回渗1.临床表现: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2.预防措施Z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3.处理方法:四感染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2.预防措施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处理方法: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五神经性损伤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2.预防措施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3.处理方法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六晕厥晕针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七断针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2.预防措施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3.处理方法: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四.静脉注射一静脉炎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2.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3.处理方法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二液体渗出和外渗1.概念: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2.临床表现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中长静脉导管或行深静脉置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①立即停止输液.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④使用拮抗剂.⑤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⑧恢复期:鼓励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三血肿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2.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动静脉的区别.3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4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5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3.处理方法: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四导管堵塞五感染。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k 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皮内、皮下、肌肉注射操作中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入皮肤内。
第十八页,共41页。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 针头后重新注射。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 酌减。
4. 处理流程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 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体针如已没入皮肤 →通知医生需手术取出者→做好术前准备→观 察局部→记录
第十九页,共41页。
(三) 低血糖
1. 发生原因 存在诱发因素: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 或运动量过大,进食量少,导致血流加速,胰 岛素的吸收加快。
(4)注射完毕拔针时,勿用棉签按压、按揉,覆 盖局部注射部位。
第六页,共41页。
4. 处理流程 拔针更换针头→向患者说明原因并致歉→重新 选择注射部位→另行注射
(三)过敏性休克
1. 发生原因 (1)操作前未咨询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2)患者对注射药物发生速发货迟发过敏反应。
第七页,共41页。
2 .临床表现 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气促,哮喘,面色苍白, 出冷汗,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意识丧失。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
注射部位过浅。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第二十三页,共41页。
2.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 肉萎缩、疼痛。
3. 预防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
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
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肌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ppt

• (四)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1.发生原因 •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 (3)注射时体位摆放不当,使局部肌张力高。 • (4)注射操作不规范。 • (5)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不匹配,刺入过深等,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 2.临床表现 •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 3.预防 • (1)选择质量合格的针头。 •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 (3)注射时取舒适的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 • (4)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勿将针体全部刺入组织内。 • (5)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明确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 (6)消瘦和小儿使用的针头型号宜小。刺入深度酌减。 • 4.处理流程 • 稳定患者情绪→患者保持原体位→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针体如已完全没入皮肤→通知
素→监测体温→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记录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六)注射部位渗液
• 1.发生原因
• (1)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 (2)每次注射药量过多。
• (3)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 2.临床表现
• 推注药液阻力较大,注射时有少量液体自针眼流出,拔针后液体流出更明显。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ko
三、肌肉注射技术操作及并发症处理
• (一)硬结形成
• 1.发生原因 • (1)同一注射部位反复、多次、大量注射药物。 • (2)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用力不均匀、注射部位过浅等。 • (3)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 (4)注射部位感染后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硬结。 • 2.临床表现 • 局部肿胀,可扪及明显的硬结,伴有局部肌肉萎缩、疼痛。 • 3.预防 • (1)避免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注射时避开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 • (2)注射药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ml,注射速度要缓慢,准确掌握注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预防和处理规范一、常见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1.注射操作(1)皮下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针头和注射部位,注射前清洁皮肤,并且确保注射部位无出血。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局部感染、出血等。
当发现皮肤有红肿、疼痛等症状时,应即刻变通护理措施并做好相应处理。
(2)肌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并避开神经和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感染、肌肉损伤等。
当注射部位发生疼痛、红肿以及肌肉无力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处理。
(3)静脉注射: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和采用无菌操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栓、静脉炎、药物反应等。
当发现患者出现发热、肿胀、疼痛、静脉堵塞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尿操作(1)女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消毒导尿器置入口和注射用处女膜。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感染、尿道损伤等。
当患者出现尿液异常、排尿困难等症状时,应进行相关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2)男性导尿: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导尿管和避免损伤尿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尿道损伤、尿液滞留等。
当发现尿液异常、尿液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并处理。
3.静脉穿刺操作(1)预防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和使用无菌技术。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血肿、静脉炎、出血等。
当发现穿刺部位有异常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时,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
(2)动脉穿刺: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避免损伤血管。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出血、血肿等。
当患者出现出血、血肿、局部压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4.管道护理操作(1)气管插管: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插管尺寸、正确插入管道并定位。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误吸、肺炎等。
当发现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应立即处理。
(2)导管置入:预防措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避免感染。
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导管堵塞等。
当发现导管出现感染、渗漏等症状时,应及时处理。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肌肉注射并发症:
1.注射部位渗液、渗血
2.注射部位瘀斑、硬结
3.神经性损伤
4.感染
二.预防措施:
1.对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局部水肿的患者应延长按压时间。
2.注射前评估注射部位皮肤,避免在有瘀斑、硬结处注射。
3.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适合的针头。
4.正确先择注射部位,避免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清毒规范。
三.处理措施:
1.注射部位出现渗液、渗血立即给予按压并延长按压时间。
2.注射部位出现瘀斑、硬结,可根据情况热敷、理疗。
3.注射药物过程中患者主诉注射部位麻木或者疼痛,需立即停止注射,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进行注射。
4.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局部感染,可用2%利凡诺湿敷,出现全身感染,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肌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及处理规范最新指南

在肌肉中打一针可能听起来不像最刺激的体验,但让我们面对它,这是一个漂亮的方法交付一些重要的药。
然而,与生活中的任何东西一样,也可能有一些不太好玩的副作用。
你可能会有点疼痛,肿胀,瘀伤,或者注射点红。
如果你真的不走运,你甚至可能最终会感染、脓肿或神经损伤。
谢天谢地,这些事情不会经常发生,但当它们发生的时候,它绝对是一个bungkill。
重要的是要注意你拍摄后发生的任何怪事,不要害羞,如果需要帮助的话会得到一些帮助。
毕竟,没人想
把手臂打一拳变成一个大问题!
保健工作者需要遵循规则和准则,以确保在给肌肉注射时安全,不会
造成任何问题。
这意味着使用正确的技术,确保拍摄地点是干净的,
并检查他们是否给出了正确的药量。
他们还需要教病人在打完针后要
注意什么,如果有什么不对劲的话,让他们大声说出来。
如果在拍摄
后有任何问题,必须立刻检查出来,给予正确的治疗,以免病人病情
恶化。
这可能意味着利用正确的医疗计划处理感染或过敏反应等事情。
最近关于管理肌肉内注射引起的感染的准则强调了预防性和以病人为
中心的护理的特殊重要性。
保健提供者必须随时了解与肌肉内注射安
全有关的任何相关最新情况或新情况。
通过警惕和积极主动的办法,
保健提供者能够有效地治疗疾病,并坚持安全、成功地为其病人注射
肌肉内脏。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治

肌肉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防治现就肌肉注射中常见并发症的防治,探讨如下。
局灶性肌病(1)注射性肌挛缩症:是肌肉注射引起的局灶性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的发生与局部反复接受肌肉注射有密切关系。
肌注既存在针刺创伤引起局部渗血、水肿;也存在药物的局部刺激和吸收不良的情况,这种创伤性、化学性刺激导致局部肌膜、肌肉组织发生无菌性炎症变化,进而导致骨膜增厚、肌肉纤维化及瘢痕挛缩,造成局部功能障碍。
由于肌注部位的不同,因而可发生虎口处的手内在肌挛缩症、三角肌挛缩症、臀肌挛缩症等多种类型。
其中以臀肌挛缩症最多见,几乎发生于儿童期患者身上,近年国内资料报道,发症有增多的趋势,其中独生子女患病率又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值得注意。
本症国内以往认识不足,近年逐渐引起重视。
但广大基层在诊治上延误的现象仍不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病一般于多次局部注射后2~3年,才逐渐出现症状,可见预防的关键在于应尽量减少及避免滥用肌肉注射,掌握好注射的深度,避免将药液注在肌膜上。
对于确需反复多次肌注治疗者,应选用局部刺激性轻的药物,对局部作必要的热敷、按摩、TDP照射,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药液的局部离子导入法处理等,可预防及减轻本病的发生或发展。
应避免对小儿采用合谷穴、曲池穴、三角肌等处的反复注射,注射过程严格无菌操作等,都是预防其他部位肌挛缩症发生的方法。
肌挛缩症一旦发生,轻症患者对生活及活动影响不大,经非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可望恢复正常或好转。
对于症状明显、功能障碍严重者,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对局部挛缩组织作切断及部分切除术,能有效地松解粘连,治愈绝大部分患者。
(2)局部硬结:本病发生于各年龄组,尤多见于长期反复进行肌肉注射的患者。
局部注射刺激性大、吸收困难的药液,注药深度不够,未能深达肌肉组织,而仅在皮下或肌膜中造成吸收不良,这些因素均造成对局部的刺激而产生硬结。
为防止本病的发生,应避免滥用肌注,避免或少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掌握好肌注深度,避免反复在同一注射点上注射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肌肉注射常见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关键词】并发症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治疗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于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在进行注射时,我们可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
由于肌肉注射是有创性的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现总结如下。
1 药液回渗
1.1 判定标准①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②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③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
1.2 发生原因①常规肌内垂直注射方法有关,②注射用药物的总量和药物的性质;③注射的速度;④注射针头的内(外)径;⑤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⑥进针的深度;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⑧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其它如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
1.3 预防措施药液回渗的危害不仅在于影响用药剂量的准确性,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注射相关并发症。
华慧娟[1]、谢少清[2]等介绍Z track肌内注射法和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预防药液的外渗:Z 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
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是在注射前用注射器抽吸药液时使针筒内也抽入少量空气,随药液注入(约0.2~0.5 ml),最后注入的少量空气在局部形成单个气泡,对注射后药液回渗可起到一定的封闭阻止作用。
张翠清[3]等认为肥胖的患者采取臀大肌注射时应选择适当长度的注射针头可减少药液的外渗。
2 局部硬结
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患者。
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
接触时,患者有疼痛感。
在同一部位再次注射时患者疼痛明显,并且护士推药困难。
2.1 注射后出现硬结的原因①久病卧床,体弱消瘦患者; ②局部血循环不良,药物吸收缓慢; ③注射深度不够,药物注入脂肪层,不易被吸收,形成硬结; ④注射油剂,刺激性强药物或经常在同一部位注射,局部组织屡受刺激。
2.2 预防①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②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③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患者注射时,应作深部肌肉注射;
④长期注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2.3 治疗措施孙冠兰[4]经临床实践证明芒硝大黄外敷治疗肌肉注射硬结症效果良好;田庆[5]、周秀新[6]等认为半导体激光器照射治疗,硫酸镁湿热敷,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都可以治疗肌肉注射
所引起的硬结。
3 感染
常见于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
3.1 发生原因①注射器过期或者在抽药过程中污染活塞、乳头、针头;②皮肤消毒不彻底。
3.2 预防措施①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②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③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3.3 治疗措施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4 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临床表现患侧肢体肌肉萎缩,走路跛行。
4.1 发生原因①注射部位定位不准;②注射药量过大或者推药速度过快[7,8]
4.2 预防措施①正确选择注射部位;②根据药物的剂量和性质决定进针的深度。
4.3 治疗措施①损伤后及时处理,给解痉药物,尽快恢复患肢血液循环;局部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③同时给于神经营养药物,增加神经的营养;④朱锦宇[9]等研究认为可以对损伤的神经进行基因治疗;⑤王景柱[10]等认为采用内服西药、外敷中药,并辅以针灸、按摩等治疗坐骨神经损伤,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5 晕厥
也称为晕针,表现为心跳加速、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
5.1 发生原因①心理因素和疼痛反应,精神紧张过度或药物刺激性强、推药速度过快而引起剧烈疼痛使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头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的;②患者体质虚弱或过度疲劳而使应激能力下降。
5.2 预防措施①注射前做好准备工作:让患者充分休息防止疲劳;做好解释工作,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②注射时用交谈或听音乐的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消除紧张情绪;③提高注射水平两快一慢,达到无痛注射目的。
刘红梅[11]等认为肌肉注射前拇指按压局部可以减轻注射时疼痛;姚秀华[12]采用改良注射法即用持针的手掌尺侧缘快速叩击注射区外的皮肤(一般为注射区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转移其注意力,缓解紧张心理,可以减轻痛感;黄英英[13]认为采取三指持针注射法能有效的减轻疼痛。
三指注射法即正确穿刺后,左手松开绷紧的皮肤,抽动活塞无回血,以食指中指固定针筒,拇指缓慢推药,右手食指和中指在进针周围轻轻敲打,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
5.3 治疗措施让患者平卧,口服葡萄糖水。
6 断针
6.1 发生原因①患者精神紧张,肌肉不松弛;②操作时手法不对,进针角度掌握不好;③用力过猛,碰到骨头或疤痕、硬结处;④针头质量差
6.2 预防措施①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 ②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 ③进针时避开疤痕、硬
结。
6.3 治疗措施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用血管钳钳住外露于皮肤的针梗迅速拔出;如果针梗完全进入肌肉,马上请外科大夫切开取出断针。
【参考文献】
[1]华慧娟,贾文冬,许芳蕾.不同肌内注射方法致药液回渗发生率的比较[J].上海护理,2006,6(4):15.
[2]谢少清.Z型肌肉注射法的临床应用[J].山西护理杂志 ,1997,11(1):28.
[3]张翠清,李建雄.300例肥胖患者肌内注射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12):748.
[4]孙冠兰,孙清军.芒硝大黄外敷治疗肌肉注射硬结症[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47.
[5]田庆.肌内注射非那根致硬结1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0):194.
[6]周秀新,崔文露,常奎芳.肌内注射硬结的临床防治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2):1920.
[7]喻向阳.药物臀部肌内注射所致坐骨神经损伤的法医临床分析[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9,24(4):52.
[8]晏明,周亦武.6例臀部肌肉注射所致坐骨神经损伤[J].中国法医学志,1994,9(1):50.
[9]朱锦宇,黄耀添,朱庆生.周围神经损伤的基因治疗研究[J].
中华外科杂志,2006,39(6):482484.
[10]王景柱,王鑫伟.肌内注射致坐骨神经损伤的中医综合治疗[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3):216217.
[11]刘红梅,方爱军.肌注前拇指按压局部减轻注射疼痛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0,17(1):38.
[12]姚秀华.改良肌内注射法缓解注射时疼痛的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6,17(6):445.
[13]黄英英,吴惠燕.改进肌肉注射方法减轻局部疼痛的探讨[J].南方护理杂志,1998,5(3):1415.。